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衍射混合论文_聂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折衍射混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学,光谱,系统,物镜,瓦尔,变焦,目镜。

折衍射混合论文文献综述

聂鑫[1](2016)在《折衍射混合双棱栅扫描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双棱镜扫描技术通过两棱镜的共轴独立旋转,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实现大角度指向与扫描。在红外对抗、目标瞄准与跟踪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成像系统中棱镜的加入会带来色差,限制了旋转双棱镜的应用。本文采用衍射光学元件,与棱镜组合,构成折衍混合光学元件,实现消色差。并探究了旋转双棱镜及旋转双棱栅的扫描模式。首先,根据折射元件和衍射元件的成像理论,确立了利用角色散的方法,设计棱镜和光栅参数,消除棱栅的角色差。然后,通过光线追迹的方法,计算出当介质面分别为折射面和衍射面时,出射光线的矢量表达式。建立旋转双棱镜和旋转双棱栅的数学模型。根据求出的介质面分别为折射面和衍射面时,出射光线矢量表达式,推导了光束分别通过旋转双棱镜和旋转双棱栅的数学表达式。确立了光束扫描与棱镜和光栅参数、回转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利用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出射光线的方向。最后,以3~5?m中波红外为例,确立了棱镜和光栅的参数,再根据建立的旋转双棱镜和旋转双棱栅数学模型,用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波长不同时,出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利用MATLAB分析了旋转过程中双棱镜和双棱栅角色散的变化,利用ZEMAX分析了旋转过程中双棱镜和双棱栅色散的变化,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牟蒙,牟达,马军,李卓[2](2015)在《轻小型折衍射混合红外中波摄远物镜无热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红外具有能识别伪装、可昼夜工作和被动工作的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跟踪和搜索系统。而这些系统要求红外光学系统成像清晰、结构紧凑、可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依据光学被动消热差的方法设计了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工作、成像质量优良、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红外中波摄远物镜,其摄远比可达到0.6。系统参数如下:工作波段为3~5μm,焦距150 mm,F数为3,工作温度为-40℃~60℃。设计结果显示,该系统仅采用3片透镜并利用衍射元件消热差完成了无热化的要求,减少了系统的成本及重量,传递函数在17 lp/mm处均在0.8以上,与衍射极限十分接近,满足在宽温度范围内工作成像质量高及系统小型化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王臻[3](2015)在《折衍射混合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机械补偿式大变倍比折衍射混合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的焦距为50mm到600mm,变倍比为12:1。系统的变焦曲线平滑,图像可一直保持清晰,系统的MTF达到了衍射极限。这种折衍射混合连续变焦光学系统具有好的成像质量、灵巧的变倍机构,因此在高性能红外热像仪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赵昭,王劲松,高铎瑞,安志勇[4](2014)在《中红外AOTF前置光谱相机折/衍射混合变焦光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基于AOTF器件的中波红外光谱相机前置变焦系统,针对AOTF器件和探测器的特性,系统采用折/衍射混合设计,用6片透镜即实现了25~300 mm连续12×变焦,并用ZEMAX软件对则汇集结果进行优化和像质评价。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各个波段上在空间频率14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接近衍射极限,能量集中度大于90%。可用于大多情况下中红外光谱成像分析以及中红外的目标探测及识别。(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4年10期)

