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加恋爱论文_刘亚雯

革命加恋爱论文_刘亚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革命加恋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恋爱,女性,小说,意识,爱情,男权,普罗。

革命加恋爱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雯[1](2019)在《论叶紫的《星》:“革命加恋爱”模式的超越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曾风行一时的"革命加恋爱"模式,是诞生于作家意图融入革命,实现由个体向集体、由启蒙走向革命的转变过程中,原初的创作目的与实际创作文本之间的"裂缝"里。作为受这一模式影响颇多的中篇小说,叶紫在《星》创作中展现出对超越该模式而进行的诸多努力。对《星》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将其与相同模式中其他作品对比,是展示叶紫对饱受批判的"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助于窥见一代左翼作家们在文学上自觉且不懈的反思与探索。(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诗蕾[2](2019)在《关于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加恋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符合左翼文学潮流的革命文学,其出现具有必然性,其中表现出"革命"与"恋爱"对立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可亲可敬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延续着作者在女性主义角度上的观照与思考。(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期刊2019-06-21)

王婧怡[3](2019)在《《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以“革命加恋爱”道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同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作品,作家都为女性,创作年代相近而创作的人物形象对比突出,所以即使篇幅长短差别较大,仍具有研究价值。江玫与林道静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通过一步步地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最终走向革命道路的,但是这二人在人物个性特点、革命道路探索方式、情感道路等方面却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莫函蓓[4](2017)在《女性视角下的“革命加恋爱”写作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女性视角的角度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革命加恋爱"模式,可以在革命的历史时空维度下,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现代性革命意识观念以及在新的革命文学视角中女性的话语权力进行解析。"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方式以文学的方式提出一种反思,如何在关注女性自身价值和自我命运的同时,正确看待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观念和生命意义。(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于姮[5](2017)在《丁玲转型的首次尝试——浅析《韦护》区别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文学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宋春艳[6](2017)在《浅析“革命加恋爱”模式中的个人爱情缺失——以《红豆》与《青春之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红豆》与《青春之歌》都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又各有侧重。《红豆》属于革命题材中的爱情小说,而《青春之歌》则是掺杂了爱情的革命小说。两部作品均强调了爱情只有依附于革命才能永生的观点,在时代的语境下,革命成为禁锢个人感情的枷锁,集体主义消磨了自我的存在,属于女性知识分子的个人爱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缺失的。(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4期)

袁洁[7](2016)在《“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大革命时期的男性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给大批参加过革命的知识分子以强烈的挫败感,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转型为无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大批男性作家创作出"革命加恋爱"的小说,表面上是在书写女性借助革命的力量,获得与男性在性别上的平等,成为革命队伍中并肩前行的同志;其深层结构却是男性作家以爱情的方式排解革命转型期的政治焦虑感,并重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男权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孙伟[8](2016)在《启蒙、革命和抒情的循环圈——以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式的知识青年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解读外来文化。他们借助变异的启蒙摧毁了原有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系统,获得了自我解放。革命文化为他们基于自身处境的反抗赋予了合法性。抒情作为革命的传播方法,在读者世界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新的启蒙与革命。在这样的循环圈中,个人渐渐被无所皈依而又没有理性控制的情绪俘虏,陷入无所着依的虚无,只能以反抗和破坏创造出更多更激进的循环圈。(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李雪华[9](2015)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中的叙事方式呈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作用,尤其是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掌控,也揭示了性别政治在现代革命叙事中的存在。(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24期)

刘阳扬[10](2015)在《试论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与俄苏文学的关系——以《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是中国20世纪初期社会革命大潮中的代表性作家,由于早年的留苏经历,他的作品受俄苏文学影响很深。但是,蒋光慈对俄苏文学的介绍和吸收尚且停留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复颂扬之上。他的《野祭》和《冲出云围的月亮》,是在吸收俄苏文学经验之后草创的"革命加恋爱"公式的实验性习作。尽管艺术价值不高,但是作品在当时的畅销程度却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普通青年思想倾向的重要反映。同时,小说隐约体现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则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青年苦闷、动荡的心理状况的直观反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19期)

革命加恋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符合左翼文学潮流的革命文学,其出现具有必然性,其中表现出"革命"与"恋爱"对立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可亲可敬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延续着作者在女性主义角度上的观照与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革命加恋爱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亚雯.论叶紫的《星》:“革命加恋爱”模式的超越性书写[J].吕梁学院学报.2019

[2].张诗蕾.关于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解读[C].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2019

[3].王婧怡.《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以“革命加恋爱”道路为例[J].北方文学.2019

[4].莫函蓓.女性视角下的“革命加恋爱”写作方式[J].职大学报.2017

[5].于姮.丁玲转型的首次尝试——浅析《韦护》区别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文学独特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6].宋春艳.浅析“革命加恋爱”模式中的个人爱情缺失——以《红豆》与《青春之歌》为例[J].山西青年.2017

[7].袁洁.“革命加恋爱”小说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大革命时期的男性文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8].孙伟.启蒙、革命和抒情的循环圈——以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为例[J].文学评论.2016

[9].李雪华.“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叙事分析[J].戏剧之家.2015

[10].刘阳扬.试论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小说与俄苏文学的关系——以《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为例[J].名作欣赏.2015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革命加恋爱论文_刘亚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