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绘制缓动曲线和圆曲线方法的探讨

自动绘制缓动曲线和圆曲线方法的探讨

一、自动绘制缓和曲线加圆曲线的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健雄[1](2020)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流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线路设计任务也越来越重。在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线路走向方案通常难以得到稳定,这更加重了设计者的负担和影响项目的进度。众所周知,要选出一条合理可行的方案,不仅需要设计者在考虑了各个的因素情况下仔细地研究众多方案,而且需要专业工程师和评审专家对设计者提出的每个方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和审批。然而在研究方案过程中设计者的想法和灵感常常因不能实时地反映在电子地图中而消逝,以及专家组对方案的研讨意见也因不能快速直观地展示在电子地图中而难以被证明就是合理可行的。故轨道交通选线中众多方案的研究、探讨和评审需要一个直观、实时地表达设计人员和评审专家设计思想的平台,以提高选线方案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综合运用铁路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拟合技术,研究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详细地总结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和工作方式,为系统交互式平台比选提供了依据。同时研究了SMART白板与AutoCAD软件的关联操作,为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计算方法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算法主要由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直线和圆曲线拟合算法组成。通过算法设计者可以从一条电子白板样条曲线中得到线路中的各交点坐标、半径以及缓和曲线长等,进而确定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3)本文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为基本理论,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交互硬件,以Visual Studio 2008、AutoCAD 2010为开发平台,C++和ObjectARX 2010为开发语言及工具,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该系统包含的线路绘图功能、拟合功能以及交互功能以及可视化操作界面,促进了轨道交通选线的直观性和实时性。最后本文以实例验证的方式,成功地证实了系统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原理的正确性。

王奇胜[2](2020)在《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快捷、舒适、低污染的优势成为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主要穿越城市中心区域,线路走向与空间位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沿线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而传统的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难以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发现潜在的冲突问题,如地下线与地下管网、建筑桩基的碰撞,地面线和高架线给城市规划带来的噪音和景观问题。采用基于3DGIS可视化环境的选线方法,能够直观评价设计效果,将精细的BIM模型作为信息来源可以更智能地进行空间查询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改善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论文基于3DGIS与BIM技术对轨道交通三维线路设计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三维空间选线系统的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City Maker SDK组件式开发了三维空间选线系统,主要研究了快速构建城市三维景观、三维空间线路设计方法、线路构造物BIM快速建模、线路方案优化等相关问题。(1)针对城市道路结构特点,在City Engine中通过Python脚本快速生成具有真实地理特征属性的城市道路网,并导入城市三维环境中。提出一种城市三维景观快速建模方法,实现快速建立城市建筑、水系、小品等模型。(2)结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相关规定,系统研究了线路数据结构和曲线要素参数计算方法,基于City Maker平台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三维设计子系统,解决了线路曲线要素的模型渲染、线路动态调整、标签插入、提取线路中心线数据等问题,实现了在三维空间下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快速设计。(3)根据线路中心线数据,基于Revit API开发实现了轨道交通铁路构造物BIM模型的参数化建立和自动拼装。根据真实的管线数据和地质钻孔数据,实现了快速建立城市地下管网模型和地质实体模型。(4)总结了BIM与3DGIS的数据融合机理,研究分析了City Maker平台对BIM数据的兼容和优化能力,并基于City Maker SDK空间查询、相交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快速确定线路影响范围和铁路构造物与既有城市构造物的碰撞检测分析,为线路方案的优化提供解决方案。

刘强[3](2020)在《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既有铁路的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这对我国铁路轨道的养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既有铁路在持续的高负荷运营下,其实际线位较原始设计线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若继续采用铁路线路原始设计线形作为轨道平纵断面线形的整正依据,将会极大的增加轨道线形整正的工作量,无法在短暂的天窗时间内及时的完成既有铁路轨道线形的整正。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采集的轨道线路中线的实测三维坐标对既有铁路轨道平纵断面线形进行拟合,并结合相关规范及线路养护实际需求对轨道平纵断面拟合线形进行优化计算,从而获取到总体调整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轨道平纵断面优化线形,最后通过优化后的轨道平纵断面线形参数指导轨道线形的整正。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围绕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的拟合及优化计算相关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利用等长相邻弦方位角及坡度较差变化规律实现铁路平纵断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正交最小二乘线形拟合方法完成了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获取到与当前轨道实测线形相符的拟合线形。2、在平曲线前后夹直线拟合的基础上,以轨道实测点的总体拨道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为优化参数,建立了平面线形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在指定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迭代区间内按照一定步长进行搜索的方式,获取到总体拨道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要求的平面优化线形。