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

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

王莉[1]2003年在《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文中提出在交通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依赖性不断增强。全球化的趋势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交际成为挑战。因此,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向导,研究探讨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往对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往往夸大了差异,或者没有辨别差异的层面,对中美价值观的概括大多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做法。实际上中美价值观具有差异性与相似性两重性。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的价值取向理论进行较系统的比较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时与历时——动态与静态等几方面,从全面和动态的角度论证了中美价值取向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两重性。 本文分为五部分:引言;第一章,文化价值取向;第二章,中美价值取向的差异性;第叁章,中美价值取向的相似性;结论。 引言部分指出中美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一章开篇首先对价值观、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阐述。然后论述了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指出价值观对交际具有指导作用。接着对学者们就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即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的价值取向的五方面。接着从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时间、活动的观念以及人与集体的关系详细比较分析了中美主流文化的共时性差异。人具有文化独特性,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其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作者通过对亚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亚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然后从历时角度分析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涵义不同,从而说明价值取向不是静止不变的。 第叁章首先从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对比说明中美价值取向存在相似性。并从微观角度比较亚文化,揭示亚文化之间的相似性。然后从历时的角度例证价值取向作为文化的核心具有相对稳定性。最后探讨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指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趋同性。而文化趋同性并不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会消失殆尽。事实上文化全球化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AC乞侧洲”t八吧名加咖胡及”。.“咬州姆月必朋C叻“用资玲如‘‘卜介月匆才协肚:刀娇陀柳“郎d名伪.宕介『介扭忍而中美价值取向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具有双重性,共性与个性并存。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指出中美价值取向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

汤慧池[2]2011年在《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存在诸多困惑。这些困惑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就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展开研究。本研究从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历史入手,分别概括和总结了不同分期阶段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特点。研究还围绕中美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因素、教育思潮因素、政治经济因素予以了分析和比较。其目的在于更深层地认识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弊端,从而促进我国音乐课程价值观的建设。论文由四个部分十章组成。第一部分为“回溯历史”,共叁章;第二部分为“探析成因”,共叁章;第叁部分为“反思与启示”,共二章;第四部分为“展望未来”,共二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中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建设期、曲折发展期、停滞期、繁荣期。从不同分期阶段的音乐教育文献资料中(如,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寻找与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相关的表述。依照这些表述,勾勒出中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概括和总结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特点。第二章研究美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发韧期、初创期、建设期、发展期、改革期。从不同分期阶段的音乐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找与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相关的表述。依照这些表述,勾勒出美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并概括和总结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特点。第叁章就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其比较的内容为:不同分期阶段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内容比较、内涵比较;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进程特点比较。在此基础上,就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予以分析。第四章就影响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因素展开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它的影响;美国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显示了美国多元文化对它的影响。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都体现了各自文化传统对它们的影响。而其差异性在于它们的文化性格有“单一性”和“多重性”的区别,“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区别。第五章就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潮因素展开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每一次重大转向都与教育思潮因素密切相关。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都曾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都在社会本位主义价值观与人本主义价值观矛盾的对抗中前行。不同之处在于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差异。第六章就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因素展开分析和比较。中美两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每一次重大转向都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们的发展都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制约和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的发展实际的制约。但两者的德育价值政治化存在“显”与“隐”的差异;音乐课程价值取向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能动关系的差异;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视野方面的差异。第七章对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发展历史的反思及发展现实的审视。主要是立足于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各形成因素基础之上的反思;概括和总结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现实的特点,比较它和以往音乐课程价值取向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发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八章是有关美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发展历史及现实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从美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自身因素、价值取向形成因素、价值取向现实环境因素等几个角度出发展开分析,获得了诸多与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相关的启示。第九章就如何重塑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性格展开研究。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文化性格的重塑主要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反思及现实的审视基础上的。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塑必须考虑如下几种因素:时代因素、音乐教育的本质因素、我国的文化因素等。第十章就未来我国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予以了展望。研究认为,重塑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性格,将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追问音乐教育的本质,从我国生命哲学中吸收营养。具体到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展望,未来我国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建设必将关注几种影响趋势的发展;突出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体现多种价值之间的和谐共建;拓展各价值的内涵。

