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非均质性论文_雷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成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孔隙,准格尔,江陵,油气藏,北区,烷烃。

组成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雷云[1](2019)在《渤中凹陷北区油气分子组成的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渤中凹陷及其周缘地带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渤中凹陷北区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现已进入了勘探的中后期,研究区内油气勘探难度日益增加,掌握本区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对后续的勘探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油气地球化学方法及理论能够很好的衡量出油气分子组成的非均质性,为进一步揭示本区内油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轻烃的气相色谱及饱和烃的GC-MS技术对渤中凹陷北区不同油气井所取的原油及储集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究了区内有机质来源及类型、沉积环境及其介质条件、热演化成熟度及微生物降解程度等特征;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对原油的来源和类型进行了划分,结合油气的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变化特征,从而揭示油气的富集规律。在本区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分析渤中凹陷北区油气分子组成特征发现,微生物降解作用是非常普遍的次生蚀变现象之一。研究区内构造高部位及浅层样品遭受过较为严重的微生物降解,轻烃组分基本消失殆尽、正构烷烃的分布面貌尽失,由于严重的微生物降解作用使得萜烷、甾烷系列化合物亦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伴随有25-降藿烷的检出,重度的微生物降解还使得油气的黏度及密度变大;构造低部位及较深层样品经历过轻-中等程度的微生物降解,轻烃组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正构烷烃的分布面貌不完整,而未降解的样品具有较为齐全的轻烃和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因此,在对渤中凹陷北区油气分子组成的研究时,应选用未遭受微生物降解或降解程度极为轻微的样品进行分析。(2)通过对未降解或降解程度极为轻微样品的轻烃气相色谱分析,基于C_7轻烃分子的碳环优势理论发现,大部分位于石臼坨凸起西段及其西南斜坡带、南缘临近次级洼陷区及中段的样品普遍存在六元环优势,TOL+MCC_6丰度范围集中在45%~55%之间,但该类样品不存在明显的芳环优势,而六元环优势常预示着烃源岩具有陆源有机输入的贡献;位于石臼坨凸起东段QHD29-2E井区的部分样品不仅存在六元环优势而且还具有芳环优势,个别样品P_2+P_3丰度介于38%~50%之间表现为叁元环相对优势。通过Thompson成熟度参数发现,石臼坨凸起西段西南斜坡带CFD6-4-2井的样品的正庚烷值小于18、异庚烷值小于0.8,为微生物降解油特征;石臼坨凸起西段、部分的西南斜坡带、南缘临近次级洼陷区、中段以及部分东段样品的正庚烷值主要集中在20~44之间、异庚烷值分布在0.6~4之间,显示原油进入了热演化成熟阶段,大多数样品体现出成熟原油的特征。(3)通过对未降解或降解程度极为轻微样品的饱和烃GC-MS分析发现,正构烷烃多表现出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碳数范围主要在nC_(12)~nC_(38)之间,大部分样品的奇偶优势不明显,Pr/Ph主要在0.41~1.49之间,Pr/nC_(17)分布范围在0.35~2.61之间,Ph/nC_(18)分布范围在0.32~1.94之间,Pr/nC_(17)和Ph/nC_(18)关系图表明烃源岩多在弱氧化-偏还原条件的湖泊环境下形成。C_(27)/C_(29)ααα20R规则甾烷比值集中在0.5~1.5之间,再结合样品的C_(27)~C_(29)ααα20R规则甾烷叁角图来看,研究区内有机质的来源上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从指示热演化成熟度的Ts/Tm、C_(29)甾烷ααα20S/(ααα20S+ααα20R)和C_(29)甾烷αββ/(ααα+αββ)的比值来看,大部分样品均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显示为成熟原油的特征。(4)通过聚焦于渤中凹陷北区内生物标志物的特征,本区原油可以划分为:主体原油、高伽玛蜡烷原油和高C_(24)-四环萜烷原油。主体原油具有高丰度4-甲基甾烷、低伽玛蜡烷丰度、低C_(24)-四环萜烷丰度特征,预示沙叁段烃源岩的主要贡献,也有可能是沙一段烃源供烃的混入;高伽玛蜡烷原油具有高丰度伽玛蜡烷、低C_(24)-四环萜烷丰度、低4-甲基甾烷丰度特征,预示咸化环境下形成的沙一烃源局部贡献明显,而东营组烃源的贡献有限;高C_(24)-四环萜烷原油具有高丰度C_(24)-四环萜烷,偏低伽玛蜡烷丰度、低4-甲基甾烷丰度特征,预示东营组烃源岩的主要供烃贡献。主体原油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石臼坨凸起的西段、西南斜坡带及中段;高伽玛蜡烷原油主要分布于石臼坨凸起东段的QHD29-2E井区;而高C_(24)-四环萜烷原油主要分布于石臼坨南缘临近次级洼陷区的BZ1-1、BZ2-1井区,具有明显的东营组烃源岩的注入特征,这是典型东营组烃源岩油气分子的优势运移路径,为探究油气的后期注入的焦点、追踪油源的突破口。(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5-01)