3、在完成复线铁路平面线形优化计算的前提下,介绍了复线铁路线间距的优化计算方法。4、在竖曲线前后夹直线拟合的基础上,以轨道实测点的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竖曲线最小坡段长度、最大坡度、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最小竖曲线半径为限制条件,建立了纵断面线形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加权起落道量系数在指定竖曲线半径的迭代区间内按照一定步长进行搜索的方式,获取到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且线形参数满足要求的纵断面优化线形。5、结合本文提出的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相关算法,利用C#研制了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软件,经实例计算验证,该软件能够灵活且正确的完成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的分段、拟合及优化计算。

朱昊然[4](2020)在《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被提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为工程设计行业的设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能。BIM技术在建筑和景观桥梁等专业应用较为广泛,多有将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结合的实践案例。与BIM技术平台关联的可视化编程,既可以作为二次开发手段弥补BIM技术软件的功能不足,也可以作为参数化设计的载体实现设计和建模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可视化编程与道路BIM结合的研究和应用案例,本文探索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的应用,为BI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论文梳理了BIM技术概念的源起和沿革,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主流道路BIM技术平台,以道路BIM技术软件Civil 3D为基础,研究了BIM技术在道路三维设计与建模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BIM技术与CAD技术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各自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指出Civil 3D存在的部分功能短板可以通过可视化编程弥补。论文分析了可视化编程的特点和功能,以关联Civil 3D的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for Civil 3D为基础,研究了可视化编程辅助BIM技术在道路建模、辅助道路设计和数据管理三个方面的应用,运用Dynamo for Civil 3D二次开发了多个节点程序,实现了基于外部数据快速建模、批量生成道路辅助设施模型、翻模过程中辅助平曲线定线、参数化调整横断面部件设计、批量创建采样线以及本地化输出设计数据表等功能。基于编程实践,总结了Dynamo辅助BIM技术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应用的工作流程和节点程序设计方法,分析了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了南京S340项目,运用Civil 3D完成道路的三维设计与建模,使用编制的Dynamo节点程序,实现了符合中国习惯的直曲表、逐桩坐标表输出,实现了道路标线在道路模型上自动化批量生成,验证了节点程序的适用性。

窦同乐[5](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高发立交匝道形成机制与安全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通式立交的出现解决了平面交叉路口带来的交通拥堵与交通安全问题,但是由于互通式立交作为两条道路的衔接段,该位置仍然是事故高发区。虽然有很多研究是根据事故对立交匝道提出改善措施,但是未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导致事故未能从立交的设计阶段杜绝。本文的研究是借助仿真手段实现的。首先本文依托川渝某一高速公路项目,收集了从2014年1月到2019年5月的立交区域事故数据,并进行事故统计分析,确定了事故高发立交与事故车型;然后以轿车为例,使用Carsim进行车辆建模,并根据立交的设计文件,使用纬地软件对立交进行设计复现,并将立交的道路数据进行输出整理后,导入Carsim的道路建模中,控制调整实现车辆从主线上匝道再下匝道的完整过程;接着按事故类型分别研究,对单喇叭型的立交进行小轿车辆恒速与变速仿真实验;最后使用小轿车与货车对“8”字形立交枢纽进行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仿真实验中,随着仿真车辆的速度增大,车辆在单喇叭型立交事故高发区域,方向盘调整角度变大,方向盘转速变快。在蓬安立交与渠县立交事故高发匝道上,当车辆的速度超过55km/h时,在营山西立交事故匝道上车速超过50km/h时,横向加速度均出现在驾驶不适区间。研究发现这3个单喇叭型事故高发立交,都具有圆曲线长度占事故区域长度(圆曲线与缓和曲线)比重过大的特点,营山西立交与渠县立交占比为62%,蓬安立交占比64%,圆曲线比重过大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对单喇叭型立交进行变速仿真实验时,研究速度曲线发现,该仿真实验能够较好地模拟实车实验。对“8”字形立交枢纽进行小车侧滑仿真实验时,发现在事故高发区域车速越快,附着系数越小,车辆在该位置越容易发生侧滑事故。研究货车在“8”字形立交枢纽事故高发匝道上的仿真实验时,发现货车轮胎载荷转移率随着道路附着系数、超高的变大而变小;随着车速、载重和质心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使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货车进行侧翻研究时发现,在研究选取的因素中影响车辆侧翻的主次顺序为:道路附着系数、质心左右位置、车辆载重量、质心高度、匝道半径、车速、超高、最大制动压力、转向轮轮距、驱动轴轴距、转向轴轴距、驱动轮轮距;在小半径匝道上对车辆侧翻显着作用的为道路附着系数。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分别对单喇叭立交与“8”字形立交枢纽,提出具体的减少事故发生的改善措施。

杜锦涛[6](2020)在《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线形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在公路安全性评价方面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基于公路线形的连续性,以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值大小对公路线形设计质量及公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作为公路安全性评价的核心,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直接决定了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现有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主要立足于二维设计指标,并通过路段划分以路段作为运行速度预测的对象,这种做法与运行速度随路线动态变化的客观事实不匹配。