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市场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国债期货市场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石卫[1]2003年在《国债期货市场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期货产生于1970年代后期的美国。产生之初,国债期货便显示出内在的极强生命力,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它已经是全球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品种。我国曾经在1992年至1995年开办过国债期货的试点,但由于条件和监管的原因,导致过度投机,被迫停办。8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开辟国债期货市场已成为金融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国债期货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规则,以及国债期货所发挥的重要经济功能。使读者对国债期货及其市场有一个总的了解。第二部分阐述了国债期货的定价理论,以及国债期货市场交易者的叁种交易行为——套期保值,投机和套利交易的一般原理,阐述了套期保值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第叁部分分析了国债期货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以及世界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着重介绍美国在国债期货市场监管方面的经验。最后一部分回顾了我国在1992-95年国债期货交易的情况及经验教训,着重分析我国目前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具备的条件,认为国债期货可以做为我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首选开发品种,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朱丽丽[2]2006年在《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进行过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市场投机和价格操纵现象异常严重,导致国债期货交易经过两年多试点后被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暂停。 本文主要讨论在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之后,经过10年多发展的中国债券市场上重新推出国债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先运用无套利定价说明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工具)定价的基本依据,然后回顾历史,即95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现阶段恢复国债期货交易中存在的障碍和风险;进而用我国近年来的国债市场发展近况证明我国债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为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上国家政策的辅助,如上障碍可望于近期内到解决,从而得出我国已经具备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条件的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一论题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逼近、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正在逐步凸显的今天具有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汪蓉[3]2017年在《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是金融市场上高级衍生工具的一种,指交易者在具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交易场所事先确定买卖价格并在交易合约规定的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交割的国债衍生交易形式。世界上首张国债期货合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MF)——91天美国国库券,主要是为了有效的避免当时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利率风险。之后,国际上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将国债期货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发展完善,使得国债期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好地发展。我国对于国债期货市场的第一次试点是在1992-1995年,但是存在违规操作以及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导致“314事件”、“327风波”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国债期货事件,使得试点以失败告终。时隔18年之久,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顺应市场需求,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得以重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重启的标志性事件即为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2013年9月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中金所”)推出。此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2015年3月在中金所推出,2年期仿真合约于2017年2月上市。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主要以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规范发展问题,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说明,阐述了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建立了论文的逻辑构架,概括论文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国债期货市场的一般分析。首先指出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含义、定位以及构成要素;其次阐述了四个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无套利定价理论、内部控制理论、金融市场监管理论和市场微结构理论;然后论述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制度体系,主要是合约设计制度、结算制度、交割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四个方面;最后概括了国债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即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第叁部分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制度变迁和现实考察。首先介绍了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包括国债期货的试点、退市和重启:其次分析了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对我国现阶段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功能的发挥程度进行描述;最后以实证分析的方式来论证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为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首先介绍了样本国家国债期货市场的实践,包括美国成熟的叁级管理模式、英国自我监管为主的管理模式、德国先进的电子化交易服务模式和日本民间部门参与的管理模式;然后阐述了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丰富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完备的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合理分工的市场监管制度。第五部分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从推进国债期货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优化国债期货市场环境、强化国债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健全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和积极培养国债期货市场人才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利用VAR和VEC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得出了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功能发挥状况良好的结论,为确定基础利率奠定了基础;二是在国债期货市场立法方面提出近期和远期两条思路:近期可以出台《国债法》,远期可以出台《期货法》,鉴于国债期货市场既属于国债市场又属于期货市场,可以将国债期货市场相关条款的规定在这两部法律中加以确定,这样就填补了国债期货市场法律方面的空缺。

申焕民[4]2003年在《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保证了股指期货对规模与流动性的要求;股指的频繁波动提供了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机构投资者的扩大提供了众多的投资主体;期货市场的发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制约股指期货推出的主要因素是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立,根本问题在于法的缺失。现有的有关期货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商品期货,缺乏对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正面规定,需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开发、上市、交易、风险控制、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规定,解决推出股指期货的客体、主体以及交易场所等法律障碍,否则股指期货无法运行。 目前,国内对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很高,但股指期货的推出仍然遥遥无期,主要原因在于股票全流通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股指期货的推出一直未列入议事日程。有鉴于此,本文将总结国外股指期货发展的经验教训,阐述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论述推出股指期货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全流通的问题不是股指期货推出的根本障碍,而且,股指期货的推出还有助于投资者规避全流通带来的系统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股指期货的推出须立法先行,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开设应当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起步介绍股指期货的发展史以及股指期货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资金的影响,以及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第叁部分分析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讲述新兴市场股指期货的发展战略,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第五部分从股票现货市场与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分析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已具备的基本条件;第六部分从法律环境、监管体系和市场条件叁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部分对我国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杨萍[5]2000年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我国金融创新实践的实证研究。 