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CTPA影像学特征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肺栓塞CTPA影像学特征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一、肺栓塞CTPA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邓子龙[1](2021)在《双能CT肺灌注图像对肺栓塞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CTPA诊断肺栓塞时,DEPI图像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提高肺栓塞的阳性检出率。材料和方法:本次研究纳入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双源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共93例。先由2名具有5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通过CTPA图像对患者是否存在肺栓塞进行判断,并记录存在肺栓塞患者的栓塞数量、水平及类型。然后判读93例患者的DECT肺灌注图像,判断是否存在灌注缺损,对找到的灌注缺损进行分类并记录。将CTPA图像中的栓塞与DEPI图像中的灌注缺损进行对照并分析。当两名医生意见相左时,则与另外一名高年资医生共同协商后进行最终确定。最后,根据对照结果比较单独的CTPA图像与联合DECT肺灌注图像对于肺栓塞的诊断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93例患者的CTPA图像,有30例患者被诊断为患有肺栓塞,共发现栓子201个。而通过93例患者的DEPI图像,共发现灌注缺损219处,其中94处灌注缺损特征不符合血管栓塞所致,即有125灌注缺损考虑是由肺栓塞所引起的。将CTPA图像中的栓子与DECT肺灌注图像中的灌注缺损进行对照,共125处灌注缺损中,有102处灌注缺损所对应的栓子已在首次判读CTPA图像时被发现,而有23处灌注缺损所对应的23个栓子是在复查CTPA图像时新发现的,其中闭塞性肺栓塞17个,非闭塞性肺栓塞6个。共23个新发现的栓子均为亚肺段动脉栓子,分属于15例不同的患者。其中,9例患者在首次判读CTPA图像时已经因其他位置存在栓子而被诊断为肺栓塞。即有6例患者是通过DECT肺灌注图像的辅助而被重新诊断为患有肺栓塞,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诊断率的提高是有意义的。结论:DEPI图像可以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肺栓塞的诊断检出率。

孙宛君[2](2021)在《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肺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梗死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较少见且好发于老年伴有心肺基础疾病患者。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继发肺梗死的肺栓塞患者更年轻,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低。为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转归,并探讨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肺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肺动脉CT造影确诊的肺栓塞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肺梗死组与非肺梗死组肺栓塞患者组间差异,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肺栓塞患者中肺梗死发生率41%(119/289),男女比例1.4:1,平均发病年龄(60.0±13.8)岁,平均身高(166.5±7.9)c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胸闷70例(58.8%)、下肢肿胀或疼痛57例(47.9%)和呼吸困难55例(46.2%),胸痛、咯血和晕厥较为少见,分别为33例(27.7%)、23例(19.3%)和20例(16.8%),肺梗死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仅占4.2%。肺梗死征象以近端血管增宽(100例,84.0%)和中央透亮影(91例,76.5%)最常见,Hampton,s Hump征占38.7%(46/119)。肺梗死正确诊断率仅占15%(14/92),误诊率达85%(78/92),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误诊诊断(92%,72/78)。与非肺梗死组相比,肺梗死组更年轻[(60.0±13.8)岁VS(66.1±12.7)岁,P<0.001],随年龄增长肺梗死患者占肺栓塞的比例从18-30岁组的80%逐渐降低至80岁以上组的18%,肺梗死组身高更高[(166.5±7.9)cm VS(163.4±7.9)cm,P<0.001],胸痛(27.7%VS 11.8%,P=0.001)和咯血(19.3%VS 2.9%,P<0.001)症状更常见,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更低(49.6%VS 65.3%,P=0.008),与非肺梗死组比较,肺梗死组四级肺动脉血栓(88.2%VS 95.8%,P=0.024)和胸腔积液(24.7%VS 54.6%,P<0.001)更常见。多因素分析发现胸腔积液(OR=5.356)、咯血(OR=4.832)、四级肺动脉血栓(OR=4.152)和身高(OR=1.059)是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18-40)岁肺栓塞患者相比,年龄在≥81岁区间的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风险降低。肺梗死组病死率与非肺梗死组无显着性差异,出院随访6个月的肺梗死患者未发生临床不良结局,随访至8周、12周、16周、24周胸部CT肺梗死病灶吸收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分别为19%、31%、41%和56%,随访至52周大部分(84%)患者肺梗死病灶吸收恢复正常。结论:肺梗死在肺栓塞患者中发生率不容忽视,典型三联症和Hampton,s Hump征不常见,导致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误诊为肺炎。胸腔积液、咯血、远端栓子和身高是肺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肺栓塞患者肺梗死风险随着年龄增加反而降低。其病死率与非梗死患者类似,大部分患者肺梗死病灶可逐渐吸收。