因此,回归到公路线形的三维空间曲线本质,探讨基于公路三维空间曲线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为公路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一种符合公路三维空间特征的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公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高速公路线形的三维曲线本质,突破目前以“拆分-拼凑”式的二维角度进行公路运行速度预测的局限,通过建立分段参数方程与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指标计算模型,通过现场自然驾驶试验采集车辆的运行速度,最后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构建全新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三维几何特征量的计算问题,采用微分几何方法,根据二维指标的组合将线形分为十二种相互独立的线形组合,分别建立各线形组合的三维几何特征计算模型。主要思路是:先分段推导线形参数方程,再根据参数方程及其导数建立三维特征计算模型。该方法实现了从公路传统二维设计指标到三维几何特征的快速精确计算,可计算任意桩号对应的三维几何特征,包括三维曲率类特征κ、κx、κy、κz;三维挠率类特征τ、τx、τy、τz;单位切向量类:θx、θy、θz;主法向量类βx、βy、βz;副法向量类γx、γy、γz。针对多指标共同预测运行速度的问题,建立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本文提出了“感受范围”表征自变量的概念,即以某桩号前后一定感受范围内的线形三维几何特征为自变量,以该桩号的实测速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层神经网络拟合训练集中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同时在测试集中检验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线形结合特征最佳感受范围为“前感距离200m+后感距离250m”。将该模型与现有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时发现,多层神经网络模型测试误差是现有模型的六十分之一,同时该模型预测曲线变化趋势与实测曲线更加符合。本研究立足公路线形的三维空间曲线本质,为公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对提升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7](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速公路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路线平面线形优化已发展多年,由于曲线指标往往是机械式确定的,优化的结果难以满足线形顺畅、设计指标均衡等目标。路线平面设计软件从最初的辅助设计软件到现在的BIM设计软件,都局限在机器辅助人绘图的思维之中,未实现人机交互。论文以设计实例数据为基础,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构筑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型,以Civil3D为平台完成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的研发。论文收集了大量的广西喀斯特地貌下高速公路设计案例。从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个线形要素分析指标统计规律,包括交点间距、直线长度、偏角、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平曲线长度。分析了指标之间的联系,包括偏角与圆曲线半径、交点间距之间,缓和曲线长度与圆曲线长度之间,缓和曲线A值与圆曲线半径之间。分析了S形曲线与反向曲线中偏角、圆曲线半径等参数比值的统计规律。论文分析了路线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式,提出了适用于单交点设计与双交点设计过程中的基于案例的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方法、线形组合推荐模型、基本型曲线指标推荐模型、S形曲线指标推荐模型和反向曲线指标推荐模型。在平面线形组合预测任务中,提出了确定性推荐和非确定性推荐两种策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推荐线形组合类型与预测线形组合设置概率的线形组合判断模型。在基本型曲线指标预测任务中,提出了推荐半径范围与推荐半径值两种策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完成半径值推荐模型的构建。在S形曲线与反向曲线指标推荐任务中,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与两种线形约束条件构建了S形曲线和反向曲线的指标推荐模型。论文根据平面线形指标分析需求、机器学习模型构建需求和平面线形指标推荐需求,将平面线形指标推荐系统分为三个模块基于Civil3D完成开发。平面线形指标推荐系统包括提供数据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功能的数据分析模块,提供指标推荐模型构建功能的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模块,提供平面辅助设计的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块。论文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速公路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方法,开发了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在交互设计过程中能显着提高信息化支持程度,并为优化设计的实用性奠定基础。

白琛琛[8](2020)在《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弯道视距是影响高等级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视距评价也是公路项目安全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视距安全性受到人、车、路、环境在内的多个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现有的视距计算方法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往往只考虑了有限因素的影响,没有全方位地把整个交通环境考虑在内,评价流程也不够规范。针对此问题,本文对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作为安全准则的停车视距入手,在弯道制动“圆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面摩阻力与横向制动力、纵向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就普通圆曲线、设超高的圆曲线以及弯坡组合路段对车辆进行受力分析,探讨了在这三种道路上车辆横向稳定条件限制下的速度与减速度变化特性,并推导了制动距离的表达式;从而得出了弯道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适用条件。接着,分别从平面视距、纵断面视距以及空间视距三个方面对公路设计阶段的几何视距进行分析。针对平面视距,阐述了平面视距与公路横净距的关系,并且在完善设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计算的基础上,针对设加宽的路段将原有计算表达式进行了修正;纵断面视距方面,提出了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路段存在的视距问题,并对其最小长度及最小半径进行了控制性分析;空间视距方面,就线形组合协调性阐述了与视距相关的原则,并列出了应当避免的一些不利组合情形。然后,针对公路运营阶段实际视距测算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以及分道线提取的新思路。在实地采集的毕威高速公路RGB图像的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灰度化以及增强处理;通过阈值分割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并且在边缘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霍夫变换检测到了外侧车道线;以外侧车道线为参考,采用向下列扫描的方法提取出间断型分道线,并设计算法达到公路实际视距测算的目的。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实例建立了公路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视距安全评价的流程,并总结了改善视距的相关工程措施。