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情构建统一战线新格局

以真情构建统一战线新格局

一、用真情构筑统战新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媛[1](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提出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杨光[2](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文化自信的概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文化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策略,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央宣传思想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对长期以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肩负着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应依托文化进行教育引领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人们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重的教育学、政治学色彩,强调教育灌输、政治规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有其合理性。但是,应重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用以文化人的方式引领人们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泛生活化、孤立化的认识误区,纠正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文明关系中的代替论、否定论、困难论、无暇论等方面的错误认识。本文正是试图以此为目标,把问题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这一命题中,旨在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何以成立的前提依据,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指向,力求通过“怎么办”的思考,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突破路径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现策略。全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论文的基础,包括概念界定、关系辨析、理论基础和文本基础四部分。首先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概念,从以文化人内涵出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中“文”“化”“人”的具体指向;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人的关系进行辨析,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育人性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重点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理论基础;第四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方面系统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基础。第二章,历史维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着眼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解析其内容、方法、载体。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角度出发,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着眼传统德育中的教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众路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等多种方法,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着眼话语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探讨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文化特质。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现状及问题。综合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形式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整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不断推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着,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化人之文的内容问题,如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浮躁功利的市场经济文化、糟粕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庸俗娱乐的网络文化和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化人之法的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亟需得到足够的重视,文化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优秀文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建设有待完善。第四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机制。着眼基本原则、主要环节、运行模式和机制优化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过程中,影响其运转的各要素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发挥功能、产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运行方式。重点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理论设想与现实实施的对接,为实践环节的工作实施提供基本思路与模式指导。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设计。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将以文化人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厘清创新设计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从理论武装法、实践锻炼法、环境教育法三个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方式。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内容,通过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加强大学精神塑造、打造主流校园文化、把握网络文化方向,实现思想引领、教育引导、价值涵育和舆情疏导。

青理东[3](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我国经济工作的导向标。历史和现实启引证明,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思想统一和政治清醒。在改革开放时期,当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尤其是面对天灾,如何积极凭靠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赢得民心、保障社会稳定、保障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本文试图通过应对大灾、稳定社会的分析研究,凸显灾区党组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始终代表受灾民众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和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汶川灾区社会保持稳定本身就是各级党委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广借鉴意义。

郭湖海[4](2005)在《追求和谐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改革开放以来办学特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办出学校特色对于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追求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思考新世纪办学时的聚焦点。 目前,虽然对办学特色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部分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真正“解剖麻雀,分析典型”,深入剖析一所名校,探寻其办学特色形成的条件、博大内涵等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对常德市一中这样一所三湘名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全面了解了常德市一中的办学历史、办学思路、办学业绩;提炼出常德市一中“追求和谐”的办学特色,是一种本然的教育哲理,一种应然的教育境界,一种完美的学校品质;归纳出特色的具体表现是:讲究和谐的学校管理,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开展和谐的德育活动,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探寻到常德市一中办学特色形成的源头活水,一是有百年悠久历史积淀,二是校长管有特色,三是教师教有个性,四是校本教研提升特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常德市一中光大传统,深化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持“立足基础,追求和谐”的特色,“正规办学,全面育人”,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人才。