焦志云,李郑,徐文娟,管懋彬,翟润亚,张美玲[3](2021)在《双源双能量CT诊断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从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并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中选择周围型PE患者36例(98个栓子)纳入本研究。运用Syngo. via工作站对双源双能量CT扫描数据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和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后处理。记录PE的栓塞部位及栓子数量,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后处理方法对周围型PE的诊断效能。结果 CTPA共检出PE栓子85个,包括段动脉44个,亚段动脉及亚段以下动脉41个。CT双能量Lung Analysis软件结合Lung PBV和Lung Vessels共检出栓子94个,包括段动脉43个,亚段动脉42个,亚段以下动脉9个。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对周围型PE栓子的检出率高于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其中以亚段及亚段以下动脉差异更为显着(χ2=8.230,P=0.004)。结论 CT双能量Lung Analysis结合Lung PBV和Lung Vessels能直接显示栓子位置及其所致的肺灌注异常情况,对周围型PE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能提高亚段及亚段以下PE栓子的检出率。

张艳,邬山,祝家成,王一力,钱俊翔,曾富俐,卫泳岑,张中星[4](2020)在《不同CT窗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不同CT窗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CTPA确诊的45例肺栓塞患者的资料,分别应用常规纵膈窗及常用调节窗、常规纵膈窗+调节窗观察肺栓塞的位置(段以上、段及段以下)及阳性血管数,以纵膈窗联合调节窗检出的肺栓塞作为金标准。比较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重建(VR)三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位置的肺动脉显示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段及段以下肺栓塞,单独使用调节窗的漏诊率低于单独使用纵膈窗,分别为3.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段以上肺栓塞,单独应用常用调节窗、纵膈窗漏诊率分别为4.5%、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对段及段以下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优于MIP及VR影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阅读CTPA图像中,单纯使用常规纵膈窗或常用调节窗都可漏掉部分栓塞,特别是较小血管的栓塞,临床工作中,应常规使用纵膈窗+常用调节窗宽、MPR重建技术减少肺栓塞的漏诊。

