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婚恋,无字,女性,俄罗斯,意象,长篇小说。
张洁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郭瑾[1](2019)在《以血为墨——读张洁长篇小说《无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张洁的叁卷本长篇小说《无字》,对男权中心的社会机制下女性生存图景、命运际遇、婚姻悲剧等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女性悲剧的根源,深度解析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作为写作对象的张洁,建构了一种摆脱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权世界抗辩的文学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沛[2](2019)在《论张洁小说中渗透的婚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张洁婚恋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婚恋观进行论述,作者认为,张洁婚恋小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理想和浪漫阶段、怀疑和失望阶段、厌恶和憎恨阶段、豁达和平和阶段。不同时期张洁婚恋观念迥异,详细梳理其变化,如同一个女子的成长经历,从单纯的充满幻想的少女,经历恋爱的苦闷和忧思,进入婚姻现实生活的考验,成为一位经历婚姻的女人,在争吵背叛痛苦之后,对爱情婚姻失望至极,由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向往转向愤恨,从而批判爱情愤恨爱情对爱情绝望。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看淡所有悲欢离合,走上豁达平和之境。(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胡传吉[3](2019)在《挽歌与寓言——重读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和《无字》先后获得过第二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张洁的创作一开始就能够脱颖而出,固然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学潮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有着非常强烈的美学自觉、情感诉求与人文意识。这使张洁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具体时代及文学思潮的局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其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中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场》《爱,是不能忘记(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苏曼[4](2019)在《叙事学视域下张洁小说《无字》的悲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字》将吴为家族几位女性放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中,讲述她们的命运悲剧,采用开放式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立场的叙事伦理实现对人物生存和命运的悲剧书写。多从叙事学角度,探讨《无字》蕴含的悲剧意识,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拓宽小说研究广度,挖掘作品的深度。(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保森[5](2019)在《“孩子”意象的文化意味与艺术智慧——论张洁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孩子"是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主要人物,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叙事角度来看,"孩子"在小说中起着多重连接作用,在空间上连接着北京和森林,在时间上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巧妙地完成了历史的过渡与转换。从意象功能来看,"孩子"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既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又象征着历史的新生和希望,从而使这一文本与时代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因此,对于"孩子"这一意象的选取和经营,显示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智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程丽蓉[6](2018)在《镜像、自我与格局——多丽丝·莱辛与张洁的自传体小说比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比较阅读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自传体小说《暴力之子》,与中国作家、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洁的自传体小说《无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两位作家虽然并无时空与人际上的交集,却都以如此大部头的现实主义小说倾力书写自己的来路,在几十年人生经历基础上,以文学艺术的方式重识过往,辨识自我。为此,莱辛用了18年时间(1952-1969),而张洁用了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89-2001,实际上可推(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10期)
姜云飞[7](2018)在《张洁小说中男性气质的建构与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洁在系列老夫少妻型的婚恋小说中塑造的老干部形象,正是1980年代初"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建构和表征。其后系列卑俗男性形象与单纯痴情的女性凝视构成了双重"他者"的叙事策略,反衬出理想男性气质的高尚伟岸。但在之后的《无字》中彻底解构了这种革命型理想男性气质,并剖析女性人物自身的"奴性依赖"也是男权伤害的帮凶,标志着张洁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任雨菲[8](2018)在《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洁从“新时期”开始初涉文坛,起步便振聋发聩,发表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呼唤美好人性的作品,她的作品独树一帜,与当时主流的“伤痕”、“反思”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1979年,张洁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将写作从宏大叙事转向文学自身,从对社会集体记忆的书写转向个人生命体验的表达。1982年,张洁发表了《方舟》,标志着二十世纪女性写作史上女性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分别为绪论、主体叁章和结语。绪论分为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脉络叁个部分,主要目的是理清研究思路,分析张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女性意识进行辨析。主体部分以张洁创作的发生、发展、影响为主线。第一章从张洁自身的创伤经历、外部文学资源的影响和知识女性的身份叁个角度分析张洁女性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形成。第一节写张洁童年时由父亲遗弃所形成的伤痛记忆,以及成年后由爱情、婚姻的挫折所造成的张洁的性别成见;第二节分析外部文学资源对张洁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影响;第叁节探讨张洁的知识女性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选取张洁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品,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张洁作品中男女形象的流变以及其作品中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图式的特点。第一节勾勒出张洁对理想男性从追寻到幻灭的过程;第二节从女性形象的演变中摸索出张洁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索旅程;第叁节分析其作品中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图式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张洁作品中女性个体的精神之旅。第叁章探讨张洁的文学史意义。采用历史对比与横向比较的方式探讨其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在文学史中的影响与意义。第一节探讨张洁的创作在“新时期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女性写作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分析张洁对女性内心经验的关注,并与“五四”时期以及同时期的男女作家进行比较,从而挖掘出她的独到之处;第叁节讨论张洁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对之后女性写作产生的影响。第叁章从文学史、艺术创作、创作影响叁个角度来讨论张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以张洁女性意识对女性写作的影响为切入点,系统地总结、梳理张洁中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并把其放置在中国文学史的视阈中考量,指出张洁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写作中具有一种先导的地位,并分析其创作对后来女性写作的影响,讨论其文学史意义。结语部分在总结张洁创作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她创作上的不足与缺憾。(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6)
刘璐[9](2018)在《张洁的创作转型——以小说《无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无字》成功地使文坛着名女作家张洁完成了她由唯美、审丑到超脱平和的创作转型。通过剖析小说中几代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观察作家对男人和女人、爱情与亲情的审视角度,进而分析作家张洁在文学创作的语言、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转型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白杨,白璐,汪俊仙,刘翀[10](2018)在《中国新时期小说在俄罗斯的译介与推广——以张洁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洁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叁项国家奖项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在国际文坛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以张洁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为例,探讨中国新时期小说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推广,有利于丰富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践内容。(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9期)
张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就张洁婚恋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婚恋观进行论述,作者认为,张洁婚恋小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理想和浪漫阶段、怀疑和失望阶段、厌恶和憎恨阶段、豁达和平和阶段。不同时期张洁婚恋观念迥异,详细梳理其变化,如同一个女子的成长经历,从单纯的充满幻想的少女,经历恋爱的苦闷和忧思,进入婚姻现实生活的考验,成为一位经历婚姻的女人,在争吵背叛痛苦之后,对爱情婚姻失望至极,由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向往转向愤恨,从而批判爱情愤恨爱情对爱情绝望。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看淡所有悲欢离合,走上豁达平和之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洁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瑾.以血为墨——读张洁长篇小说《无字》[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2].王沛.论张洁小说中渗透的婚恋观[J].传播力研究.2019
[3].胡传吉.挽歌与寓言——重读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J].长江文艺评论.2019
[4].苏曼.叙事学视域下张洁小说《无字》的悲剧书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5].李保森.“孩子”意象的文化意味与艺术智慧——论张洁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程丽蓉.镜像、自我与格局——多丽丝·莱辛与张洁的自传体小说比较论[J].文艺争鸣.2018
[7].姜云飞.张洁小说中男性气质的建构与解构[J].职大学报.2018
[8].任雨菲.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突围[D].沈阳师范大学.2018
[9].刘璐.张洁的创作转型——以小说《无字》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白杨,白璐,汪俊仙,刘翀.中国新时期小说在俄罗斯的译介与推广——以张洁作品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