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璋[1](2019)在《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供热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供热一直采用福利供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主体单一和国有供热企业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供热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为了消除投资瓶颈、改进生产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供热行业开始进行以产权改革和放松资本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模式在吸引投资、优化行业资本结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经营,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随后,在城镇供热领域,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北方15省②②(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供热PPP项目共有260个,总投资额达807.91亿元。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从理论角度看,私人部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然会引发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针对PPP模式的有效政府规制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镇供热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制体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规制机构和有效的规制政策工具。因此,结合城镇供热PPP的规范性目标,开展系统的规制政策研究,对改善城镇供热行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遵循从“为何规制”到“怎样规制”的思路,本文首先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选取相关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最后,本文对相关规制政策进行逐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从规制起因、规制方式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城镇供热规制文献进行了梳理。城镇供热规制主要根源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征。PPP模式下,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传统规制方式无法实现多维规制目标,激励性规制方式将是城镇供热规制的必然选择。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比较少,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为何规制层面。此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缺乏。(2)提出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本文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结合PPP模式的规范性目标,构建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制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供热行业供给总量和投资规模,改进了项目企业生产效率,但在优化行业投资结构、控制供热服务价格、提升普遍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了包含政策导向、政策内容、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运行体系在内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3)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城镇供热市场结构的缺陷:一是大型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妨碍公平竞争;二是众多小型供热企业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三是新企业准入门槛较高,难以参与经营。本文以有效竞争为基准,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并给出了四项政策建议:深入推进实质性政企分离、对在位大型供热企业进行横向拆分、推进小型供热企业并购和保障公平接入。随后,本文对城镇供热PPP项目竞标资格审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公平竞标资格审查的政策建议。针对城镇供热PPP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合谋围标行为,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防范机制设计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完善招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项目招标监督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创新招标监管方式、设施合理的拦标价格并建立城镇供热企业诚信档案制度。(4)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本文首先提出PPP模式下热价规制的四维目标:防止垄断高价损害用户利益、激励项目企业改进效率、维护项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促进清洁供热。然后,本文从现行成本加成定价机制缺陷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与成本加成定价相比,激励性价格规制方式至少具有三重机制优势: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动态性价格调整机制和针对性补贴机制。最后,本文以一般价格上限模型和标杆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供热PPP实际,对两类激励性热价规制模型设计和相应政策进行了探讨。(5)探讨了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本文以PPP背景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制度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PPP模式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正面临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遵循体制转型过程中普遍服务模式的一般演化路径,应当建立由责任主体、服务对象、实现机制三部分组成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框架。鉴于现行城镇供热管理体制的过渡性特征,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有两种现实选择:政府补贴模式和普遍服务基金模式。除存在影子成本外,对城镇供热企业的普遍服务补贴不但扭曲企业的成本分配,而且会偏离普遍服务目标。为此,应当转变定价方式、强化企业成本监审、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并完善补贴监督机制。针对居民用热补贴的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应当调整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完善弱势群体用热补贴制度。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完善普遍服务基金法律法规、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健全普遍服务基金监督体系、强化供热企业成本监审、改善普遍服务市场环境。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的经验证据。由于行业数据比较缺乏,现有城镇供热规制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比较缺乏,所得结论不够严谨,缺乏说服力。本文在搜寻和整理城镇供热行业相关数据基础上,基于PPP视角,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探讨了激励性价格规制政策在城镇供热PPP模式中的应用,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热价规制目标为起点,在PPP风险分担与收益分享框架下,探讨能够权衡多重规制目标的激励性热价机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并为制定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价格规制政策提供了思路。(3)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政策选择,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普遍服务规制研究多集中于电信、电力、邮政等领域,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研究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具体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呈现显着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结合行业特点界定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PPP背景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入手,探讨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为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提供了参考。
