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刘耀华[1]2006年在《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量一直是会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计量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以FASB为首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全新的计量模式,并随之逐步应用和推广至会计准则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和阻力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当今世界财务会计的难题之一,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务应用中更是曲折。虽然经历过挫折,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是不可避免。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多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成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标志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探讨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会计计量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指出会计计量模式由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向以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变迁。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是变迁的主要内在因素,而衍生金融工具及长期资产等领域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是变迁的主要外在因素。同时介绍了公允价值在国内外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对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进行了重点的介绍和分析。最后,探讨了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计量研究的努力方向和趋势及对我国会计计量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本文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时采用归纳的方法,即在获取大量的国内国外文献资料,认真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后,归纳总结了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同时采用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会计计量变迁的结果、因素和影响。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公允价值在国内外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结合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现状,发现同国际上的差距。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对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在我国会计中全面推行公允价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胡庭清[2]2012年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全面而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系统不仅要分别指导活跃市场环境和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而且要解决市场环境改变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转换和对接问题。由FAS157和IFRS13系列准则组成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重点解决了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非流动、非理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系统梳理,更没有考虑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和对接。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对FAS157的局部改良和权宜之计,难以成为独立的计量体系。本研究目标是构筑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系统解决非流动、非理性和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本框架与FAS157和IFRS13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对接,组成一个全面而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系统。首先,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嫁接本框架的理论基础。一是对基于市场环境的价值计量理论进行梳理,将本框架研究上升到制度层面;二是将风险偏好理论、行为动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引入到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更新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制度改造。其次,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构建本框架。一是借鉴FAS157和IFRS13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结构,规范本框架计量技术体系;二是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重要制度设计如简化计量、信息质量、风险控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纳入到框架内整体分析。本框架由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指引,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制度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次,运用本框架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分门别类解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是建立以公允价值选择权为核心的公允价值简化计量模式,降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复杂性;二是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同时争取市场配套和外系统利益输入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和提升机制;叁是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机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规避公允价值套期风险的体制机制。对我国39家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套期风险内部控制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寻求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结合构成核心竞争力合理规避公允价值套期风险的路径;四是创新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机制。对我国39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09-2011年年报披露的公允价值相关信息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公允价值内控制度、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披露体系。最后,检验本框架改造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系统的应用与实践。一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基本架构和实施4年来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的目标任务;二是辨析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系统国际趋同路径;叁是参照本框架改造我国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体系;四是对我国框架运用与实践的配套措施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一是将非流动、非理性和非活跃市场规范为非活跃市场环境序列,置于活跃市场环境对等甚至更重要位置研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所构筑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性框架与FAS157和IFRS13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框架组成一个全面而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系统,并尝试研究了两大框架转换和对接问题;二是运用本框架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系统、有序解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简化计量模式、信息质量保障和提升机制、计量风险控制机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机制;叁是参照本框架改建我国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系统,对我国框架的结构布局、趋同路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准则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制度结合形式、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具体准则重组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叁种类型提出了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议。

曾勇[3]2008年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2月15日,作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金人庆,2006)的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在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尤其是已被国际上普遍认可并应用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适当引入,更成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探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叁个方面构建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框架,并通过安然事件的分析及美国SFAS157号计量准则的介绍,提出了我国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其一是介绍公允价值的演变过程及从哲学这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公允价值的涵义;其二是借鉴会计计量理论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创建了运用水晶球软件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其叁是分析了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披露模式;其四是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寻租理论,通过安然事件的分析为该理论提供了案例基础;其五是通过对SFAS157准则的介绍,提出了我国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政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有以下的政策建议:1、明确制定准则的目的。准则应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起到驾驭与统率的作用,它应是一部公允价值的定义、确认、计量及披露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为建立简洁、高效、实用的公允价值会计具体操作细则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2、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新准则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但在当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允价值只有借助重置成本或现值来完成。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工具的计量目标是脱手价,我国应借鉴SFAS157,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3、划分计量级次,增加计量披露。对公允价值计量级次进行明确划分,增加计量披露范围,充分披露计量的范围、方法和假设及其对收益的影响,对增强公允价值计量整体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4、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踏踏实实地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理论本质,以规范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找出公允价值会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固有缺陷及漏洞,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应的会计法规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5、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要有创新。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理论循环,使公允价值理论无限逼近其本质。6、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建设,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合作,推进评估立法的顺利开展;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尤其是坚决打击涉嫌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7、积极促进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促进中国市场信息化建设。8、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控制制度和披露程序;提高公允价值运用的人员素质。

