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贤文化培育探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贤文化培育探究

(安徽省怀宁县委党校,安徽安庆24612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文章最后提出了培育乡贤文化的几条路径,希望对今后乡贤文化培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贤;乡贤文化

1.前言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乡村治理理念和经验,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一块基石[1]。汇聚乡贤力量,创新培育乡贤文化,将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在不断地边缘化、老龄化、凋蔽化,乡村振兴的主体、环境和对象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困境。

2.1乡村振兴主体能力欠缺

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协同过程。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精英人才流失,带来了农村的空壳化,乡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已成为常态。而在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下,农村有村两委治理,还有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现阶段村两委的职能都呈现一种附属行政化的现象[2]。由于乡镇机关官员承受着来自上级的任务指标压力,使得乡镇党委政府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村两委的组织建设、财权、事权才能完成上级的任务,因此村两委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付来自乡镇一级的工作安排,但村两委人员少,事情多,忙于应付,工作碎片化,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主体缺位和功能缺失等问题,乡村振兴亟需开辟一种新途径、寻找一个新群体参与其中,需要乡贤发挥积极作用,对村民自治组织力量的不足形成有效补充。

2.2乡村社会秩序的无序化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家庭,孝顺长辈的优良传统,至今中国人仍然看重亲情,注重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流动,过去亲密的邻里关系,家族传统也无形之中发生着变化。许多村民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村庄及其文化也面临逐渐消失的境况。乡村社会秩序不再是有序的,而是呈现无序的状态。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小,使乡村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化的社会中,传统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维系着乡村社会的良好秩序。一方面,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逐步由传统乡村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使得乡村生活秩序与国家秩序紧密相关。但是这乡村秩序的变化不是来自村民的内在需求,因而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受金钱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村民已不再遵守原有的道德风俗,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乡规民俗逐渐衰败。由此,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被打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家庭矛盾、乡邻矛盾增多。

2.3乡村环境的复杂化

乡村环境包括影响乡村治理活动的乡村自然状况、社会发展水平、民主发展进程、与城市的关系等因素。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快,但是,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仍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很多乡村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教育卫生设施落后,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随意,化肥农药地膜大量投入,使农业成为最大面源污染产业。农业科技信息、设施缺乏,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盲目性等。

乡村振兴的民主进程缓慢。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虽然已有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乡村振兴中的民主与法治仍难以有效落实。一些乡村在干部选举中拉关系,财务管理、征地补偿、低保发放等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保障,建立多元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参与、诉求表达畅通有序的体制机制是当前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3.培育乡贤文化的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呼唤乡贤文化振兴,需要探索多种路径来培育乡贤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3.1激励传承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

乡贤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人文群体,乡贤文化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以及造福农民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乡贤文化是乡村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应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和完善,应探索建立乡贤激励机制,鼓励广大人士能够回归家乡,投身乡村振兴,激发乡贤报效家乡的热情,给予乡贤一定的社会地位。

可以以编写乡贤史册、撰写村史、设公德榜等形式,把乡贤热心公益、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事迹载入地方志书史册。还可以通过电视台、电台、自媒体、报纸等媒体对乡贤事迹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推行公益事业捐建命名制,吸引更多乡贤关注并参与乡村治理。同时通过宣传可以激活乡贤意识,使乡村的贤者达人形成乡贤自觉和奉献精神,促使各类潜在的乡贤成为现实的乡贤。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乡贤,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像古代乡绅那样尊崇礼义,尊崇法律,当每个人都能以法律为依据维护权利、承担义务时,两千年前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就近在咫尺了。

3.2再造涵育拓宽新乡贤主体范围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行动能力在不断提高,沟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曾经被限制在家乡的农村精英开始尝试外出,乡镇的文化开始以更开放,更具包容性和更有方向性的方向发展,乡贤的内涵也更加宽泛。新乡贤的主体较为广泛,包括农村干部,文人学者,知识分子,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华侨华人。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资源,如能返回故乡,或以自己毕生所集聚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对于当下农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有效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乡贤阶层在稳定社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乡贤们是有知识、有头脑、视野开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或是乡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具有独特的话语权,往往在村里有较高的威望,是村民的领袖。他们有的可能会成为村长或者村委成员,可以直接和乡镇政府官员对话,将村民的诉求传递上去;同时,他们也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去通俗地解读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因此,他们是村民联系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可以依靠的力量,新乡贤的存在,是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的需要。积极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注重把一批乡土精英和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的人才吸引到干部队伍中来,打造一支百姓喜爱的新乡贤队伍[3]。

4.结语

总之,当代乡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乡村与城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依托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创新的实践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乡贤在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当然,除了以上路径之外,还需要乡镇干部以及优秀学者根据乡村的特色与发展情况,提出更为有效的途径,对乡贤文化进行培育。

参考文献

[1]高美珠.乡贤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188.

[2]石琳琳.以乡贤文化滋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73-75+81.

[3]葛晓梅.现代乡村治理视野下的乡贤文化培育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11):141-144.

作者简介:陈小祥(1972年4月—)男,汉族,安徽怀宁人,本科学历,中共怀宁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及理论。

标签:;  ;  ;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贤文化培育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