项尚[2](2019)在《公共租赁住房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公共租赁住房在我国有着较为坚实的政策基础,在2009年在中央的号召下,“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发挥出引领作用,各个省市也陆续颁布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之后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开始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导选择。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公共租赁住房领域至今还缺少统一的住房立法和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在了解公共租赁住房特征及政策优势的基础上,梳理立法政策的发展过程与典型城市的实施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本文正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是概述公共租赁住房的法律制度。首先从地方立法规定出发,概括公共租赁住房的特征,总结得出公共租赁住房的准确含义。然后以经济法和社会法两个角度解读公共租赁住房需要建设法律制度的学理基础。最后,评价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实施的意义,体现其政策效用的优越性。第二章是关于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梳理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立法文件与政策制度的演进过程,以我国公共住房满意度最高的厦门市及笔者所在南京市实施的不同模式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为例,归纳现行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立法层级不合理;2、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制度不完善;3、租金制定标准不合理;4、监管体系不健全。第三章是总结和学习公共住房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的现行法规制度,提炼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笔者选取了新加坡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制度为例,两国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各有借鉴之处。无论新加坡还是美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公共住房立法,新加坡严格的准入退出条件和惩罚机制值得我国参考,而美国独特的税收政策对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章立足我国国情与现行政策的发展趋势,认为当下公共租赁住房应尽快形成完善立法,形成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向市场化转型。第四章是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法律规制的构想。针对前文所提出的问题和学习经验,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切入并深入论述:1、推行《住房保障法》,规定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确立基本原则;2、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法律制度,包含运营建设、制定租金补贴制度,完善监管机制三个领域。
史晓红[3](2018)在《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整合研究》文中提出残疾人福利津贴主要指以货币形式向残疾人定期提供经济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发展的一系列福利制度安排。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陆续开始尝试建立各种残疾人津贴制度,上海作为发达城市之一,自1998年以来,在建立和充实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津贴的内容不断拓展至残疾人生活的各方面需求。但是从整体布局来看,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上海的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在历经多年的新增和积累后,呈现出内容零散无序、管理分散割裂、项目结构失衡、各类残疾人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等多种制度碎片化问题,导致残疾人福利获得感丧失,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广义的残疾人福利概念出发,全面梳理上海各类以残疾人(或其家庭)为直接享受对象的津贴制度,具体分析其整体布局中出现的各种碎片化问题,对如何科学整合这些分散、无序的津贴制度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构建完整有序的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体系提供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方法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论文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在充分检索、查阅与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制度整合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一是阐述和界定残疾人、残疾人福利、残疾人福利津贴和制度碎片化等概念,厘清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边界;二是选择社会质量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渐进决策理论作为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对其来源、发展、主要原理和方法进行阐述,探索其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及指导意义,奠定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阐述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产生和实践历程,基于广义的残疾人福利概念,全面收集和整理上海市43项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狭义社会福利领域内的,以及专门针对残疾人生活各方面实施的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将其分为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教育、就业、康复养护及其他项目等六类,对各类制度的津贴内容、发放对象、待遇标准和管理部门等进行比较分析,充分展现制度整体布局的碎片化现状,并运用相关业务统计数据展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第三,根据上海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现状分析,进一步聚焦和剖析制度碎片化现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制度对象的覆盖面窄、制度重叠、交叉、缺位等现象并存、制度内容或待遇标准与残疾人需求不相匹配等;同时,还从残疾人福利建制理念、制度顶层规划、部门管理分工及政策制定程序这四个层面对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社会质量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渐进决策理论的相关原则和逻辑,着重从制度体系建设、政府组织优化、制度整合策略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对现有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进行整合的四方面对策建议,即加强制度体系设计和统筹规划;循序推动现有制度整合工作;强化对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统一管理;完善政策制定和评估工作。
