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研制

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研制

田野[1]2012年在《新型噻二嗪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所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致命性传染病。在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中,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普遍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毒性低等一系列优点。但由于HIV-1病毒的极易产生变异,耐药毒株的频繁出现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一大难题,因此开发新型抗耐药性AIDS治疗药物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当务之急。取代嘧啶酮类(DABO)和二芳基嘧啶类(DAPYs)衍生物是两类非常重要的高效、高选择性、抗耐药性较好的新型的HIV-1NNRTIs。它们对抗HIV活性和选择性很高,且对多种变异株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最新一代的DAPY类衍生物,迄今为止已经有两个此类化合物成功上市。本课题在结合以上两大类含嘧啶环MNRTIs结构特点、结合模式和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对DABOs类母环及其上取代基进行结构改造。按照生物电子等排体药物设计原理,以噻二嗪二羰基环代替DABOs中嘧啶羰基环,试图构建起氢键形成能力更强的噻二嗪二酮杂环结构主体。同时采用DABO以及DAPY类抑制剂的高活性取代基,指导两个取代延伸π电子体系(探讨间距与芳香性)的结构多样性的修饰;并保持DAPY类的结构特点,使分子具有适当的柔性。其中3-位选取了各种取代的苯胺、苄胺、苯乙胺以及单取代或双取代的脂肪胺作为取代基团。试图探讨碳链长度以及芳环上各取代基空间位阻和电性效应在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5-位取代基选用了苯环及空间体积较大的萘环,旨在增加与该区域与Tyrl81、Tyrl88等氨基酸的π-π堆积作用,提高诱导形成NNIBP的能力;亦希望与保守性氨基酸Trp229、Phe227产生相应的疏水作用,增强对耐药株的抑制能力。由此构建起两类共50个新型的3,5-二取代1,2,6-噻二嗪-1,1二酮类衍生物。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Sybyl-X1.1对所设计的化合物库进行了对接和虚拟打分,发现多个化合物分值接近原有配体TMC125。通过对所设计化合物与疏水口袋的结合模式进行模拟,发现新设计的分子与原有配体迭合较好,基本保持了与疏水口袋中关键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并且新设计的母环中砜基的氧原子与赖氨酸101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氢键作用,有可能增强了分子与逆转录酶的结合效能。两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分别以苯乙酰氯和萘乙酸为原料,与麦氏酸经过酰化反应生成5位取代的麦氏酸衍生物,随后与磺酰胺进行环合生成关键中间体,用叁氯氧磷将母环3-位的羰基转化为C1,最后用脂肪胺及各种取代的苯胺、苄胺或苯乙胺亲核进攻噻二嗪生成目标产物。所合成50个化合物均进行了光谱确证。生物活性测试方面采用了色度法逆转录酶活性测定实验,对选取的15个代表性目标化合物的抑制逆转录酶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从初步酶水平活性研究结果来看,此系列中各化合物活性差异较大,从uM水平到以上均有分布。其中活性最好的两个化合物Ih与IIh的IC50分别达到5.39uM和1.54uM,与阳性对照药物NVP(1.50uM)和TMC125(0.55uM)相近或相当。根据现有的数据可知,噻二嗪母环3位取代基对活性影响较大。其中活性方面,苯胺>苄胺>环丙胺>苯乙胺,可见用较长的碳链连接氮原子与芳香环对于活性的影响是负面的。在苯胺上进行各种取代,其活性大小是对位取代的化合物活性较好,大于间位,邻位活性较低。对位取代基中,活性序列为:氰基>氯>甲氧基>溴>磺酰胺基。在5位的取代基的同样对活性产生影响,从结果对比来看,萘环比苯环更有利于活性的提高,但它们仍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所有50个目标化合物体外细胞水平抗HIV活性筛选均采用MMT法,包括抗HIV-1野生型和多个临床常见耐药株的抑制活性,数据近期即将获得。总之,本课题在结合DABO和DAPY两大类含嘧啶环NNRTIs结构特点、结合模式和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物电子等排体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共计50个结构全新的3,5-二取代-1,2,6-噻二嗪-1,1-二酮衍生物,并经光谱分析确证。体外酶水平测试发现若干化合物对野生型HIV-1逆转录酶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本研究开拓了一类以噻二嗪结构为母核的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发现了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两个化合物Ih与IIh。同时,分子对接研究初步预测了其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构效关系,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结构修饰的思路。

