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归复方提取液,Balb,c,3T3细胞,光刺激因子,平均光效应
光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岳秦,刘有停,张卫红,刘成敏[1](2019)在《当归复方提取液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当归、叁七、黄芪、女贞子、甘草按一定质量比形成复方,采用水提煎煮法,制备当归复方提取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05 g/m L。采用体外3T3中性红摄取试验,评估制备的当归复方提取液潜在的光毒性。比较3T3中性红摄取试验中受试样品和阳性对照盐酸氯丙嗪(CPZ)在无光照及光照条件下对Balb/c 3T3细胞的IC_(50)值、光刺激因子(PIF)和平均光效应(MPE),以此评价样品预期产生光毒性的可能。结果显示,阳性对照品CPZ存在明显光毒性,而当归复方提取液样品预期无光毒性。(本文来源于《香料香精化妆品》期刊2019年05期)
芦莎[2](2019)在《荞麦光敏素的提取、含量分析及其光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荞麦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其种子含有丰富的抗性淀粉,食用后血糖生成指数低,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人的首选食品;其花、叶和麸皮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适当的葡萄糖苷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在这个物产丰富的时代,健康食品的消费使得荞麦迅速流行起来,对荞麦需求量的增加不仅是荞麦种子,而且还有荞麦嫩叶、芽苗和提取物。在亚洲,嫩叶和芽苗常被用作蔬菜,叶子粉末被用作添加剂或天然实用色素;在尼泊尔和不丹一些野生的荞麦被用作牛饲料。然而,研究者发现荞麦中有一种具有光毒性的物质-Fagopyrins,我们称其为荞麦光敏素。我国作为荞麦生产和消费大国,非常有必要对荞麦、尤其是植株和芽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对荞麦光敏素的功能活性进行研究,但目前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90%丙酮、纯甲醇、60%冰醋酸和80%四氢呋喃分别提取荞麦叶中的荞麦光敏素,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液中光敏素的含量及其紫外图谱,并用电喷雾质谱法对90%丙酮提取液中的光敏素进行鉴定。最终确定90%丙酮为最佳提取剂,分光光度法为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提取液中以FagopyrinF为主,含少量FagopyrinD和/或FagopyrinE。以光敏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酮浓度85%、料液比105:3(mg:mL)、提取温度55℃和提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荞麦叶光敏素含量为785.63μg/g。利用最佳提取条件测定荞麦属的不同品种、植株不同部位和不同生育期的光敏素含量,结果表明,金荞叶光敏素含量高于甜荞和苦荞,最高可达1 638.44μg/g,而后两者差异不明显,含量分别为1 049.34~1 391.60μg/g和972.39~1 343.69μg/g;8种甜荞花、叶和去壳种子的光敏素含量分别为818.67~1 834.46μg/g,483.20~1 282.44μg/g和54.83~98.30μg/g;除香甜荞2号外,其余均是花的光敏素含量最高,整体来看,花中光敏素含量比叶高近1倍;而荞麦种子的光敏素含量极低。不同生育期的荞麦叶光敏素含量结果显示,植株生长初期,光敏素含量最高,为966.86~1 347.70μg/g,到中期略有降低,后期光敏素含量最低只有310.50~540.66μg/g,仅为初期1/2~1/3。荞麦光敏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作光动力治疗,具有抗癌、抗菌等作用,但同时光敏素具有光毒性,食用后在光照条件下,皮肤会出现瘙痒、红肿等皮炎反应,对于光敏素的这一弊端,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求荞麦光敏素的光毒性作用。将昆明种小鼠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避光高剂量组和光照低、中、高剂量组。整个试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和避光高剂量组的各项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避光条件下,光敏素没有对小鼠造成光毒性。皮肤观察和切片结果表明,10 g体重小鼠每日食用40 g鲜芽苗,便可产生光敏反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进一步评估口服荞麦芽苗对小鼠皮肤的光毒性作用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炎症反应,得到了与切片观察相同的结果,光照低、中、高剂量组的各生化因子显着性降低。血常规和脏器系数分析表明,光照低剂量组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光照中、高剂量组的部分血液指标和脾脏、胸腺系数产生明显变化。综上所述,光照低剂量组便可产生光敏反应和皮肤炎症,随着芽苗食用量的增加,对部分血液指标和脾脏、胸腺系数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晶婷,刘维峰,杨文月[3](2019)在《药品避光、避光输注和药品光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贮存方法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和性质,从而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光照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光中的紫外线会使多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得药品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物质,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例如临床上常见的维生素类、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某些心血管类药物等贮藏时都需要遮光贮藏。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陈雪,黄雪梅,陈波,岑小波[4](2019)在《英国种豚鼠经口灌胃给予W0001光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W0001临床拟口服用于肿瘤治疗。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和组织分布试验结果显示,靶器官包括皮肤、给药后皮肤组织分布于4小时达峰。在此基础上,对W0001进行光毒性试验,观察全身应用药物后,暴露于紫外光源下可能产生的皮肤毒性反应。方法:30只英国种豚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W000110、30、1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豚鼠,雌雄各半。溶剂对照组及W0001组豚鼠均按10 mL/kg体积单次经口灌胃给(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7)
