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回指论文-陈曼

零回指论文-陈曼

导读:本文包含了零回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零回指,汉语散文英译,篇章衔接

零回指论文文献综述

陈曼[1](2017)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散文零回指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汉语散文篇章衔接的英译特点,将10篇汉语散文中的零回指及其英译作为语料。借助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结果为代词、名词和零回指叁种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发现零回指英译为代词的频率最高,零回指次之,名词最低;定性分析发现通过叁种零回指翻译方法,译文分别在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与原文达到了功能对等。因此功能对等理论解释散文英译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戴菁[2](2016)在《英汉口头话语中零回指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可及性理论出发,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来自英汉口头话语中的244个零回指,结果表明:英汉零回指大多出现在同句内且出现在主语和主题位置的居多;它们多数发生在无干扰性名词短语和有单一干扰性名词短语的语境中;英语零回指的使用频率和复杂度低于汉语。(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戴菁[3](2015)在《英汉叙事语篇中零回指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零回指是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背后反映出不同国家的语言特点。本文旨从可及性理论出发,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来自英汉叙事语篇中共741个零回指。结果表明:英汉叙事语篇中零回指的分布特点大体相同,但是英语中零回指的使用频率和复杂度要低于汉语。(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戴菁[4](2015)在《英语访谈中零回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零回指是指用零代词充当回指词的回指形式,它具有代词的句法特征,但没有实际语音形式,对此回指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听者对话语的理解。旨在根据可及性理论,并结合语料中零回指先行语的句法位置,以解读英语访谈中零回指现象。通过分析语料中的395个零回指例子,发现零回指大多出现在近距离语境中;绝大多数零代词出现在主语/主题位置;零回指大多发生在无干扰性名词短语的语境中;零回指的使用具有简洁与明晰的修辞意义。(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孙坤[5](2014)在《汉语话题链的特点与本质——兼论话题链与零回指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话题链是汉语篇章组织的核心手段之一,在叙事文体中突出表现为连续零形式的使用,但目前汉语话题链研究受到回指研究模式的严重影响,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形式与意义结合的途径重新审视话题链的特点,给出合理的新定义和分类。在区分零回指的基础上,从结构性特点审视话题链的本质特点,并指出话题链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4年06期)

刘礼进,陈翀妤[6](2011)在《汉语会话中零回指研究的语用认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根据关联理论和可及性理论,提出一个汉语会话交际中零回指的分析模式,以解读会话中的零回指现象。通过分析汉语会话中244个零回指例子,我们发现:(1)近距离语境的零回指出现率较高;(2)绝大多数零代词出现在主语位置;(3)零回指大多发生在无干扰性名词短语的语境,少数出现在含单一干扰性名词短语的语境;(4)零回指解读本质上是个即时的语用认知加工过程。总之,本文提出的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一般会话及长距离"反弹性"语境中的零回指现象。(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1年06期)

郭英珍[7](2010)在《零回指特征分析及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零回指是一种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它没有实在的词语形式供我们辨认。汉语的意合特征,使零回指使用成为无标记(unmarked)用法。而英语的形合性则使零回指成为有标记(marked)用法。因此确定这种回指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准确判断其性质作用,成了正确理解原语、准确翻译的关键。对汉英零回指的类型、零回指的特征、零回指与省略以及零回指翻译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翻译教学还是对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都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郭晓翀,郑家恒[8](2009)在《对零回指缩略语的识别与还原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缩略语在汉语中的高频使用,使得缩略语的识别成为中文信息处理不可回避的问题。利用规则对初分词后形成的散串进行缩略语的识别,然后利用缩略语相对稳定的抽取规律这一特性,通过统计生成缩略语字对应原语言词的词典,利用匹配概率和共现概率进行缩略语对应原语言的还原。在实验中,经封闭测试,缩略语的识别正确率为93.0%,召回率为94.3%,缩略语的还原正确率为72.3%。(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09年05期)