张静[2]2011年在《新型取代嘧啶酮类(S-DABOs)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cqu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HIV)引起的。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破坏人的免疫平衡。目前,艾滋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HIV为一种逆转录病毒,它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的单链RNA为模板将叁磷酸脱氧核苷(dNTP)有序地连接起来合成双链DNA,新合成的双链DNA迅速整合到宿主DNA中,完成转录、翻译、组装等整个生命周期。逆转录酶因其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HIV治疗的重要靶点。靶向于病毒逆转录酶的抑制剂可以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两大类。其中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因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等特点而倍受关注。NNRTIs可以特异性的结合到RT非底物结合的变构部位,通过疏水性作用,使逆转录酶结构中具有催化活性的部位重新定位呈现出无活性的构象从而抑制酶的活性,NNRTIs是逆转录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但是,近年来由于耐药毒株的蔓延使该类药物的临床价值迅速丧失,因此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抗耐药NNRTIs是目前抗HIV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迄今为止,已报道的NNRTIs有50多类,二氢烷氧苄基嘧啶酮(Dihydro-alkylthio-benzyl-oxopyrimidines, DABOs)衍生物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类。DABO类非核苷类抑制剂独特的结构特点能够提高分子构象的柔性及在靶点中的位置可适应性,进而有效抑制靶点突变导致的病毒耐药性。目前为止,许多高活性的DABO衍生物被开发出来。本论文在总结前人对DABO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及化合物分子周围的立体、静电场和疏水场分布等的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生物电子等排体等药物设计原理,设计了A系列5-烃基-2-(硫代芳基)-6-(1,2,3,4-四氢喹啉-N-亚甲基)取代的S-DABO衍生物和B系列5-烃基-2-(硫代芳基)-6-(3-吲哚甲基)取代的S-DABO衍生物两个系列目标分子。通过对这两个系列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模拟以从理论上验证设计思想,结果表明目标分子的结构修饰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最后,根据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据虚拟评价结果打分的高低,确定欲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采用Clay合成路线。将取代丙二酸二乙酯单钾盐、无水MgCl2、Et3N混合搅拌2个小时,随后将取代的芳基乙酸和N,N-羰基二咪唑(CDI)反应混合液置于上述混合液中,反应得β酮酸酯的粗品(A4a-4c, B2),可不经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将硫脲与粗产品β-酮酸酯置于乙醇溶液中在乙醇钠的催化下加热回流,环合得到关键的中间体硫脲嘧啶母环(A5a-5c, B3)。母环置于K2CO3的无水DMF溶液中,加入取代基(对位取代的芳基苄类和对位取代的α芳基乙酮甲基类),室温搅拌,得一系列目标化合物(A6a1-6a14, A6b1-6b14, A6c1-6c14, B4d1-4d10)。共计合成了2个系列共52个全新结构的化合物,所合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由IR、MS以及1H-NMR光谱分析确证。将设计合成的两个系列S-DABOs类衍生物进行了初步的抗HIV-1(ⅢB)及抗HIV-2 (ROD)活性筛选。筛选是运用MTT的方法,通过测定感染HIV的MT-4细胞的抑制活性,得到保护50%细胞免于细胞病变的药物浓度(EC50),从而得出目标化合物的抗HIV的活性。同时,测定化合物使50%未感染HI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浓度(CC50),计算出选择系数SI, SI=CC50/EC50)。结果表明,A系列5-烃基-6-(1-(1,2,3,4-四氢喹啉甲基))取代的S-DABO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而B系列5-烃基-6-(3-吲哚甲基)取代的S-DABO类衍生物的抗HIV-1活性较低。活性较好的两个化合物为A6c1 (EC50=0.24μM, CC50>297.95μM, SI>1218)和A6c6 (EC50=0.38μM, CC50>61.84μM, SI>164),其活性与上市药物奈韦拉平与地拉韦定(阳性对照药)相接近,这表明5-烃基-6-(1,2,3,4-四氢喹啉甲基)取代的S-DABO类衍基具有较大的研发前景。所筛选的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对HIV-2(ROD)无明显抑制作用。另外,一些活性较好的目标化合物对逆转录酶及其它多种耐药毒株的活性筛选试验正在进行中,期待有新的发现。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总结,C2侧链末端苯环上取代基性质对活性有影响,当取代基为苯乙酮类时活性高于苄基类;C5位引入的烃基随体积的增大活性提高,活性顺序一般为Et>Me>H;与先导物相比,新合成的A系列化合物的活性有所降低,说明了A系列与作用靶点的结合方式与先导物有所不同,进一步阐明C6位取代基对化合物活性有显着的影响。总之,本论文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及合成,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的高活性S-DABOs类NNRTIs。对抗HIV病毒药物的开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冀树伸[3]2015年在《分子模拟技术筛选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化合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构建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数据库,作为虚拟筛选参考分子库,其中包括香豆素类天然产物。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SPECS数据库(含16062个天然产物)、SYSU数据库、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CM Bank)与NNRTIS数据库共240950个化合物分子进行虚拟筛选。3.通过体外抗HIV-1活性检测方法检测25个候选化合物分子的生物活性,验证虚拟筛选方法的预测能力。方法: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方法筛选研究非核苷类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化合物:1.基于数据库资源与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数据库,用于存储、查询化合物和靶标结构信息,作为虚拟筛选的参考分子库。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应用目前比较流行的LAMP网站架构,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 HTTP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脚本语言。2.利用SPECS数据库(含16062个天然产物)、SYSU数据库、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CM Bank)与NNRTIS数据库构建虚拟分子库,作为虚拟筛选的候选分子库。3.利用RCSB PDB (Protein Data Bank)蛋白数据库资源,使用MOE、SYBYL、 Schrodinger、Discovery Studio四大药物设计软件的分子对接模块进行HIV-1逆转录酶晶体结构的自身对接,根据对接构象、晶体结构分辨率、配体结构特点,为虚拟筛选选择合适的蛋白晶体结构。4.基于分子对接技术与DUD(A Directory of Useful Decoys)数据库资源,使用四大药物设计软件的分子对接模块将43个非核苷类抗HIV-1逆转录酶配体与430个结构相似的非活性化合物分别对接到HIV-1逆转录酶晶体结构的结合口袋,根据对接打分建立ROC曲线模型,选用合适的分子对接模块作为虚拟筛选的方法。