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交往论文_宁如,刘亢,刘睿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客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客,旅游,权力,民族,理论,旅游地,文化。

主客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宁如,刘亢,刘睿哲[1](2019)在《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现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是人们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以及驾驭自然的一种反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层次的提升,旅游现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文学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而在旅游中又会涉及到主客之间的交往,其中交往行为主要是一两个或者以上的主体作为生活的背景,以语言为交流的媒介,通过理解与合理化的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社会行为。本文主要对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分析,探讨其两者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8期)

杨琪[2](2019)在《旅游、主客交往与民俗的变迁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封夜市是古都开封传承千年的都市民俗,不仅承载了商业、饮食、语言、游艺等多种民俗文化,并且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深植于开封本地群众之中,具体而言开封人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情感宣泄都与夜市息息相关。开封又因其为“七朝古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天接待游客数以万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游客也逐渐告别“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的传统旅游模式,开始注重探寻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和习俗。因此,代表着开封千年以来市井文化的夜市成为了重点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开封“特色”的首选目的地。在开封发展民俗旅游的背景下,开封夜市具备了双重的身份与意义:既是本地居民共享的都市民俗,又是游客体验的“特色”旅游项目。在夜市民俗旅游的场域中,伴随游客、文化中介者、职业东道主各主体的互动与博弈,传统的开封夜市发生了变迁。而本地居民处于游客的“入侵”、原有民俗空间改变或被占据等看似被动的境遇中,却又有自己主动的态度与抉择,最终重构了其夜市民俗。本文以开封夜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众多开封夜市区域中本地人常去的夜市、受旅游影响较大的夜市等具有代表性的夜市为田野调查点。在较为长期田野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历时性的追溯开封夜市民俗的历史脉络,明晰开封夜市民俗的传统,并基于当下,着重阐释本地居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夜市民俗;其次,运用旅游凝视理论分析民俗旅游背景下夜市场域中的主客交往与互动;继而,阐释在夜市中主客交往影响下夜市民俗变迁的原因、内容和过程;文章主体的最后一部分以能动性理论为主要依据分析本地居民在此“困境”中如何重构了夜市民俗。文章希望通过开封夜市的个案,一定意义上探寻民俗变迁与重构的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韦瑾,戴光全[3](2018)在《民族节事场域居民的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整合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心理学的权力理论,对民族节事场域中的主客权力关系及其效应问题进行了探索,构建了民族节事场域居民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武鸣"叁月叁"的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权力感分为控制感和自主感两个维度;居民的控制感对其主客交往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居民的主客交往意愿对其节事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居民的控制感通过其主客交往意愿间接地对其节事支持度产生正向影响。研究还为民族节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韦瑾[4](2018)在《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主客权力感对其交往意愿及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积极开发民族节事旅游。传统的民族节事原本是遵循本民族的惯习自然形成的庆祝活动,但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组织下,现代的民族节事成为居民与旅游者开展交往活动的特殊场域。而在当前各地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探究与民族节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主客双方的感知及其相互关系势必会对民族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旅游场域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凝视理论和权力理论,通过定性的研究分析和已有文献的梳理,构建并验证了居民/旅游者权力感、主客关系(主客交往意愿)及其效应(节事支持度/节事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两个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核心问题:1)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主客权力关系如何?2)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主客权力感知是否对主客关系产生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民族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选取武鸣“叁月叁”为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和数据收集(旅游者权力感量表的验证数据来自问卷星),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步骤为:首先,采用定性的现象学方法,对武鸣“叁月叁”的旅游者体验进行分析;其次,设计出居民/旅游者权力感测量量表,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第叁,构建出居民/旅游者的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及其节事支持度/节事满意度之间关系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采用定性的扎根理论方法对武鸣“叁月叁”的运作机制及其居民的体验进行探索。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东道主通过主办权,获得强势地位,旅游者处于被安排的弱势地位,并且旅游者的权力感低于居民的权力感。(2)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居民的权力感分为控制感和自主感两个维度;居民的控制感对其主客交往意愿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居民的主客交往意愿对其节事支持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居民的控制感间接地对其节事支持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3)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旅游者的权力感分为控制感和自主感两个维度;旅游者的权力感对其主客交往意愿和节事满意度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旅游者主客交往意愿对其节事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旅游者主客交往意愿在权力感与节事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4)民族节事的政府介入程度会对居民/旅游者的节事体验及其节事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民族节事的民间性的特征与政府主导办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本文的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节事研究领域的主客关系研究方面,通过将场域理论、凝视理论引入民族节事旅游主客关系研究中,为主客关系研究增加了社会空间概念和权力概念,丰富了主客关系研究的视角。并且,通过把权力感概念运用于场域理论和凝视理论的解读,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主客权力感的强弱,其结论为这两个理论的微观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2)运用心理学的权力理论和权力感知概念,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民族节事居民和旅游者权力感的量表,并对民族节事旅游的居民和旅游者的权力感的维度进行了确认和分析,推进并丰富了居民和旅游者感知方面的研究。并且,构建并验证了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居民/旅游者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及其效应(节事支持度/节事满意度)之间相关关系的两个理论框架,其结论在理论方面进一步科学地证明了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居民和旅游者的权力感的重要性。(3)运用定性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民族节事的运作机制及其居民体验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发现“地方政府的介入程度”是影响民族节事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将为民族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民族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建议:民族节事主办方为提高旅游者权力感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民族节事策划的创新性;合理控制民族节事的举办规模;更多地赋予社区居民自主办节的权力,保护民族节事的民间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0-12)