李长安[9](2006)在《从可及性理论看指称用法it在汉语篇章中的零回指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对句法结构的要求不同,所以会产生篇章衔接手段方面的细微差异。笔者从可及性理论入手,分析了处于主语/主题和宾语两个位置上的指称用法it在汉语篇章中实现为零回指的条件,说明从事英汉互译实践时,一定要了解并尊重目的语的篇章结构特点,对译文做形式上的适当调整。(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许宁云[10](2006)在《汉语篇章零回指的解析与生成:一项基于语料的向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指是自然语言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因而回指解析与生成对于语篇理解和生成至关重要。零形回指在汉语语篇中应用广泛,然而解析和生成零形回指却是一项较为棘手的任务,因为汉语中的零形回指可充当各种论元角色,且先行词也可以出现于任一语法位置。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汉语零形回指的解析与生成方法,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从句法角度(Huang J.,1984,1989;XuL.J.,1986),语篇功能角度(Li and Thompson,1979,1981;Chen,1986;Xu J.J.,1990,2003;Tao,1993,1997;Cheng,1990;Lee,1990,1995;You,1998;Xu Y L.,1995,2004),语用角度(Huang Y,1994)以及认知角度(Tomlin and Pu,1991)。然而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解释’阶段,因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解析’与‘生成’。而且这些研究不够明晰化且应用性较弱,不太适用于计算机处理。本研究旨在推导出用于解析和生成汉语语篇零形回指的计算模型。向心理论(Centering Theory,Grosz et al.1995;Walker et al.1998,inter alia)是当前计算机语言学中用于语篇回指解析与生成的主要理论模式之一。为了验证该理论中规则和限制条件的跨语言适用性,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语言的回指解析与生成。其中有些学者将其应用于零形回指的解析与生成(Kameyama,1985,1986,1988,1998;Walker,Iida,and Cote,1990,1994;Mitsuko et al.,2001;Turan,1995,1998;DiEugenio,1990;Rambow,1993;Ryu,2001;Prasad,2003;Prince,1994)。然而在国内,很少有学者将向心理论应用于汉语语篇回指解析与生成。从已发表的文献中,笔者只发现两篇有关向心理论的文章。一篇是(Miao,2003),另一篇是(Wang,2004)。Miao(2003)对向心理论进行了评介,但没有将其应用于汉语语篇分析;Wang(2004)将向心理论应用于汉语语篇零形回指的解析,但他使用的算法是采用Iida(1998)的宏观模型(Global Model),而且对于许多细节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拟将向心理论全面而系统地应用于汉语语篇分析,从而推导出用于解析和生成汉语语篇零形回指的计算模型。本研究将向心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推导出的第一个计算模型是汉语零形回指解析模型,称为RICM(Revised Integrated Cache Model)。此模型是对Walker(1996)集成贮藏模型(Imegrated Cache Model)的改进,它吸取了Walker(1996)的‘反堆栈’(anti-stack)思想,并利用了Cheng(1990)和Lee(1990,1995)的找回原则(Recovery Principles),因为词汇语义可作为寻找指称对象的理想寻找提示语(retrieval cues)。具体来说,本研究修订了第一向心规则(或称代词规则),并制定了其他六个规则,即下指中心排序规则(the Cf Ranking rule)、下指中心提升规则一(theCf Promotion ruleⅠ)、下指中心提升规则二(the Cf Promotion ruleⅡ)、下指中心迁移规则(the Cf Transfer rule,)、下指中心删除规则(the Cf Deletion rule)以及下指中心移出规则(the Cf Displacement rule)。基于以上规则,本研究推导出汉语零形回指的解析模型和算法。与堆栈模型(Crosz and Sidner 1986)、宏观模型(Iida 1998)和贮藏模型(Walker 1996)相比,此模型的优点是既可以不求助于宏观排序列表来解析跨语段零形回指,还可以解决排序较低实体充当回指中心的问题。为了验证本解析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实证研究,所采用的语料是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选粹》中的18篇短篇故事。实验结果表明,在语料中出现的所有零形回指中,95%都被本算法成功解析,因此本算法是有效可行的,因为算法的解析正确率为95%。本研究推导出的第二个计算模型是汉语零形回指生成模型。此模型将向心过渡类型(Centering Transitions)作为回指词分布的限定条件,因为过渡类型是生成回指形式的有效方法之一(Turan 1995;Kim 1999;Ryu 2000)。本研究从语料中提取出所有相关的过渡类型,并基于这些过渡类型推导出零形回指生成算法。通过语料验证,此算法的生成准确率高达96.75%,因此此算法是有效可行的。由于向心理论具有跨语言的特征,因此必须对其参数进行适当的修订,以便对汉语语篇进行应用分析。