孙侠,刘香梅,庞增雄,刘冬虹,徐颖愉[5](2019)在《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SD大鼠的皮肤光毒性损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辐射时间紫外线引起的SD大鼠皮肤光毒性损伤差异。方法采用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4.5 mJ·cm~(-2)·s~(-1))+中波紫外线(UVB,280~320 nm)(0.036 mJ·cm~(-2)·s~(-1))辐射的方法,建立皮肤光毒性损伤大鼠模型,每周照射2次,连续4周,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累计辐射时间分别为342 min、440 min、520 min,正常对照组不予照射。实验结束后,对大鼠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黑色素瘤特异性标记(HMB45)、波形蛋白(Vimentin)、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均出现部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厚薄不均、皱纹加深、毛囊增大、皮脂腺增生等变化;另外,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表皮病变更为严重,表皮厚度、皮脂腺横截面积更大,皮肤损伤评分也更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的皮肤成纤维细胞Vimentin、真皮层毛细血管CD34表达均增多,其中模型2组、模型3组增多更为明显;模型2组、模型3组皮肤HMB45表达明显增多。结论随着紫外线辐射时间的延长,皮肤损伤程度也逐渐加重,本研究或可为防晒功效评价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升伟[6](2019)在《重新审视光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能成像的能力使我们更深入理解生物学。当前的显微镜学方法可以在接近实时和超级分辨率的条件下对整个细胞、组织和生物体进行过程跟踪分析。但是,要获得更快、更高分辨率、更高信噪比和更深层次的成像,经常需要比自然条件下生物学样品实验所需的光剂量大很多个数量级。现在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光剂量,在一些情况下,不论是什么样的光,都会对样品的性质和活性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一般称为光损伤或光毒性,得到了广泛观察,但是极少得到报道。实际上,这些变化对成像实验的影响程度难以评估。然而,由于用于研究活体标本的显微镜方法正(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阮鸿洁,石莹,王超,阳晓燕,张宏伟[7](2018)在《基于实验条件优化的100种化妆品光毒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化妆品光毒性试验测试的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方法以健康普通级白化豚鼠为实验动物,采用化妆品光毒性试验检测100种需要在我国许可的化妆品,UVA的照射剂量为10 000 m J/cm~2,照射时间为50 min。设阳性对照(0.05%的8-MOP)。结果有4个化妆品引起了光毒性,包括2种防晒霜、1种祛斑霜、1种育发产品。其余未引起皮肤光毒反应,总体阳性率为4%。结论许可检验仍为我国化妆品产品上市前的必要手段。(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硕,黄霞,林勇,林海燕,汪启明[8](2018)在《口服白芷水提物对大鼠皮肤的光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8–甲氧基补骨脂素、蒽)和白芷(生药)低、中、高3个剂量组(0.93、4.65、9.3 g/kg)并设立有/无紫外辐射2种条件,每处理6只,采用Draize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动物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并耳廓打孔称重评价皮肤光毒性;运用q PCR方法对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炎症相关的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受体1(E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5个基因的m RNA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无紫外辐照情况下,各组大鼠皮肤均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皮肤刺激反应积分都为0;在辐射条件下,空白对照组大鼠皮肤也没有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白芷水提物只在中、高剂量条件下部分大鼠皮肤出现轻微的红斑甚至水肿现象;相比空白对照组,只有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耳片质量显着增加(P<0.05);5个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白芷水提物只在高剂量条件下大鼠皮肤组织IL–6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综上表明,口服推荐剂量(0.93 g/kg)白芷水提物对大鼠皮肤无光毒性反应,符合食品安全性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袁珍珍,赵旭传[9](2017)在《无花果叶致12例儿童光毒性接触性皮炎》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2011-2014年我科门诊诊治12例无花果叶致光毒性接触性皮炎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9个月~3岁,平均1.4岁,所有患儿均有用无花果叶水洗足或手足治疗腹泻史,3例患儿日晒1日后水洗并曝光部位出现烧灼感,局部皮温增高,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疱壁紧张,疱液清,皮损境界清楚(图1、2);余9例患儿1~2周后接触部位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李庆,杨颖,熊习昆,柯彩纯,陈鑫[10](2017)在《应用“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检测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光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10种化妆品原料和15种化妆品产品的光毒性。材料和方法:应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第六章第18项毒理学试验方法"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对10种化妆品原料和15种化妆品产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和既往的豚鼠皮肤光毒性试验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种化妆品原料中,有8种原料的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2种原料的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本文来源于《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7-09)