与现有视距计算和安全评价方法相比,本文考虑了交通环境中各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为公路视距计算的可靠性和评价流程的规范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媛劼[9](2020)在《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文中提出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平纵线形参数作为道路的“骨架”,其技术参数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取道路平纵线形参数对道路安全性评估、危险路段预判、道路改修扩建、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应用前景。本文基于车载SPEEDBOX_INS开展道路线形参数重构技术的研究,综合运用道路线形识别技术,线形平差技术以及迭代优化理论等研究方法,建立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模型,从而实现了线形参数的重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道路线形识别问题,在深入分析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车辆方位角数据和道路坡度角数据开展线形识别研究。考虑坡度角数据采样频率高,数据毛刺多等问题,采用移动平均滤波器进行数据滤波操作;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的线形粗分段方法,分析方位角和坡度角数据的斜率特性,通过逻辑判别实现了平曲线直弯节点、纵曲线直圆节点以及线形类别的准确辨识。针对道路线形拟合过程易受粗差干扰、精度欠佳等问题,基于平差理论分别建立了直线、圆曲线在重心坐标下的平差模型,考虑粗差数据以及不属于待平差线形数据的干扰,引入稳健估计进行线形参数的选权迭代计算,可有效提升直线段、圆曲线线形参数的拟合精度;已知直、圆线形参数,参照公路线形设计理论进行线形整体连接,进而获取道路桩点坐标信息,最终可实现道路线形参数的重构。利用以上研究所得,在VS2015平台上开发了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针对行车数据读取和快速处理需求,设计了基于EXCEL程序接口函数、ADO开发技术和SQL语句查询技术的SPEEDBOX数据读取模块;研究了基于数据容量的自适应坐标系技术,通过数据截取操作可实现任一时段车辆运行状态数据的有效显示。最后,以西安市环山公路(一级、限速80km/h)下河滩路段为工程实例,对照公路线形设计规范,验证了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的有效性。

黄仁超[10](2020)在《轨道车辆连挂虚拟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虚拟仿真技术等新时代前沿科技,大力发展智能化的轨道交通,不仅是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交通强国宏大愿景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轨道车辆曲线连挂的现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黄金分割搜索的动态校核算法,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轨道车辆虚拟连挂仿真系统,能够直观高效地对轨道车辆的曲线连挂情况进行实时性的综合分析。当新研发车型完成初步设计建模后,为满足线路限界要求和顺利实现兼容连挂,需要对连挂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进行校核分析。此外,运营部门也会开展对交付车辆救援连挂的方案论证,以加快轨道交通系统在突发情况下的事故处理速度。本文针对现有的车辆连挂分析方法所存在的校核计算繁琐、连挂过程不直观与结果分析效率低下等缺点,对应地在连挂校核参数化、连挂过程可视化和连挂结果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充分考虑因车辆结构因素所带来的最大横向和垂向偏移量,参数化地建立可覆盖水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空间轨道模型。提出了基于一维黄金分割搜索的空间坐标变换算法,能够快速地求解连挂车辆在曲线上的动态位姿,进而获取如车钩转角、风挡折角和极限车端距等车端校核参数在综合线路模型上的全局极限值。经对比两种不同方法的校核结果发现,采取空间位姿动态搜索算法对轨道车辆进行曲线连挂分析较为安全。使用C#语言在Unity引擎上开发了包含连挂车辆曲线通过和故障车辆救援连挂两种模式的虚拟仿真系统,可根据输入的车辆和车端连接装置的实际尺寸与目标轨道的具体线型,参数化搭建逼真的轨道车辆曲线连挂的三维虚拟场景。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沉浸性,用户可以自行操控虚拟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调整虚拟场景的观察视角,以直观地获取车辆、车钩、风挡和车端凸出物在连挂过程中的实时位姿。采用SQLite轻量级数据库和开源的NPOI文档生成程序集,设计了轨道车辆虚拟连挂仿真系统的后处理模块,可实现对仿真数据的自动保存和判断最大车钩转角、风挡折角和伸缩量以及极限车端距是否超过允许范围,进而生成曲线连挂仿真结果的评估报告。用户通过报告查看面板可在线浏览连挂仿真报告,提高对轨道车辆曲线连挂进行校核分析的效率。

二、自动绘制缓和曲线加圆曲线的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绘制缓和曲线加圆曲线的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线路CAD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3.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1.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1.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发展概况
        1.4.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概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论文结构
        1.6.1 论文技术路线
        1.6.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
    2.1 电子白板上笔绘信息的获取
    2.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计算
        2.2.1 线路平面设计计算
        2.2.2 线路平面规范性检验
    2.3 线路平面线形识别与分段
        2.3.1 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
        2.3.2 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2.4 线路平面拟合
        2.4.1 圆曲线拟合
        2.4.2 直线拟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开发技术
    3.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简介
    3.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3.2.1 ObjectARX开发工具安装配置
        3.2.2 AutoCAD数据库
    3.3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与AutoCAD的关联操作
    3.4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核心程序
        3.4.1 获取电子白板样本点并计算曲率元
        3.4.2 电子白板样条曲线分段
        3.4.3 确定线路平面基本设计参数
        3.4.4 计算线路其他参数
        3.4.5 绘制线路平面
        3.4.6 文件的导入与导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
    4.1 系统主要功能