王湃,凌雪冰[4](2017)在《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与优化构想》文中提出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的重点民生问题。住房补贴政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是目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基本板块,文章分别对两种政策的历史演进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两种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基于"政策选择权"的住房保障制度优化构想。
贾傅麟[5](2016)在《住房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和完善住房补贴制度,是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住房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住房制度改革后,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建立了多层次的住房补贴政策体系,解决了多数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在运行中,我国住房补贴制度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产权而轻租赁、准入标准划分不科学、补贴模式间相互割裂、补贴标准较低且缺少动态调整、补贴资金使用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住房补贴资源分配固化且不合理,扭曲了住房补贴的公平和效率,不利于住房补贴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以住房公共服务均等化、住房资源分配公平为价值取向,构建租赁式住房补贴政策体系,扩大住房补贴覆盖范围,是完善我国住房补贴制度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住有所居“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正处于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并轨,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租赁式住房补贴政策体系阶段。在并轨后,我国住房补贴政策的准入标准与补贴范围划分、补贴模式选择、补贴标准制定以及体系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住房消费、劳动供给、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客观评价现有租赁式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然后以公平、效率原则构建住房补贴公平、效率评价函数,研究住房补贴政策的补贴模式、标准和范围,最后从准入标准、供给类型、补贴模式和产权归属四个层面,构建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租赁式住房补贴政策体系,为我国住房补贴制度完善提供政策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住房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住房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在界定本文所研究的住房补贴涵义的基础上,介绍现有住房补贴种类,然后提出住房补贴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住房补贴政策的住房消费促进效应和劳动供给抑制效应。第三,住房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问题分析。回顾我国政府在各个历史阶段出台的各项住房补贴政策的背景、目标和内容,分析住房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差异,探寻我国住房补贴政策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规律,然后从补贴模式、准入标准、补贴标准、退出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住房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统计分析。介绍调研数据获取,以及调研城市的住房补贴政策、样本家庭的基本特征,从住房消费、非住房消费、居住水平和就业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住房补贴政策效果,从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政策执行和补贴退出三个方面初步评价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第五,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利用湖北省五个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调查数据,分析住房补贴政策对家庭住房消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效应,分别利用托宾模型、概率单位模型测度住房补贴政策的住房消费促进效应和劳动供给抑制效应大小,并检验现有补贴政策是否存在福利陷阱问题;利用武汉市居民调查数据,分析居民对现有住房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并利用有序选择模型考察住房补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第六,住房补贴政策的补贴模式、标准与范围分析。将需求方补贴细分为收入支持与价格支持两种模式,利用消费者选择模型,分析保障家庭在不同补贴模式下的行为选择,以居住水平和福利水平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种补贴模式的优劣;依据效率、公平原则,构建住房补贴效率、公平评价函数,求解住房补贴的标准和范围。第七,住房补贴政策体系的构建。在明确构建住房补贴政策体系的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前文研究结论,从准入标准、供给类型、补贴模式和产权归属四个层面,勾勒出租赁式住房补贴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现有住房补贴政策体系向租赁式住房补贴政策体系过渡的具体策略。第八,结论与建议。整合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简要概括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住房补贴政策效果、完善住房补贴政策体系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立足于我国住房补贴政策的现状,首次利用高度细化的保障家庭微观数据,根据家庭在补贴前后的住房消费变化,运用托宾模型估计出住房补贴政策的住房消费促进效应大小;(2)从家庭收入变化视角分析保障家庭在补贴前后的劳动供给变化,运用概率单位模型不仅估计出住房补贴政策的劳动供给抑制效应大小,还通过引入是否贴近准入线变量,检验了住房补贴政策是否存在福利陷阱问题,填补了当前国内有关住房补贴政策研究的空白;(3)将需求方补贴细分为收入支持与价格支持两种模式,利用消费者选择模型,分析保障家庭在不同补贴模式下的行为选择,以居住水平和福利水平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种补贴模式优劣;(4)依据效率、公平原则,构建住房补贴效率、公平评价函数,首先利用住房补贴效率评价函数求解出住房补贴的最优补贴标准,然后根据住房公平评价函数,确定出住房补贴的合理补贴标准,最后结合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界定出住房补贴的范围大小。
胡川宁[6](2014)在《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无疑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然而,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本身是无法解决由其所造成的住房社会问题的。住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其本身也是国民参与社会交互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社会公共生活得以存续,建立作为市场化住房制度补充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就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必然原则。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住房发展史,我国自住房体制改革伊始,就非常注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早在《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我国现行住房制度市场化的重要基础性文件中,就已经对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做出了规定。自此,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多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即限价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和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但是,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在宏观上亦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很大程度还保留有计划经济时代公房制度的影子。可见,如果这种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住房保障制度得到彻底贯彻,则会造成我国住房市场经济的彻底崩溃。