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610059)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西南地区苗族传统芦笙乐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xnyy2018027)
摘要:芦笙舞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舞种,广泛流传于苗族、壮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尤以苗族芦笙舞最负盛名。文章以西南苗族芦笙舞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苗族芦笙舞的概况,包括历史源流、主要类型以及文化底蕴,然后分析了当前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包括传承环境恶化、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主体凋零等,最后,就如何传承和保护好苗族芦笙舞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加强研究整理、创新传承形式、加强市场开发、利用现代媒体等。
关键词: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当代传承;保护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自身的精神家园,更为繁荣、丰富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苗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上古时期便流传着苗族首领蚩尤与华夏族首领皇帝轩辕大战的故事。苗族人口数量众多,全球苗族同胞逾1300万,而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境内的苗族同胞在950万左右,广泛地分布于西南、中南各省份,尤以贵州省居多。苗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有大量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其中,芦笙舞最为重要的类型。芦笙舞属于典型的乐舞,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主要特点,通常情况下,男性吹笙,女性跳舞。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中心,包括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根据表演场合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或轻松欢快,或庄严肃穆,或刚劲有力,或温婉柔和。芦笙舞是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在当前的传承中却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必须立足芦笙舞的传承现状,采取好有效的应对措施。
1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概况
1.1芦笙舞的历史源流
芦笙舞起源甚早,从云南省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文物来看,迟至春秋晚期,西南地区便有芦笙舞表演的活动。当前有关芦笙舞的实物记录为数不少,比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便刻有吹笙起舞的形象,至于文献记载更是不计其数,如唐代樊绰《蛮书》中所载“少年子弟春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芦笙舞的出现和西南少数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葫芦与竹子均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两汉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图腾叠加的现象,芦笙正是由葫芦图腾与竹图腾叠加而来,并传承至今。当然,芦笙舞在传承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日益丰富多彩。就以芦笙为例,其为芦笙舞的主要乐器,传统芦笙为六管,当前芦笙在沿用传统六管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十管、十二管、十六管等多种形态。
1.2芦笙舞的主要类型
西南苗族芦笙舞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芦笙舞有着不同的类型表现。比如以表演人数划分,芦笙舞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体舞四种基本形式,独舞和双人舞的技巧要求较高,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而集体舞则氛围热烈,多见于大型民俗活动。而根据功能的不同,芦笙舞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首先,自娱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舞是苗族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最为常见的芦笙舞形式,具有活泼自由的特点,多在山坡空地、草坪、河坝等空旷地带表演;其次,习俗性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和苗族的社会习俗紧密相关,多在节日举行,比如每年一度的“花山节”。习俗性芦笙舞为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提供了媒介,是苗家儿女的“红绳”;再次,表演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集会等场景中举行性,以舞蹈竞技为主要内容,各村寨舞者汇聚一堂,表演高超的芦笙舞技巧,动作难度是评分的主要标准;最后,祭祀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舞蹈,比如“吃牯脏”,动作迟缓、稳重,以烘托祭祀庄严肃穆氛围为主。
1.3芦笙舞的文化底蕴
芦笙舞作为西南苗族的重要舞蹈形式,不仅在审美表现上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西南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先,芦笙舞承载了苗族的历史记忆。苗族最早居住在黄河流域,后由于部落战争失利,逐渐向南迁徙,最终定居于西南一带。时至今日,苗族仍然流传着黄帝轩辕与苗族领袖蚩尤大战的传说。民族大迁徙在苗族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迁徙也就成为苗族芦笙舞的重要主题,比如黔西北苗族的《迁徙舞》,用50多节段的舞蹈动作展现了民族迁徙的史实,具有悲壮雄浑的审美风格;其次,芦笙舞具有宗教祭祀的功能。芦笙舞的起源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有密切关系,葫芦能蔓延,结果多,具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芦笙由葫芦插上竹管制成,被苗族人视作“母亲”(始祖母)的杰作,芦笙的声音也被视为母亲的声音。芦笙是西南苗族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乐器,祭祀活动需手持芦笙作开头曲。
2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传承现状分析
2.1传承环境恶化
苗族芦笙舞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但在当前却出现了传承危机,究其根源,和时代环境变化导致芦笙舞传承环境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芦笙舞属于民族民间舞蹈,广阔的乡土社会以及基于乡土社会所形成的民俗文化,是芦笙舞耐以生存的沃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提升,2018年城镇化率已经逼近60%,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城镇化进程与在显著提升,就以苗族最大的聚居省份贵州为例,2018年贵州城镇化率达到47.5%。不仅如此,西南地区是我国劳务输出比重最大的地区,大量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苗族儿女也不例外。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乡土社会的瓦解与苗寨的空心化、老龄化,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芦笙舞的传承根基;其次,芦笙舞形成于历史发展进程中,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同提升,苗家儿女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成为主流,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层次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大举侵入我国,对西南苗族既有的文化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年一代的苗族儿女对芦笙舞感兴趣的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户籍的苗族儿女,很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芦笙舞,这也对芦笙舞的传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2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紧扣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承效果。西南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存在着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对芦笙舞的传承、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未能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教育传承是当前流行的传承方式,以教育为传承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突出的意义。苗族芦笙舞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在多门学科的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尤其如此。但从教育现状来看,芦笙舞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其次,未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信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为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依托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创新传承方式,比如成立苗族芦笙舞数字博物馆,又如利用各种新媒体扩大芦笙舞的影响力。但在实际的传承中,传统的传承方式仍然占据主体,信息技术未能和苗族芦笙舞的传承有机的衔接起来,弱化了芦笙舞的传承效果;最后,未能和市场开发有机的融合起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市场开发是其传承中的重要课题,立足市场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巨大的动力,但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存在市场开发不足的问题。