5.使用MOE软件对候选分子库分子进行能量优化得到分子低能构象,使用WEGA分子叁维相似性程序将分子低能构象与晶体结构配体进行叁维相似性迭合得到分子迭合构象,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每个分子的低能构象和迭合构象分别进行构象搜索,将搜索到的构象作为虚拟筛选的分子构象。6.利用合适的分子对接模块将候选分子的分子构象对接到HIV-1逆转录酶晶体结构的结合口袋,统计分析对接结果,选择打分较高和结合模式较优的化合物作为生物活性测试的候选分子。7.采用国际通用实验方法对候选分子进行体外抗HIV-1活性检测,得到每个化合物抑制HIV-IIIB病毒感染的C8166淋巴细胞合胞体形成50%时的浓度(EC50),对50%正常T淋巴细胞系C8166产生毒性时的浓度(CC50),治疗指数TI(EC50/CC50)。结果:1.采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利用LAMP网站架构成功构建了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抑制剂(NNRTIS)数据库,数据库存储1340个化合物和205个靶标结构信息,同时实现了化合物名称、化合物SMILE格式描述符、靶标名称和靶标PDB ID四种检索方式。2.构建的候选分子库共有240950个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包括SPECS数据库小分子化合物201762个,SYSU数据库化合物7097个,TCM Bank数据库小分子30751个,NNRTIS数据库小分子1340个。3.通过对HIV-1逆转录酶晶体结构的分析和自身对接,选择参与虚拟筛选的蛋白晶体结构PDB ID为2ZD1。4.将DUD数据库的473个小分子进行分子对接,并建立了ROC曲线模型,根据AUC面积大小选择Schrodinger药物设计软件Glide SP对接模块作为虚拟筛选方法。5.使用MOE软件为每个小分子生成低能构象,应用WEGA软件包为每个小分子生成迭合构象,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为每个低能构象和迭合构象分别生成10个构象,最后每个分子得到20个构象。6.通过Glide SP对接模块成功将240950个化合物的分子构象对接到HIV-1逆转录酶晶体结构2ZD1的结合口袋,分析虚拟筛选结果,最后选择25个具有化学结构代表性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1生物活性测试。7.虚拟筛选结果显示240950个化合物分子中,抑制剂与未知活性分子打分分布曲线明显分离,打分均值分别为-9和-7,而对接打分大于11.0的165个化合物分子中,抑制剂与未知活性分子打分分布曲线明显接近,打分均值为-11.32和-11.38,这些结果说明该虚拟筛选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打分较高的分子具有抗HIV活性的可能性较大。8.虚拟筛选结果显示对接打分大于11.0的165个化合物分子中,抑制剂分子占到27.20%,抑制剂利匹韦林的打分总排名第2位,中药成分占到6.0%,来自TCM Bank数据库的中草药活性成分Inphyllum P打分总排名98位,文献报道其分子水平抑制HIV-1逆转录酶的活性值ECso为0.13 uM,这些结果都充分验证了该虚拟筛选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9.通过分析对接打分大于11.0的165个化合物分子中45个抑制剂的虚拟筛选结果得出:打分越高,与残基Lys101形成氢键,与残基TYR181,TRP229形成π-π堆积作用,对接构象呈现类马蹄状柔性构象的化合物分子具有逆转录酶抑制活性的可能性越大。10.本文对25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1生物活性测试,25个化合物分子都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10个化合物抑制HIV-1ItIB病毒感染的C8166淋巴细胞合胞体形成50%时的浓度即EC50值小于10ug/ml,化合物1-(4-fluorophenyl)-3-[2-(1H-indol-3-y1)ethyl]thiourea与6-[[5-(4-chloroanilino)-1,3,4-thiadiazol-2-yl]methoxy]-4-methylchromen-2-one的治疗指数(TI)大于10。11.生物活性和虚拟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4-fluorophenyl)-3-[2-(1H-indol-3-yl)ethyl]thiourea对50%正常T淋巴细胞系C8166产生毒性时的浓度(CC50)大于100,EC50值为4.54 ug/ml,治疗指数(TI)大于18.35,其对接构象呈U形,与晶体结构中内嵌配体非常接近,与HIV-1逆转录酶结合口袋重要残基Lys101形成氢键,与保守残基Trp229和芳香残基Tyr181分别形成π-π堆积作用。化合物6-[[5-(4-chloroanilino)-1,3,4-thiadiazol-2-yl]methoxy]-4-methylchromen-2-one的CC5o值大于100,EC50值为9.85 ug/ml,TI值大于10.15,其对接构象呈类马蹄状,与残基Lys101、Lys103形成氢键,与残基Trp229、Tyrl81形成π-π堆积作用。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虚拟筛选结果相吻合,充分证明了虚拟筛选方法的可靠性。结论:1.从化合物结构考虑,U形、类马蹄形柔性结构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能通过调整自身结构更好的适应HIV-1逆转录酶结合口袋的变化,对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起到关键作用。2.从逆转录酶残基考虑,抑制剂与HIV-1逆转录酶重要残基Lys101形成氢键,与保守残基Trp229、芳香残基Tyrl81分别形成π-π堆积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模式使得抑制剂与HIV-1逆转录酶的结合更加的稳定,对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起到主要作用。3.从化合物抗HIV活性考虑,25个化合物分子都具有抗HIV-1活性,除了TI大于10的两个化合物之外,其他化合物活性都较弱,这说明本文建立的虚拟筛选方法是高通量筛选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可以缩小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范围,在准确性上还需要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4.从筛选方法考虑,网络数据库、分子模拟与活性实验相结合能快速的进行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为基于结构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数据库资源为化合物的虚拟筛选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网络数据库技术可用于存储、查询结构信息,并为分子模拟构建候选分子库。分子模拟技术可用于化合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式的预测,能缩小活性化合物筛选范围。体外抗HIV-1活性检测能快速的验证虚拟筛选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鹏[4]2010年在《新型芳唑(嗪)巯乙酰胺类HIV-1 NNRTI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主要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自从1981年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的实施是抗艾滋病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但是病毒耐药性的出现及长期服药的毒性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该疗法的应用。因此研发新型的抗艾滋病药物依然是当前一项重大的科研任务。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NRTI)是HAART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NNRTI具有结构多样性,但都作用于HIV-1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的疏水性口袋。该类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但是耐药毒株的蔓延使该类药物迅速丧失临床效价。