张福霞[5](2020)在《MSCT肺动脉成像改变触发监测点和盐水注射方案对图像质量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改变触发监测点对肺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2探讨加快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肺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实验A组、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共分为8组。采用自动跟踪触发扫描方式,上腔静脉组扫描方向为肺尖至肺底,右心房组扫描方向为肺底到肺尖。各组对比剂注射流率均为4.5 ml/s。常规组触发监测点位于上腔静脉,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4.5ml/s。实验A组、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触发监测点位于右心房,实验A组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4.5ml/s,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分别为5.0ml/s、5.5ml/s、6.0ml/s。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触发监测点位于上腔静脉,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分别为5.0ml/s、5.5ml/s、6.0ml/s。其它扫描技术参数设置均相同。记录并统计分析各组肺动脉干CT值、上腔静脉CT值、右下肺静脉CT值、六级肺动脉显示率、上腔静脉伪影评分及肺动脉增强后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240例均扫描成功,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实验A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3.13±0.35,4.9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3.13±0.35、3.13±0.35、4.90±0.31、4.93±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常规组与实验C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肺动脉干CT值分别为368.99±21.70HU、380.87±21.91HU、409.07±19.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肺动脉干CT值分别为348.53±17.81HU、375.33±26.83HU、395.51±23.0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肺动脉干CT值比较及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肺动脉干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肺动脉干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上腔静脉CT值分别为115.36±16.92HU、110.87±24.05HU、113.73±13.32HU,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上腔静脉CT值分别为1056.56±141.27HU、904.63±39.08HU、797.73±55.91HU,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右下肺静脉CT值分别为161.26±36.00HU、172.5±27.84HU、154.13±42.19HU,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右下肺静脉CT值分别为163.62±36.07HU、163.65±34.26HU、161.02±36.12HU,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右下肺静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六级肺动脉显示率分别为80.00%、83.33%、86.67%,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六级肺动脉显示率分别为86.67%、90.00%、90.00%,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六级肺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肺动脉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93±0.25、4.90±0.31、4.97±0.18,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肺动脉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90±0.31、4.87±0.35、4.93±0.25,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肺动脉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1组、实验B2组、实验B3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93±0.25、4.97±0.18、4.90±0.31,实验C1组、实验C2组、实验C3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3.13±0.35、4.90±0.31、4.93±0.25,实验B1组与实验C1组、实验B2组与实验C2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3组与实验C3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改变触发监测点可消除上腔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产生的放射状伪影,避免膈肌呼吸运动伪影,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2不改变触发监测点,加快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较大的条件下不但可以避免上腔静脉高浓度对比剂伪影,还可以提高肺动脉强化程度,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肺动脉成像中右心房为触发监测点同时加快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组合对于图像质量的提高优于单一方案。图4幅;表9个;参66篇。

陈其[6](2020)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T影像肺小血管与肺截面积比值差异初步探讨》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肺血管损伤是诱发ARDS的直接因素,其组织学特征是肺泡上皮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增加、肺泡液体清除能力降低。随着人们对于肺部血流分布的关注度增加,肺血管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被认为是ARDS发病及疾病进展的重要环节。影像学在ARDS诊断和管理上具有重要作用,既往CT成像技术利用血管重建三维立体影像,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位置及空间关系,进而大大提高肺肺栓塞诊断效率,但其具有辐射大,造影剂肾损伤严重等临床问题。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新型CT的出现,通过提高图像质量及后期对图像的进一步处理,从而大大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同时可以对细微结构进行描述,进而可直观的反映出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研究显示利用肺小血管与肺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比值可反应肺部小血管的面积,从而可反映肺部血流的灌注情况。ARDS中常伴有肺血管损害,因而通过CT直观肺部血流灌注能否成为从病理生理层面来探讨ARDS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目的:通过对ARDS患者肺CT图像的分析,初步探讨肺小血管与肺横截面积的比值在ARDS中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胸部平扫的ARDS组及经年龄性别配比的正常对照组资料,选取可以分别代表上中下肺野的CT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CSA<10mm2的肺小血管,并计算肺小血管和整个肺横截面积的比值(%CSA)。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各层面%CSA之间行统计学处理,分析%CSA能否评估ARDS中血管的改变。结果:收集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临床诊断ARDS的患者27例,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283岁,平均(54.56±14.4)岁。同时根据ARDS组年龄及性别收集于我院行胸部CT平扫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年龄与性别1:1配比。最终测得ARDS组三个平面肺小血管的%CSA分别为0.027(0.018-0.037)、0.024(0.017-0.036)、0.018(0.013-0.034),对照组三平面肺小血管%CSA分别为0.113(0.064-0.146)、0.100(0.079-0.130)、0.124(0.092-0.283),ARDS组三平面和与对照组三平面和分别为0.067(0.048-0.101)、0.348(0.232-0.627),ARDS组与对照组中相应平面间肺小血管%CSA均有差异(P<0.001),同时ARDS组和对照组3个平面和肺小血管%CSA之间也有差异(P<0.001)。结论:肺血管CT影像可发现ARDS中肺血管的差异;肺小血管%CSA作为研究肺血管变化的指标,在ARDS中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关注。