陈伟东[5](2003)在《城市社区自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主题是:什么是城市社区自治以及怎样推进城市社区自治。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刻背景和内在机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理解城市社区自治的内涵?(3)城市社区自治有哪些具体形式以及各种形式走向自治需要具备哪些制度规则? 要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刻背景和内在机理,必须从宏观角度即从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来分析。论文根据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相互适应性关系,将社会结构划分为国家、市场、社区三元结构,并解释了三者之间在功能、组织、目标、协调机制上的区别,从而深刻揭示社区在满足居民需求中不可替代的功能。社区建设既是满足居民需求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国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也随之由“国家一元化结构”向“国家、市场、社区二元化结构”过渡,从国家吞噬社区转变为“单位”衰落而社区兴起以及“单位制”解体而社区自治发育。同时,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是进一步促进国家、市场、社区三者之间分化的动力和重要途径,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题。 如何正确理解城市社区自治?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难题。“自组织治理”理论对社区自治具有解释力,论文将“自组织治理”定义(简称“自治”)为:在即定的时空范围,各种利益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相互增进信任,整合资源,采取合作行为,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并逐步使共同体进入“自我维系”状态。“自治”的基本要素包括:①合作资格—独立的权利主体,②合作基础—共同的利益纽带,③合作机制—面对面协商(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④合作条件—成本分摊与利益共享,⑤合作绩效—“自组织”状态。对于什么是社区自治,国内学术界有两种相对立的看法:一是把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简单的对立起来,二是主张借鉴现代西方地方自治经验实现清末民初街坊社区传统的现代转型。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关系的协调问题,其理论来源是传统政治学的“自治理论”。对社区自治的认识需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社区自治仅仅是社区组织的自主权或者说仅仅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之间权责利的分化;二是社区自治仅仅是地方自治;三是社区自治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权”,事实上,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分化,各自成为独立权利主体,特别是它们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领域、市场领域、社区领域分化以及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客观需要。论文重点分析了城市社区自治概念。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某种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面对面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四个自我”是社区公共生活秩序,它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反 /四四人博士学位论文 v便门帮DOC TOTO凡让*S朋RmTION — — 复出现的、彼此可以明确预期的行为模式甚至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自律”的行为模 式,需要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来规范,来消除分歧、 增进信任、形成基本共识。社区自治的对象是社区公共事务。社区自治的主体是社区各种利益 相关者,但存在“理念主体”与“行动主体”的区分。社区自治的基础是参与者之间面对面的 民主协调机制。社区自治的标志是民主协商成为社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不需要外部力 量的强制性干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城市 社区就是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论文根据参与者集合 和制度规则的不同,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分为“两个层次”和“八种参与网络”。所谓“两个层 次”:一是指邻里级网络层次,这是居民个体之间通过“自由结盟”而开展的自治活动;二是指 组织级网络层次,这是居民依托相关组织所开展的自治活动。所谓“八种参与网络”:一是邻里 级网络层次中的四种参与网络,包括楼道网络、联谊性小社团、志愿者行动、互助网络;二是 组织级网络层次中的四种参与网络,包括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协商网络、社区组织与 辖区单位的资源共享网络、社区组织与“社区内政府服务机构”的合作网络、社区组织与社会 中介组织之间的协作网络。“两个层次”和“八种参与网络”说明:社区自治既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居民个体自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社区组织自治,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政府管理,而是社 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面对面协商网络。论文对社区自治“两个层次”和“八种具体参与网 络”的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的理论前

