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其峰[1]2004年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演进中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快速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也随之倍受政府界、学术界所瞩目。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出(产品)之间的竞争,相应地,国际竞争力研究也主要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四个层次上展开,但产业竞争力研究是核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演进中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演进的视角,去分析、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区域演进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差异很大:如计算机业、通信产品业、软件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集成电路业、电子元器件业则处于相对尴尬地位,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相对劣势,突出表现为产业盈利能力下降、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掌握不了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数字鸿沟”现象矛盾突出等,长期以往会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企业面临一种非常被动的发展环境和局面,与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追根溯源,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有力措施诸如有政府应继续倡导、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整合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发展战略等。本课题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演进中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
唐志红[2]2005年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开放及互动特征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模式。论文基于全球化的新背景,界定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优化的路径,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估的指标系统。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对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针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讨论了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界定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产业博弈的协调博弈性质,并展开了对中美、中日、中欧产业博弈的战略分析,提出了基于博弈战略的产业选择及产业政策着力点。结合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和后发优势分析,论文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基点以及目标展开了讨论。围绕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提出新时期的产业政策从发展型向竞争型转变,重视对世界经济规则的应用,考虑与相关产业利益博弈的政策协调,注重利用军用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民用化,以便在推动安全化战略过程中突破WTO规则的约束,并高度重视技术标准战略对于提升中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意义。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实施中,注意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本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作用的结合。积极运用产业组织政策,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聂韬[3]2006年在《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次产业之间、各次产业内部各部门或行业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包括叁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各产业内部结构等多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一般遵循如下发展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次和叁次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最后第叁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中山市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珠叁角城市。90年代以来,中山市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工业,连续多年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山市当前主要有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机械电气、电子通讯、金属制品、化学制造。由于一直偏重于发展外向型的轻工业,使得中山市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多结构上的问题,制约了中山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山市轻工业过重、重工业过轻,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初级产品生产比重优势未被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优势也没有被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替代的。中山市第叁产业发展总量增速较快,但产业比例呈下降趋势;产业内部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组团之间发展不均衡。中山产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外源型特征,并且外源型经济推动了中山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当前外源型产业发展的缺点也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外源型产业的候鸟特征十分明显,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加剧,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资源日益紧张,外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的附加值较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第叁产业总量偏低,新兴服务业产值和附加值过低,第二产业内部的现有支柱产业附加值偏低。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看,第二产业投入过大,第叁产业投入过小。支柱产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以提高竞争力。 针对中山市产业结构当前的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山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梳理,能够找出中山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参考了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并通过对中山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分析,希望能够找出适合中山市发展的产业调整战略和政策。提出了组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科学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促进高技术产业化战略、
黎苑楚[4]2005年在《信息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复杂的产业系统,信息产业有其自身的演进规律、内在发展机制和战略模式,传统产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已不能完全解释信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研究信息产业的发展演进规律、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由“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的迈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基于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研究分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信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等产业本身所特有的演进规律和发展模式。 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根据“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提出了信息产业基本界定原则,即:信息产业的界定要突出信息生产与消费核心,体现信息产业的历史演进和时代性特色;提出“信息产业是以满足社会信息消费为目标,促进和支撑信息内容(服务)生产、传输、分配、提供的产业部门和基础设施的统称”,并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信息内容业、信息内容生产与消费的支撑业、信息服务提供业叁大部类。根据信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特征,将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传统信息产业、大众媒介传播、现代信息产业、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中心等四个阶段,分析了信息产业知识型、高创新型、高风险型、精英型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贸易和竞争五个方面研究分析了信息产业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是关于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基于申农“信息论”信息传播模型、基于以用户为核心的价值链、基于“信息生产力”的结构,对信息产业内部结构与关联进行了剖析。提出:信息管道业是信息产业中关联作用最强的要素和牵引集成相关产业的纽带,是信息产业的产业中心和决定信息产业内部结构的主导要素;信息工具在信息生产力中居主导地位,信息工具是信息内容生产、开发与信息劳动者增长的前提基础,信息工具的创新和应用是推进信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动力;以用户为核心,信息内容业居于价值链的中心地位,信息管道(网络)是基础,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则是支撑。人类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使信息产业