        4.1.1 线路拟合功能
        4.1.2 编辑线路功能
        4.1.3 文件操作功能
    4.2 实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三维景观建模
        1.2.2 城市道路建模
        1.2.3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线路设计
        1.2.4 轨道交通线路构造物BIM参数化建模
        1.2.5 融合3DGIS与 BIM
        1.2.6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景观建模
    2.1 城市地形建模
    2.2 城市道路建模
        2.2.1 获取道路中心线
        2.2.2 创建道路模型
    2.3 城市景观布置
        2.3.1 沿街建筑
        2.3.2 小区建筑
        2.3.3 绿化与水系
    2.4 特定场景
    2.5 线路三维漫游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选线设计
    3.1 线路曲线要素计算
        3.1.1 曲线初始要素约定
        3.1.2 曲线要素计算
    3.2 线路要素生成
        3.2.1 直线部分绘制
        3.2.2 曲线部分绘制
    3.3 线路动态设计
        3.3.1 线位调整
        3.3.2 导出线路坐标
        3.3.3 标签插入
        3.3.4 生成纵断面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路构造物BIM参数化建模
    4.1 创建桥梁模型
        4.1.1 墩台模型
        4.1.2 梁段模型
    4.2 轨道结构模型
        4.2.1 钢轨模型
        4.2.2 扣件模型
        4.2.3 轨枕模型
        4.2.4 道床模型
    4.3 创建隧道模型
    4.4 构造物自动拼装
    4.5 地下管线三维建模
    4.6 创建三维地质模型
        4.6.1 地层数据处理
        4.6.2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与3DGIS融合分析
    5.1 BIM与3DGIS融合方法
    5.2 City Maker对 BIM的结合
        5.2.1 City Maker数据结构
        5.2.2 City Maker获取BIM信息
    5.3 三维信息场景漫游优化
    5.4 轨道交通线路BIM应用
        5.4.1 线路缓冲区分析
        5.4.2 地铁车站布局分析
        5.4.3 地下管线碰撞检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验证
    6.1 系统概况
        6.1.1 City Maker3DGIS平台简介
        6.1.2 运行环境
        6.1.3 接口介绍
    6.2 系统主要功能
        6.2.1 城市三维景观建模
        6.2.2 线路三维设计
        6.2.3 线路构造物BIM模型构建
        6.2.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空间分析
        6.2.5 线路三维漫游展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3)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既有铁路轨道线形拟合及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1 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形拟合方法研究现状
        1.2.3 线形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既有铁路轨道几何线形组成及其相关计算
    2.1 轨道平面线形组成
        2.1.1 直线
        2.1.2 圆曲线
        2.1.3 缓和曲线
    2.2 轨道纵断面线形组成
        2.2.1 直线
        2.2.2 圆曲线
    2.3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设计三维坐标计算方法
        2.3.1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设计平面坐标计算方法
        2.3.2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纵断面设计高程计算方法
    2.4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内插坐标计算方法
        2.4.1 三次样条插值原理
        2.4.2 轨道上任意里程点内插坐标计算方法
    2.5 实测点对应中线里程计算方法
        2.5.1 实测点所在位置判断
        2.5.2 实测点对应中线里程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铁路平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3.1 既有铁路轨道平面线形拟合方法研究
        3.1.1 平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方法
        3.1.2 基于正交距离最短的夹直线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3.1.3 基于正交距离最短的圆曲线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3.1.4 直线与圆曲线间缓和曲线参数的计算
        3.1.5 平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
    3.2 既有铁路轨道平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3.2.1 平面线形优化时的限制条件
        3.2.2 平面调整量计算方法
        3.2.3 拟合夹直线方向微调及平面线形约束计算
        3.2.4 基于总体拨道量最小的平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3.2.5 复线铁路线间距优化计算方法
    3.3 既有铁路平面线形优化计算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铁路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
    4.1 既有铁路轨道纵断面线形拟合方法研究
        4.1.1 纵断面线形分界特征点位置初步识别方法
        4.1.2 附有限制条件的纵断面圆曲线拟合方法
        4.1.3 纵断面线形拟合的迭代计算
    4.2 既有铁路轨道纵断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4.2.1 纵断面线形优化时的限制条件
        4.2.2 纵断面调整量计算方法
        4.2.3 拟合坡度调整及纵断面线形约束计算
        4.2.4 基于总体加权起落道量最小的纵断面线形优化方法研究
        4.2.5 落道量优化方法
    4.3 既有铁路纵断面线形优化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优化计算软件的研制
    5.1 软件开发的平台、语言与运行环境
        5.1.1 软件的开发平台及语言
        5.1.2 软件的运行环境
    5.2 软件的功能设计及数据结构
        5.2.1 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5.2.2 软件数据结构
    5.3 软件数据处理流程
    5.4 软件使用演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编程与BIM技术结合应用于设计和建模的研究现状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概论
    2.1 BIM的概念
        2.1.1 BIM概念的沿革
        2.1.2 BIM的定义