二、用真情构筑统战新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真情构筑统战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内在关系
    三、理论基础
        (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四、文本基础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文本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
    一、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
        (二)革命文化的以文化人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以文化人
    二、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
        (一)以文化人、化民成俗的教化方法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
        (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方法
    三、历史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载体
        (一)话语载体
        (二)活动载体
        (三)传媒载体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现状及问题
    一、调研问卷的总体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调研问卷的设计结构
        (二)调研问卷的样本描述与结果统计
        (三)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与现实状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之“文”的主要问题
        (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封建主义文化糟粕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庸俗化的网络文化挑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五)宗教文化肆虐干扰大学生政治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之“化”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有弱化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载体建设有待完善
        (四)“大思政”背景下相关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尚需提升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机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原则
        (一)运行的政治方向原则
        (二)运行的系统整体原则
        (三)运行的情理交融原则
        (四)运行的涵濡浸渍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环节
        (一)理念引领的顶层环节
        (二)战略部署的中间环节
        (三)组织实施的落实环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运行模式
        (一)闭环模式
        (二)要素模式
        (三)转化模式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运行路径优化
        (二)运行载体优化
        (三)运行制度优化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创新设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创新的前提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融入全员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彰显文化自信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理论武装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锻炼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环境教育法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容
        (一)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实现思想引领
        (二)加强大学精神塑造,实现教育导向
        (三)突出校园文化打造,实现价值涵育
        (四)把握网络文化方向,实现舆情疏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有关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内研究
        1.2.2 关于国外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选题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研究基本态势
    2.1 社会稳定释义
        2.1.1 社会稳定基本内涵
        2.1.2 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2.1.3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2.2 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2.2.1 思想政治教育释义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2.3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灾区社会稳定
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分析
    3.1 历史上的汶川——辉煌与苦难
        3.1.1 汶川基本地理概况
        3.1.2 汶川民族历史文化形态
        3.1.3 汶川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3.2 震后汶川灾区民众思想心态及观念态势
        3.2.1 特大地震对汶川的物质性破坏
        3.2.2 特大地震对汶川灾民的心理生态破坏
    3.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因素分析
        3.3.1 汶川灾民思想状态的宏观性病理分析
        3.3.2 灾民心理健康的文化阐释
        3.3.3 汶川灾区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
    3.4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3.4.1 震后影响汶川灾区社会稳定的可能性因素
        3.4.2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阐释
    4.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4.1.1 灾民心理的稳定性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涵义
        4.1.2 灾民心理倾向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向
    4.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1 灾民思想行为模式的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2 灾民的人格危机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法
        4.2.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行为体系
    4.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4.3.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4.3.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4.3.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4.3.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性
        4.3.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4.3.6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化性
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后科学重建
    5.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家园重建
    5.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重建
        5.2.1 心理康复与精神家园重建
        5.2.2 文化精神与灾后精神重建
    5.3 社会管理创新保障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5.3.1 灾区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5.3.2 灾区社会管理的完善与创新
6 加强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6.1 加大灾后重建步伐,增强灾区群众的安顿感
        6.1.1 优先推进城乡住房的重建
        6.1.2 优先推进学校的重建
        6.1.3 优先推进医疗机构的重建
        6.1.4 优先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重建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灾区群众的方向感
        6.2.1 明确思想教育引导的主要任务
        6.2.2 注重宣传引导的基本方法
        6.2.3 提高宣传引导的工作能力
    6.3 着力民众心理抚慰,增强灾区群众的光明感
        6.3.1 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6.3.2 实施好灾区群众心理康复工程
        6.3.3 搞好灾后群众心理援助任重道远
    6.4 给力社会人文关怀,增强灾区群众的温馨感
        6.4.1 大力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
        6.4.2 促进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建设
    6.5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增强灾区群众的归属感
        6.5.1 文化重建过程中注重民众的主体地位
        6.5.2 充分保护羌族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
        6.5.3 加大羌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6.6 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
7 结论
    7.1 这项研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7.2 这项研究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4)追求和谐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改革开放以来办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价值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过程
2.常德市一中:“湖南普教的一颗明珠”
    2.1 常德市一中——历史悠久
    2.2 常德市一中——三湘名校
    2.3 常德市一中——成绩斐然
3.在“和谐”的天地里翱翔:常德市一中人的追求与实践
    3.1 “追求和谐”的办学理念
    3.2 讲究和谐的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3.3 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4 开展和谐的德育活动——主体德育
    3.5 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
4.探源:常德市一中学校特色生成的源头活水
    4.1 百年悠久历史积淀
    4.2 校长管有特色
    4.3 教师教有个性
    4.4 校本教研提升特色
5.展望:常德市一中特色建设的深层追问
    5.1 如何坚持自己“追求和谐”的办学特色
    5.2 如何不断创新“追求和谐”的办学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5)城市社区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一) 参与汉正街市场调查
        (二) 参与社区建设实验
        (三) 考察英国社区重建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
        (一) “单位理论”与社区建设
        (二) “公民社会理论”与社区建设
        (三) “市场转型与社会转型理论”与社区建设
    三、 理论假设与分析思路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 基本概念
    六、 创新与不足
第一部分 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
    一、 计划经济与“国家一元化结构”
        (一) “国家一元化结构”的特点及成因
        (二) “单位”与“单位制”
        (三) 街坊社区与居委会
    二、 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分化
        (一) 政企分开与国家、市场分化
        (二) 社区建设与国家、市场、社区分化
    三、 社会结构与社区
        (一) 供需结构与社会结构
        (二) 国家、市场、社区
第二部分 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
    一、 治理的一般理论
        (一) 作为共同事务管理中的治理
        (二) 作为非国家、非市场领域的“自组织治理”
    二、 国内学术界的争论
        (一) “政府管理之外的社会自治”
        (二) “社区自治就是地方自治”
    三、 发达国家的社区重建
    四、 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内涵
        (一) “四个自我”与“四个民主”关系
        (二) 社区自治的对象(客体)
        (三) 社区自治的主体
        (四) 社区自治的基础
        (五) 社区自治的标志
        (六) 社区自治的过程
第三部分 组织级网络与制度规则
    一、 自治网络与理论假设
    二、 社区组织间的协商网络
        (一) 政府组织结构的输入与问题
        (二) 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间的协商网络
    三、 社区组织与政府组织间的合作网络
        (一) 合作网络的内涵
        (二) 合作网络的依据
        (三) 合作网络的制度条件
    四、 社区组织与辖区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
        (一) 资源共享形式
        (二) 资源共享条件
第四部分 邻里级网络与制度规则
    一、 楼道网络
    二、 联谊性小社团(或兴趣团体)
    三、 互助网络(“时间银行制”)
    四、 志愿者行动
基本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用真情构筑统战新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D]. 杨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D]. 青理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4]追求和谐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改革开放以来办学特色研究[D]. 郭湖海.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5]城市社区自治研究[D]. 陈伟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以真情构建统一战线新格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