郭达[5]2017年在《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引起国际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伴随全球产业竞争力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各国产业演进呈现出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的显着趋势,以持续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演进趋势与产业协调发展,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与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叁个子问题。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产业竞争力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维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协调联动关系?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演进四个维度不协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叁,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依据产业演进四个维度的规律、特征和效应与产业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契合产业需求的发展特色?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上述问题,根据产业演进四个维度的规律、特征与效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发展方式、功能、竞争力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的规律与特征,构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在横向维度上,从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产业竞争力四个维度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在纵向维度上,以“高等职业院校—企业”、“高职教育专业—产业演进效应”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需求”叁组协调关系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的叁条主线。首先,明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演进的四维协调联动关系。其次,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演进四个维度不协调的具体表现。最后,阐释和剖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机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集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与产业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与产业转移、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分别存在着协调联动关系。在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产业竞争力四个维度下,分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发展方式、服务产业的功能、竞争力进行调整,能够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针对上述分析和结论,提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高等职业教育要基于产业集群变革自身结构。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形成多元主体结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形成集群化专业结构;构建以基地为主体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空间结构。第二,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式。把握校企一体化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夯实校企一体化的基础;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校企一体化的核心要素。第叁,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际产业转移,调适自身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培育服务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功能,打造专业的绿色服务功能,构建“院校-企业-园区-城市”四维联动的服务国际服务外包的功能模式。第四,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产业竞争力为导向提升自身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参与知识战略联盟,支撑企业战略转型;以专业对接产业链,促进相关和互补性产业发展;培育创造高级生产要素的有效机制;施行需求驱动发展模式四项措施,最终在产业竞争力导向下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唐乐[6]2016年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与特征,当代产业结构的演进也由过去以自然资源与制造业为基础的国别演进,转变为以信息资源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区域演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在深化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也影响着处于不同分工地位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因此,产业结构的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雁行形态”也日渐式微。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但重新构建了东亚区域的国际分工体系,也使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系统分析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关联机制,把握东亚区域国际分工格局的变迁,正确认识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下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以及国际生产网络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探索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基本关联机制,衡量东亚区域内贸易价值分配,勾勒东亚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揭示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升级效应,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本文共分7章,具体结构安排与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对文中所用数据作出说明。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本章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分工以及国际生产网络等相关理论。第3章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相对独立演进过程,比较了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然后,分析了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东亚区域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动因。最后,从贸易与投资两个方面对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商品贸易与国际投资对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促进作用。第4章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性分析。本章从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波及效应两个方面,对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性进行了动态分析与静态比较。首先,介绍了东亚区域产业关联的分析工具——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并对2013年最新公布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2005)的简化形式与均衡关系加以说明。其次,利用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1995、2000和2005的数据,通过构建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的指标体系,分别从东亚整体与国别两个层面动态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直接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直接关联程度不断加深,日本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作用依然较大,但趋势逐渐减弱,中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东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而逐渐趋于内生化和多元化。随后,从产业后向关联和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两个角度,深入到产业内部,分析和比较了东亚区域的产业波及效应。结果显示,在东亚各国和地区间,中国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最大,对东亚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最明显;在各产业间,制造业的后向关联效应最大;在制造业内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增强。区域外美国和区域内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最终需求对东亚区域的生产诱发效应较大,中国最终需求的诱发效应不断追赶美、日,但主要体现在内部的诱发;制造业是最终需求诱发程度最高的产业,其中,轻工业部门突出为内部的生产诱发,重工业部门突出为外部的生产诱发。第5章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国际分工格局变迁。本章以国际分工为切入点,从贸易增加值角度进一步剖析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首先,对产业结构国际化下的贸易价值分配机制进行说明,明确了贸易价值分配对国际分工地位与国际产业结构关联的影响。