    2.2 BIM技术特点
    2.3 BIM设计平台概述与对比
        2.3.1 BIM设计平台
        2.3.2 道路BIM软件对比
    2.4 BIM技术衍生的可视化编程
        2.4.1 可视化编程概念
        2.4.2 BIM环境下的可视化编程
        2.4.3 可视化编程软件对比与选择
        2.4.4 Dynamo for Civil 3D概述
        2.4.5 可视化编程辅助道路BIM技术潜在应用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在道路三维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3.1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设计理念
    3.2 地形曲面建模
        3.2.1 地形曲面的创建
        3.2.2 地形曲面的应用
    3.3 平曲线设计
    3.4 纵断面设计
    3.5 横断面设计
        3.5.1 装配式横断面设计
        3.5.2 代码
        3.5.3 部件
        3.5.3.1 部件概念
        3.5.3.2 预定义部件及其存在的问题
        3.5.3.3 连接部件和条件连接部件及其存在的问题
        3.5.4 基于部件编辑器的部件参数化设计方法
        3.5.4.1 部件编辑器
        3.5.4.2 部件参数化设计应用实例
        3.5.4.3 部件参数化设计思路
        3.5.4.4 基于部件编辑器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部件设计方法的比较
        3.5.5 基于BIM的道路横断面参数化设计思路的研究
    3.6 基于设计规范的设计自检
    3.7 BIM技术与CAD技术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对比
    3.8 对于BIM技术在道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视化编程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应用的研究
    4.1 道路建模方面应用的研究
        4.1.1 基于外部设计数据快速建模
        4.1.2 批量建模
    4.2 辅助道路设计方面应用的研究
        4.2.1 辅助平曲线设计
        4.2.2 辅助横断面部件设计
        4.2.3 批量生成采样线
    4.3 数据管理方面应用的研究
        4.3.1 本地化输出逐桩坐标表
        4.3.2 本地化输出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4.4 工作流程和节点程序设计方法
        4.4.1 工作流程
        4.4.2 节点程序设计方法
    4.5 Dynamo for Civil 3D的优势
    4.6 Dynamo for Civil 3D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ivil 3D+Dynamo在S340项目中的道路建模实践
    5.1 项目简介
        5.1.1 工程概况
        5.1.2 技术指标
    5.2 创建数字地面模型
    5.3 平曲线设计
    5.4 纵断面设计
    5.5 横断面设计
    5.6 道路模型的创建
    5.7 施工图出图
    5.8 部分节点程序在项目中的实践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高发立交匝道形成机制与安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立交事故特征分析
    2.1 立交事故特征分析
        2.1.1 事故类型统计
        2.1.2 事故年统计
        2.1.3 事故天气分布
        2.1.4 事故车型分布
        2.1.5 事故原因分布
    2.2 立交概况及事故统计
        2.2.1 蓬安立交
        2.2.2 营山西立交
        2.2.3 渠县立交
        2.2.4 红花湾枢纽立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平台的搭建
    3.1 Carsim软件介绍
    3.2 车辆模型的建立
        3.2.1 车身模型系统
        3.2.2 动力传递系统
        3.2.3 制动系统
        3.2.4 转向系统
        3.2.5 悬架系统
        3.2.6 轮胎模型
        3.2.7 空气动力学模型
    3.3 立交模型的建立
        3.3.1 立交绘制的描述
        3.3.2 立交平面线形设计
        3.3.3 道路超高及纵断面设计
        3.3.4 纬地立交数据的提取
        3.3.5 立交数据的导入
    3.4 驾驶员控制模型
        3.4.1 速度控制
        3.4.2 转向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轿车撞击匝道中间护栏仿真实验研究
    4.1 小轿车恒速仿真实验研究
        4.1.1 横向加速度分析
        4.1.2 方向盘转速分析
        4.1.3 方向盘转角分析
    4.2 小轿车变速仿真实验研究
        4.2.1 仿真车辆速度曲线研究
        4.2.2 横向加速度分析
        4.2.3 方向盘转速分析
        4.2.4 方向盘转角分析
        4.2.5 仿真车辆横向偏移分析
    4.3 事故发生机制及安全改善建议
        4.3.1 匝道事故发生机制分析
        4.3.2 事故高发匝道安全改善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轿车侧滑及四轴货车侧翻仿真实验研究
    5.1 小轿车侧滑仿真实验研究
        5.1.1 车速对车辆侧滑的影响
        5.1.2 道路附着系数对车辆侧滑的影响
        5.1.3 车速与道路附着系数耦合下的车辆侧向偏移量
    5.2 四轴大货车侧翻仿真实验研究
        5.2.1 道路因素对货车侧翻的影响
        5.2.2 非道路因素对货车侧翻的影响
        5.2.3 多因素多水平对车辆侧翻的影响
    5.3 改善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6)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1.1.2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与速度预测模型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2 纵断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3 组合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4 特殊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二维设计指标的公路三维线形参数方程
    2.1 技术路线
    2.2 三维线形分段标准
    2.3 三维线形参数方程xy轴分量
        2.3.1 平面微元微分关系
        2.3.2 平面线形为直线
        2.3.3 平面线形为圆曲线
        2.3.4 平面线形为缓和曲线
    2.4 三维线形参数方程z轴分量
        2.4.1 纵断面微元微分关系
        2.4.2 纵断面线形为直坡
        2.4.3 纵断面线形为竖曲线
    2.5 基于二维设计指标的三维线形参数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参数方程的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
    3.1 空间曲线基本概念
        3.1.1 光滑曲线与正常点
        3.1.2 曲线的切向量与切线方程
        3.1.3 曲线弧长与自然参数
        3.1.4 空间曲线的密切平面
        3.1.5 空间曲线的基本三棱体——Frenet标架
        3.1.6 空间曲线的曲率、挠率
    3.2 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集