阮小伟[7](2020)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肺栓塞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分析,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肺栓塞病例的CTPA图像。其中包括段级以上肺栓塞共34例,段级肺栓塞共22例。步骤:(1)在CTPA图像上观察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记录栓子的数量、位置及类型;(2)将所有入组病例图像均导入ITK-SNAP软件,选取栓塞动脉供血区域的最大层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作为病例组,其次选择对侧正常对应位置,勾画与病变侧相同面积的感兴趣区(ROI)作为对照组。(3)使用PyRadiomics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过特征降维后得到3个更有辨别价值的组学特征。随机选择40例为训练集,16例为验证集。(4)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在训练集中建立肺栓塞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构建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根据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共提取660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特征筛选最终得到3个影像组学特征最具有预测价值,分别为基于直方图特征的峰度、偏度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原变,基于以上三个特征所建立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779(95%CI,0.68-0.879)、0.742(95%CI,0.57-0.915)。结论(1)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预测方法,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显示出对于肺栓塞组和对照组良好的分类准确性。(2)影像组学模型中基于直方图特征的峰度、偏度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原变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较好。(3)基于本研究结果,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有望为周围型肺栓塞的诊断提供量化参数,从而指导临床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迪丽萨尔·乃苏拉[8](2020)在《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扫描技术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肺栓塞行CTPA检查的患者40例。依据登记单号随机分成2组,按对比剂用量及扫描方式的不同分为A、B组,A组常规扫描方式,对比剂用量80ml,浓度为350mg/ml;B组GSI扫描方式,对比剂用量30ml,浓度为350mg/ml。B组能谱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出最佳单能量水平;常规组与能谱最佳单能量组所获得的图像做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包括两组各段肺动脉CT值、图像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所获得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对主观评价进行Mann—WhitneyU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结果:能谱序列肺动脉最佳单能量图像水平在65keV左右;能谱组与常规组CTPA相比,两组各段肺动脉CT值、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各段肺动脉CT值均高于A组;B组图像噪声低于A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辐射剂量CTDIvol、DLP及ED能谱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在宝石能谱CT肺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好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可以有效减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

于楠,沈聪,贾永军,段海峰,韩冬,郭佑民,于勇[9](2020)在《肺密度三维定量分析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密度三维定量分析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者,证实为肺栓塞者195例,非肺栓塞者177例,两位影像科医生对CTPA进行阅读,记录栓子位置以及间接征象。结果:肺栓塞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气促、咳嗽、胸痛分别占41%、39%、34%。53%的肺栓塞患者具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共发现412个栓子,间接征象在急性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中出现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包括:马赛克征(20.3%vs 0%)、磨玻璃影(23.1%vs 9.4%)、肺实变(46.7%vs 18.8%)、肺不张(17.2%vs 2.8%)、胸腔积液(34.9%vs 23.3%)、胸膜肥厚粘连(77.8%vs 25.1%)。肺密度分析发现的肺野局限性低密度区在栓塞组和非栓塞组具有差别(47.2%vs 13.9%, P<0.05)。且局限性密度减低区与栓子位置的符合率为89.2%。结论:基于肺密度三维定量分析获得的局限性肺密度改变,结合肺栓塞患者的临床信息与CTPA其他间接征象对急性非栓塞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李树峰,张震[10](2020)在《肺栓塞的影像联合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肺栓塞是一类以骤然起病、进展迅速且拥有极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若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则极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为X线、CT、磁共振成像、超声、造影检查以及联合影像检查等,不同的检查手段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应对不同状态患者的效果也不同,而且通过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发现联合诊断较单独诊断更有确诊效力。