因此新型、高效、低毒、广谱抗耐药的NNRTI的研发是目前抗HIV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目前的非核苷类抗艾滋病药物研究领域,由于NNRTI结合口袋(NNRTI Binding Pocket, NNIBP)本身不存在(需要NNRTI诱导产生)、结构柔韧性较强及组成的氨基酸极易突变等限制性因素,使精确预测NNRTI的结合模式、完全基于HIV-1 RT的叁维结构进行全新抑制剂设计还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选择研发前景较大的化合物为先导,在对其构效关系及结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信息、计算化学技术及传统药物化学策略进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是当前发现新一代NNRTI药物的有效途径。叁唑/四唑巯乙酰胺类化合物是通过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得到的一类结构新颖的NNRTI。在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中,大多数衍生物在亚微摩尔浓度就产生较强的抗HIV活性。体外实验发现,该类化合物不但对野生型RT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而且对K103N-Y181C双突变的HIV-1 RT也具有很高的活性,因此叁唑/四唑巯乙酰胺类化合物是非常具有研发前景的一类NNRTI。本论文即是以此类NNRTI为先导化合物,在前期初步构效关系及结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及“多靶点配体设计”等药物设计基本原理,对先导化合物中的“杂环支架及氢键作用区”进行广泛的结构变换,构建全新的结构骨架。并以新设计的“等排”、“跃迁”及多靶点“杂合”骨架为母核,优选先导化合物中的活性基团,对先导化合物中的“疏水作用区”及“开口区”进行系统的结构修饰,构建起结构多样的虚拟化合物库。通过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对预测活性较高的化合物实施定向合成,并经体外抗HIV-1活性实验,由此发现高效低毒、抗耐药性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新型NNRTI,为该类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目标化合物的合理设计1)基于HIV-1 RT与NNRTI复合物的叁维结构以及NNRTI药效团的构成要素(支架/氢键作用区、疏水作用区及“开口区”),在对叁唑/四唑巯乙酰胺类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和分子模拟的基础上,按照“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对五元芳杂环进行结构多样性的变换,构建了1,2,3-噻二唑、1,2,3-硒二唑、咪唑及新叁唑等4类新型的唑类巯乙酰胺骨架,并在“开口区”引入多种含N、S原子的杂环基团,以增强该亲水区域的作用力。此外,尽管嗪类杂环作为唑类杂环的非经典的电子等排体,但是它们具有非常类似的电子排布及生物学功能。为了进一步考察杂环的种类对活性的影响,本论文还设计了全新的芳嗪类(如哒嗪、叁嗪等)巯乙酰胺骨架。2)根据先导化合物的药效团特征及“骨架跃迁”(Scaffold Hopping)概念,对芳唑巯乙酰胺类NNRTI的“杂环支架及氢键作用区”作进一步改造,设计了杂环剖开或取代、且结合模式类似的“跃迁骨架”:①用磺酰胺基团代替唑类杂环,羰基氧原子模拟唑类杂环上的N、S等杂原子,作为氢键的受体。并在连接链引入新的构象限制性基团,保持与先导化合物具有类似的分子自由度及活性构象。据此,设计了氨基磺酰胺及磺酰胺吡咯烷“跃迁”骨架。②通过对先导化合物分子模拟,并结合具有类似结合模式的二芳基嘧啶类NNRTI的结构特征,在唑环上引入氨基、卤素等取代基,以增强该区域与结合位点氨基酸主链形成氢键或卤键的能力。设计了杂环上连有氨基或卤素的取代噻唑巯乙酰胺类结构骨架。3)多靶点抑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新药研发的新策略,也是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热点。根据靶点的结构生物学信息及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利用“药效团整合”的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手段进行合理设计是发现新型双靶点HIV抑制剂的最有效途径。在对芳基二酮类HIV整合酶抑制剂及芳唑巯乙酰胺类NNRTI构效关系及结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类抑制剂结构的相似性,充分利用每类抑制剂中的可修饰位点,通过药效团整合的策略,构建新型的芳唑巯乙酰胺二酮结构骨架。4)以上述新设计的“等排”、“跃迁”及多靶点“杂合”骨架为母核,优选先导化合物中的活性基团,构建起结构多样的虚拟化合物库。借鉴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结果来确定拟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通过对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逆合成分析,确定化学合成路线。目前已合成1,2,3-噻二唑、1,2,3-硒二唑、咪唑、叁唑、哒嗪、叁嗪、取代噻唑巯乙酰胺、氨基磺酰胺乙酰胺及含有二酮酸基团的芳唑巯乙酰胺等9大系列200余个结构全新的目标化合物,其制备方法未见文献报道,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已完成叁嗪巯乙酰胺类NNRTI母核结构硫代叁嗪酮的合成。目标化合物的活性筛选将设计合成的部分芳唑巯乙酰胺类衍生物进行了初步的抗HIV-1(ⅢB)及抗HIV-2 (ROD)舌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2,3-噻二唑及咪唑巯乙酰胺衍生物中,大多数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高的抗HIV-1活性。共有13个化合物的EC50值低于(或接近)上市药物奈韦拉平与地拉韦定(阳性对照药);多数1,2,3-硒二唑巯乙酰胺衍生物活性较低,且细胞毒性较高;在新型叁唑巯乙酰胺系列中,有多个化合物对野生型HIV及E138K、K103N及L100I耐药株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EC50处在微摩尔水平;在氯代噻唑球乙酰系列化合物中共有4个化合物(IX-B8a、IX-B8e、IX-B8f、IX-B8g)的EC50值达到微摩尔水平。而且化合物IX-B8e、IX-B8f、IX-B8g能有效地抑制耐药株(E138K、K103N、L100I);芳唑巯乙酰胺-二酮酸类化合物X-3A及X-3B对野生型HIV (ⅢB)毒株及多种耐药毒株(E138K、K103N、L100I、L100I)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单比先导化合物的活性有所降低;氨基噻唑巯乙酰胺系列及氨基磺酰胺系列化合物丧失抗病毒活性。所筛选的目标化合物对HIV-2(ROD)均无明显抑制活性。此外,一些具有较高活性的目标化合物对多种耐药毒株的活性筛选试验正在进行中,期待有新的发现。本论文还初步探讨了各类目标化合物抑制HIV-1(ⅢB)的构效关系。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对发现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模拟(Dock)及3D-QSAR研究,佐证了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结构修饰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本论文对部分目标化合物中进行了抗流感病毒活性的随机筛选,结果发现,化合物IX-A8g和IX-A8h呈现出显着的抗流感病毒活性,而且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有较高的选择性及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比几种对照药物低1-2个数量级,但是这两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较大,值得进一步结构修饰。总之,本论文以高效抗耐药的先导化合物四唑/叁唑巯乙酰胺类NNRTI为模板,在作者前期初步结构修饰的基础上,结合构效关系结论及药效团特征,分别根据药物设计中的“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及“多靶点配体设计”等原理,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多样的骨架变换,并应用药物设计软件进行虚拟筛选,避免了合成的盲口性。本课题总共设计合成了9个系列共200余个结构全新的化合物。对其中的部分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HIV活性筛选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的随机筛选,发现了新型结构骨架的1,2,3-噻二唑巯乙酰胺类及咪唑巯乙酰胺类NNRTI,其中10余个化合物的抗HIV-1(ⅢB)活性达到或超过上市药物奈韦拉平与地拉韦定,并发现了2个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有较高的选择性及较强抑制作用的氨基噻唑类苗头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