王莉[3]2002年在《中美价值观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文中研究指明中美价值观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既对立,又交融。本文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时间观叁方面分析中美价值现的差异之处。并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指出中美价值观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关丽丽[4]2012年在《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大学“育人”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除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以外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健康心理等思想政治素质。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在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博弈中取得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十分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的以政治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以求得在增强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大国,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地比较分析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实施途径与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以及政治文化等多元化的视角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探究,有助于辨证地借鉴美国经验,为提高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理性依据。通过对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的阶段性划分,厘清了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路径、演进规律等方面的整体状况,认为两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政治功能与教育功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性等特点,同时由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原因,使两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价值传统差异性等特征。通过对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的异同分析,指出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并从人的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分析了两国培养目标具有政治性与全面性的内在原因,以及从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等方面揭示了两国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本质差别。通过对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认为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两国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在构成要素与结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特征,同时由于两国在国家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呈现出根本差异性特征通过客观分析与比较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途径与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深刻揭示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与教育手段自身构成的方法系统的优势决定了两国在实施途径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现的多样性与科技性特征,并从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总结出两国的差异性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规律及内在原因的基础上,客观总结出两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不足,在始终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辩证地分析、借鉴以及吸收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并从以下方面提出最终为增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性思考与启示,如坚持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发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以及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美人格等。

易灿南[5]2014年在《比较安全学构建及其应用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本文从安全科学的比较实践入手,从学科高度与方法学视野来研究比较安全学问题。基于国内外比较安全学发展现状文献分析结果,归纳出比较安全学在学科及其体系,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模式面存在的叁大问题。为了系统地构建起比较安全学理论与学科体系、规范其应用模式、提高其比较实践效果、促进安全科学发展,通过对安全科学、比较学、系统学、比较法学、比较管理学与比较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理论、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的考察,综合运用比较、借鉴、归纳、演绎、历史分析,及分析-综合等方法,紧扣比较安全学的实践性、交叉性与工具性叁大特征,系统地开展了比较安全学的内涵外延、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分支学科、应用模式,及其比较实践等研究,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与获得的结论如下。(1)首先基于国内外比较方法在安全科学各领域中应用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比较安全学存在学科及其体系尚未建立、基础理论缺失,及其比较应用模式没有统一与规范叁大问题;并在对比分析我国安全生产现状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差距的基础上,根据安全科学发展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在界定安全科学、比较方法与比较学等相关概念基础上,从学科层面提炼出比较安全学的定义,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总结出其源于安全学比较实践的实践性特征,剖析了其跨时空与跨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学科属性,并归纳出其作为安全科学研究基本工具之一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安全学方法论体系,构建其理论基础体系,为比较安全学构建,及其应用与发展奠定基础。(3)基于比较安全学属性与研究范畴,参考安全科学与比较学学科体系,从安全科学的理论类别、灾害类别、安全管理类别、工程类别,以及安全学科的纵向分支5个方面构建比较安全学的学科分支体系,以形成其学科体系框架,为比较安全学发展及其应用明确了方向。(4)根据比较安全学的比较实践需要,参考比较研究要素相关概念,界定了比较安全研究中的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目标、比较研究方法与比较结果5个基本要素,以及比较环境、比较维度、比较单元、比较标准与比较结论5个相关要素,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比较要素的属性、范畴与特征,最后基于比较要素的相互作用逻辑与层次关系,构建其相互作用的机翼模型,为比较安全学研究与应用提供规范性与统一的要素,夯实了比较安全学基础理论体系。(5)依照比较安全学客体属性,阐述比较单元与比较路径的概念与性质;基于比较安全学的时空与知识维度,制定比较单元与比较路径的划分方法,并获得了“以安全科学空间维度为基准”、“以安全科学时间维度为基准”与“以安全科学知识维度为基准”的3类比较单元,以及“同空间-历时性”、“当代异空间-共时性”、“异空间-历时综合性”、“安全科学-历时性”、“当代共时-跨学科性”、“跨学科-历时综合性”、“同空间-跨学科性”、“安全学科-跨空间性”与“跨学科-异空间综合性”9条有效比较路径;并剖析了比较单元与比较路径的属性与特征,为确定比较研究框架、明确比较研究方向与选择比较研究模式提供依据与支持。(6)基于比较安全学的比较主体主观能动性,剖析其比较认知活动,构建比较安全学的比较认知行为模型;然后,基于比较研究过程特征与比较安全学实践需要,以比较分析活动的“比较准备-比较分析-比较总结”为主线,结合比较安全学的比较要素,融合主体在比较研究中的主观认知活动,综合构建比较安全学基于认知活动的比较分析过程与模式,为比较安全学的比较实践提供科学、统一与规范的比较范式,以提高比较安全学研究的效率与科学性。(7)根据比较学、安全管理学与比较管理学等学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首先提出比较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及其内涵,阐述了其学科理论基础;其次描述其比较对象、内容、方法、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比较安全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比较安全管理学“知识维-技术维-逻辑维-理论维”的四维方法论体系;最后,基于比较分析过程特征,指出比较过程适用的研究方法,并构建了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范式。(8)基于比较学、安全法学与比较法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首先提出比较安全法学的定义及其内涵,构建其纵向与横向学科分支体系,确定比较安全法学研究的维度;然后,基于安全法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界定比较安全法学的研究内容,构建其四维方法论体系;最后,基于比较安全法研究与应用需要,提出研究过程所适用的研究方法,并建立以“规范比较为起点、功能比较为主体、文化比较为辅”的比较安全法学综合比较路径与模式。(9)基于比较学、安全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等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以及比较安全教育研究实践,首先从学科角度提出比较安全教育学定义及内涵,并分析比较安全教育研究的叁大要素:主体、客体与维度;其次基于比较安全教育学交叉学科属性,提出以“历史为基础—实证为方法—多元文化为辅”的综合多层次分析框架,并构建基于比较研究一般过程的“选择客体-整理资料-比较分析-形成结论”比较安全教育研究四部曲;最后,提出比较安全教育学的比较研究方向与类型,以及安全教育理论、管理、技术与实践4方面的比较研究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应用。(10)基于比较学、相似系统工程理论与安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阐述安全系统可比和可比性概念,提出了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和内涵,给出了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维度及内容;然后,描述了开展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学研究的程式和步骤;最后将比较安全系统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安全预评价实践。(11)选取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杜邦安全管理体系为对象,基于上述建立的规范性的比较应用模式与过程来展示比较实践活动全部过程:首先确定比较要素,分析其比较维度、划定比较单元与比较路径,以及拟定比较技术路线;然后参考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开展两体系的比较研究工作(首先对两者的发展沿革(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研究,其次对其内容体系—安全管理理论、组织制度及文化、安全管理要素、安全管理方法与评估技术4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总结比较结论,并对其进行评价、借鉴与移