其次,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在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体系下,将东亚区域内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价值分解为直接国内价值、再进口的国内价值、东亚价值和其他地区中间产品价值四个部分,并分别从整体和产业两个层面比较各经济体的出口贸易价值含量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各经济体出口创造的国内价值含量普遍下降,转移的东亚价值不断上升。美国、日本仍占据出口贸易价值来源的主导地位,但其份额正逐渐下降,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价值含量在不断增加。服务业与制造业成为贸易价值转移的主要产业,服务业已形成区域共享,但制造业却呈现明显的层次分工,发达国家仍占据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价值转移,发展中国家仅占据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价值转移。随后,在出口贸易价值分解的基础上,借助垂直专业化系数指标,对东亚各经济体及其制造业在区域内的分工地位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日本仍占据东亚区域制造业国际分工体系的顶尖处,专业化于产品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标准化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东盟四国,主要专业化于一般性中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中国由于参与国际分工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期,仅从事产品的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仍没有完全摆脱价值链低端的位置。最后,根据域内国际分工格局的变迁,指出在东亚区域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第6章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本章基于国际生产网络的视角,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下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明确适度融入和过度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基本内涵前提下,通过信任、信息传递与共同问题解决机制叁个方面,阐明制造业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2年至2012年间,中国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起伏变化,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较高。然后,利用相关指标和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在2002年至2012年的产业间与产业内升级状况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在这一时期均有明显效果,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大部分制造业的净附加值比率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实现了产业内由低附加值能力向高附加值能力的跃升。最后,引入计量模型,就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内部升级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显着,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并不显着。第7章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结合从主要结论获得的启示,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陈晓涛[7]2007年在《产业演进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演进就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过程,是产业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数量上提高了经济规模和总量,在质量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素质,在时间上的演进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在空间结构上的演进,指它在空间上的横向扩张,包括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区域分布的扩张、布局优化与产业转移。产业演进是资源配置结构转换的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工业化实质上是产业演进的过程,既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产业演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内部结构演进的过程,不断淘汰衰退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资源构成、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发展的先后顺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业演进呈现出自身明显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表明,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是同步演进的,产业结构已成为衡量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产业的结构演进速度不但反映工业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产、生活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演进,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产业结构的变动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动的内涵,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则是各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因此,研究产业演进机制,探索产业演进规律,理所当然地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对我国经济发展更有实际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组织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创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学思想,正启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去探索社会运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理论。产业系统演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即为产业经济现象,产业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是产业经济现象复杂性与多样性产生的源泉。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一个循环往复和结构不断进化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它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理论的融合,为研究产业演进机制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一些诸如演化经济学、演化博奕论、实验经济学、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经济模型中不断涌现,使得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分析工具之间有了很好的协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着成就,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叁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的稳步增长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②农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③轻重工业的增长日趋合理;④第叁产业发展迅速;⑤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存在着城乡间和工农业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我国经济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结构失衡,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产业尚待优化和升级。从深层次来看,供给过剩的本质是供给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其本质还是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的加快,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中国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加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国产业经济的竞争力,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产业演进模式与影响因素、方式等关键环节,并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我国统计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我国产业演进过程及规律进行探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存在问题、比较优势、调整方向及对策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将基于自组织理论与方法和演化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借助于逻辑斯谛方程,对产业演进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进行了探讨。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为:第1章,系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主要介绍了产业演进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理论、西方产业演进理论和我国学者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目前的产业演进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演进理论进行综述。第2章,简要分析了世界产业演进。介绍了全球产业升级的历史变迁,总结了当前世界产业演进的新趋势,总结了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第3章,分析了产业演进的模式,归纳了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产业演进的方式,总结了产业演进的规律,探讨了产业演进判断标准和保障体系。