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论文_彭图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三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秋,水经注,文士,桐城,异文,孔子,礼制。

春秋三传论文文献综述

彭图[1](2019)在《析“春秋叁传” 论叔虞封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初的“叔虞封唐”是山西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叔虞初封地在何处的问题,争论近千年,尤其是近年来,否定“唐叔虞初封地在太原”之说屡见不鲜。我省作家彭图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分析、辨证,认为“叔虞初封地在太原”的理由更充分。本版(本文来源于《太原日报》期刊2019-05-27)

吴清颖[2](2019)在《“春秋叁传”与古人名字关系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人名、字始为二事,且存在一定的意义与文献文化联系。《古人名字解诂》一书中与《春秋》相关的名、字既存在相近相反、相类、相因等叁种意义关系,又有写实记事、善用语典、缀以饰辞等叁种文献文化关系。亦可从中窥探出古人取名冠字的五种特点,为今人取名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9期)

孙少华[3](2019)在《“精理为文”与“理隐文贵”——以《春秋》叁传与《春秋纬》为例论汉代“经纬成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勰《文心雕龙》对经、纬、文之间的关系,有精辟论述。从《春秋》叁传的"精理为文",到《春秋纬》的"理隐文贵","经""纬"相错"成文"的演变较为明显。"经"与"纬"的"隐义藏用"的文章特征,其实在经、史、子书中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蔡长林[4](2018)在《理论的实践场域——《春秋叁传补注》所见姚鼐的经学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姚鼐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以其经説为对象,作系统梳理与讨论者,至今未见。本文以其《叁传补注》为核心,辅以《惜抱轩文集》《惜抱轩尺牍》及其他相关文献,对姚鼐的经説进行梳理。以为,就姚鼐主观意识而言,在藉由批评他所认定的不良汉学风气的同时,思考该如何治经,或治经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需要关怀什么样的议题,经説该做如何表现,@些散见在相关文献的治经理念,最后都成为姚鼐撰写《九经説》与《叁传补注》的理论根据。更何况,姚鼐着名的义理、辞章、考据叁者兼备的理论,与其説是文章之道或为文之法,毋宁説是他的经学方法学,或是治经理念的总纲领。细读《叁传补注》,我们可以看到他能以流利的文章,梳理《叁传》自身的问题,并且对相关注疏,如对杜、服、何、范及郑玄之注,孔氏、徐彦、杨氏之疏,乃至顾炎武、惠栋所作之补注进行探讨与批评,企图透过@些讨论,对《叁传》所载文化礼仪、典章制度、历史事件作综合性概括,以展现他对盛衰兴亡的历史观察,而@即是姚鼐经学观的体现。姚鼐期许其《补注》可传,能为后之专治一经者所采用。但我们应该看到的,并非仅是经説上的纠谬或补前人所未备,而是他在治经方法与理念上给予我们的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杨兆贵,吴学忠[5](2018)在《《春秋》叁传“孔子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绪论本文析论《春秋》叁传(本文以下简称叁《传》)"孔子曰"的内容,主要讨论所记孔子的言(思想)、行(生平事迹),阐论孔子的一些思想观念,反映先秦汉初儒家的一种孔子观。我们知道,《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一手材料。①但《论语》不是孔子年谱或家乘或文集,因此,它不可能记载孔子一生所有的言行。孔子的一些言行可能没收录在《论语》里,而透过弟子后学相传,到了战国末期或汉代才编纂成书。先秦古籍的流传往往是这样(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马涛[6](2017)在《《春秋》叁传立主制度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春秋时期丧祭设立庙主的制度,《春秋》叁传各有所论,汉唐以来诸儒多以叁传所言为一种统一的制度。但实际上《春秋》叁传关于先秦立主制度的论述,各有其义,并不能混为一事。郑玄、孔颖达合叁传所论为一,不能代表汉代《春秋》今文学家的本意,亦与春秋礼制的实际不尽相合。而《公羊传》《谷梁传》的立主之说则很可能是战国礼学家构建的整齐之制,一定程度上掺杂了后儒理想化、规范化的认知,其所论述的制度并不一定为先秦礼制的实际。(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姜广辉[7](2017)在《汉晋时期的《春秋》叁传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常有乱世。"几微之间,祸患已成。"孔子所作《春秋》,旨在探讨祸乱之源,因而为后世所重视。汉晋经学,虽然有"五经",但主要以《春秋》经为主。《春秋》文字简严,单看此书,往往不明其义。其后学者为之作传,对之加以系统阐释,最着名的有《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史称"《春秋》叁传"。然而《春秋》叁传文字过于简练,仍需解释,于是而有何休、范宁、杜预的代表性解释着作。《春秋》叁传的思想主张,以及叁个学派之间此起彼伏的学术纷争,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矛盾和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强中华[8](2016)在《从《世说新语》看“春秋叁传”在汉末魏晋士人中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与"春秋叁传"相关的逸闻轶事,其中,绝大部分为汉末魏晋士人在言谈中灵活化用"春秋叁传"典故的逸闻趣事。士人们或以"春秋叁传"经义为准绳,砥砺品节,互相激励;或以经义为标准,品鉴他人;或以"春秋叁转"为依据,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论依据;或化用"春秋叁传"典故,增强言谈的艺术趣味。就化用"春秋叁传"的方式而言,士人很少明示典故的出处,而是直接将其灵活转化为自己谈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用典方式使得他们的言谈颇具机锋,简洁含蓄,意味无穷。(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唐元[9](2016)在《“西狩获麟”:《春秋》叁传的解经体式与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叁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解经文献,但是它们的解经倾向不同,《公羊传》《谷梁传》以义理见长,《左传》以叙事见长;它们的解经体式也存在差异,《公羊传》《谷梁传》保留了师徒讲授的问答形式,而《左传》则重在记载性的陈述。解经观念和体式的差异互为表里,也影响到叁传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以《春秋》的结尾"西狩获麟"为焦点,可以看出叁传的体式差异,以及解经体式对经学观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04期)