李文俊[4]2007年在《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构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亮点之一,就是较之前大范围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推行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允价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很多方面,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现阶段,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探讨,研究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所需要的条件、面临的障碍及解决对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归纳、引用等手段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会计理论界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对会计的实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文章共分六个部分来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问题;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并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介绍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含义及发展以及理论基础,提出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计量属性概念,而是与传统计量属性相并列的,更客观、更全面、更实用的计量属性。第叁部分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提出公允价值是模拟交易的价值计量。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最主要的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市场上有直接观察的价格或使用估价技术确定的价格,即便在计量日在其他市场上存在潜在更有优势的价格。所以,与其将公允价值理解为价值,不如把其看成是一种价格。这部分结合SFAS157中提出的公允价值参照信息的层级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应相应地分为叁个层级,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使用该报价信息估计公允价值;当活跃市场上只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则应通过调整这种相似的报价来获得公允价值;当前两类信息都无法获得时,应用估价技术法进行公允价值估计,主要是成本法和现值法。第四部分介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历程以及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中如何通过规范来体现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第五部分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障碍,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对策。文章的最后是对公允价值运用前景的展望。伴随着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透彻、相关具体实务操作指南的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质量将得到全面的提高,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主导性必定会日渐显现。

吴欢[5]2008年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会计的核心是计量,经济社会的变动性和风险性对会计计量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十年来,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问题中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尚存在诸多疑虑,实务界对如何具体应用公允价值更处于刚刚开始的探索阶段。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公允价值已经进入我国的会计实践阶段。本文首先从公允价值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入手,重点剖析了其公允性、真实性、动态现实性、估计判断性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展开分析,并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加以研究,具体阐述了其获取的原则、获取的程序和获取的方法。之后,在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归纳中,笔者总结出公允价值发展运用过程中反映出的由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延伸、由表外披露向表内确认发展、从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向其他项目的后续计量扩展这叁个重要趋势。反观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经历了一波叁折的坎坷历程,究其原因,既包括市场环境和估值技术,又涉及企业内外部监管和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最后,笔者将篇幅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上,将研究对象分为金融工具项目和非金融工具项目,前者主要讨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特别考虑到了负债计量的偿债个体资信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后者讨论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非金融工具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对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外币交易、所得税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创新观点: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价值而非价格,它并非特制某一计量属性,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其获取原则、获取程序与获取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其真正贯彻实行才能保证公允价值的相关与可靠以及决策有用性。

冉丹[6]2016年在《公允价值分层披露、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文中提出很少有哪个会计准则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那样历经数次存废而备受争议。为了尽快扫除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提高资本市场信息的可靠性,恢复金融稳定,世界各国纷纷组织研讨,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最终经受住了来自各方的考验,成为未来会计计量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还是我国财政部,在其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都要求企业在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的过程中,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的可靠程度将其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层次并对不同层次输入值的使用做出了严格要求:其中,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优先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其次使用)。第叁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即依靠模型或者管理层内部估值确定的输入值(最后使用)。在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下,将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的公允价值估值信息按照公允价值估值过程中所使用的输入值的可靠程度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充分地理解和评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实际上,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降低通过信息收集获得私利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通过充分披露的政策,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减少逆向选择进而促进市场运转并降低其不完全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上市公司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做出了统一明确的规范,并要求扩大有关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财务风险。但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投资者对银行的信息风险和按照SFAS No.157披露的公允价值估值的可靠性存在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不可靠的估值信息确实会加剧信息不对称。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那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应该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所属层次相关。现有的研究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检验,而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公允价值披露的一个潜在原因是为了解除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估值的可信性或可靠性的担忧。基于这样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地考察公允价值估值的信息含量,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从中国的经济现实出发,对公允价值分层披露的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监管以及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1月26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要求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虽然此前财政部并没有通过制定准则的方式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但是,部分上市公司从2007年起已经自愿披露了公允价值分层信息,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沪深两市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第4章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分层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持有的按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越多,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分层信息越多,按第二层次和第叁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对公允价值分层披露的影响较小;按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越多,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分层信息越多,按第叁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的披露影响有限。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及其公司治理水平对管理层的披露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是造成市场不完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第5章以2007—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分层披露对股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同时,引入了公司治理机制作为调节变量,来考察公司治理机制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净资产减少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净资产可靠性较高,显着降低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第叁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净资产可靠性较差,显着增加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总体上看,由于按第叁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资产和负债数量较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利于减少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较高的分析师关注度、合理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国有控股、合理提高高管薪酬、在多个市场挂牌上市、维持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高质量的审计等公司治理指标能够有效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减少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治理综合水平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更好地执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也有利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利用公允价值信息做出经济决策。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改善资本市场透明度,本文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在继续审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要求做好第叁层次输入值的披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披露第叁层次输入值的监管,并逐步合理地增加公司治理力度,改善公司综合治理水平,以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信息做出决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