孟祥治[6]2009年在《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很多人在困惑、冷漠或矛盾中挣扎,未能把握自己的价值观,无法独自发现有意义的和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只能通过澄清方法与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批判地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研究其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探索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来澄清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笔者对我国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二者的相似性,做了解释与分析,着重介绍了借鉴该理论的意义,并阐明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其次,笔者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了述评,概括了理论的优势与缺陷,并简要解释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理论观点。再次,笔者着重对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先从文化与教育两个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与教育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而详细地分析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时遇到的理论本身的问题、文化冲突与教育冲突、文化方面的不适应性与教育方面的不适应性。最后,基于理论本身值得借鉴的优势、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借鉴理论本身的优势;二是防止理论本身产生的问题;叁是注意文化与教育的差异性;四是利用我国文化与教育中的有利条件应用价值澄清理论。本研究的创新点:笔者用比较法,从中美文化与教育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问题,目前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对此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

杨振华[7]2015年在《中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是其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其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语文教材作为语文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对教师和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语文教材的编写由过去的一纲一本发展成为一纲多本,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因此教材选文价值取向是教材编制的灵魂,教材编制的核心。教材价值取向就是体现当权者要通过教材向受教育者传输的对其行为有影响的一定的价值标准。使广大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本文选取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美国着名中学课文精选》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进行比较分析,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对教材文本价值取向进行了逐课分析,比较中美语文教材价值取向之异同。了解美国语文教材在选文编制上的特点,选文价值取向的特点,并吸收和借鉴美国课程编写的先进经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古今中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从道德和政治的角度制定价值取向分析标准,呈现中美教科书各方面对比量表。第叁部分:从道德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2年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在价值取向。第四部分:从道德和政治的角度分析2008年版《美国语文》教材内在价值取向。第五部分:对比分析中美初中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异同,立足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美国教材选文方面的优秀特点。