同时,正是因为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与住房市场化改革存在根本的矛盾,使得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代表的住房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我国住房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商品住房自然地就成为了我国住房市场的主力军。第二,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缺乏系统有效的类型化。这表现在住房保障资助对象重叠,容易造成有限的财政资源被浪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的资助对象都是低收入群体就是一个例子。第三,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本身极度缺乏稳定性。这表现在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往往五六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变动,其所用的术语也往往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在缺乏有效法律解释的前提下,这种稳定性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缺乏其应有的安定性和明确性。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上述三个比较大的问题外,诸如住房公积金缺乏独立性、交易禁止制度有损于交易安全的问题,以及激励措施不完善等也是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没有按照社会国家原则和法治国家原则的要求进行设计所导致的。作为一篇法学论文,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住房保障法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有必要就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公房制度的存废历程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从中可以认识到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公房制度是不可能真正地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亦无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住房保障制度是市场化的住房制度的补充,而不是对住房市场经济的替代。其次,本文选取台湾地区、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法律比较的方法,可以迅速地发现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点究竟在哪里。这有益于我国在未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最后,不同于制度经济学着眼于作为一个制度整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如何对经济单位产生效果,法学所要关注的只是作为整体法秩序一部分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即与住房保障有关的法律适用问题。因此,本文着重通过对既往有关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政策和法律的梳理,阐释当前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所体现的价值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主法治国家的价值观,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指出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以及其如何被正确地适用。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就选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结构、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从而体现本选题的学术价值。第二章,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这一章主要是针对本文所要适用于检验和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原则进行论述。其中,这也包括对本文所要涉及的基本法律概念进行说明,即社会国家原则和法治国家原则。第三章,阐述我国住房制度沿革史。在这一章中,主要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制度发展史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基本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探索时期、市场化住房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制度的发展完善。通过回顾,可以发现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制度无法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认识到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如何调和住房保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张关系。第四章,对我国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进行评价。在这一章中,主要就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即限价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和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等分别进行评价。第五章,就境外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进行探讨。在这一章中,主要对我国台湾地区、德国以及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介绍。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德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指令性的住房统制经济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措施,解决紧急状态下的住房紧缺危机,而不能被当作一项长久的住房制度。此外,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也证明了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兼顾。第六章,讨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目标。本章从国家提供住房保障的义务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要贯彻法治国家原则要求等方面,就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别的修改建议,同时指出了只有符合社会法治国家原则要求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才能真正地成为市场化的住房制度的有益补充。最终,未来我国应建立以作为客体资助的新型廉租住房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住房保障制度。第七章,讨论新型廉租住房制度。本章指出,通过建立作为统一的客体资助制度的新型廉租住房制度,以替代现有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中的实物配租、限价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制度,才是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根本之计。结语。呼应导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综合本文的主要论点。
郭世怀,李亚军,柴宁[7](2013)在《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现行供暖补贴制度的不尽合理,造成高校供暖暗补教职工不珍惜供暖、明补与无补教职工不满意补贴等问题。但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涉及到学校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增加高校负担,还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时值国家推行供热体制改革,高校应顺应时势,积极进行高校供暖制度改革探索研究,以理论指导高校供暖补贴工作,寻求建立既合理合法、又合校情的供暖补贴制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供暖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三个改革方案以供参考。