窦天骄[7]2010年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会计计量如何及时、公允地表达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各国会计界重点研究的对象。面对这种国际大背景,中国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我们应该积极研究科学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在39项准则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就有22项涉及了公允价值。可见,新准则的颁布意义重大,它既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又结合本国国情完善了我国的会计计量。但是,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研究道路还很长,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篇论文基于此,力图在梳理公允价值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现状,并重点研究了我国金融工具项目和存货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问题。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对待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所面临的问题,完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金融工具项目和存货项目的计量问题上笔者提出了创新的改进建议。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公允价值仍然是具有巨大优越性的计量模式。

刘奕均[8]2011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机构投资者与公允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全球金融行业的垮塌和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难于独善其身。在此期间恰逢我国证监会正超常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希望机构投资者发挥其成熟理性的作用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和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而我国财政部也为了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快的使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并在新准则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传导是否产生影响,作用如何?财政部积极推进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产生了什么影响?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文章在针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公开数据研究了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交易行为对于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运用2005年至2008年机构季度末持股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比例越高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越小,说明机构整体的持股行为有效的稳定了市场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研究也发现机构整体的交易行为加剧了股价波动,说明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交易行为对股价影响巨大。在考虑了研究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使用2SLS方法对于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其研究结论仍然不变。针对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分类实证研究发现,券商自营持股比例越高股价波动越剧烈,而保险、社保、信托和一般法人的机构持股显着稳定了市场价格,其它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股价波动的作用并不明显。(2)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偏好研究。使用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季度数据,研究了我国以基金为主要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偏好。研究发现基金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回避态度,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损益并无显着偏好。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稳定了股价波动,表明市场对于此非实现收益认识有限,而机构交易显着加剧了市场波动,与我国基金普遍存在短视和羊群行为的解释相吻合。因为机构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回避,公允价值计量收益缓解了机构交易加剧波动的程度。(3)公允价值计量与我国市场风险研究。采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2007年至2009年的季度公司财务数据,研究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对于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作用。实证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和资产,既没有加剧以股票价格波动性为代表的市场总体风险也没有加大以贝塔系数为代表的系统性风险。同时研究发现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主要会计指标的变动都与公司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和系统风险正相关,说明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加剧了金融风险而是公司基本面财务指标的变动改变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研究认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财政部积极推进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并未助推风险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传播,未来仍需要大力发展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在更多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而机构投资者其表现出来的特性既有有利市场发展的方面,也有其逐利模式下对于市场发展不利的方面,我国应限制其不利方面而倡导其有利面。总之希望研究结论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徐萌[9]2008年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传统计量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再次审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论文结合国际国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深厚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寻求合理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通过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和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来看,国外众多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关键在于计量方法;最后,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鉴于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管理层操作利润等问题的存在,在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提出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引入外部评估人员、提高估价技术、引入全面收益表、明确应纳税调整范围、制定并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的建议。论文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时采用归纳的方法,即在获取大量的国内国外文献资料,认真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后,归纳总结了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同时采用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运用中的几个难点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现状,发现同国际上的差距,指出了我国未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

牛丽云[10]2012年在《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管理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非常严重,股票期权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产生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股东与经理人的矛盾,使其两者的目标相互一致。因此,股票期权制度越来越盛行。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既能留住人才又不会引起现金的支出,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机制被引入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制度创新的实践。但是股票期权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效果,其会计处理是股票期权制度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关于股票期权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与国际惯例存在着一些差距。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关于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以便能够更好地推动其在我国的发展。本文通过比较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于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并且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宗旨在于加强并规范国内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以此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全文共有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引言中,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参考的文献综述,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这部分首先对于股票期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股票期权的定义、特征、基本分类以及相关理论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股票期权的相关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探讨。第叁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在基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目前关于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不同观点,相互比较借鉴后阐明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为今后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研究略尽微薄之力。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基于前几部分的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并针对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规范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的同时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激励效应。经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于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几种观点的分析,对于员工服务的消耗符合“瞬间资产”的定义,应该确认为一项费用,并且股票期权的确认时间应该为授予日。2.文章对股票期权的叁种计量属性进行比较,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能体现股票期权的真实价值。3.为了能够全面反映股票期权这项激励制度,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形式应该将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进行有效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D]. 刘耀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 胡庭清. 湖南大学. 2012

[3].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D]. 曾勇. 西南大学. 2008

[4].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 李文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吴欢. 西北大学. 2008

[6]. 公允价值分层披露、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D]. 冉丹. 吉林大学. 2016

[7].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 窦天骄. 吉林大学. 2010

[8].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机构投资者与公允价值研究[D]. 刘奕均.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9]. 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应用研究[D]. 徐萌. 西华大学. 2008

[10].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研究[D]. 牛丽云. 山西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