    3.3 基于参数方程的三维几何特征计算模型
        3.3.1 单位切向量
        3.3.2 主法向量
        3.3.3 副法向量
        3.3.4 三维曲率
        3.3.5 三维挠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驾驶试验与数据预处理
    4.1 现场驾驶试验设计
        4.1.1 试验路段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人员
        4.1.4 试验过程
    4.2 数据预处理
        4.2.1 目标桩号三维几何特征
        4.2.2 目标桩号实测速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
    5.1 神经网络理论与建模技术路线
        5.1.1 神经元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
        5.1.2 感知机与反向传播算法
        5.1.3 技术路线
    5.2 建模分析平台
        5.2.1 硬件配置
        5.2.2 软件配置
    5.3 模型假设
    5.4 神经网络设计
        5.4.1 网络结构
        5.4.2 训练集与测试集
        5.4.3 模型评价指标
        5.4.4 模型训练步骤
    5.5 模型超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5.1 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5.5.2 激活函数类型
        5.5.3 Dropout概率
        5.5.4 最优超参数
    5.6 线形特征“感受范围”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6.1 模型训练误差与测试误差评价
        5.6.2 模型残差分布评价
        5.6.3 模型预测曲线变化趋势评价
        5.6.4 最优感受范围组合
    5.7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5.7.1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与参数
        5.7.2 神经网络模型应用方法
    5.8 模型对比分析及验证
        5.8.1 现行规范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5.8.2 对比分析及验证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速公路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道路设计软件与决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路线优化与自动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面线形指标的统计分析
    2.1 平面线形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1.1 研究的范围
        2.1.2 数据收集方法
        2.1.3 数据基本特点
    2.2 平面线形指标的统计分析
        2.2.1 直线统计分析
        2.2.2 圆曲线指标统计分析
        2.2.3 缓和曲线统计分析
        2.2.4 S形曲线统计分析
        2.2.5 反向曲线统计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型
    3.1 推荐模式与功能定位
        3.1.1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式
        3.1.2 推荐设计指标的选择
    3.2 机器学习简述
        3.2.1 特征工程
        3.2.2 算法设计
        3.2.3 模型训练与评估
    3.3 基于案例的路线平面指标推荐方法
        3.3.1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框架
        3.3.2 单交点曲线指标推理机
        3.3.3 双交点曲线指标推理机
    3.4 反向曲线线形组合推荐模型
        3.4.1 确定性推荐
        3.4.2 非确定性推荐
    3.5 基本型曲线指标推荐模型
        3.5.1 特征工程
        3.5.2 模型构建
        3.5.3 模型评估
    3.6 S形曲线指标推荐模型
        3.6.1 特征工程
        3.6.2 数据处理
        3.6.3 模型构建
        3.6.4 模型的精度与分析
    3.7 反向曲线指标推荐模型
        3.7.1 特征工程
        3.7.2 模型构建
        3.7.3 模型的精度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的开发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设计指导思想
        4.1.2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需求分析
        4.1.3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软件功能概述
        4.1.4 软件开发技术
    4.2 平面线形指标分析模块设计
        4.2.1 模块功能设计
        4.2.2 模块功能实现
    4.3 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模块设计
        4.3.1 模块功能设计
        4.3.2 模块功能实现
    4.4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块设计
        4.4.1 模块功能设计
        4.4.2 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模块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理论意义
        1.1.1 高等级公路行车安全现状分析
        1.1.2 公路视距与安全性的关系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停车视距制动模型研究现状
        1.2.2 公路几何视距研究现状
        1.2.3 公路实际视距测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弯道停车视距模型的建立
    2.1 车辆转弯制动受力分析
        2.1.1 车辆在平曲线上制动受力分析
        2.1.2 考虑道路超高以及纵坡时的受力分析
    2.2 横向稳定条件限制下的制动过程
        2.2.1 车辆纵向速度与减速度变化特性分析
        2.2.2 制动距离求解
    2.3 弯道停车视距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几何视距分析
    3.1 公路平面视距
        3.1.1 平面视距与横净距
        3.1.2 未设置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3.1.3 设置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3.1.4 最大横净距计算在圆曲线加宽路段上的修正
    3.2 公路纵断面视距
        3.2.1 凸形竖曲线视距
        3.2.2 凹形竖曲线视距
    3.3 公路空间视距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实际视距测算方法
    4.1 机器视觉检测道路视距的可行性
        4.1.1 当前主流车载测距方法
        4.1.2 机器视觉测距概述
        4.1.3 利用分道线提取进行测距的新思路
    4.2 道路图像预处理
        4.2.1 图像的灰度化
        4.2.2 灰度变换与图像增强
    4.3 图像二值化
        4.3.1 图像阈值分割
        4.3.2 图像边缘检测
    4.4 分道线特征提取及视距测算