胡荣静[5]2009年在《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体统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从HIV病毒开始在人类中传播,世界上大约有25 000 000人死于艾滋病。当前,40 300 000左右的人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自然界中,艾滋病毒有两种存在类型:艾滋病毒1型(HIV-1)和艾滋病毒2型(HIV-2)。其中,以HIV -1的影响最为广泛。艾滋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安全,艾滋病药物的研究是世界的热点问题。艾滋病毒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在HIV的生命周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利用病毒RNA基因组作为模板合成DNA,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T细胞来实现自身的复制,从而产生新的病毒。所以,逆转录酶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靶点应用于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研发。逆转录酶抑制剂(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RTIs )能够抑制逆转录酶的功能,阻止病毒双链DNA的合成,从而阻断HIV病毒的增殖。根据其抑制剂机理,逆转录酶抑制剂分为两种:核苷类/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nucleo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 Nt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药物的发现和设计已经被成功的应用于很多研究项目。在抗HIV病毒药物的研究中,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imension-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2D-QSAR)、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和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已经被广泛应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模拟在HIV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研究HIV -1蛋白质酶、逆转录酶、整合酶等酶与其抑制剂之间的关系。同时,量子化学方法也被引入这个领域。本论文采用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多种技术和手段,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抑制剂与逆转录酶的作用机理。目的在于比较不同抑制剂与逆转录酶的不同作用模式,获得有关分子的何种结构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抗HIV病毒的生物活性的信息,用于辅助设计和合成更高效的抗HIV病毒抑制剂。论文第一章,我们对艾滋病、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做了些介绍,同时,描述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第二章对本论文中使用的各种方法做了详细描述。论文第叁章研究了一系列嘧啶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M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投影寻踪回归(projection pursuit regression,PPR)方法,以几何、静电和量子化学参数建立了定量结构-生物活性关系模型。MLR产生的线性模型,其训练集的相关系数(R~2)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分别为0.729和0.36;其测试集的R~2和MSE分别为0.662和0.42。SVM和PPR方法用于建立非线性模型,同样的训练集,SVM和PPR得到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50和0.841,MSE分别为0.22和0.21;SVM和PPR测试集的R~2分别是0.830和0.840,MSE分别为0.27和0.30。预测结果表明,SVM和PPR方法优于MLR。建立的模型也许对新的嘧啶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设计起到一定帮助。第四章中,我们采用相似的方法对一系列2-氨基-6-苯磺酰基苄腈及其类似物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研究。用拓扑描述符、几何描述符和量子化学描述符描述分子结构特征。通过比较多元线性回归(MLR)、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regression splines,MARS)、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RBF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GRNN)、投影寻踪回归(PPR)和支持向量机方法(SVM)六种不同方法,分别对抗HIV-1活性数据集和HIV-1 RT抑制活性数据集建立不同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PPR和SVM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能力。为了深入探讨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继二维定量关系以后,我们又对这些抑制剂进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的研究。首先,通过分子对接方法将抑制剂与RT的活性位点相结合,找出两者的作用模式和抑制剂最合理的构象。然后,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方法建立基于配体和受体的预测模型。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互检验系数q~2分别为0.723和0.760。CoMFA和CoMSIA等势图和受体的叁维结构重迭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RT蛋白与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抑制剂的结构特征对活性的影响。比如,2-氨基-6-苯磺酰基苄腈及其类似物的B环C-3位和C-5位如果引入较大的或者疏水性较强的基团有利于提高分子的生物活性;在化合物A环C-2位置引入氢键给体基团,且能够与RT蛋白残基Lys 101形成氢键,则有利于提高分子的生物活性。然后,我们对数据集中叁个代表不同类结构化合物的分子进行水溶剂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采用分子力学/泊松-波尔兹曼表面积方法(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和分子力学/广义博恩表面积方法(MolecularMechanics 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MM-GBSA),用MD模拟的轨道计算体系的结合能。并且,分析了叁个不同代表性分子与RT蛋白的作用模式、氢键作用,叁个体系的结合自由能,以及重要氨基酸残基对结合自由能的贡献。结果表明由于抑制剂含有不同的含硫官能团,导致抑制剂与残基的相互作用不同,因为不同类抑制剂与与RT的结合模式也不同。第五章中,我们对一系列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2D-QSAR和3D-QSAR研究。在2D-QSAR研究中,我们采用MLR、RBFNN、PPR、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方法建立QSAR模型。启发式方法用于选择描述符。70个化合物选择56个作为训练集建模。PPR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最好结果: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2分别为0.873和0.755。基于同样的分子构型和子集划分,又对这一系列分子进行基于配体的3D-QSAR研究。CoMFA模型的交叉检验系数q~2为0.701(5个主成分),最好的CoMSIA (SH)模型的q~2q为0.672。为了获取更多的抑制剂与RT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信息,我们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对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配体与蛋白质Lys 101形成氢键。同时,其他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也对受体-配体的结合有重要影响。然后,对其中53个具有闭环邻苯二甲酰亚胺结构的化合物的对接构象进行基于受体的3D-QSAR研究。53个化合物分为49个化合物的训练集和10个化合物的测试集。通过训练集建立的CoMFA模型的q~2为0.488,CoMSIA模型(SHD)的q~2为0.642。经过分析,化合物的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给体场的部分特征对生物活性有较大影响。

