苦难意象论文_孙凤玲

苦难意象论文_孙凤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苦难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象,苦难,诗人,诗歌,大坑,看客,文化与。

苦难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孙凤玲[1](2014)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何炳阳诗歌“大风”意象的苦难抒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江夏籍[1]代表诗人之一的何炳阳,长江的浩瀚奔腾不息,龙泉山、八分山、青龙山等山陵地貌特有的风情雅韵,梁子湖的温婉柔媚,深深融入其骨髓血脉,使其承袭了江夏诗人群特有的气质,或如长江一泻千里洒脱不羁,或如梁子湖湖风水域"漂漂亮亮温温柔柔"(王新民30)清清凉凉。在反复细致地品读其诗集《东方之鼓》与《水乡谣》后,一组鲜活的自然意象,如大风、月儿、夕阳、炊烟、云儿、莲、梁子湖等,如击水千里仰啸九霄的大鹏,余韵绕梁,令(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乃仲,张妍[2](2014)在《暴力、苦难与真实——解读余华长篇小说中的意象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4年01期)

刘兆永[3](2013)在《苦难记忆的文化修辞意象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苦难记忆呈现的记忆意象及其诗学展开,其最大特征是其语义-语用机制极其复杂的修辞性。历时知觉现象场中身体性在场与缺席意象较少生动性,其修辞效果,是对主体构成叙事维度的意义操作,以消退修辞意象隐含的丰富的建构意义。集体苦难根本不涉及个人存在主义式的选择情境,特定社会与文化通过其主流话语-权力系统,以苦难记忆和表达者为代言人,为集体苦难的施予者,最后可能是该特定主流文化与社会本身,进行自我辩解和开脱。乌托邦理想的学理关联,涉及具体理想的未来现实可能性与逻辑可能性。集体苦难记忆及其学理反思,即对象话语和元话语二层面上多维度的诗学展开,不在于忆者和研究者共同的思古愁怀,亦非止于对不幸个体已逝生命的悲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2期)

叶静,龚奎林[4](2012)在《苦难精神世界折射下的人性关怀——浅析墨白小说中的“紫霞”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注重文学形式变革和语言诗性的先锋作家,墨白在建构文本画面时会追求色彩的平衡,且常常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冷色调,而在调和冷色调的意象群中——"紫霞"这一频繁出现的看似格格不入的暖色调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画面的效果,更给墨白原本"神秘宏伟的文学建筑"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张芝秀[5](2011)在《无边的苦难——《呼兰河传》中“大坑”意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代表作。在作品的开篇,作者通过描写一个黑乎乎、油光光的大泥坑,反映了民众一种病态的观赏心理,折射出他们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而这个给行人带来困扰的大坑,更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苦难的象征。大坑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无助、困窘和悲凉。文章从大坑入手,分析解读大坑背后的意蕴。(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严运桂[6](2007)在《饱含着泪水哀歌 驱动着生命勇行——艾青早期诗歌苦难意象的蕴含与审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杨俊国[7](2005)在《从苦难走向救赎——北村小说《愤怒》中的叁个意象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村1992年转型后的创作,执意地关注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和出路。他2004年的新作《愤怒》仍是一个从困境走向救赎的故事。本文试从小说中的叁个意象切入,结合当下的文化语境,阐释文本的意蕴,发掘他的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05年02期)

张文刚[8](2002)在《苦难里的“白色花”和黑夜中的“叁弦琴”——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诗歌意象建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虽然同出现在 2 0世纪4 0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 ,但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呈现出不同的建构视点和审美眼光 ,从而折射出了他们的人生姿态和诗学观念 ,也给中国新诗的意象艺术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朱立立[9](1993)在《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非马诗歌的意象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常常是寓言家,但决不仅仅是那种传统意义上道德故事的制作者。诗人往往凭灵光闪烁的感觉带动充满感性的语言,最终水到渠成地显现生命的抽象意义。美籍华人作家非马在一首题为《今天的阳光很好》的诗作中,借画家特有的视角洞察生存现实的表象及实质,以画面的自然发展巧妙地完成了一则寓言的抽象。诗歌首先以从容不迫的笔调娓娓展开了一幅令人心悦神怡的画卷,“蓝天”、“白云”、“小鸟”、“绿树”以及“蹦跳的松鼠”和“金色的阳光”,一系列光明亮丽生机勃勃的意象喻示了人类纯朴动人的理想;然而画家对此却陷入了疑惑,现实生活的(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苦难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苦难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孙凤玲.大风起兮云飞扬——何炳阳诗歌“大风”意象的苦难抒怀[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

[2].刘乃仲,张妍.暴力、苦难与真实——解读余华长篇小说中的意象隐喻[J].现代交际.2014

[3].刘兆永.苦难记忆的文化修辞意象诗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叶静,龚奎林.苦难精神世界折射下的人性关怀——浅析墨白小说中的“紫霞”意象[J].中州大学学报.2012

[5].张芝秀.无边的苦难——《呼兰河传》中“大坑”意象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

[6].严运桂.饱含着泪水哀歌驱动着生命勇行——艾青早期诗歌苦难意象的蕴含与审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杨俊国.从苦难走向救赎——北村小说《愤怒》中的叁个意象阐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

[8].张文刚.苦难里的“白色花”和黑夜中的“叁弦琴”——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诗歌意象建构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9].朱立立.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非马诗歌的意象世界[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苦难意象论文_孙凤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