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岁科[1](2017)在《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这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协调好民族关系,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族协商就是指协商民主在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当我们面对民族问题时,若能将作为重要民主形式的协商民主充分运用起来,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协商应对民族问题,这样就既能有利于中国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又能助力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有效拓展。民族协商具有尊重各民族存在差异、注重各民族之间平等、追求各民族利益共赢等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各民族中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拥有着现实的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民族基础,尤其是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很多内容既体现了民族协商的精神又契合于民族协商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民族协商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实选择。民族协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曲折,但总体上还是向前推进发展的,为中国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协商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也进行了民族协商的理论探索,分析了民族协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民族协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提出了民族协商的要求、原则和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民族协商系统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运用民族协商方式应对解决了当代中国的许多民族问题,譬如化解民族领域矛盾纠纷、解决民族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促进民族自治区域成立、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等,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民族协商特别是通过在西藏和平解放、大瑶山《团结公约》的订立、西部大开发中的协商等代表性事件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了解如何运用民族协商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更有助于把握民族协商在解决民族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民族协商虽然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解决民族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局限,譬如易于出现族群极化、协商条件亟需平等、协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推进民族协商的更好发展,亟需从破解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存在局限、形成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理论共识、推动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以切实把握好民族协商的发展方向。
李嘉莹,刘国华[2](2017)在《中美西部大开发时期公共关系方式的比较》文中指出中美两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公共关系在传播、形象塑造、舆论引导以及关系建立和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国情、时代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中美两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活动呈现各自不同特点。从西部大开发背景、公共关系推动力、公共关系方式等角度,对中美两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公共关系进行对比,阐释中美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活动的各自特点,探讨中美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活动的长处和不足,总结两国的经验,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第2阶段和第3阶段提供参考。
杨旭[3](2014)在《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多年以来,西部民族地区都实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区域发展、文化交流、权益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提出现阶段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的建议。
温建波[4](201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对西部的第三次开发。在此之前,我国曾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开发建设,即一五计划时期的西部开发和三线建设时期的西部开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推进西部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总结建国初期西部开发中国防建设建设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国防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需要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建国以来一五计划时期、三线建设时期、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国防建设的历史进行回顾。本文分别对不同时期西部开发期间国防建设所具有的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总结。在第二部分中,主要研究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首先指出西部是国家安全的屏障,西部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分析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量。第三,分析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防建设是遏制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驻疆部队的重要任务;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国防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军队直接参与或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能够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国防建设不断为西部开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国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在第三部分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搞好西部大开发中的国防建设提出了六条建议。
白芳[5](2012)在《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从属于我国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广大西部地区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现代化是指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变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性社会的整体性变革问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人类历史的现代性变革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为我们审视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视野。因此,本文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视野,对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作了较为系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大开发如何走新型现代化道路作了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1)主要阐明本文要通过分析既有西部大开发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展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思路;(2)主要对研究西部大开发的现有理论视野进行反思,指出其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偏离,并阐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现代化观念及其构成现代化的理论;(3)主要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对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揭示了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化维度、市场化维度、科技化维度、民主化维度、全球化维度及其内在整体性关系;(4)基于对西部大开发的五个现代化维度的审视,阐明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
王晓敏[6](2011)在《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强文化建设》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尤其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金扶善[7](2011)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韩国对于中国地区西部大开发非常关注。在韩国主体媒体报道中国“两会”召开的消息时,特别关注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认为这是“针对新世纪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韩国《朝鲜日报》2011年3月20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是“具有多种目的的国家战略”,它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将加强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现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西部地区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优化政府职能有成为当前西部地方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进行分析。首先对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政府职能和政府职能优化等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这是本文一个理论前提。然后对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部动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不足,还包括西部地区的发展、大部制改革以及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入等外因。然后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在利益博弈、市场机制、制度供给、文化等方面的困境。然后分析了韩国的实践和东部的三个职能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试着从推进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完善制度供给、扩大政府间的合作等方面提出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