霸明宇, 曹颖莉, 徐柏玲, 郭颖[6]2013年在《N4-芳基磺酰基喹喔啉酮类化合物抗HIV-1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N4-(杂)芳基磺酰基喹喔啉酮类化合物6-氯-3-甲基-4-(2-甲氧羧基噻吩-3-磺酰基)-3,4-二氢喹啉-2-(1H)-酮(XU07011)抗HIV-1作用机制及特点。采用细胞水平模型评价该化合物抗HIV-1活性;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加入化合物检测化合物失效时间,确定化合物抑制病毒复制的具体环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法测定化合物对逆转录酶的DNA聚合酶活性和核糖核酸酶H(RNase H)催化活性的影响;应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耐药逆转录酶和重组病毒模型分别在酶和细胞水平研究化合物的作用特点。结果显示,XU0701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IV-1复制,IC50为(0.057±0.01)μmol·L?1,活性与奈韦拉平相当;该化合物作用于HIV-1复制的逆转录环节,抑制了逆转录酶的RNA依赖DNA聚合酶活性,IC50为(1.1±0.3)μmol·L?1,而对逆转录酶RNase H活性无显着影响;该化合物对9种NNRTI耐药病毒的耐药倍数为33~2000倍,其中对K103N耐药病毒活性优于奈韦拉平。本研究为新型HIV-1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涂国刚[7]2004年在《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合成,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收率。方法:以4-甲基-3-硝基-2-羟基吡啶为起始原料,与五氯化磷进行卤代反应制得4-甲基-3-硝基-2-氯吡啶。后者用氯化亚锡在酸性条件下还原制得4-甲基-3-氨基-2-氯吡啶,再与2-氯烟酰氯发生Schotten-Banmann反应得中间体--- N-(4-甲基-2-氯-3-吡啶基)-2-氯-3-吡啶酰胺,然后与环丙胺发生取代反应,最后在氮气流中经氢化钠环合制得终产物Nevirapine,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碳谱,质谱对Nevirapine进行结构确证。结果:1)减少氯化亚砜的用量至1.5倍,并用水洗涤目的物,可有效去除2-氯烟酰氯中残留的酸。2)在酸性条件下,用氯化亚锡还原4-甲基-3-硝基-2-氯吡啶,不仅简化了操作,且提高了收率。3)环合反应为在强碱作用下的亲核取代反应。结论:以4-甲基-3-硝基-2-羟基吡啶为起始原料,共经六步反应得到Nevirapine,反应总收率为38%。其结构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碳谱,质谱得以确证。