杨俊情,王晶[5](2013)在《基于主客交往分析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以泸沽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经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东道主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接触的时间和相处机会也不断增加,本文在主客交往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为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发展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振林[6](2013)在《威廉·詹姆士:超越主客对立的交往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士交往哲学的主旋律是探讨交往的源头,发现交往媒介中的共同特质及其"实践的现金价值"。"纯粹经验"作为"据为己有"的意识事实,不仅感觉与概念、主观与客观、意识与行动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还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以及与他者心灵之间的共通性。这种哲学探索,既引导我们关注限制我们言谈的背景(意识形态论述)与我们表达(行动)的可能性之间复杂的相互关联,也表达了彻底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王晓晶[7](2013)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主客角色统一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本文来源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孙九霞[8](2012)在《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交往是旅游的重要过程,东道主和旅游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客交往,其文化也出现了双向的传播和互动。旅游开发社区所面临的文化交往、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并且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生活本身。旅游中所揭示出的主客互动,似乎不是哪一个(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2年12期)

汪侠,郎贤萍[9](2012)在《旅游主客交往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民和游客是旅游开发中的两个关键群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主客交往的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旅游主客交往的研究文献,对主客交往的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交往效应、交往驱动力、交往满意度、交往场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了当前主客交往在理论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未来主客交往研究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工作: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注重研究内容的前瞻性;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田玲[10](2012)在《古城镇旅游地家庭旅馆中的主客交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它外在表现为人们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内在本质却是旅游者与东道居民分别作为其所在地方的文化载体、在旅游地这一空间内所进行的文化交流。而这一文化交流在微观上便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东道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主客交往问题是近叁十年来旅游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如何克服主客交往障碍,营造和谐的主客关系,将关系到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及东道居民对待旅游发展的态度,并最终影响到地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将主要以凤凰古城的家庭旅馆业主以及凤凰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在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及旅游凝视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就古城镇旅游地家庭旅馆中的旅游主客交往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在已有主客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剖析了家庭旅馆业主和游客主客两方面各自对主客交往的态度、行为和认知,同时运用主客之间的交叉对比的方式找到主客交往的异同之处,最后再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旅游区主客交流的主要因子,以期对构建和谐的主客关系提供一定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11-01)

主客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封夜市是古都开封传承千年的都市民俗,不仅承载了商业、饮食、语言、游艺等多种民俗文化,并且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深植于开封本地群众之中,具体而言开封人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情感宣泄都与夜市息息相关。开封又因其为“七朝古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天接待游客数以万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游客也逐渐告别“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的传统旅游模式,开始注重探寻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和习俗。因此,代表着开封千年以来市井文化的夜市成为了重点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开封“特色”的首选目的地。在开封发展民俗旅游的背景下,开封夜市具备了双重的身份与意义:既是本地居民共享的都市民俗,又是游客体验的“特色”旅游项目。在夜市民俗旅游的场域中,伴随游客、文化中介者、职业东道主各主体的互动与博弈,传统的开封夜市发生了变迁。而本地居民处于游客的“入侵”、原有民俗空间改变或被占据等看似被动的境遇中,却又有自己主动的态度与抉择,最终重构了其夜市民俗。本文以开封夜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众多开封夜市区域中本地人常去的夜市、受旅游影响较大的夜市等具有代表性的夜市为田野调查点。在较为长期田野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历时性的追溯开封夜市民俗的历史脉络,明晰开封夜市民俗的传统,并基于当下,着重阐释本地居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夜市民俗;其次,运用旅游凝视理论分析民俗旅游背景下夜市场域中的主客交往与互动;继而,阐释在夜市中主客交往影响下夜市民俗变迁的原因、内容和过程;文章主体的最后一部分以能动性理论为主要依据分析本地居民在此“困境”中如何重构了夜市民俗。文章希望通过开封夜市的个案,一定意义上探寻民俗变迁与重构的一般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客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宁如,刘亢,刘睿哲.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J].当代旅游.2019

[2].杨琪.旅游、主客交往与民俗的变迁和重构[D].西北民族大学.2019

[3].韦瑾,戴光全.民族节事场域居民的权力感、主客交往意愿与节事支持度研究[J].旅游科学.2018

[4].韦瑾.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主客权力感对其交往意愿及效应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杨俊情,王晶.基于主客交往分析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以泸沽湖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3

[6].王振林.威廉·詹姆士:超越主客对立的交往哲学[J].人文杂志.2013

[7].王晓晶.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主客角色统一体[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孙九霞.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J].旅游学刊.2012

[9].汪侠,郎贤萍.旅游主客交往研究进展及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10].田玲.古城镇旅游地家庭旅馆中的主客交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主客交往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行为表征的主客交往进程模式及效...主客交往对社区居民及其文化的...主客交往情境营造一2主客交往概念模型主客交往效应系统反馈图

标签:;  ;  ;  ;  ;  ;  ;  

主客交往论文_宁如,刘亢,刘睿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