2.3传承主体凋零
一代又一代的苗家儿女是西南芦笙舞传承的主要依靠,然而,从当前西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现状来看,却面临着传承主体的凋零的问题。首先,传承者年龄结构偏大。芦笙舞作为苗族最为主要的民族舞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民俗价值与民族价值,目前已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传承者,不仅如此,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各苗寨,也有不少芦笙舞的表演人员,他们是当前苗族芦笙舞传承的主要依靠。但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苗族芦笙舞传承主体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各苗寨中,不少芦笙舞表演者已经年逾7旬。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能够参与芦笙舞表演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个芦笙舞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其次,传承队伍青黄不接。以往的芦笙舞传承以环境传承、家庭传承、团体传承等为主要方式,苗家儿女幼年时期便耳濡目染,因此,不会出现传承断代的现象。但在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日益丰富,年轻一代对芦笙舞的兴趣正在不断消减,这给芦笙舞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承主体的青黄不接,很容易导致芦笙舞在传承中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不仅对苗族文化是巨大损失,对中华文化而言,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策略
3.1深入民间采风,加强研究整理
苗族是我国第四大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尤以贵州居多。芦笙舞作为西南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少数民族舞蹈,以苗族芦笙舞最具特色,各苗族自治县、州以及苗族村寨均可看到苗族芦笙舞的身影。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西南苗族芦笙舞出现了传承危机,分布的广泛性与传承的危机性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搜集、整理好苗族芦笙舞是当代传承与保护的前提工作。因此,必须加强民间西南苗族芦笙舞的民间采风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组织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深入苗族各村寨采风,借助实地观摩、访谈调查、拍摄录像等方式,搜集苗族芦笙舞的资源,高校科研单位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民间采风中,协助地方文化部门,全面搜集整理苗族芦笙舞。同时,高校科研单位要加强苗族芦笙舞的研究整理工作,根据舞蹈表现形式或者主题内容,对芦笙舞分类,从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舞蹈学等多个角度研究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点、文化意蕴,充分展现苗族芦笙舞的价值,为后续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3.2融入学校教育,创新传承形式
芦笙舞作为苗族最具民族性的舞蹈样式,反映了苗家儿女的审美理念与情感诉求,是维系苗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载体,也是丰富、繁荣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传承保护好芦笙舞是历史赋予苗家儿女的使命,而学校教育则是创新芦笙舞传承形式,提高芦笙舞保护效果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其他传承方式而言,教育传承有着突出的优势,一方面,教育传承的对象为数量广泛的学生群体,能够提升苗族芦笙舞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从而克服芦笙舞传承中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教育传承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系统性,可以提高芦笙舞传承的效果。对此,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措施。首先,积极开展苗族芦笙舞活动。学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举办中,要凸显苗族芦笙舞的地位,组织学生社团表演苗族芦笙舞,让学生感受苗族芦笙舞的艺术魅力;其次,融入到音乐课程教育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苗族聚居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重视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将苗族芦笙舞融入到地方教育资源中,既能丰富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内容,也能借助音乐教育,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苗族芦笙舞,一举两得。
3.3加强市场开发,凸显经济效益
西南苗族芦笙舞传承与保护中所遭遇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问题。苗族芦笙舞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与精神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自然会出现危机,对此,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苗族芦笙舞的市场开发,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扩大苗族芦笙舞的影响,并且,借助市场的盈利方式,提升传承主体的积极性。首先,加强苗族芦笙舞专业团体的建设。芦笙舞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比如“滚山珠”动作,以高难惊险而著称,是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深受苗族乃至兄弟民族喜爱。地方政府要加强苗族芦笙舞专业团体的建设,鼓励苗族芦笙舞专业团体与各大剧场展开合作,以市场化的演出方式提高苗族芦笙舞的社会影响力,这样既能使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具备内部造血的能力,也有助于苗族芦笙舞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融入到民族旅游产业中。民族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中的热点内容,西南地区山水壮丽,少数民族众多,是民族游的首选。地方政府在发展民族旅游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将芦笙舞作为民族游的重要的品牌来打造,凸显芦笙舞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利用现代媒体,丰富传播方式
当前西南苗族芦笙舞所遭遇的传承危机和其影响力式微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影响力式微除了和乡土社会的瓦解有关外,也和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紧密相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传播与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持续、广泛的传播力是确保传承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西南苗族芦笙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中,必须利用好现代媒体,丰富芦笙舞的传播方式。比如,微信。微信作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0亿,微信内置的公众号功能为芦笙舞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地方文化职能部门乃至专业团体,可以开设苗族芦笙舞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与苗族芦笙舞相关的图像、视频、文字解说等,让关注者了解苗族芦笙舞。又如,抖音。抖音是大当前年轻群体中作为火爆的APP。抖音的短视频平台属性,使其在苗族芦笙舞的传播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因此,在芦笙舞的传播中可以借助抖音账户,定期更新芦笙舞的表演视频,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到芦笙舞。现代媒体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效力上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其无远弗届的传播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苗族芦笙舞。
4结语
芦笙舞作为苗族最具民族性,影响最广泛的舞蹈,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苗族芦笙舞在传承中出现了危机,因此,必须从研究整理、学校教育、市场开发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采取好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李长元.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个案分析[C].
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2013
[3]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34(9):171-174
[4]万斌.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发展[J].新一代,2018(1):212
[5]潘正才.论芦笙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2):39
[6]曾智辉.浅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J].音乐时空,2015(18):40-41
[7]邹宛彤.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4(24):32
[8]党允彤.论贵州苗族芦笙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59-61
[9]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教育传承[J].体育科技,2014,35(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