耿庆茂[8]2010年在《河南某地HIV-1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IV-1毒株的耐药性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障碍,阐明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分子进化规律,对于认识HIV耐药的机制、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使用的in-house HIV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然后利用经过评价的in-house耐药检测方法对2009年河南省某地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耐药毒株流行状况的横断面研究,分析了耐药发生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引入并改进了HIV准种的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SGA),并用这种方法分析了一名接受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印地那韦耐药准种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了新型印地那韦耐药突变模式。最后,根据在河南HIV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对筛选出来的与抗病毒治疗失败相关的新型突变位点进行了鉴定,通过构建突变病毒及表型耐药性研究,分析这些突变位点对耐药的作用。第一部分In-house HIV-1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的评价目的:评价国内建立并广泛使用的in-house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敏感性。方法:以美国FDA批准的HIV-1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系统(ViroSeq? v2.0,雅培)为参比,两种方法平行检测130份艾滋病患者的血浆样本,比较二者在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耐药性解释方面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均得到耐药结果的样本有110例。在已知的14850个HIV-1耐药突变位点中,两种方法可同时检出99.34%(14752/14850)的耐药突变位点(kappa值为0.9488,P值<0.00001)。在对不同类型的突变位点检测中,两种方法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检测的一致率分别为99.70%和99.01%(kappa值分别为0.9099和0.9521,P值均<0.00001)。两种方法出具耐药检测报告结果的一致率为94.55%(kappa值为0.6374,P值<0.0001),表明两种方法在药物敏感性评价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两种方法共检测到34个ViroSeq?数据库(ViroSeq?软件v2.7)未收录的位点,这些突变位点在SHDB数据库中对耐药性有一定影响。其中2个突变位点(逆转录酶区的V179F和K238T)对耐药的影响较大,提示in-house方法的数据库(SHDB)与ViroSeq?相比具有一定优势。结论:In-house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与ViroSeq?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系统在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药物敏感性评价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一种快速准确、性价比高的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第二部分河南省某地HIV-1耐药毒株流行状况的横断面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河南省某县艾滋病患者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免疫重建的情况和耐药性发生情况,为改进抗病毒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县120名2003年或2004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每一名患者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服药依从性等情况。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10ml抗凝血。通过测定患者的病毒载量和CD4+T计数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免疫恢复情况,采用in house方法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了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结果:120名艾滋病患者使用了叁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为AZT/DDI/NVP组(n=102);AZT/3TC/NVP组(n=12);D4T/3TC/NVP组(n=6)。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为377±218 cells/ml,中位数为367 cells/ml,其中CD4+T细胞计数大于350 cells/ml的患者有64例(53.3%)。33例患者的HIV-1病毒载量小于检测限,其余患者病毒载量平均值为4.09±1.10 lg拷贝/毫升(中位数为3.87 lg拷贝/毫升)。在114例具有病毒载量数据的患者中,67例(58.77%)患者治疗失败(病毒载量大于1000拷贝/毫升)。经Fisher精确检验,叁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53)。对治疗失败的患者(病毒载量大于1000拷贝/毫升)进行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共67份标本,得到58份(86.6%)基因型耐药结果。其中40份产生了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性,治疗失败患者中的耐药发生率为69.0%(40/58);蛋白酶抑制剂耐药发生率为0.0%(0/58)。治疗失败患者中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发生率为53.4%(31/58);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发生率为67.2%(39/58)。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中,AZT的耐药发生率最高(39.66%,23/58),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中,NVP的耐药发生率最高(67.24%,39/58)。分析耐药患者的耐药水平,发现患者产生的耐药性基本上为中高度耐药,并且具有交叉耐药性。M41L、T215Y是耐药发生率最高的NRTIs类突变; K103N、Y181C是耐药发生率最高的NNRTIs类突变。结论:河南某县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免疫恢复均不理想,耐药毒株流行严重,目前的治疗方案已不适用,建议改变治疗方案,换用蛋白酶抑制剂。第叁部分新型HIV-1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鉴定由于HIV-1的流行毒株亚型不同、抗病毒治疗模式不同及长期的病毒/宿主/药物相互作用,新型HIV耐药相关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逆转录酶是抗病毒药物最重要的靶点,已经鉴定了很多对药物敏感性影响非常大的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位点主要位于具有催化活性的聚合酶区,连接区的耐药突变位点近几年才被发现。目的:鉴定前期研究筛选出来的新型逆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耐药的作用。方法:利用定点突变和质粒转染技术,构建含有相关突变的HIV-1 pNL4.3病毒株。通过测定3种药物(AZT、EFV和NVP)对突变型和野生型病毒株对的50%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确定突变位点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7个突变病毒株,分别含有HIV-1逆转录酶基因的D123E、V292I、K366R、T369A、T369V、A371V和I375V突变。(1)A371V和T369V可使病毒对AZT的IC50分别增加3.60和2.83倍,其它5个突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毒对AZT的敏感性,特别是T369A,使病毒对AZT的IC50值降低35.67倍。(2)T369V和A371V可以导致EFV的低度耐药,IC50分别增加4.55和2.87倍数,其它5个突变可提高病毒对EFV的敏感性,特别是I375V,单独出现时可使病毒的IC50由8.11nM降低到1.23nM,降低了6.7倍。(3)突变T369V可导致病毒对NVP的耐药性,IC50增加11.55倍。其它突变对NVP耐药性的影响很小。结论:A371V可以导致低度AZT耐药(FC = 3.60),T369V分别可以导致EFV、NVP的低度和中度耐药(FC = 4.55,11.55)。首次证实HIV-1连接区的T369位点对AZT、EFV和NVP耐药性的影响均较大,T369A突变可提高病毒对AZT和EFV的敏感性,而T369V突变却导致对AZT、EFV和NVP的耐药性。第四部分单基因组扩增法分析HIV-1印地那韦耐药准种的分子进化HIV-1在感染者体内以准种形式存在,耐药毒株与野生毒株共存,在不同的药物压力下,呈动态的进化和发展过程。认识HIV-1耐药准种在体内的进化路径是阐明耐药机制的基础。目的:利用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SGA)分析一名长期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刚刚将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改为印地那韦(Indinavir,IDV)的艾滋病患者(XLF)体内IDV耐药准种的产生及发展情况。方法:对患者进行连续随访,采集6份系列血浆标本,包括服用IDV之前的1次样本(XLF1)和服用IDV之后的5次(XLF2至XLF6)样本。利用SGA法得到病毒聚合酶区(包括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全长)的准种序列,将得到的序列提交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得到耐药信息。结果:从6份系列样本中共得到了149条蛋白酶全长和171条逆转录酶全长序列,所有序列均为B亚型。患者服用IDV之前,病毒的蛋白酶区只含一些多态性突变位点。服用IDV之后,含蛋白酶区多态性位点的病毒比例下降,而含有次级突变位点G73S的病毒开始上升,并成为优势毒株。随着治疗时间延长,G73S与M46I/L90M组成一个连锁的耐药突变模式——M46I/G73S/L90M,并逐渐取代G73S成为优势毒株。在第6次随访的样本中,97.9%的病毒含有M46I/G73S/L90M突变模式。由于一直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患者体内存在高比例的对逆转录酶抑制剂高度耐药的病毒株,并没有随着IDV耐药株的出现和发展产生大的变化。结论:引入并改进了SGA的方法,利用SGA方法确定了一种相对稀有的IDV耐药突变模式,即在突变G73S的基础上加入突变M46I和L90M,形成M46I/G73S/L90M突变模式。