韩宇富[2](2017)在《物质组成对页岩储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重庆涪陵已经实现初步商业化开发,但不同区域、井间、层间产量还存在显着差异,受地质非均质性影响显着,制约储层精细评价和产能预测的储层孔隙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渝东北W2井为例,以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钻孔编录、实验测试、综合研究,研究页岩物质组成与赋存特征、孔隙特征及其非均质性、物质组成对页岩孔隙非均质性影响,取得以下认识:W2井揭露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为89.8m,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炭质页岩、黑色页岩等组成,沉积微相可以划分为深水硅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混积陆棚微相、浅水泥质陆棚微相。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3%,I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介于2.42%-2.97%,处于过成熟阶段;矿物主要包括石英(平均为55.9%)、黏土矿物(平均为30.5%)、长石(平均为3.08%)、碳酸盐矿物(平均为5.92%)、黄铁矿(平均为3.94%)。页岩物质赋存状态复杂,依据SEM形貌特征可以划分多个类型;有机碳含量在垂向上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矿物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高度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运用N2吸附、CO2吸附、和SEM等方法综合研究龙马溪组页岩孔隙,N2吸附结果表明贫有机质页岩比表面积平均为2.5m2/g,孔体积平均为0.0037cm3/g,平均孔径为7.6nm;富有机质页岩比表面积平均为15.7 m2/g,孔体积平均为0.0125cm3/g,平均孔径为4nm左右。CO2吸附实验表明页岩微孔以0.45-0.65nm和0.85-0.9nm两个孔径峰值为主,微孔孔体积平均为0.00188cm3/g,微孔比表面积平均为10.934 m2/g。SEM图像显示不同物质成因的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复杂,依据孔隙形态可以划分多种类型。垂向上不同层位样品孔隙结构显示强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龙马溪组页岩物质对孔隙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主要贡献中孔和微孔,矿物主要贡献宏孔。贫有机质的样品比表面积主要由黏土矿物贡献,富有机质样品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有机质贡献,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孔隙贡献也在增加。物质组成对页岩储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认识,可为巫溪地区龙马溪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孙昭华,曹绮欣,韩剑桥,黄颖[3](2015)在《二维贴体坐标系下的非均质河床组成空间插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弯曲不规则河道的床沙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主要体现在水流方向和河宽方向,地理坐标系内地统计学插值方法难以应用,针对该问题提出采用贴体坐标变换技术与地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床组成实施空间插值。结合实例河段的计算表明,在贴体曲线坐标系内实施空间变异函数分析,能够有效识别床沙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满足Kriging法插值的前提条件。相比于传统插值方法,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更能反映床沙组成分布各向异性、滩槽等不同位置沙层厚度差异明显的特点,从而可为河道变形的数学和物理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贺其川[4](2011)在《江陵凹陷西南原油分子组成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陵凹陷西南区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及较低的Pr/Ph值,预示其来源于较强还原性的盐湖相沉积。原油分子组成非均质性预示两类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存在:Ⅰ类原油主要特征为相对较高C24-四环萜烷/C26叁环萜烷比值和较低叁环萜烷/藿烷、补身烷/藿烷、菲/藿烷、Ts/Tm比值;Ⅱ类原油其主要特征为相对较低C24-四环萜烷/C26-叁环萜烷比值和较高叁环萜烷/藿烷、补身烷/藿烷、菲/藿烷、Ts/Tm比值。两类原油区域性分布特征预示研究区区至少存在两套油气富聚体系。(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张敏,张春明,冯敏,刘庆新[5](2003)在《陆东凹陷油气藏烃类组成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陆东凹陷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的宏观组成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质性。在高孔隙度(>15%)储层单元中,饱和烃的含量高,占总组成的含量均大于40%,而极性化合物则相对较低,一般不足40%;相反,在低孔隙度(<15%)储层单元中,饱和烃的含量明显降低,而极性化合物则显着增加。此外,陆东凹陷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成熟度亦存在着非均质性:在高孔隙度储层中,原油和油砂烃类的成熟度参数高,而在低孔隙度储层中原油和油砂烃类的成熟度参数低。根据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的宏观组成特征和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陆东凹陷油气聚集模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张敏,张俊,毛治超,赵红静,胡伯良[6](2002)在《塔中地区油藏烃类组成的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石热解分析技术、薄层色谱 -氢火焰检测技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可以有效地表征油藏烃类组成的非均质性。塔中北斜坡石炭系油藏烃类组成东西端表现出共同性质 ,即总烃含量高 ,极性化合物丰度相对较低 ,含油率T值较高 ,表现出油层的特征。相反 ,中端各井尽管T值含量高 ,但烃类组成中 ,总烃含量低 ,沥青质含量高 ,表明该油藏曾遭受破坏。塔中北斜坡志留系油藏地球化学描述表征西端古油藏遭到较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 ,且后期轻质油的注入对此油藏影响较少 ;而东端古油藏原油没有发生生物降解作用 ,且后期轻质油的注入比例高。根据储集岩烃类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塔中北斜坡石炭系油藏存在着两期充注过程 ,第一期充注的石油形成现今的沥青砂或油砂 ,而第二期充注的石油形成现今的主要产层(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02年05期)

