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语义和静态语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义模糊,功能,动态,静态
动态语义和静态语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玲[1](2018)在《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语义模糊指的是语言符号所指概念的外延边界不清晰。我们把凡是在效用性上能使人产生界限不清、意义含混、信息不明的现象通称语义模糊。语义模糊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语言平面和动态的言语平面分别进行。在语言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手段表达的概念不清晰。在言语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表现为说话人的信息、情感、意图、立场表达上的不清晰。语义模糊最终体现为一定的内容、手段和效用表达的不清晰。(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31期)
陈冬火,刘全,金海东,朱斐,王辉[2](2016)在《具有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语义的时序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区间分支时序逻辑——控制流区间时序逻辑(control flow interval temporal logic,CFITL),用于规约程序的时序属性.不同于计算树逻辑(computation tree logic,CTL)和线性时序逻辑(linear temporal logic,LTL)等传统的时序逻辑,CFITL公式的语义模型不是基于状态的类Kripke结构,而是以程序的抽象模型控制流图(control flow graph,CFG)为基础所构建的含序CFG结构.含序CFG是CFG的一种受限子集,它们的拓扑结构可映射为偏序集,这样诱导产生的自然数区间可自然地用于描述定义良好的程序结构.这种结构含有程序的静态结构信息和动态行为信息,换而言之,CFITL具有规约程序实现结构属性和程序执行动态行为属性的能力.在定义CFITL的语法和语义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CFITL的模型检验问题,包括基于值状态空间可达性计算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基于SMT(satisfiability modulo theories)的CFITL有界模型检验方法.现代程序都含有复杂且具有无限值域的抽象数据类型及各种复杂的操作,CFITL语义定义相比CTL等时序逻辑更复杂,因此,基于显示状态搜索的方法难以有效进行,而基于SMT的CFITL有界模型检验方法更易实现、更具有可行性.最近开发相关的原型工具,并进行相关的实例研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6年09期)
马晓华[3](2011)在《静态与动态:论汉英中性词的语义偏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偏移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现象。词语的意义有静态义和动态义之分。静态义是存在于词典或人的大脑中的词的意义,动态义是完成交际功能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语言中有些词的静态意义是中性的,但在动态时,虽然没有受到形容词修饰,一旦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格式中,意义却向正极意义或负极意义转移。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1年03期)
徐琳[4](2011)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个学科知识概念,极少有明确和直接的定义表述,其构建遵循了"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路,科学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法是其建构的两大直接理论来源。通过日常语义分析,可以发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一个动静结合并有着复杂层次的概念。作为静态的形成性知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指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整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是为实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所有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方式、具体技术和技巧叁个层面;从其动态生成的过程来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由一整套专业概念和术语、命题构成并支持着的系统化方法理论,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有着不同的知识表现形式,从历史形成、档案存留,到知识传授、具体应用、工具性应用等。持有这种概念理解,有助于我们克服简单、静止和僵化的思维方式,放弃寻找普遍的、万能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模式的企图,而能以复杂和开放性的眼光看待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问题。(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程书秋,肖任飞[5](2010)在《语言中两大基本语义语法范畴:“动态”与“静态”——从“了”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0年03期)
彭家法[6](2007)在《当代形式语义研究新进展——意义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语义学把语言处理为一种静态系统,而动态语义学则认为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更加注重对话语意义的研究。而对动态语义学的基础概念"信息状态"有"个体的理解"和"社会的理解"两种,应正确对待意义研究动态转向给意义的理解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李杰[7](2007)在《现代汉语的动态状语和静态状语及其句法语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现代汉语状语的语用分类——静态状语和动态状语进行了界定,比较了两类状语的差异:语义方面表现在语义角色,语义指向与功能,以及语义辖域上;句法方面表现在语法功能和标记模式上。(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王宝珠[8](2006)在《英汉动态、静态形容词句法及语义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动态性形容词和静态性形容词的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行对比、探讨,以了解两种语言句法形态的规则及特征,无论对英、汉语言的学习还是跨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曾方本[9](2004)在《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转换及其语义位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语境是语境虚拟化的结果,它通常是根据静态文本而构建的。在媒体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静态语境转变为动态语境,语境的语义也相应地产生了位移。动态语境新的符号载体可能会使语境的语义产生叁种不同的位移形式:1 语义复制;2 语义增值;3 语义减损。语义增值可能是有意性的,也可能是无意性的,语义减损一般是无意性的。动态语境的构建要尽量避免无意性语义增减,而有意性语义增值则要体现语用效果的增强。(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冯清高,夏虹[10](2003)在《介词空间语义的“静态”与“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讨论英语介词概括的典型意义 ,不涉及语义扩展隐喻意义。文章首先简述介词空间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 ,然后分两大部分分别讨论介词的静态与动态 ,最后说明介词概括的典型意义研究的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动态语义和静态语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区间分支时序逻辑——控制流区间时序逻辑(control flow interval temporal logic,CFITL),用于规约程序的时序属性.不同于计算树逻辑(computation tree logic,CTL)和线性时序逻辑(linear temporal logic,LTL)等传统的时序逻辑,CFITL公式的语义模型不是基于状态的类Kripke结构,而是以程序的抽象模型控制流图(control flow graph,CFG)为基础所构建的含序CFG结构.含序CFG是CFG的一种受限子集,它们的拓扑结构可映射为偏序集,这样诱导产生的自然数区间可自然地用于描述定义良好的程序结构.这种结构含有程序的静态结构信息和动态行为信息,换而言之,CFITL具有规约程序实现结构属性和程序执行动态行为属性的能力.在定义CFITL的语法和语义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CFITL的模型检验问题,包括基于值状态空间可达性计算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基于SMT(satisfiability modulo theories)的CFITL有界模型检验方法.现代程序都含有复杂且具有无限值域的抽象数据类型及各种复杂的操作,CFITL语义定义相比CTL等时序逻辑更复杂,因此,基于显示状态搜索的方法难以有效进行,而基于SMT的CFITL有界模型检验方法更易实现、更具有可行性.最近开发相关的原型工具,并进行相关的实例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语义和静态语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玲.语义模糊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
[2].陈冬火,刘全,金海东,朱斐,王辉.具有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语义的时序逻辑[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
[3].马晓华.静态与动态:论汉英中性词的语义偏移[J].外语学刊.2011
[4].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1
[5].程书秋,肖任飞.语言中两大基本语义语法范畴:“动态”与“静态”——从“了”谈起[J].学术交流.2010
[6].彭家法.当代形式语义研究新进展——意义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7].李杰.现代汉语的动态状语和静态状语及其句法语义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8].王宝珠.英汉动态、静态形容词句法及语义特征对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曾方本.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转换及其语义位移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10].冯清高,夏虹.介词空间语义的“静态”与“动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