王茜, 杨柳萌, 郑永唐1[9]2003年在《天然产物中的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文中指出综述了天然产物中对 HIV- 1逆转录酶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的来源和分类。重点介绍了几种 HIV - 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NNRTIs)的性质、特点、抗 HIV- 1活性及其构效关系。从天然资源和传统中草药发现具有新结构、新作用机制的天然 NNRTIs是开发研制抗 HIV- 1药物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张耀, 熊鸿燕[10]2005年在《艾滋病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HIV/AIDS已发展成为有史以来最具灾难性的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截至2004年底,全球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42000万,死于艾滋病的病人累计超过2000万。其中2004年死亡300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预计未来十年内,将新增1亿

参考文献:

[1]. 新型噻二嗪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 田野. 山东大学. 2012

[2]. 新型取代嘧啶酮类(S-DABOs)HIV-1 NNRTIs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张静. 山东大学. 2011

[3]. 分子模拟技术筛选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化合物[D]. 冀树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4]. 新型芳唑(嗪)巯乙酰胺类HIV-1 NNRTI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 展鹏. 山东大学. 2010

[5]. 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D]. 胡荣静. 兰州大学. 2009

[6]. N4-芳基磺酰基喹喔啉酮类化合物抗HIV-1的作用机制和特点[J]. 霸明宇, 曹颖莉, 徐柏玲, 郭颖. 药学学报. 2013

[7]. 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研制[D]. 涂国刚. 江西医学院. 2004

[8]. 河南某地HIV-1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研究[D]. 耿庆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0

[9]. 天然产物中的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J]. 王茜, 杨柳萌, 郑永唐1. 中草药. 2003

[10]. 艾滋病治疗研究进展[J]. 张耀, 熊鸿燕. 西南国防医药. 2005

标签:;  ;  ;  ;  ;  ;  

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