张翠翠[10](2016)在《《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为研究对象,在《春秋叁传》和《经典释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其用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存在价值。文章以《经典释文》为底本,以《汉字古音手册》、《上古音手册》、《说文》、《广韵》以及古代典籍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法和反切比较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对《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和价值方面的研究,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用字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古音声母和韵部两方面。通过研究总结,传间异文用字的上古音声母相同或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韵部相同或者韵部间有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的关系。《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用字字形相近或者异文用字部件相似。《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用字字义有同义或近义关系。《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的价值主要有:明通假字、系联同源词、知同义词、核实过去注释的训诂价值和认定音切性质的音韵价值。由异文而明通假字主要通过《说文》中异文用字意思的查询,结合符合时代时间的典籍的用例进行分析,得出异文用字的通假关系。由异文系联同源词主要通过《说文》中异文用字意思的查询验证异文用字的同源关系,然后再利用典籍中有相同用字的例子进行验证。由异文而知同义词和由异文而定前贤注释之是非都是通过《说文》和典籍用例来证明。《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的音韵价值主要从异文用字的音切方面进行分析,有些异文用字的音切是用来辨异文的无效音切,有些异文用字的音切音切是为异文注音而不是为字头注音。(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春秋三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人名、字始为二事,且存在一定的意义与文献文化联系。《古人名字解诂》一书中与《春秋》相关的名、字既存在相近相反、相类、相因等叁种意义关系,又有写实记事、善用语典、缀以饰辞等叁种文献文化关系。亦可从中窥探出古人取名冠字的五种特点,为今人取名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三传论文参考文献

[1].彭图.析“春秋叁传”论叔虞封唐[N].太原日报.2019

[2].吴清颖.“春秋叁传”与古人名字关系浅探[J].汉字文化.2019

[3].孙少华.“精理为文”与“理隐文贵”——以《春秋》叁传与《春秋纬》为例论汉代“经纬成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蔡长林.理论的实践场域——《春秋叁传补注》所见姚鼐的经学理念[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8

[5].杨兆贵,吴学忠.《春秋》叁传“孔子曰”研究[J].人文论丛.2018

[6].马涛.《春秋》叁传立主制度发微[J].中国史研究.2017

[7].姜广辉.汉晋时期的《春秋》叁传之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强中华.从《世说新语》看“春秋叁传”在汉末魏晋士人中的传播[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唐元.“西狩获麟”:《春秋》叁传的解经体式与视野[J].求索.2016

[10].张翠翠.《经典释文》所引《春秋叁传》传间异文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赵佶《瑞鹤图》,辽宁博物馆从五经到十叁经-《尔雅》(南宋国子监本)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河南大学着作(4)河南大学着作(3)

标签:;  ;  ;  ;  ;  ;  ;  

春秋三传论文_彭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