这些参数包括语段定义、语篇片段切分和下指中心集排序。语段(utterance)是语篇组织的基本单位。基于先前的定义方法(Li,1956;Hu,1981;Huang & Liao,1981;Mann and Thompson 1987;Crystal 1991;Zhu,1995;Poesio 1995;Traum & Heeman 1996;Bussmann 1996;Chu 1998;Kameyama 1998;Aronoff & Rees-Miller 2001;Song,2001;Xu,2003),本研究推导出语段的定义方法,此方法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向心分析,因为它既符合汉语的句子特征,又便于计算机处理。语篇可切分为一个个语篇片段(discourse segrnent),但语篇片段的切分标准和方法却尚无定论。为避免出现无回指中心(Nil)和零过渡类型(NO Cb),并基于Cheng(1990)的话题连续段(topic continuity),本研究推导出适用于汉语语篇向心分析的语篇片段切分方法。此切分方法具有如下四个优点:1)能避免因过度切分而导致的过多的无回指中心和零过渡类型,因此可使较多的过渡类型参与决定回指形式的分布;2)能有效解决向心与宏观语篇结构的互动,以及将向心应用于拓展语篇等问题;3)可使可推导实体(inferables)作为后续语段指称的潜在指称对象;4)它尤其适用于汉语语篇的向心分析,因为在汉语语篇中,跨语段指称和跨段落指称较为普遍,而且零形代词、代词以及全称名词短语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下指中心集排序方法,且决定排序的因素在向心文献中还没有完全确定。基于Chao(1968)所提出的话题(topic)和Li & Thompson(1979)的话题显着性(topic-prominence)以及Chen(1984)的可及性排序(Accessibility Hierarchy),本研究制定出汉语下指中心排序方法。为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进行了语料实证,结果证明此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促使实体突显的其他因素,如存现结构以及高意图性(highintentionality)和控制(control)的介入。为进一步提高此排序方法的全面性,本研究还就如何对复合名词短语进行排序进行了探讨。基于Tetreault(2001)的观点以及Walker and Prince(1995)、Gordonet al.(1999)和Hobbs(1978)的方法,本研究提出汉语中复合名词短语的排序方法。此方法较为折中,因而较适用于汉语语篇中对复合名词短语的有效排序。由于过渡类型的计算对于本研究,尤其是零形回指的生成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结合Laurel Fais(2004)的定义和Strube andHahn(1999)的分类方法,本研究设定了18种过渡类型。这些过渡类型在分类上更为细致,且在推理努力上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有效处理为可推导下指中心设定过渡类型的问题。此外,这些过渡类型还可用于进一步提高本研究所提出的零形回指解析算法和生成算法的有效性。本研究提高了向心理论的语篇处理能力,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希望本研究能促进人们对语篇回指的更进一步理解,并有助于汉语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6-04-01)

零回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可及性理论出发,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来自英汉口头话语中的244个零回指,结果表明:英汉零回指大多出现在同句内且出现在主语和主题位置的居多;它们多数发生在无干扰性名词短语和有单一干扰性名词短语的语境中;英语零回指的使用频率和复杂度低于汉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零回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曼.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散文零回指英译[J].宿州学院学报.2017

[2].戴菁.英汉口头话语中零回指的对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戴菁.英汉叙事语篇中零回指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戴菁.英语访谈中零回指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孙坤.汉语话题链的特点与本质——兼论话题链与零回指的差异[J].汉语学习.2014

[6].刘礼进,陈翀妤.汉语会话中零回指研究的语用认知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

[7].郭英珍.零回指特征分析及翻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郭晓翀,郑家恒.对零回指缩略语的识别与还原技术初探[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

[9].李长安.从可及性理论看指称用法it在汉语篇章中的零回指表达[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许宁云.汉语篇章零回指的解析与生成:一项基于语料的向心研究[D].复旦大学.2006

标签:;  ;  ;  ;  

零回指论文-陈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