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_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躯体,感觉,皮层,脑梗死,患者,脑卒中。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1](2018)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1)和常规组(n=89),常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行MEP及SEP检查,并进行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等康复评定。检测常规组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SEP中枢传导时间(C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态阈值(R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及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和RMT无明显差异(P均> 0.05)。与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期水平比较,治疗后试验组FMA、Bathel指数、MMSE、Berg平衡评定得分明显提高(P均<0.05),患侧皮质手区及腿区的潜伏期、CMCT、N20及P40波的潜伏期、CCT较明显缩短(P均<0.05);静息态阈值(RMT)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TMS联合SEP、MEP联合检查能有效改善并敏感全面地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刘深龙,张海燕,满慧静[2](2018)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接受先头针留针后运动疗法治疗,B组接受先运动疗法后采用头针治疗,C组采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均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正中神经N20峰潜伏期、N20-P25波峰振幅、胫神经P40峰潜伏期、P40-N50波峰振幅及日常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均显着改善(P均<0.05),且C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均显着升高(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能够显着改善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荐。(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逯霞,张晶晶,闫宝锋,许健,艾克拜尔[3](2017)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后根阻断术中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选择性后根阻断术(SPR)中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技术(SEP)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脑瘫中心42例接受SPR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21例,术中未接受SEP;研究组,21例,术中予以SEP监测。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肌张力改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分级)情况。分析SEP监测对评估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随访3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步态功能改善率、关节屈曲减轻率以及反射亢进改善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各肌群肌张力以及GMFC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依据术中SEP预警标准评估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敏感度为52.4%,特异度为38.1%,准确度为90.5%。随访3月,研究组的肢体痉挛复发、腰椎前凸、一过性肌无力、一过性肢体感觉障碍以及一过性尿潴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SPR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EP监测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准确度及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李葛威,吴成如[4](2015)在《研讨异常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对青省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及其发病机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常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临床常见疾病。然而,目前对于异常的SEPs是否导致或影响Al S的发生率方面研究较少。文章作者研究评估SEPs患者合并AIS和先天性脊柱侧弯(CS),或者在冠状和矢状平面与CS具有类似的曲线模式和严重程度患者。该作者选取2000年-2009年该院脊柱外科中AIS和CS的女性患者,对AIS和CS女性(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王世民,张丽萍,张雪青[5](2014)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脑水肿和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皮层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可敏感地反映病变区域大脑皮层及其联系纤维的受损程度,反映脑梗死时脑功能障碍的状态。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4-09-18)

张丽萍,王世民,张雪青[6](2014)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初发一侧大脑皮层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观察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行MEP及SEP检查。观察两组MEP皮质手区、皮质腿区的潜伏期及其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 N20及P40波的潜伏期及其中枢传导时间(CCT),分析观察组患侧中枢运动及感觉传导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观察组MEP异常25例(83.3%),患侧皮质手区及皮质腿区的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P均<0.01。SEP异常20例(67.7%),患侧N20及P40波的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P均<0.01。结论 MEP及SEP联合检查可客观、定量地反映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了解运动及感觉功能缺失情况。(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32期)

伉奕[7](2014)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脑卒中预后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对脑卒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02—2013-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脑卒中组。对所有患者进行SSE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脑卒中组患者细分为SSEP正常组、SSEP异常组和SSEP缺失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第1、3、6、12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同期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正中神经和胫神经SSEP较健康对照组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N20峰潜伏期和胫神经P40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同时段SSEP正常组、SSEP异常组、SSEP缺失组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MRS评分,SSEP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最轻,运动功能最好,恢复情况最好;SSEP缺失组神经功能缺损最重,运动功能最差,恢复情况最差;SSEP异常组居中。结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能有效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4年16期)