第4、5章,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消费需求、投资、对外贸易、制度、技术进步、柔性生产、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和分工等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对产业演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归纳出各自的作用机制、动因和机理。第6、7章,探讨了当前世界产业系统的演进的方式和趋势,详细分析和研究了产业结构软化、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化、经济服务化、产业国际化、高技术产业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产业集成化的动因和演进趋势。第8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布局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高和布局优化角度分析了产业演进的判断标准和要求。第9章,我国产业演进的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演进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行回顾,对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描述,指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对我国叁次产业的演进阶段、方式、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索。论文研究产业演进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我国产业演进进行实证分析,工作是开创性的,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自组织理论、非线性动力学、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等基本原理研究产业演进的规律,推导出产业演进模型。在研究中,借助于逻辑斯谛方程,对产业系统整体演化过程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系统演进模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升级过程,得出产业演进的路径。2、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简单地归纳了产业演进的基本影响因素,本文结合产业演进规律,进一步深化了产业演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各自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本文专门研究了产业演进的微观层面的企业影响因素,研究了柔性生产、市场结构、企业并购、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对产业演进的影响。3、研究了当代世界产业演进的新方式和趋势,包括: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高技术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经济服务化、产业集成化等的影响因素和演进趋势。4、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仅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来判断产业演进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和产业布局优化两个判断基准,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产业演进的判断基准。5、结合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和现状,运用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产业演进过程、阶段、方式、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产业演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产业演进的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张雷[8]2018年在《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信息经济报告》指出,数字化经济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各项经济活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业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改变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在产值规模上跻身于世界前列,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是,与世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整体生产率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建设亟待提高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信息经济、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使信息经济成为中国未来领先全球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与发展经验,找出我国与其发展的差距与不足,有助于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文章一共包含六个部分9个章节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即第1章,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文章构建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于中美英德日韩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综合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借鉴他国发展的先进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部分,包括第2章与第3章。第2章首先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处理一切与信息相关内容时所采用的各项技术的总称,除具有技术性与信息性双重特性以外,同时还具备科技含量高、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大、高收益高风险等新特点。对于信息服务业的涵盖范围,文中借鉴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界定经验,将我国信息服务业分为以五大类别,为文后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对国际竞争力理论演进过程与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理论基础包括相对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评价方法包括IMD国际竞争力分析法、WEF国际竞争力分析法、波特钻石模型评价法、多重线性回归法与因子分析法。第叁部分为基本情况概述部分,即第4章,详细分析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与特点。美国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信息技术的研发都起源于美国;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约占全球1/3左右,有着完整的以软件业、数据库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咨询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英国作为第一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电信市场开放较早,网络升级和通信信息化应用发展很快;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经济体集群度高达92%,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历史数据并免费开放,无线宽带使用率高且收费低廉。德国以创新科技与工业产品的完美结合引领世界工业化发展潮流。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使德国成为新一代信息物理系统的主要供应国,实现制造业个性化与智能化。日本经济依赖其强大的技术消化与创新能力快速发展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扶植高科技企业,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日本成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网络建设强国之一。韩国作为全球公认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拥有超高的网络覆盖率及令人羡慕的网速;拥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企业与品牌。中国的信息技术及信息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年轻化的市场基数,使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但其综合竞争力并不强。部分信息服务模式局限国内,信息使用的安全防范还亟待加强。第四部分为比较分析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叁个章节,为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第5章结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根据系统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参考《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评价体系中对于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3个叁级指标。收集整理33项指标近十年的发展数据,对指标进行解读与数据分析。第6章应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技术创新力、基础建设水平、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7个方向33个指标入手,以2016年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数据图册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利用SAS9.4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得分、排名,进行比较分析。第7章应用主成分析法,采取2012-2016年五年间各项指标数据,对六个国家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中国财政状况整体良好,政府负责率不足50%,国民储蓄总量占比较大,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韩国高等院校入学率全球第一,政府及企业对于研发大力支持与投入,造就了韩国电子芯片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以其优良的居民教育环境、社会福利政策、生活质量、国防建设、人口发展与政治建设,人文环境指数位列第一。英国超高的学术氛围、高科技人才的含有量、以伦敦为首的全球金融中心,成就了它的高技术创新能力。美国在运输、存储与通讯活动增加值方面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与获得收益方面排名第一。第7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收集2012-2016年五年间各项指标数据,采用“降维”的方法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把众多指标合成比较重要的几个指标进行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2012--2016年中,韩国有叁年综合排名第一,美国与英国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综合排名第一,德国与日本发展较为稳定。