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5](2013)在《含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折/衍射混合头盔目镜》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多层衍射元件的衍射效率的理论分析,设计了用于头盔显示器的含有多层衍射元件的60°视场折/衍射混合目镜系统。系统在设计波段和整个视场范围内衍射效率均在90%以上,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像面对比度。目镜的出瞳距离为22mm,出瞳直径为8mm。调制传递函数(MTF)在25lp/mm时全视场均在0.38以上,满足VGA分辨率要求。目镜中畸变为4.8%,垂轴色差最大为10μm。整个系统结构紧凑,镜头总长26.8mm,最大直径16mm,全系统质量仅8g,实现了光学系统的轻小型化。(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峰,徐熙平,孙向阳,段洁[6](2010)在《折/衍射混合红外目标搜索/跟踪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坦克目标搜索/跟踪系统的要求,设计了工作于8~12μm波段折/衍射混合红外连续变焦距光学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系统不能同时满足长焦距、大相对孔径、高变倍比、高成像质量和系统结构简单的缺陷,使设计的系统相对孔径大,F数为0.9,变焦倍率为11×,系统在长焦距时,可识别1500 m远的坦克目标。变焦系统仅用7片锗透镜,通过引入二元面和非球面校正系统色差和轴外像差,在空间频率为17 lp/mm处,全焦距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均在0.64以上,接近衍射极限;系统在接收半径为17.5μm的探测器敏感元内,能量集中度大于82%,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满足坦克目标搜索识别系统的总体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张栋[7](2010)在《折衍射混合望远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衍射光学是现代光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实现对光波的任意位相调制,具有很独特的色散性质;这些特性使得衍射光学在光学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衍射光学元件最重要的参数是衍射效率,以往制约衍射光学元件应用的根本因素就是所加工的衍射器件的衍射效率太低;衍射效率低的问题随着衍射光学设计理论和现代加工工艺的进步而逐渐得到解决。本文第一章绪论概述了衍射光学发展历程,并导出了本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衍射光学理论基础,包括衍射光学元件工作原理和成像特性;在第叁章,我们介绍了衍射光学元件和传统光学系统结合组成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的一般设计原理和优点,并且设计了一套折衍射混合望远物镜系统和一套平象场折衍射混合目镜系统;第四章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检测方案,并且实际测量出所设计加工的可用作望远物镜的折衍射混合单透镜的衍射效率;(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冷家开,崔庆丰,裴雪丹,董辉[8](2008)在《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望远物镜中的色球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正透镜、一个负透镜及一个衍射光学元件以不同的组合可以构成两种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当这两种系统消球差、彗差及复消色差后会产生不同的色球差。通过赛德尔像差理论,分析了这两种结构产生不同色球差的原因。计算表明当衍射光学元件以负透镜的平面为基底时产生的色球差为以正透镜的平面为基底时产生的色球差的7倍。对衍射光学元件以负透镜的平面为基底的情形,提出了减小系统色球差的解决办法,使系统色球差减小到0.307mm。另外设计了一个传统复消色差光学系统,并和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衍射光学元件可代替传统光学系统中的特殊光学材料并使系统达到相同的成像质量。最后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冷家开[9](2008)在《长焦距高分辨率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衍射光学是近年来光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将衍射光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成像光学系统,结合折射光学元件构成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可以突破传统光学系统的某些限制,对提高成像系统的质量,简化系统结构和降低系统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概述了衍射成像光学的发展和技术现状,运用衍射光学元件对成像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确定本论文的工作及基本方案。作为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处理光波衍射问题的一般方法。第叁章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和成像性质。第四章研究了传统复消色差原理和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原理,分别设计了一个折射式复消色差光学系统和折衍射复消色差光学系统并进行了比较,另外对两种系统的叁级光谱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设计了两种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光学系统,研究了两种结构产生不同色球差的原因,提出了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光学系统色球差的校正办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崔庆丰[10](2006)在《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的特殊成像性质;提出了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概念和应用;给出了作者在国内外完成的几个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系统的应用实例,包括一个用衍射光学元件复消色差的长焦距光学系统,一个仅由两个镜片构成的CMOS相机光学系统和一个较复杂的中等焦距、大孔径、大视场照相系统。这些系统突破了传统光学系统在结构、性能、体积和重量方面的限制,在光学设计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还介绍了国外衍射光学制造技术和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系统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06年01期)

折衍射混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红外具有能识别伪装、可昼夜工作和被动工作的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跟踪和搜索系统。而这些系统要求红外光学系统成像清晰、结构紧凑、可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依据光学被动消热差的方法设计了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工作、成像质量优良、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红外中波摄远物镜,其摄远比可达到0.6。系统参数如下:工作波段为3~5μm,焦距150 mm,F数为3,工作温度为-40℃~60℃。设计结果显示,该系统仅采用3片透镜并利用衍射元件消热差完成了无热化的要求,减少了系统的成本及重量,传递函数在17 lp/mm处均在0.8以上,与衍射极限十分接近,满足在宽温度范围内工作成像质量高及系统小型化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衍射混合论文参考文献

[1].聂鑫.折衍射混合双棱栅扫描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2].牟蒙,牟达,马军,李卓.轻小型折衍射混合红外中波摄远物镜无热化设计[J].红外技术.2015

[3].王臻.折衍射混合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激光杂志.2015

[4].赵昭,王劲松,高铎瑞,安志勇.中红外AOTF前置光谱相机折/衍射混合变焦光学系统[J].光电工程.2014

[5].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含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折/衍射混合头盔目镜[J].应用光学.2013

[6].刘峰,徐熙平,孙向阳,段洁.折/衍射混合红外目标搜索/跟踪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0

[7].张栋.折衍射混合望远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

[8].冷家开,崔庆丰,裴雪丹,董辉.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望远物镜中的色球差[J].光学学报.2008

[9].冷家开.长焦距高分辨率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10].崔庆丰.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

论文知识图

9 折/衍射混合透镜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在头戴3D显...衍射面特征参量曲线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系统MTF曲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系统轴向折衍射混合复消

标签:;  ;  ;  ;  ;  ;  ;  

折衍射混合论文_聂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