        4.4.1 基于霍夫变换的外侧车道线提取
        4.4.2 分道线提取及视距测算
        4.4.3 实际视距测算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安全性评价方法
    5.1 公路设计阶段视距安全评价
        5.1.1 基本曲线路段
        5.1.2 跨线桥路段
        5.1.3 互通式立体交叉路段
    5.2 公路运营阶段视距安全评价
        5.2.1 视距安全评价要求
        5.2.2 视距安全评价流程
    5.3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5.3.1 清除障碍物
        5.3.2 限制或引导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线形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线形参数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PEEDBOX_INS车辆行驶参数采集与预处理
    2.1 SPEEDBOX_INS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转换
    2.2 SPEEDBOX_INS定位测姿原理
        2.2.1 SPEEDBOX_INS简介
        2.2.2 GPS_RTK双天线的定位与测姿
        2.2.3 惯性导航系统测姿原理
    2.3 基于SPEEDBOX_INS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2.3.1 SPEEDBOX_INS设备数据采集
        2.3.2 行车采集数据的中心化改正
        2.3.3 坡度角特征参数可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合平差理论与稳健估计的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研究
    3.1 道路线形基本组成
    3.2 基于搜索的道路线形粗分段
        3.2.1 常见的线形分段方法
        3.2.2 基于搜索法的直弯节点提取
        3.2.3 基于搜索的变坡点识别
    3.3 融合平差与稳健估计的线形参数重构
        3.3.1 直线段的平差计算
        3.3.2 圆曲线段的平差计算
        3.3.3 基于稳健估计的迭代计算
    3.4 平曲线重构结果校验
        3.4.1 缓和曲线参数计算
        3.4.2 平曲线参数校验
    3.5 纵曲线重构结果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开发
    4.1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系统开发概述
        4.1.1 SPEEDBOX数据读取模块设计
        4.1.2 重构系统数据预处理模块设计
        4.1.3 重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道路线形参数重构实例
        4.2.1 平曲线线形参数重构
        4.2.2 纵曲线线形参数重构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轨道车辆连挂虚拟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车辆连挂校核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轨道车辆曲线连挂的分析内容
    2.1 车端装置校核的主要参数
        2.1.1 车钩转角
        2.1.2 风挡折角和伸缩量
        2.1.3 极限车端距
    2.2 铁路线路设计的几何线型
        2.2.1 线路平面设计
        2.2.2 线路纵断面设计
    2.3 连挂校核曲线的参数方程
        2.3.1 空间直线段
        2.3.2 空间圆曲线段
        2.3.3 空间缓和曲线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车辆曲线连挂的分析算法
    3.1 水平曲线连挂图解法
        3.1.1 水平曲线计算参数
        3.1.2 定圆曲线工况的车钩转角
        3.1.3 圆-直曲线工况的车钩转角
        3.1.4 S曲线夹直线工况的车钩转角
        3.1.5 风挡校核与极限车间距
    3.2 竖曲线连挂图解法
        3.2.1 竖曲线计算参数
        3.2.2 竖曲线工况的车钩转角
        3.2.3 风挡校核与极限车端距
    3.3 空间位姿动态搜索算法
        3.3.1 一维黄金分割搜索
        3.3.2 轨道-车辆空间坐标系
        3.3.3 空间位姿动态求解
    3.4 两种算法的结果分析
        3.4.1 计算参数
        3.4.2 最大车钩转角
        3.4.3 最大风挡折角与伸缩量
        3.4.4 极限车端距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仿真理论与实现工具
    4.1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4.1.1 图形处理器
        4.1.2 图形坐标变换
    4.2 Unity虚拟场景基本组成
        4.2.1 对象与组件
        4.2.2 摄像机
        4.2.3 UI界面
    4.3 Unity脚本开发与关键技术
        4.3.1 脚本周期与常用函数
        4.3.2 虚拟对象位姿控制
        4.3.3 视角跟随和小地图
        4.3.4 参数化网格建模
    4.4 局部坐标系下的轨道生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连挂仿真系统
    5.1 虚拟连挂仿真系统设计
        5.1.1 虚拟连挂系统需求分析
        5.1.2 虚拟连挂系统结构设计
    5.2 虚拟环境参数化建模
        5.2.1 虚拟轨道参数化生成
        5.2.2 虚拟车辆模型处理
    5.3 车辆运动位姿控制
        5.3.1 虚拟空间位姿变换
        5.3.2 列车连挂运行控制
    5.4 交互界面与后处理
        5.4.1 交互界面
        5.4.2 数据库相关
        5.4.3 连挂报告生成
    5.5 仿真实例及操作流程
        5.5.1 曲线通过虚拟仿真
        5.5.2 救援连挂虚拟仿真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自动绘制缓和曲线加圆曲线的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D]. 许健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D]. 王奇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
  • [3]顾及运营维护需求的既有铁路平纵断面线形拟合及其优化方法研究[D]. 刘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D]. 朱昊然. 东南大学, 2020(01)
  • [5]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高发立交匝道形成机制与安全改善研究[D]. 窦同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D]. 杜锦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速公路平面线形指标推荐方法研究[D]. 沈阳. 长安大学, 2020(06)
  • [8]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白琛琛. 长安大学, 2020(06)
  • [9]基于SPEEDBOX_INS的道路平纵线形参数重构研究[D]. 赵媛劼. 长安大学, 2020(06)
  • [10]轨道车辆连挂虚拟仿真技术研究[D]. 黄仁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自动绘制缓动曲线和圆曲线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