二、肺栓塞CTPA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栓塞CTPA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能CT肺灌注图像对肺栓塞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肺栓塞的诊断现状简介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设备及参数
    3.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基本临床信息
    4.2 CTPA图像结果
    4.3 DEPI图像结果
    4.4 CTPA图像与DEPI图像结果对照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致谢

(2)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结果
    3.2 肺梗死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3.3 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
    3.4 肺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肺梗死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3)双源双能量CT诊断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参数及方法
    1.3 图像处理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PA及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对周围性PE的检出及影像表现
    2.2 CTPA及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对周围性PE诊断效能的比较
3 讨论

(4)不同CT窗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窗技术对肺栓塞的检出率比较
    2.2 三种重建技术对肺栓塞的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5)MSCT肺动脉成像改变触发监测点和盐水注射方案对图像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检查方案及研究方法
        1.1.4 数据采集与图像质量评价
        1.1.5 统计学分析
        1.1.6 偏倚控制
    1.2 结果
        1.2.1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2 常规组与实验A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1.2.3 常规组、实验C组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1.2.4 实验B组、实验C组相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各个位置CT值比较
        1.2.5 实验B组、实验C组相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六级肺动脉显示率比较
        1.2.6 实验B组、实验C组相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1.2.7 实验B组、实验C组相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上腔静脉伪影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CT肺动脉成像扫描方式的改变
        1.3.2 CT肺动脉成像触发监测点改变
        1.3.3 CT肺动脉成像右心房作为触发监测点的优点
        1.3.4 生理盐水在CT血管造影中的作用
        1.3.5 两种扫描方案比较显示
        1.3.6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肺栓塞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方法的现状研究
    2.1 肺栓塞的流行病学
        2.1.1 发病率与患病率
        2.1.2 危险因素
    2.2 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检查方法
        2.2.1 胸部X线平片
        2.2.2 MRI
        2.2.3 肺动脉造影
        2.2.4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2.2.5 超声心动图
        2.2.6 CT诊断肺栓塞价值
    2.3 CT肺血管成像应用优势
        2.3.1 设备优势
        2.3.2 后处理技术优势
        2.3.3 CT肺动脉成像扫描方式的选择
        2.3.4 CT肺血管成像低对比剂用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T影像肺小血管与肺截面积比值差异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肺血管CT成像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运用: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7)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技术路线图
    3.研究方法
    4.质量控制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肺密度三维定量分析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PA扫描方法
    1.3 CTPA结果分析
    1.4 CT定量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肺栓塞的影像联合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影像诊断模式
    1.1 X线
    1.2 CT
    1.3 MRI
    1.4 超声
2 联合诊断
    2.1 CTPA联合DEPI
    2.2 超声联合心电图
    2.3 超声心动图联合多部位超声
    2.4 MRI多序列联合
3 小结

四、肺栓塞CTPA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能CT肺灌注图像对肺栓塞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D]. 邓子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2]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D]. 孙宛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双源双能量CT诊断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价值[J]. 焦志云,李郑,徐文娟,管懋彬,翟润亚,张美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04)
  • [4]不同CT窗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 张艳,邬山,祝家成,王一力,钱俊翔,曾富俐,卫泳岑,张中星. 中国现代医生, 2020(17)
  • [5]MSCT肺动脉成像改变触发监测点和盐水注射方案对图像质量影响[D]. 张福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T影像肺小血管与肺截面积比值差异初步探讨[D]. 陈其.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阮小伟.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D]. 迪丽萨尔·乃苏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肺密度三维定量分析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 于楠,沈聪,贾永军,段海峰,韩冬,郭佑民,于勇.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0(02)
  • [10]肺栓塞的影像联合诊断价值的探讨[J]. 李树峰,张震. 医学综述, 2020(03)

标签:;  ;  ;  ;  ;  

肺栓塞CTPA影像学特征分析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