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_姜在兴,张乐,吝文,徐桂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系统,盆地,地层学,川西,地层,油气。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姜在兴,张乐,吝文,徐桂红[1](2008)在《孤南洼陷古近系沙叁段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海(湖)平面或可容空间的变化是统一的。然而根据对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基底的差异沉降、沉积物的沉积以及绝对湖平面的变化叁种因素的控制,断陷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非统一性的。根据可容空间的变化划分出的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以及转换带所组成的体系及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空间展布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文中首先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组成和划分方案,并以孤南洼陷沙叁中亚段为研究对象,划分了一个叁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并细分为7个四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最后从石油地质学理论以及可容空间转换带处准层序垂向发育特征两方面阐述了转换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典型油气藏实例解剖,认为可容空间转换带控制了有利的成藏组合的发育位置。(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8年02期)

[2](2008)在《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编号:2001BA605A09,40672078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6月~2008年8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要完成人:姜在兴,张善文,李丕龙,操应长,罗东明,肖焕钦,杨伟利,于雯泉,邢焕清,张元福联系方式:姜在兴,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100083,电话:13366786860,电子信箱:jiangzx@cugb.edu.cn1、项目的特色本项目通过理论模型计算、物理实验模拟和典型盆地解剖,论证了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具非统一性:分析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本文来源于《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期刊2008-01-05)

张乐[3](2007)在《孤南洼陷沙叁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及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在海(湖)平面统一升降的过程中,盆地中的可容空间的变化是统一的。然而根据对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基底的差异沉降、沉积物的沉积以及绝对湖平面的变化叁种因素的控制,断陷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非统一性的。盆地断层活动剧烈的一侧,由基底沉降引起的可容空间增加量最大,因此其可用空间增加量相对较大;而盆地边界活动较弱的一侧,基底的沉降幅度较小,因此其可容空间增加量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可容空间甚至会减小;在此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平衡点,此处可容空间变化为零,称此处为可容空间转换点(带),由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以及转换带所组成的体系及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空间展布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首先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理想模式下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转换点的求取公式。论述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划分方案。以济阳坳陷孤南洼陷沙叁中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理论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一个叁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并细分为7个四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在此地层格架内,系统研究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认为孤南洼陷在砂叁中亚段沉积时期,盆地为叁角洲-扇叁角洲-风暴沉积模式所控制,主要物源来自东北部的孤岛凸起、东南部垦东凸起及南部垦利凸起,所形成叁角洲体系有部分迭置。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研究方法,在整个盆地范围内制作了7条跨越盆地的连井剖面,然后利用测井资料分析不同的带上的准层序的迭加方式,并进行井震标定,从而确定出实际可容空间的分布状况。其间利用时频分析及小波变换的方法,从单井上验证可容空间分布状况的准确性。最终从平面上在孤南洼陷沙叁中亚段划分出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和转换带。最后从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以及可容空间转换带处准层序垂向发育特征两方面阐述了转换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典型油气藏实例解剖,认为可容空间转换带控制了有利的成藏组合的发育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邢焕清,姜在兴,王亚青,王蛟[4](2004)在《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要 :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 ,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 ,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 ,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 ,又存在减小带 ,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时期内部不同位置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现象 ,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细分为转换面、转换带、转换体等次级构造单元。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沿龙门山造山带向盆地 ,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 ,依次可划分为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Ⅰ )、主可容空间增加带 (Ⅱ )、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Ⅲ )、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 )、次可容空间转换带 (Ⅴ )、次可容空间增加带 (Ⅵ )、次可容空间减小带 (Ⅶ )等 7个可容空间转换带。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挤压沉降作用和推覆隆升作用在平面上的交互出现所致。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目前发现气藏数量最丰富 ,产量最高的地区 ,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现实勘探目标区。(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4年05期)

邢焕清,姜在兴,王亚青,鲜本忠[5](2003)在《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藏》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层序发育时,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根据基底差异沉降的特点,识别出同一时期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规律性,并把这种可容空间变化的特点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本文细分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转换体、转换面等内部构造单元,并分别从单井、连井对比剖面和平面上识别出了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单元。最后初步分析了前陆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机理和动态演化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叁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10-01)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项目编号:2001BA605A09,40672078项目来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起止时间:2002年6月~2008年8月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要完成人:姜在兴,张善文,李丕龙,操应长,罗东明,肖焕钦,杨伟利,于雯泉,邢焕清,张元福联系方式:姜在兴,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100083,电话:13366786860,电子信箱:jiangzx@cugb.edu.cn1、项目的特色本项目通过理论模型计算、物理实验模拟和典型盆地解剖,论证了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具非统一性:分析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姜在兴,张乐,吝文,徐桂红.孤南洼陷古近系沙叁段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研究[J].地学前缘.2008

[2]..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预测[C].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2008

[3].张乐.孤南洼陷沙叁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4].邢焕清,姜在兴,王亚青,王蛟.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

[5].邢焕清,姜在兴,王亚青,鲜本忠.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藏[C].第叁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论文知识图

孤南洼陷沙叁中叁级可容空间转换系孤南洼陷沙叁中叁级可容空间转换系GN30单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单井...孤南洼陷孤南135-孤南34沙叁中可孤南30单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综...孤南133单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综...

标签:;  ;  ;  ;  ;  ;  ;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论文_姜在兴,张乐,吝文,徐桂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