吕雪梅[8]2017年在《中美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 31号)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应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将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对大学生的“叁观”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乃至整个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石。加之,新生阶段最容易出现各种新问题,能否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对每一位新生而言都至关重要,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如果能有效抓住大学新生这一特殊阶段,专门针对新生的特殊性和群体特征,开展系统的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会事半功倍。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不断发展和改进,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够,有的活动主题和内容不太切合新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兴趣度不高,教育方式不够新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不大,效果不够理想。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就须从提升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开始。美国大学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不等于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在提升新生保留率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开展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大学第一年期间实施系列政策、战略、课程、服务等项目,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需的人生信仰、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品质和各项能力,帮助学生达到张扬个性和创新的目的,最终获取人生的成功。由于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美国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强调个人的利益,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个体,强调体验和实践的方法,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这对于提升我国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对中美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不同又决定了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其次,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的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教育,必定有教育的相通性。作为人类一种共同的教育现象,一定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基于此,中美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相互比较、学习和借鉴的。论文首先是认识到背景的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国情决定了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内容更强调国家和民族的需求,注重从上而下通过国家层面的要求和规定来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主要通过课堂、专题报告和学生活动的途径,主要使用讲授法和典型教育法,并辅之以座谈法、联谊法和同辈教育。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了学生获取人生的成功,在引导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以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为重点。能力和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因而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都与实践相关,以体验法和讨论法为主。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上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可能追求相同,也不能相互学习,异大于同,但是在非意识形态层面,二者又有着一些共同点。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教育现象,且都做的是“人”的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人的认知、成长和发展规律。因而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是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大学应批判性借鉴美国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为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用。我们应该将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提升新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我们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加大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的力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我们要努力实现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创新、拓展并整合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更丰富和多样化。最后,我们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为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效的组织保障。

张帆[9]2017年在《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多案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促进力量。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以来,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教师发展体系,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保持发展张力的保障因素之一。2011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大学创办教师发展专门组织,此后,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纷纷创办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基于西方高校的学习经验,我国高水平大学积极推进教师发展中心的制度化、组织化建设,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建设现状,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组织建设模式。通过中美两国典型性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比较分析,总结美国典型性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模式。在基于时间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因地制宜的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选取我国“985工程”大学中的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作为国内案例。选取马萨诸塞大学阿姆斯特分校为美国典型性案例,基于组织发展理论,对国内外案例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战略与目标、工作与技术、人员构成五个内部要素及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制度建设叁个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五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概况。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其中两种组织建设模式,分别是“专业技术导向型”“院系嵌入型”组织建设模式。并基于模式的统一性总结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一般组织运行模式。通过中美比较,分析美国阿姆斯特分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导向型”组织建设模式,在主导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由于各个大学发展历史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影响因素体现个性化的特点。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中美五个案例的比较研究结论,提出我国构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的提升策略。

赵慧丽[10]2010年在《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高校学生事务为研究对象,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为参照系,选取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理念、体制、内容体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比较要素,分别从历史-现实、宏观-微观、理论-实践等维度,对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共性与个性以其与两国社会基础、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概括地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宗教,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就其直接的承继关系而言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最早萌生于政治思想工作。由于两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观迥然不同。美国较为民主,师生关系平等。而在我国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则倾向于把学生看作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在理论基础和方针政策方面,美国是以“个人主义”作为价值取向,重视个体学生的发展,学生服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强调满足和服务于具有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我国则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学生工作侧重于宏观的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反映在体制和组织机构方面,美国学生事务具有专业化的独立地位,在学生事务内部按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分工,直接面向学生服务,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特征。我国学生工作通常借助于党政组织,采取党政合一的体制,通过学校、院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运作方式。在管理内容方面,美国以咨询服务、生活服务、学生校园生活为主,我国学生工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则是以政治、思想、纪律和奖惩管理为主。在概括总结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建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D]. 王莉. 郑州大学. 2003

[2]. 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D]. 汤慧池.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性与相似性[J]. 王莉. 安阳大学学报. 2002

[4]. 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 关丽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5]. 比较安全学构建及其应用实践研究[D]. 易灿南. 中南大学. 2014

[6]. 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的研究[D]. 孟祥治.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中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D]. 杨振华. 聊城大学. 2015

[8]. 中美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 吕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7

[9]. 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多案例比较研究[D]. 张帆. 兰州大学. 2017

[10].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比较研究[D]. 赵慧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