蔡永芳[8](2013)在《浅析军地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差异》文中研究表明房改政策实施以来,军队和地方都将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货币化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军队和地方在组织形式、机构机制、经费供应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军地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执行中的诸多不同,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浅述两者的不同和差异之处。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概念与主要形式所谓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指取消原来的住房福利分配方式,根据职工
孟庆瑜[9](2011)在《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政策法律分析——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研究视角》文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但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来源、土地供应、建设运营、租金标准和执行监督等诸多困难。借鉴有关国家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稳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市场化改革理应成为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新趋向,而完备的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则是这一制度体系健康运行的关键与核心。为此,我们还需专业化公司、新型土地供应、政策支持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及时跟进,以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住房保障格局。
王颖[10](2011)在《我国城镇住房补贴政策的变迁 ——从制度层面的一种尝试性解释》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住房问题关系着民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对住房政策的效用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不管这些研究是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还是福利经济学理论,抑或是住房“过滤”理论,学者们几乎得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相比较住房补贴政策的两种形式: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对消费者的效用更高,实行货币补贴政府监管的成本更小,并且能有效地加速住房“过滤”的速度等。但是我们纵观我国建国以来到现在60多年的发展,政府在实施住房政策时只有短短两、三个时期穿插了货币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实物补贴的补贴方式。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矛盾提出问题:第一、为什么政府在知道理论上货币补贴效用更高的前提下还仍然采用实物补贴的方式呢?为什么在我国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和现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时期,实物补贴都是我们住房补贴的核心方式?第二、就我国成立60多年来,所实行的各种补贴方式哪些是对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经济发展有效的,哪些又是效用不高的呢?我国住房补贴有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是政府补贴时可以采用的手段,但是因为补贴的对象不同,所以补贴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那么我国到底应该采取哪种补贴方式更好呢?或者是我国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哪种经济环境下采用何种补贴方式更有效呢?所以本文将我国住房政策的演变与改革,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实施后的成效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阐述。本文首先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例,对我国住房补贴政策中所实施的三种补贴方式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到了货币补贴具有优越性,因为货币补贴是消费者效用增加得最大的结论。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住房政策改革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类,再列举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近几年的主要住房政策。由此发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在第一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用三章来解释政府的住房补贴政策的选择。在第二章中,文章对前人提出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消费者行为理论、福利经济学与住房“过滤”理论——进行了一个综述。这不仅使我了解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也进一步确定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在第三章中,文章主要就1949年——1991年期间的住房补贴制度选择进行了解释,而在第四章中,文章主要就1992年——2010年的住房补贴制度选择进行了解释。这两章的分析都是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条件进行的,应该说主要是一种制度层面的分析。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就每个阶段来看,我国住房补贴政策的实施是有其道理的,不仅顺应当时经济的发展还有提高消费者的效用,使得社会整体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思考如何完善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如何解决当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以后住房政策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根据我国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程度、消费者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顺应经济周期及人口的变化,制定能稳定市场有效刺激消费者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尽量做到不浪费资源,保护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高收入的投机群体所挤占,提高我国住房政策的效用。同时要建立完善完备的住房制度法律法规,让我们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给违规者警示作用,规范市场和个人的行为;三是在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的同时应将廉租房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层次住房市场体系;四是坚持效率优先,以市场调控为主,兼顾公平,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只对市场失灵的部分做出弥补和修正,使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长效的发展下去。本文的特点是循着我国住房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每一个政策作用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住房的价格和销售量,以此来分析那一时期所实施那项住房政策的原因,并对比这一政策实施前后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以此来判断这项政策的效用高低,进而说明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实物补贴不是最好的补贴方式,但是实物补贴却不能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由于现在我国经济还处于高速的发展中,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占有资源很低,供需没有平衡,所以实物补贴其实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对比,发现存在差异和矛盾,进而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呢?是不是与理论相矛盾的政策措施都是无效的呢?本文就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将我国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所实施的住房政策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选取的时间段长且完整。但是由于影响住房供给以及影响房屋价格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政府实施的补贴政策这一角度,选取了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全国房屋每年的在建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销售价格、人口数量、职工工资收入、GDP、CPI、城镇居民在住房上的支出和总支出等指标来分析说明,没有完全剔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可能深度有点不够。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弥补这一不足。
