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中心论文_崔文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降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心,盆地,陆架,东海,地下水,机制,渤海湾。

沉降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君[1](2019)在《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面沉降综合防控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的重大意义、原则以及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特点,给出了综合防控体系的具体范围。最后,从制定性措施(管长远)、管理性措施(管近期)和技术性措施(管创新)等叁个维度进行具体防控工作部署,共同形成了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以期为地面沉降差异性防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缓解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态势,为首都北京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秦欢欢,郑春苗,孙占学,高柏[2](2019)在《沉降中心减采对北京平原地下水利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沉降中心减采对北京平原地下水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和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设计4个情景(现状保持(情景BAU)、沉降中心完全停采(情景PR100)、沉降中心减采50%(情景PR50)及沉降中心不同地区减采不同比例(情景PR520))模拟了地下水减采的影响。【结果】预测期内平均来说,情景BAU消耗1.16亿m3/a的含水层储存量,而情景PR100、PR50和PR520的储存量恢复分别为3.52亿、1.18亿和2.83亿m3/a。设计满足控沉目标的情景R:八仙庄、天竺和王四营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地下水分别减采0.51亿、0.12亿和1.76亿m3,总开采量19.28亿m3,R是满足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条件下北京平原应采取的开采情景。【结论】沉降中心减采能有效恢复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存量,是解决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及其带来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确定减采的比例,保证社会经济和地下水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连小翠[3](2018)在《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对盆地典型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盆地不同时期地质界面的埋深变化特征,论述了沉降中心的迁移演化规律。研究认为,白垩纪末至古新世末,沉降中心分布于西部坳陷带的台北坳陷和长江坳陷,具有多个沉降中心;始新世至中新世,沉降中心整体迁移到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北部和钓北凹陷;上新世以来,沉降中心迁移到冲绳海槽盆地。总体上,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表现为自西向东呈带状迁移的规律,是对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之间俯冲汇聚引起的构造应力变化在盆内迭加的局部响应。(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1期)

林玉祥,赵承锦,舒永,郑慧铭,朱传真[4](2016)在《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探讨东营凹陷新生代不同时期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对沉降中心迁移机制提出合理解释。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可划分为控凹断裂主控期、控凹控洼断裂共控期和拗陷期3个沉降阶段,在利津、牛庄和博兴一带存在3个呈"逆时针"旋转的沉降中心。沉降中心主要受活动速率较大的断裂控制,其迁移与盆地伸展背景下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但沉积中心的迁移除了受控于沉降中心外,还与沉积环境有关。在地壳表层,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受断裂走滑与伸展断陷的共同控制。在中国东部"叁个板块、两种俯冲"构造动力学背景下,板块俯冲是地幔对流平衡破坏的触发因素,板块俯冲速度与角度的差异导致岩石圈不同部位的底侵,从而引发地表不同位置不同强度的断陷与走滑,在盆地内部表现为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朋,张翔阳,祝安安,毛启曦[5](2017)在《松辽盆地裂后反转期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发育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经历了同裂陷和裂后演化阶段,尤其是在裂后坳陷期不仅形成了大型的陆相湖盆,同时还形成了以坳陷湖盆为中心的富生烃的巨型的油气系统。在新的、高品质2D、3D地震资料及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骨干大剖面的精细构造—地层解析,建立盆地的构造—地层格架。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沉降史回剥技术,揭示盆地裂后反转期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结合盆地构造和区域动力学分析,确定其发育机制,从而为松辽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选区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林玉祥,赵承锦,朱传真,吴玉琛,李佳[6](2016)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新生代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中心迁移规律,阐明了其动力学机制,并对沉积中心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圈定沉积中心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惠民凹陷新生代存在东、西两个动态变化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除Es4期外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Es4期沉积中心已迁移到临邑西南,而沉降中心仍在滋镇西;Es4—Es3期是沉降中心迁移的重要转折期,主要发生南北向迁移,Ek—Es4和Es3—Ed时期以东西向迁移为主;西区沉积中心的迁移轨迹呈"S"形,东区为逆时针迁移。控凹断裂主要在Ek和Es4期活跃,Es3—Ed期则是控洼断层占据主导。无论是控凹断裂还是控洼断裂均受NNW向伸展构造以及兰聊、郯庐断裂右行走滑作用控制,这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和角度变化引起的地幔对流及印度板块的远源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许淑梅,张海洋,张威,吴鹏,刘智[7](2014)在《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菲律宾海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叁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叁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2期)