王楠[8](2011)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将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在西部大开发提出之初,我国领导人就指出应该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有些地区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久性无法恢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导论部分,笔者在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等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当前学界有关“生态法”、“环境法”等概念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的界定来看,没有必要以“生态法”、“生态环境法”等概念来代替现在广泛使用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等类似概念。之后,笔者对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介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生态环境重要,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如何既实现经济社会全而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较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先后在不同场合都不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投入的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即便如此,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冰川消融迅速等问题仍然形势严峻。第二章在前一章梳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大致如何?这种现状是在何种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本章第一节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本章第二节重点对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生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治立法,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立法和变通规定,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着大量的自治立法,这些自治立法中有许多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它们进行个初步梳理分析,对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分析,笔者基本认为,我国广大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治立法的优势,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问题。第一节对生态环境执法体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问题;企业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手段少,力度弱;政府部门上下配合、部门联动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二节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该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该法的建议。第四章对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节对美国西进运动、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和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背景、基本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包括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权威性的开发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开发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导向;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进行大规模投资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如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对开发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忽视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忽视开发地区的内部发展动力等。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避免重蹈覆辙。第五章主要论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问题。当前学界所说的生态效益补偿,不是强调生态学意义上的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而主要是强调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为,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承担的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设将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等环境要素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章首先从现实需要、经济学原理、生态正义等角度分析了对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在对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我国整体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结语。对于如何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学者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特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应该实行“绿色GDP”制度。目前,已经有个别重要生态保护区开始实行“绿色GDP”制度,这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开端。此外,笔者认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一点是加强现有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目前,在应对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律体系,应该将着重点放到法律的执行上来。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我们当然还需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逐步走出单环境要素保护的思维模式,在制度设计、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等各方而都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远远不能囊括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一些论文尚未涉及的问题,只能留待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关注、研究。
马玉祥[9](2009)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马玉祥[10](2008)在《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文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一项战略部署。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主要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民族协商概念界定与重要基础 |
一、民族协商概念界定 |
(一)相关概念及辨析 |
(二)民族协商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二、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重要基础 |
(一)制度基础 |
(二)理论基础 |
(三)实践基础 |
(四)民族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发展历程 |
一、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初步构建(1949-1956 年) |
(一)建立有利于民族协商的政治秩序 |
(二)制定有助于民族协商的法规政策 |
(三)形成有益于民族协商的多种渠道 |
二、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曲折前行(1957-1976 年) |
(一)“左”倾影响致民族领域政治失序 |
(二)政治秩序动荡使民族协商遭受破坏 |
三、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恢复发展(1977 年以后) |
(一)民族协商重要渠道的恢复运行 |
(二)民族协商法制基础的拓展完善 |
(三)民族协商理论发展的不断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协商的理论探索 |
一、关于民族协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民族协商的必要性 |
(二)民族协商的可行性 |
二、关于民族协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 |
(一)民族协商的主体 |
(二)民族协商的客体 |
(三)民族协商的目的 |
三、关于民族协商的要求、原则和方法 |
(一)民族协商的要求 |
(二)民族协商的原则 |
(三)民族协商的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实践运用 |
一、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实践运用概述 |
(一)民族协商在化解民族领域矛盾纠纷中的运用 |
(二)民族协商在解决民族历史遗留问题中的运用 |
(三)民族协商在处理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中的运用 |
(四)民族协商在促进民族自治区域成立中的运用 |
(五)民族协商在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 |
二、实践范例一——西藏和平解放中的民族协商 |
(一)对协商解决西藏问题的选择及争取 |
(二)民族协商在西藏和平解放中的践行 |
(三)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协商成果的落实 |
三、实践范例二——大瑶山“团结公约”订立中的民族协商 |
(一)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基础 |
(二)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过程 |
(三)大瑶山《团结公约》协商订立的意义 |
四、实践范例三——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协商 |
(一)西部大开发中进行民族协商的重要性 |
(二)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协商的内容 |
(三)民族协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族协商发展方向 |
一、破解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存在难题 |
(一)易于出现族群极化 |
(二)协商条件亟需平等 |
(三)协商制度尚待完善 |
二、形成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理论共识 |
(一)提升民族协商的思想认识 |
(二)坚持民族协商的原则立场 |
三、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的实践发展 |
(一)拓展民族协商的协商渠道 |
(二)健全民族协商的运行机制 |
(三)创新民族协商的基本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美西部大开发时期公共关系方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美西部大开发背景比较 |
1.1 美国西部大开发背景 |
1.2 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 |
2 中美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推动主体比较 |
2.1 美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推动主体 |
2.2 中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推动主体 |
2.3 公共关系推动主体对比 |
3 中美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方式比较 |
3.1 美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方式 |
3.1.1 传播手段 |
3.1.2 形象塑造 |
3.1.3 社区关系 |
3.2 中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方式 |
3.2.1 传播手段 |
3.2.2 形象塑造 |
3.2.3 社区关系 |
3.3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方式对比 |
4 中美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实践模式比较 |
4.1 美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实践 |
4.2 中国西部大开发公共关系实践模式 |
4.3 公共关系实践模式对比 |
5 结语 |
(3)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及其主要任务 |
(一) 西部大开发的阶段划分 |
(二) 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阶段的重点 |
(三) 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 |
二、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
(一) 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 |
(二)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区域发展因素 |
(三)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文化差异因素 |
(四) 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的民族权益因素 |
三、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的思考及建议 |
(一)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宣传与贯彻执行 |
(二)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区域发展与民族发展 |
(三) 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 |
(四) 加强民族权益的法制保障 |
(4)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目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
一、 建国以来西部开发进程中国防建设历史回顾 |
(一)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的国防建设 |
1.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的特点 |
2.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二)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的国防建设 |
1.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的特点 |
2.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三次西部开发)中的国防建设 |
1.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的特点 |
2.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
(一)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
1. 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
2. 西部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