二、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镇供热 |
1.2.2 城镇供热PPP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城镇供热行业的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2 城镇供热行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1 网络性产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3 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1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2 激励性规制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研究综述 |
2.4.1 规制起因 |
2.4.2 规制方式选择 |
2.4.3 现有规制研究特征 |
2.4.4 规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 |
3.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与PPP模式 |
3.1.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历程 |
3.1.2 PPP模式在城镇供热市场化过程中的应用 |
3.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分析 |
3.2.1 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 |
3.2.2 城镇供热规制需求 |
3.3 城镇供热规制现状 |
3.3.1 现行城镇供热规制框架 |
3.3.2 城镇供热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效果检验 |
3.4.1 指标选择与基本假定 |
3.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3.4.3 检验方法 |
3.4.4 检验结果分析 |
3.4.5 结论 |
3.5 城镇供热PPP规制政策框架 |
3.5.1 规制政策导向 |
3.5.2 规制政策内容 |
3.5.3 规制政策工具 |
3.5.4 规制政策运行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1 市场结构与PPP项目准入的交互影响机理 |
4.1.1 市场结构是PPP项目准入的前提条件 |
4.1.2 PPP项目准入能促进市场结构演化 |
4.2 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
4.2.1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目标 |
4.2.2 现有市场结构特征及其缺陷 |
4.2.3 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 |
4.2.4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建议 |
4.3 城镇供热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3.1 竞标资格审查 |
4.3.2 竞标过程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 |
5.1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 |
5.1.1 PPP模式下的热价规制目标 |
5.1.2 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 |
5.1.3 激励性热价机制优势 |
5.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规制政策 |
5.2.1 热价上限规制优势 |
5.2.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模型设计 |
5.2.3 煤(气)热价格联动下的热价上限模型 |
5.2.4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关键问题 |
5.2.5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实施条件 |
5.3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规制政策 |
5.3.1 竞争性热价形成机制与标杆价格 |
5.3.2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模型设计 |
5.3.3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过程 |
5.3.4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
6.1 PPP模式与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转型 |
6.1.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 |
6.1.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 |
6.1.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 |
6.2 政府补贴模式的政策优化 |
6.2.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两种政府补贴形式 |
6.2.2 供热企业补贴 |
6.2.3 居民用热补贴 |
6.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基金政策 |
6.3.1 实施普遍服务基金制的动因分析 |
6.3.2 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
6.3.3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2.1 城镇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
7.2.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发展趋势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公共租赁住房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概述 |
第一节 公共租赁住房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法学基础 |
一、经济法学基础 |
二、社会法学基础 |
第三节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比较优势 |
一、引导国民树立新型住房消费理念 |
二、克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弊端 |
三、弥补个人出租住房短缺 |
第二章 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公共租赁住房法律制度发展现状 |
一、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与立法发展 |
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实施现状—以厦门市和南京市为例 |
第二节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现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立法层级不合理 |
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制度不完善 |
三、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制定标准不健全 |
四、缺乏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监管体系 |
第三章 公共租赁住房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新加坡保障住房法律制度 |
一、健全的公共住房法律运行机制 |
二、完善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二节 美国保障住房法律制度 |
一、法律明确规定公共住房的运营管理机构 |
二、税收减免法律制度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下的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方向 |
一、推进《住房保障法》的制定 |
二、公共租赁住房的市场化 |
第四章 公共租赁住房法律规制之完善 |
第一节 确立《住房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
一、保障人权原则 |
二、系统治理原则 |
三、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法律制度的建设 |
一、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法律制度 |
二、建立住房租赁补贴制度解决租金问题 |
三、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监管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相关概念 |
一、残疾人 |
二、残疾人福利 |
三、残疾人福利津贴 |