张琰,郝冬梅,吕岫华,王修力,田蕴青[8](2014)在《大鼠脑缺血不同时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左侧中动脉缺血术后4、24、48 h和1周4个实验组。采用SEP记录法,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大鼠的右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左侧皮层脑电信号,提取SEP,并对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频谱分析,定量评价左侧中动脉缺血后初级体感皮层SEP及功率谱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 h,SD大鼠左侧大脑皮层测得的SEP潜伏期较正常状态显着增大((16.0±1.1)ms vs(33.7±1.3)ms,P<0.01),波幅变小((197.2±13.0)μV vs(25.1±2.0)μV,P<0.01),θ波、α波、β波、γ波的能量明显变小。θ波:(139 367.86±178.66)μV2vs(2.22±0.40)μV2,P<0.01;α波:(5389.33±25.55)μV2vs(0.23±0.01)μV2,P<0.01;β波:(79.11±4.16)μV2vs(0.01±0.01)μV2,P<0.01;γ波:(0.30±0.12)μV2vs(0.00±0.00)μV2,P<0.0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特征与对照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还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水平。研究提示,SE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丽萍[9](2014)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脑水肿和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影像学技术可反映其形态学变化,但不能评价病变区的功能障碍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皮层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可敏感地反映病变区域大脑皮层及其联系纤维的受损程度,反映脑梗死时脑功能障碍的状态。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患者组患侧健侧分别检查,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入组的50例患者均一侧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肌力0-Ⅳ级,并经MRI扫描证实,并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及其他中枢神经病变,患者本人同意并能主动配合检查。患者组及对照组行MEP、SEP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观察两组SEP中枢传导时间(CCT)、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分析患者组患侧中枢感觉传导时间、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结果:1.SEP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SEP异常38例,占76%,其中6例N20及P40波的波形分化差,波形缺失,2例N20波的波形缺失,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18例患侧N20及P40波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延长;8例患侧上肢N2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患侧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侧上肢SEPN2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患侧下肢SEP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有显着差异(P<0.01)。2.MEP结果:50例脑梗死患者患侧MEP检测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MEP异常者45例,占90%,其中14例(占28%)患侧上下肢MEP缺失,均为肌力0-Ⅱ级患者;20例(占40%)患侧皮质手区及皮质腿区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延长;8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差异显着(P<0.01)。3.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及运动皮层阈值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其中20例因拇短展肌无力收缩不能配合检查,无测量结果;8例检测结果与患者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22例SP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阈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增高(P<0.01)。4.50例脑梗死患者组中,SEP, MEP及阈值,SP叁项联合检测,总计异常45例(90%)。结论:1、SE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能有效的评价大脑皮层、体感皮层传导通路及体感皮层的功能状态,并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SEP检查可发现感觉通路的亚临床损害,对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诊断依据,弥补了影像学和各种评分量表的不足。2、MEP能对患者运动功能作出客观定量评定,是评价锥体束损伤严重程度的客观证据。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残余的锥体束功能,MEP的神经生理学评价比临床检查敏感。这是MEP预测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亦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客观指标。3、SP及阈值的检测可客观定量的评价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4、SEP、MEP、阈值及SP联合检查能敏感全面地反映脑梗死后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状态,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5、神经电生理检查(SEP、MEP、阈值及SP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功能性检查,可以早于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时可以作为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曹志恺,吕建平,全伟,张昊,钟文军[10](2013)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和监测SEP中N20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情况后,决定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管腔狭窄变化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SP低于50mmHg和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超过50mmHg,但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2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不明显,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1(四分位数范围0.5~1.5)vs 2(四分位数范围1~2.5),P=0.03];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6);术后6个月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着性[(6.8±2.5)%vs(87.5±8.6)%,P<0.001]。结论 SEP监测可能有助于避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SEP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接受先头针留针后运动疗法治疗,B组接受先运动疗法后采用头针治疗,C组采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均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正中神经N20峰潜伏期、N20-P25波峰振幅、胫神经P40峰潜伏期、P40-N50波峰振幅及日常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均显着改善(P均<0.05),且C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均显着升高(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能够显着改善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8

[2].刘深龙,张海燕,满慧静.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3].逯霞,张晶晶,闫宝锋,许健,艾克拜尔.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后根阻断术中应用价值[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

[4].李葛威,吴成如.研讨异常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对青省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及其发病机理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5

[5].王世民,张丽萍,张雪青.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4

[6].张丽萍,王世民,张雪青.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14

[7].伉奕.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脑卒中预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8].张琰,郝冬梅,吕岫华,王修力,田蕴青.大鼠脑缺血不同时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

[9].张丽萍.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4

[10].曹志恺,吕建平,全伟,张昊,钟文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3

论文知识图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的监测...吴某,男,58岁,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区...一17患者W:17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大鼠脊髓损伤前SEP正常波型神经根安全拉钩总装示意图和实物图诱发电位的刺激及检测位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论文_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