张维嘉[7](1997)在《准格尔煤田储层孔隙—割理系统非均质性及其与煤岩组成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野外和矿井观察统计、光学显微镜观测以及压汞、低温液氮吸附、渗透率实验室测试叁个研究层次入手,对影响煤层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岩石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煤级相似的条件下,煤的“基质渗透性”似乎主要取决于煤层的物质组成;若煤层物质组成相似,则同一地区不同煤层或不同地区同一煤层之间渗透性的差异可能主要起因于受割理发育程度所控制的“割理渗透性”;煤层中不同煤岩类型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决定煤层渗透性各向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田地质》期刊1997年04期)

组成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南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重庆涪陵已经实现初步商业化开发,但不同区域、井间、层间产量还存在显着差异,受地质非均质性影响显着,制约储层精细评价和产能预测的储层孔隙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渝东北W2井为例,以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钻孔编录、实验测试、综合研究,研究页岩物质组成与赋存特征、孔隙特征及其非均质性、物质组成对页岩孔隙非均质性影响,取得以下认识:W2井揭露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为89.8m,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炭质页岩、黑色页岩等组成,沉积微相可以划分为深水硅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混积陆棚微相、浅水泥质陆棚微相。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3%,I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介于2.42%-2.97%,处于过成熟阶段;矿物主要包括石英(平均为55.9%)、黏土矿物(平均为30.5%)、长石(平均为3.08%)、碳酸盐矿物(平均为5.92%)、黄铁矿(平均为3.94%)。页岩物质赋存状态复杂,依据SEM形貌特征可以划分多个类型;有机碳含量在垂向上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矿物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高度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运用N2吸附、CO2吸附、和SEM等方法综合研究龙马溪组页岩孔隙,N2吸附结果表明贫有机质页岩比表面积平均为2.5m2/g,孔体积平均为0.0037cm3/g,平均孔径为7.6nm;富有机质页岩比表面积平均为15.7 m2/g,孔体积平均为0.0125cm3/g,平均孔径为4nm左右。CO2吸附实验表明页岩微孔以0.45-0.65nm和0.85-0.9nm两个孔径峰值为主,微孔孔体积平均为0.00188cm3/g,微孔比表面积平均为10.934 m2/g。SEM图像显示不同物质成因的孔隙类型多样,成因复杂,依据孔隙形态可以划分多种类型。垂向上不同层位样品孔隙结构显示强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龙马溪组页岩物质对孔隙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主要贡献中孔和微孔,矿物主要贡献宏孔。贫有机质的样品比表面积主要由黏土矿物贡献,富有机质样品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有机质贡献,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孔隙贡献也在增加。物质组成对页岩储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认识,可为巫溪地区龙马溪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成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雷云.渤中凹陷北区油气分子组成的非均质性及其意义[D].长江大学.2019

[2].韩宇富.物质组成对页岩储层孔隙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孙昭华,曹绮欣,韩剑桥,黄颖.二维贴体坐标系下的非均质河床组成空间插值[J].泥沙研究.2015

[4].贺其川.江陵凹陷西南原油分子组成非均质性及其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5].张敏,张春明,冯敏,刘庆新.陆东凹陷油气藏烃类组成非均质性及其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

[6].张敏,张俊,毛治超,赵红静,胡伯良.塔中地区油藏烃类组成的非均质性及其意义[J].断块油气田.2002

[7].张维嘉.准格尔煤田储层孔隙—割理系统非均质性及其与煤岩组成之间的关系[J].中国煤田地质.1997

论文知识图

煤层裂隙类型划分(据2000年,曾勇)4 原油组成非均质性对累计产量的...4-21研究区横向岩相变化剖面图4...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组成的层间...陆东凹陷原油(油砂)烃类m/z217质量色...

标签:;  ;  ;  ;  ;  ;  ;  

组成非均质性论文_雷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