高军义,刘志宏,吴相梅,杨旭,黄超义[8](2014)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变形对沉降中心迁移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是迭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1个二级构造单元,自早白垩世开始,经历了3次伸展作用、2次挤压作用,盆地中地层厚度和沉降中心的迁移主要受同生断层和与之伴生的断层相关褶皱所控制。在伸展作用时期:当发育1个犁式正断层,在其上盘形成1个箕状断陷,沉降中心位于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区域,在伸展量较大的部位形成1个或多个沉降中心;当发育多个控陷正断层,在其上盘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箕状断陷,但每一个断陷都有各自的沉降中心,不同方向断层的交汇部位往往就是断陷的沉降中心。随着伸展量的增大,断陷的沉降中心不断向控陷正断层滑动的相反方向迁移,盆地的规模也随之增大。在第一次挤压作用中,早期NS向控陷断层F1发生反转作用,其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发生隆升,远离断层的部位作为大型断层传播褶皱背斜前翼也发生旋转式隆升,乌尔逊凹陷成为NS向大型断层传播褶皱背斜的前翼向斜,地层的沉积厚度在靠近断层的部位和远离断层的部位都很薄;向大型断层传播褶皱背斜前翼向斜部位,地层的沉积厚度逐渐增大,盆地的沉降中心向向斜的低洼区域迁移。在第二次挤压作用中,早期NS向控陷断层F2发生反转作用,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形成1个规模较大的NS向断层传播褶皱背斜或突发构造,背斜或突发构造的顶部被剥蚀,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中部背斜带前、后翼向斜的低洼区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张文[9](2012)在《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566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据市国土资源局统计,目前全市共有5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危及30人以上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239处。    西安位于渭河断陷盆地中南部,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发。我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2-12-18)

欧林[10](2011)在《我市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嘉兴年度地面沉降范围如何?沉降速率多少?沉降造成哪些危害?昨天,《2010年嘉兴市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公布,全市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年沉降量控制在10毫米以内,我市尚未形成明显的沉降漏斗。    监测报告显示,至2010年,我市地面(本文来源于《嘉兴日报》期刊2011-06-28)

沉降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沉降中心减采对北京平原地下水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和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设计4个情景(现状保持(情景BAU)、沉降中心完全停采(情景PR100)、沉降中心减采50%(情景PR50)及沉降中心不同地区减采不同比例(情景PR520))模拟了地下水减采的影响。【结果】预测期内平均来说,情景BAU消耗1.16亿m3/a的含水层储存量,而情景PR100、PR50和PR520的储存量恢复分别为3.52亿、1.18亿和2.83亿m3/a。设计满足控沉目标的情景R:八仙庄、天竺和王四营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地下水分别减采0.51亿、0.12亿和1.76亿m3,总开采量19.28亿m3,R是满足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条件下北京平原应采取的开采情景。【结论】沉降中心减采能有效恢复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存量,是解决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及其带来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确定减采的比例,保证社会经济和地下水的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降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崔文君.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地质.2019

[2].秦欢欢,郑春苗,孙占学,高柏.沉降中心减采对北京平原地下水利用的影响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9

[3].连小翠.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J].上海国土资源.2018

[4].林玉祥,赵承锦,舒永,郑慧铭,朱传真.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李朋,张翔阳,祝安安,毛启曦.松辽盆地裂后反转期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发育机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7

[6].林玉祥,赵承锦,朱传真,吴玉琛,李佳.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新生代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其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

[7].许淑梅,张海洋,张威,吴鹏,刘智.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菲律宾海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动力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8].高军义,刘志宏,吴相梅,杨旭,黄超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变形对沉降中心迁移的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

[9].张文.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566处[N].西安日报.2012

[10].欧林.我市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N].嘉兴日报.2011

论文知识图

沉降膜换热器实验系统效能曲线对测线2沿地层深度沉降曲线一号线沉降图一号线最大主应力分布图一71敖脑海工区line504地震剖面

标签:;  ;  ;  ;  ;  ;  ;  

沉降中心论文_崔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