3. 东突”、“藏独”及民族问题突出,国防建设任重道远 |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
1. 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
2. 国防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
(三)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
1.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
2.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
3.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
三、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搞好国防建设的建议 |
(一) 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维护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安全和稳定 |
(二) 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搭载国防功能 |
(三) 搞好西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构筑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 |
(四) 结合西部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搞好国防人力资源的建设 |
(五) 结合西部大开发,搞好战略后方与军队后勤建设 |
(六) 结合国防教育,大力发展西部国防文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西部大开发决策的提出及其主要举措 |
二、西部大开发的三种研究模式 |
三、西部大开发实践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四、西部大开发问题亟待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加以审视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问题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缺陷 |
三、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一章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构建西部大开发理论视野的意义 |
一、既有西部大开发理论视野的反思 |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现代化” |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西部大开发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分析 |
一、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化维度 |
二、西部大开发的市场化维度 |
三、西部大开发的科技化维度 |
四、西部大开发的民主化维度 |
五、西部大开发的全球化维度 |
第三章 西部地区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基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的思考 |
一、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
二、西部大开发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
参考文献 |
专着类 |
论文类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强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
二、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文化建设 |
1、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营造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 |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
3、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 |
4、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
(1) 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2)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3) 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
(7)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 |
一、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分析 |
(一) 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范围及特点 |
(二)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发展 |
(三) 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涵 |
1、政府职能的含义 |
2、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含义 |
二、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动力 |
(一)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内在动力 |
1、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2、地方政府职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二)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外在动力 |
1、西部地区发展变化 |
2、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政策的出台 |
3、大部制改革的推动 |
4、政府理论的完善 |
5、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 |
三、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困境 |
(一) 各部门之间利益之间的博弈 |
(二) 文化理念滞后 |
(三) 市场机制不完善 |
(四) 制度不足 |
四、实现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研究 |
(一) 韩国开发特区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实践 |
(二) 东部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模式分析 |
(三) 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职能优化的对策思考 |
1、创新理念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 |
2、加强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
3、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
4、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组织进一步做好职能外包 |
5、加强国内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
6、加强文化建设为政府职能优化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环境、生态、生态环境 |
(二) 环境法、生态法 |
(三)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概念使用 |
(四) 几个意义上的"西部" |
三、相关研究动态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本文主要观点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七、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特点 |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困难 |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 |
一、中央政府规划 |
二、地方政府规划 |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一、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快 |
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第四节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一、水土流失严重 |
二、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形势严峻 |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
四、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
五、湖泊萎缩 |
六、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川加速消融 |
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及其生态问题的产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
一、宪法 |
二、法律和行政法规 |
三、部门规章 |
四、地方法规 |
五、国际条约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现状 |
(一) 自治条例 |
(二) 单行条例 |
(三) 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存在问题 |
(一) 内容重复、结构相似 |
(二) 立法价值观念错位 |
(三) 立法内容不全面 |
(四) 立法内容政策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三、完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的途径 |
(一)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环境立法体系 |
(二)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三) 积极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内容 |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
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制现状 |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建议 |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现状分析 |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三、云南怒江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
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建议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主要措施 |
一、美国的西进运动 |
二、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 |
三、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项目 |
第二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
一、经验总结 |
二、教训总结 |
三、外国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 |
第一节 对西部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 |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 |
二、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依据 |
三、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
(一) 经济外部性理论 |
(二) 机会成本 |
(三) 其他理论依据 |
第二节 我国当前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一、各类文件中的相关阐述 |
二、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一) 我国早期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二) 当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第三节 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完善 |
一、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议 |
本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
四、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民族协商研究[D]. 李岁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2]中美西部大开发时期公共关系方式的比较[J]. 李嘉莹,刘国华. 上海管理科学, 2017(02)
- [3]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J]. 杨旭.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6)
- [4]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D]. 温建波. 新疆大学, 2012(03)
- [5]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维度 ——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审视[D]. 白芳. 西南大学, 2012(10)
- [6]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强文化建设[J]. 王晓敏.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3)
- [7]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金扶善. 云南大学, 2011(04)
- [8]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王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9]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J].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 2009(06)
- [10]西部开发促进法及其内容[A]. 马玉祥. 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