光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荞麦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其种子含有丰富的抗性淀粉,食用后血糖生成指数低,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人的首选食品;其花、叶和麸皮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适当的葡萄糖苷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在这个物产丰富的时代,健康食品的消费使得荞麦迅速流行起来,对荞麦需求量的增加不仅是荞麦种子,而且还有荞麦嫩叶、芽苗和提取物。在亚洲,嫩叶和芽苗常被用作蔬菜,叶子粉末被用作添加剂或天然实用色素;在尼泊尔和不丹一些野生的荞麦被用作牛饲料。然而,研究者发现荞麦中有一种具有光毒性的物质-Fagopyrins,我们称其为荞麦光敏素。我国作为荞麦生产和消费大国,非常有必要对荞麦、尤其是植株和芽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对荞麦光敏素的功能活性进行研究,但目前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90%丙酮、纯甲醇、60%冰醋酸和80%四氢呋喃分别提取荞麦叶中的荞麦光敏素,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液中光敏素的含量及其紫外图谱,并用电喷雾质谱法对90%丙酮提取液中的光敏素进行鉴定。最终确定90%丙酮为最佳提取剂,分光光度法为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提取液中以FagopyrinF为主,含少量FagopyrinD和/或FagopyrinE。以光敏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酮浓度85%、料液比105:3(mg:mL)、提取温度55℃和提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荞麦叶光敏素含量为785.63μg/g。利用最佳提取条件测定荞麦属的不同品种、植株不同部位和不同生育期的光敏素含量,结果表明,金荞叶光敏素含量高于甜荞和苦荞,最高可达1 638.44μg/g,而后两者差异不明显,含量分别为1 049.34~1 391.60μg/g和972.39~1 343.69μg/g;8种甜荞花、叶和去壳种子的光敏素含量分别为818.67~1 834.46μg/g,483.20~1 282.44μg/g和54.83~98.30μg/g;除香甜荞2号外,其余均是花的光敏素含量最高,整体来看,花中光敏素含量比叶高近1倍;而荞麦种子的光敏素含量极低。不同生育期的荞麦叶光敏素含量结果显示,植株生长初期,光敏素含量最高,为966.86~1 347.70μg/g,到中期略有降低,后期光敏素含量最低只有310.50~540.66μg/g,仅为初期1/2~1/3。荞麦光敏素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作光动力治疗,具有抗癌、抗菌等作用,但同时光敏素具有光毒性,食用后在光照条件下,皮肤会出现瘙痒、红肿等皮炎反应,对于光敏素的这一弊端,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求荞麦光敏素的光毒性作用。将昆明种小鼠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避光高剂量组和光照低、中、高剂量组。整个试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和避光高剂量组的各项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避光条件下,光敏素没有对小鼠造成光毒性。皮肤观察和切片结果表明,10 g体重小鼠每日食用40 g鲜芽苗,便可产生光敏反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进一步评估口服荞麦芽苗对小鼠皮肤的光毒性作用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炎症反应,得到了与切片观察相同的结果,光照低、中、高剂量组的各生化因子显着性降低。血常规和脏器系数分析表明,光照低剂量组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光照中、高剂量组的部分血液指标和脾脏、胸腺系数产生明显变化。综上所述,光照低剂量组便可产生光敏反应和皮肤炎症,随着芽苗食用量的增加,对部分血液指标和脾脏、胸腺系数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岳秦,刘有停,张卫红,刘成敏.当归复方提取液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9
[2].芦莎.荞麦光敏素的提取、含量分析及其光毒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李晶婷,刘维峰,杨文月.药品避光、避光输注和药品光毒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4].陈雪,黄雪梅,陈波,岑小波.英国种豚鼠经口灌胃给予W0001光毒性试验[C].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5].孙侠,刘香梅,庞增雄,刘冬虹,徐颖愉.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SD大鼠的皮肤光毒性损伤作用[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
[6].李升伟.重新审视光毒性[J].世界科学.2019
[7].阮鸿洁,石莹,王超,阳晓燕,张宏伟.基于实验条件优化的100种化妆品光毒性检测[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8
[8].刘硕,黄霞,林勇,林海燕,汪启明.口服白芷水提物对大鼠皮肤的光毒性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袁珍珍,赵旭传.无花果叶致12例儿童光毒性接触性皮炎[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
[10].李庆,杨颖,熊习昆,柯彩纯,陈鑫.应用“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检测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光毒性[C].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