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歧口油田论文-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

渤海歧口油田论文-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渤海歧口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剩余油控制因素,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剩余油分布

渤海歧口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1](2019)在《浅水叁角洲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研究——以渤海海域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单一分流河道间复杂接触关系及储层非均质性影响,QK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效果变差,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无法满足油田后期开发的精度要求。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QK油田明下段浅水叁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控制因素影响下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水叁角洲复合砂体可划分为6~3级构型单元,分别对应浅水叁角洲沉积体、叁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沉积。从垂向及平面两个方向对单一分流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并确定了单一分流河道规模,单一分流河道厚度在1.5~4.0m之间,宽度为270~1700m,砂体宽厚比为90~425。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了储层厚度、夹层展布及注采井距叁种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了注水井调剖、分层注水及井网加密叁种开发对策。(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9年03期)

张时佳,张斌[2](2013)在《渤海歧口17-2油田水工艺系统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渤海歧口17-2油田WHP3平台水工艺系统(生产水及注水系统)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平台上该系统投产以来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次油藏增产方案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类似水工艺系统的改造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1)

孙磊[3](2011)在《渤海海域歧口18-1油田沙二段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资料不清晰,井少的油田区块,进行储层的研究工作困难较大。从区域构造、沉积地理入手深刻分析歧口18-1油田沙二段沉积时期的特点;单井分析识别出多种岩相特征;充分应用地震属性信息,识别扇叁角洲前缘亚相与浊积扇体的剖面显示特征;最后,应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将有井区与未钻井区进行平面各个相的模拟,最终建立歧口18-1油田沙二段沉积体系沉积模型。(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姜伟[4](2003)在《渤海歧口17-2油田优快钻完井技术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渤海歧口 17- 2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应用现代钻完井新技术和新工艺 ,在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项目面临的困难是油田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同时油藏开发中面临用一座井口平台开发同一油田的 2个高点的难题。经过项目组的艰苦努力 ,应用渤海优快钻井完井技术 ,取得了 2 7口井用 15 2 .8d完成总进尺 5 9910m ,平均建井周期5 .6 6d的钻井好成绩。用 14 2 .2 4d完成 2 7口井的完井工作 (其中 8口注水井、19口生产井 ) ,平均单井砾石充填 2 .9层 ,取得平均单井完井周期 5 .2 7d的完井作业好成绩。在项目中还实现了 5项技术创新 :单筒双井钻井技术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水源井简化井身结构及配套钻井、固井技术 ,DTMZ防砂完井技术 ,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该项目在渤海的成功的实施 ,进一步拓展了渤海的优快钻完井技术 ,并且为今后边际油田的开发和建设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期刊2003年03期)

黄立新,王昌军,罗春芝,谢齐平,罗觉生[5](2000)在《渤海歧口17-2油田储层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室内试验结果,评价各种滤液之间的配伍性及对储层的损害程度,同时研究了钻井液和水泥浆对储层的综合损害。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屏蔽式暂堵技术改造油田现用PEM钻井液的方法,这对提高油田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期刊2000年03期)

[6](1997)在《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那些在电性上难以区分的油气层来说,评价它的困难在于含油气饱和度的定量计算。本文以渤海岐口油田一口关键井为研究目标,其特点是水层高阻,油气层电阻率十分接近,电阻率曲线上二者几乎没有差别,造成油水层解释困难。根据各种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曲线提出了“双孔隙水(本文来源于《河南石油》期刊1997年04期)

孙建孟,程芳,王景花,吕宏志,雍世和[7](1996)在《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建孟王景花等: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研究,测井技术,1996(4)20,239~243。以渤海峡口油田一口关键井为研究目标,其特点是水层高阻,油气层低阻,油水层电阻率十分接近,电阻率曲线上二者几乎没有差别,造成油水层解释困难。根据各种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曲线提出了"双孔隙水"模型。应用该模型得到的饱和度计算结果与试油资料、压汞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推广应用到其它类型的低阻油气层。(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1996年04期)

侯小颖[8](1996)在《渤海歧口18—1油田开发并钻并取得优异成绩》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10月,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在渤海歧口18—1油田开发井的快速钻井试验项目中,创造了叁项钻井技术指标新纪录。其中歧口18—1P1井,完井井深3 563 m,钻井周期13.28天,打破总公司3500—4 000 m生产井钻井周期70.91天的纪录(据了解,这个钻井周期在全国也是最短的);同时该井平均日进尺261.66 m,打破总公司生产井平均日进尺254 m的纪录;歧口18—1P3井,PDC钻头单次起下钻钻井进尺为2 059 m,打破总公司该项目1460 m的纪录。这一优异成绩使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又迈进了一大步。(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期刊1996年01期)

渤海歧口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渤海歧口17-2油田WHP3平台水工艺系统(生产水及注水系统)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平台上该系统投产以来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次油藏增产方案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类似水工艺系统的改造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海歧口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浅水叁角洲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研究——以渤海海域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9

[2].张时佳,张斌.渤海歧口17-2油田水工艺系统的改造[C].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2013

[3].孙磊.渤海海域歧口18-1油田沙二段沉积相研究[J].天津科技.2011

[4].姜伟.渤海歧口17-2油田优快钻完井技术实践[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3

[5].黄立新,王昌军,罗春芝,谢齐平,罗觉生.渤海歧口17-2油田储层保护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0

[6]..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研究[J].河南石油.1997

[7].孙建孟,程芳,王景花,吕宏志,雍世和.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研究[J].测井技术.1996

[8].侯小颖.渤海歧口18—1油田开发并钻并取得优异成绩[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6

标签:;  ;  ;  ;  

渤海歧口油田论文-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