四、制度碎片化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整合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质量理论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
三、渐进决策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上海市残疾人及其社会保障概况 |
一、上海市残疾人基本概况 |
二、上海市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家层面的制度演进 |
二、上海的制度实践和发展 |
第三节 上海市各项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基本生活保障类的津贴制度 |
二、社会保险类的津贴制度 |
三、教育津贴制度 |
四、就业津贴制度 |
五、康复养护类的津贴制度 |
六、其他津贴制度 |
第四章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碎片化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对象的覆盖面狭窄 |
二、制度重叠、交叉、缺位等现象并存 |
三、制度内容或待遇标准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残疾人福利的建制理念较为滞后 |
二、制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 |
三、制度管理部门缺乏整合 |
四、政府决策程序存在缺陷 |
第五章 整合与完善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制度体系设计和统筹规划 |
一、厘清各类津贴项目之间的关系 |
二、构建多层次的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体系 |
三、统筹考虑津贴项目的对象界定 |
第二节 循序推动现有制度整合工作 |
一、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及改进的具体措施 |
二、按照稳中求变原则分步实施制度整合策略 |
第三节 强化对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统一管理 |
一、建立以残疾人需求为中心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 |
二、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多部门决策协同 |
三、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
第四节 完善政策制定和评估工作 |
一、在政策制定阶段加强残疾人状况调研 |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策评估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对应政策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与优化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住房补贴政策演进 |
(一)住房补贴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二)住房补贴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三)住房补贴政策评价 |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 |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基本内容 |
1.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 |
2. 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及申请条件 |
(三)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 |
三、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优化构想 |
(5)住房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住房补贴政策模式、标准和范围的研究 |
(二) 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研究 |
(三) 住房补贴政策满意度评价的研究 |
(四) 住房补贴政策体系构建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思路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的之处 |
第二章 住房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补贴 |
(二) 住房补贴 |
(三) 住房补贴政策 |
二、住房补贴的理论依据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二) 社会保障理论 |
(三) 公平分配理论 |
(四) 住房过滤模型与梯度消费理论 |
三、住房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 |
(一) 住房消费促进效应 |
(二) 劳动供给抑制效应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房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问题分析 |
一、我国住房补贴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 1994~2002年:初步实践阶段 |
(二) 2003~2010年:发展完善阶段 |
(三) 2010~2013年:调整转型阶段 |
(四) 2013年-至今:并轨运行阶段 |
二、我国住房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补贴模式相互割裂且重产权而轻租赁 |
(二) 补贴准入标准划分不科学 |
(三) 补贴标准单一且缺少动态调整机制 |
(四) 补贴资金分配不公平且被挪作他用 |
(五) 补贴退出机制不完善 |
(六) 补贴政策执行效率低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统计分析 |
一、调研城市的数据与政策 |
(一) 调研数据的获取 |
(二) 补贴政策的介绍 |
(三) 样本数据的特征描述 |
二、住房补贴政策效果 |
(一) 补贴政策对住房消费行为的影响 |
(二) 补贴政策对非住房消费行为的影响 |
(三) 补贴政策对居住水平的影响 |
(四) 补贴政策对就业行为的影响 |
三、住房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
(一) 租赁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
(二) 实物配租政策的效果评价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
一、住房补贴政策对家庭住房消费的影响 |
(一) 研究综述与假设 |
(二) 变量选取与说明 |
(三) 模型选择与设定 |
(四)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二、住房补贴政策对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 |
(一) 研究综述与假设 |
(二) 变量选取与说明 |
(三) 模型选择与设定 |
(四)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三、住房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
(一) 研究综述 |
(二) 调研数据介绍 |
(三) 补贴政策满意度统计分析 |
(四) 补贴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住房补贴政策的补贴模式、标准与范围分析 |
一、住房补贴的模式选择 |
(一) 模型假设 |
(二) 不同补贴模式下保障对象的行为选择 |
(三) 补贴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二、住房补贴的标准制定 |
(一) 补贴评价函数 |
(二) 补贴标准 |
三、住房补贴的范围界定 |
(一) 准入标准 |
(二) 补贴范围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住房补贴政策体系的构建 |
一、目标取向与基本原则 |
(一)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
(二) 因地制宜、适度保障 |
(三) 分层次、多形式补贴 |
二、补贴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三、补贴政策体系的构建策略 |
(一) 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 |
(二) 改变准入标准的划分方式,合理界定补贴范围 |
(三) 改革现有补贴模式,制定多层次、反梯度的补贴标准体系 |
(四) 明晰保障性住房产权,引导和扶持“共有产权”发展 |
四、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提高我国住房补贴政策效果的建议 |
(一)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并轨进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二) 改革现有补贴模式,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率 |
(三) 完善补贴资金发放标准,防止福利陷阱出现 |
(四) 动态调整补贴范围,确保补贴制度可持续运行 |
(五) 实现租金收取与补贴发放分离,提高补贴管理效率 |
(六) 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补贴资金用途监管 |