与前五个国家相比,中国在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发展综合竞争力发展方向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五部分为建议部分,即第8章。结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针对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政策优化、产业融合、国际化发展、投资机制、创新技术、服务外包、基础建设与提升安全保障8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优化政策体制,统筹整体规划,提高政府效率。2、推动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促进“互联网+”模式进一步创新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格局。3、为使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更好的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提高产业研发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完成产业国际化的完美对接。4、创新投资机制,丰富资金来源,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速度,促进产业发展。5、增强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网络环境几个方面加以提高。6、加快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速度,要求发展业务定位准确、发展政策不断创新、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人才培养更加专业,扩大产业集群基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中国信息服务整体实力。7、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扩大基础建设覆盖范围与覆盖深度,开放电信市场,完善电信发展配套政策,提高网络服务质量。8、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思想意识的普及,建全网络安全法律保障制度,提高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水平,关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完善企业网络安全制度。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即第9章。本文创新性的对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总结其它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与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亟待发展的方面,提出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郭利平[9]2005年在《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人们据此曾大胆预言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加分散和均衡,但世界经济的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经济重心更趋向于地理集中,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群落。产业群落是指基于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以专业化分工基本生产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产业空间组织。产业群落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空间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它是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自组织复杂适应性系统。它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世界经济地图财富与权力的聚集高地。 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群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产业群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不仅广发分布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尽管产业群落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产业群落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同时,也引起决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极大关注。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关于产业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群落的机理、技术创新、群落学习、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群落的关系以及基于产业群落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从现有文献看,产业群落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但产业群落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还欠缺,因此目前的研究仍有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对产业群落成长机制和空间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内生性产业群落受到学术界的追捧,而外生性产业群落尽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却往往被研究产业群落的学者们所忽视;空间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最近克鲁格曼和波特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空间的重要性,但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和空间产出机制却没有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兴趣,产业群落的自组织演化模式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研究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主要从叁个方面对产业群落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将空间研究重新纳入产业群落研究的重点,将产业演化和空间演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产业群落空间演化的叁种模式:阶段渐进式、突变式和回旋式,并提出所有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都经历四个阶段:创生阶段、自增强阶段、
陈婧[10]2013年在《中国主导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主导产业演进是指在主导产业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是主导产业自我更新,在量和质上的不断提高和飞跃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它表现为主导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产业规模扩大、产业优化布局、产业分布不断扩张等。我国主导产业的演进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实现主导产业合理转换的过程,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主导产业演进程度是基本同步的,换而言之,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的演进,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演进的程度也反映了工业化的水平和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主导产业演进规律是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主导产业的演进必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转轨中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主导产业演进成就显着:农业发展迅速,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第叁产业发展迅速,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多样化;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轻重工业的增长合理化。目前来看,我国产业发展还有其独特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产业尚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供需不平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世界经济的浪潮,加快我国产业的演进和升级是当务之急,也是目前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法经验总结法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导产业演进的历程,总结出规律与特征,得出影响我国主导产业演进的因素、我国主导产业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演进中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D]. 韩其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2].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 唐志红. 四川大学. 2005
[3]. 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策略研究[D]. 聂韬. 同济大学. 2006
[4]. 信息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D]. 黎苑楚. 武汉大学. 2005
[5]. 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郭达. 天津大学. 2017
[6]. 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D]. 唐乐. 吉林大学. 2016
[7]. 产业演进论[D]. 陈晓涛. 四川大学. 2007
[8].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张雷. 吉林大学. 2018
[9]. 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 郭利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 中国主导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战略研究[D]. 陈婧. 山西大学. 2013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