(七)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布局、建立就业援助机制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和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构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法治国家原则 |
(一)民主原则 |
(二)依法行政原则 |
(三)权利救济途径的保障 |
(四)法的安定性 |
(五)比例原则 |
二、社会国家原则 |
(一)国家的社会义务 |
(二)基本权利的社会责任 |
第三章 我国住房制度沿革史 |
一、探索时期(1978—1988) |
(一)强调加强和保证“以租养房”的原则 |
(二)加大住宅建设 |
二、市场化住房制度的建立(1988—1998)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制度的发展完善(1998—至今) |
第四章 我国城镇现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评价 |
一、限价房制度 |
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
三、廉租住房制度 |
四、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
五、住房公积金制度 |
六、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 |
七、小结 |
第五章 境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
一、台湾地区 |
(一)国民住宅 |
(二)社会住宅 |
二、德国 |
(一)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发展史 |
(二)德国现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
三、美国 |
四、境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目标 |
一、国家提供住房保障的义务 |
(一)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制度的废除 |
(二)住房权利证书制度的建立 |
(三)住房公积金的独立 |
(四)抽象原则与区分原则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适用 |
(五)住房补贴制度的完善 |
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要贯彻法治国家原则 |
(一)民主原则的贯彻 |
(二)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
(三)权利救济途径的保障的实现 |
(四)维护法的安定性 |
(五)比例原则的适用 |
三、我国未来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七章 新型廉租住房制度 |
一、新型廉租住房承租人范围的确定 |
二、资助对象和资助措施 |
三、目的限定与新型廉租住房承租人凭证 |
四、租金限定 |
五、违反资助目的的法律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二、高校供暖补贴制度现状 |
三、高校供暖补贴制度存在问题 |
(一) 高校超额负担供暖费用 |
(二) 暗补教职工不珍惜供暖 |
(三) 明补教职工供暖补贴少 |
(四) 无补教职工零供暖补贴 |
四、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的原则 |
五、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方案 |
(一) 按个人补贴方案 |
(二) 按家庭补贴方案 |
(8)浅析军地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概念与主要形式 |
二、军地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主要差异 |
(一)适用范围不同 |
(二)执行时间不同 |
(三)计算公式不同 |
(四)侧重点不同 |
(五)资金到位不同 |
(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不同 |
(9)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政策法律分析——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租赁住房——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选择 |
(一) 公共租赁住房的含义解析 |
第一, 保障性。 |
第二, 政策支持性。 |
第三, 租赁性。 |
第四, 专业性。 |
第五, 供应群体广泛性。 |
(二) 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选择的比较优势 |
1.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引导国民“先租后买”, 合理住房消费。 |
2.公共租赁住房有助于克服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弊端。 |
3.公共租赁住房有益于弥补个人出租住房的不足。 |
二、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困境 |
(一) 资金来源问题 |
(二) 土地供应问题 |
(三) 建设运营问题 |
(四) 租金标准问题 |
(五) 执行监督问题 |
三、公共租赁住房的市场化——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展的新趋向 |
(一) 国际经验借鉴 |
(二) 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展的新趋向 |
(三) 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制度的核心 |
第一, 建立住房租赁补贴专项财政制度。 |
第二, 合理确定住房租赁补贴的保障对象。 |
第三, 对目标群体实行分类补贴制度。 |
第四, 建立完善的住房租赁补贴分配制度。 |
四、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 |
(一) 建立国家公共租赁住房公司制度 |
(二) 建立适应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新型土地供应制度 |
(三) 建立针对公共租赁住房产业的优惠制度 |
(四) 建立拓展公共租赁住房产业收益模式的相应制度 |
(五) 在不同时期建立相应的准入退出制度 |
(六) 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产业监管制度 |
(10)我国城镇住房补贴政策的变迁 ——从制度层面的一种尝试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关于住房补贴形式的理论结论 |
1.2 我国所实施的住房补贴政策扫描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结构 |
1.3.1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1.3.2 本文的逻辑框架 |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住房补贴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相关文献 |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2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 |
2.2 福利经济学和相关文献 |
2.2.1 福利经济学 |
2.2.2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 |
2.3 住房"过滤"理论 |
2.3.1 住房"过滤"理论的发展 |
2.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文献 |
3. 92年前的城镇住房补贴制度选择 |
3.1 92年前我国住房补贴制度 |
3.2 从"大锅饭"到"三三制"完全的实物补贴 |
3.3 从"三三制"到"提租补贴"初次尝试货币补贴 |
4. 92年以后城镇住房补贴制度选择 |
4.1 92年以后我国住房补贴制度 |
4.2 深化城市住房改革 |
4.3 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步入繁荣初期 |
4.4 加强宏观调控——步入保障性住房时代 |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 王玉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公共租赁住房法律规制研究[D]. 项尚. 南京工业大学, 2019(01)
- [3]上海市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整合研究[D]. 史晓红.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与优化构想[J]. 王湃,凌雪冰. 中国集体经济, 2017(03)
- [5]住房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体系构建[D]. 贾傅麟.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胡川宁.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8)
- [7]高校供暖补贴制度改革研究[J]. 郭世怀,李亚军,柴宁. 河南农业, 2013(24)
- [8]浅析军地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差异[J]. 蔡永芳. 山西财税, 2013(05)
- [9]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政策法律分析——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的研究视角[J]. 孟庆瑜. 河北法学, 2011(12)
- [10]我国城镇住房补贴政策的变迁 ——从制度层面的一种尝试性解释[D]. 王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