首先,本文概括总结了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发展的标志,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金融资产的功能是将拥有盈余资金的一方的资金转移到需要资金投资的一方,同时将与现金流相关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在寻求资金和提供资金的各方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资本市场提供给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功能有叁:一是资本市场提供了价格发现机制,即市场上的买方与卖方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交易资产的价格,或者说确定了金融资产要求的收益率。二是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出售金融资产提供了一种机制。由于这一特点,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第叁,资本市场减少了交易的搜寻和信息成本。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根本的标志,是金融中介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能够安全、有效地将储蓄带引至有用的投资,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微观经济过程中的资本市场,是从理论上探讨资本市场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根据新企业理论,资本市场即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一种与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相关的互补性制度安排,在控制代理人问题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资本市场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成为可能。 宏观经济过程中的资本市场是从理论上对货币和金融资产的市场变化如何影响现实中的消费、生产、投资决策方面所做的分析。在理论上,资本市场发展的宏观意义主要体现在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与总支出的关系方面。 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市场的作用,一是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形成率的提高,住房、生产性厂房和设备、存货和耐用消费品等存量资产的增加,以及经济系统财富的增加;二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资本市场的发展消除了分割的投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充分认识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后,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创新机制、促使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主要因素、主要的金融创新及其带来的市场效果、金融创新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意义等问题。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关于后进国适用已知技术也是创新的观点,根据制度创新理论关于制度和制度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认为当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创新问题时,金融创新概念的内涵应该得到扩展,即发达国家金融创新成果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因此而带来的制度创新,要纳入金融创新的范畴。 在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机制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在追逐利润、管理风险过程中产生的新金融产品及其交易市场的需求,激励着提供金融产品的金融中介机构创造并供给能满足其需求的金融新产品;二是市场组织者(证券交易所)和市场监管者(证监会等)制定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交易制度、监管原则和措施,以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尽管借款人和投资人的需求是导致金融创新的最基本原因,但是己有的关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研究成果还是显示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种用素都刺激了金融创新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发展;使某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成为可能,或者与其它因素联十作用,形成一个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促使金融创新的因素包括税收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重新分配风险、增加流动性、法规或法律田素、利息水平和波动性。价格水平和波动性、金融理论的发展。技术发展因素及其他。在上述诸多因素中,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全球性竞争的增强以及相伴而来的组织和政府垄断权力的衰落、金融经济学科学的发现,是使许多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的叁大因素。 金融创新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意义,一是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并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金融创新所提供的那些合约能从很多方面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特别是它们能使真实市场更接近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假设的理想境界,如股票指数期货。从市场结果看,有些新生的金融产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达到原有的目的,而另一些则能达到仅以现有产品所无法达到的目的。二是对证券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出现的新金融工具、日益复杂的定价技术、以及迅猛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在使资本市场更加完全的同时;又致使金融活动中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更加突出,减弱了投资者对外部冲击的承受力。为了减少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市场风险,市场监管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并不断完善市场制度的建设。 本文从我国资本动员方式转变、资本市场形成并不断发展为切人点,从我国资本市场上金融创新供求状况、我国发展股票指敷期货市场的可行性、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实践、以及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由于改革的深入,政府主导型资本动员方式所造成的国有企业过分依敕国有银

林高翔[6]2004年在《利率期货在我国推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主题是讨论在90年代的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以后,我国的债券市场经过八年多的发展,到今天推出以国债为载体的利率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国债市场近几年来迅速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债市场容量、品种均有跳跃式的上升,这一方面活跃了市场交易,使得国债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给市场的债券持有者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从而使债券市场的避险需求增加,市场中要求推出利率期货以给投资者一个对冲风险的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分别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债市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方面的推进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现阶段推出以国债为载体的利率期货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结论。首先,笔者通过几方面的分析证明现阶段在我国推出利率期货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利率在1996年5月1日以来连续8次下调,现阶段已处于历史低位;从我国的资金紧缺程度来看,利率一旦放开,将有上行的趋势;加上十六大的报告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内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这样的高增长率对利率水平毫无疑问也将具有推动上升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增加,周期性波动也会使得利率变动不居:即,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在中长期内利率将会有极强的上升压力,同时伴随着利率波动幅度的频繁化和剧烈化。这一点同样被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所证实: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变动趋势正是利率水平的提高和波动幅度的加剧。正是由于这些利率变动趋势的潜在威胁,我国的国债市场的避险需求逐渐加大,首当其冲的品种就是长期国债。这一部分国债在我国国债市场中的份额很大,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长期国债利率长期以来偏低,一旦利率<WP=4>反转上行,这部分国债的持有者面临着很大的利率风险。同时,我国长期国债主要的持有者是商业银行和大机构,比如保险公司,利率水平的上升将极大损害我国金融机构的利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推出利率期货以给这些投资者提供一个对冲持有其长期国债的避险工具,对于鼓励持有长期国债、活跃国债市场交易、促进国债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纵深发展、从而又利于国债一级市场的渠道顺畅,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出于种种方面的要求,推出利率期货已经日渐紧迫。然后,笔者分析历史经验教训,列出了推出国债期货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风险,包括:1.国债现货市场的容量是决定期货市场推出的基础,在一个市场容量不足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推出期货市场是一种冒险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赌博,因为,如果没有现货市场的支撑,期货市场很容易为大机构所操纵,导致“多逼空”风险的产生。而在我国现阶段,债市虽然极大的发展,但是现货市场容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言依然稍小,这样的一个小市场可能不足以支撑利率期货的推出;2.国债市场的期限结构不合理。我国现阶段短期国债品种缺位,阻碍基准利率曲线的形成,而基准利率曲线是金融衍生品的重要定价基础,也是一个经济体利率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国债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使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被削弱,较为贫乏的品种又限制了国债期货品种的设计;3.我国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利率波动较为平稳,使企业机构的避险要求下降,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大打折扣;4.现货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债市场的分割性,即同时存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造成了本来容量就小的市场流动性更差,而占国债市场比例最大的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又不如交易所、柜台市场好,这都给我国利率期货的推出造成障碍。同时,笔者通过回顾95国债风波,得出结论认为,利率期货的推出存在很大的风险,需要认真加以控制。那么,我们现在是否能克服这些障碍,控制潜在的风险,顺利开展利率期货呢?笔者着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是否能突破上文所提出的障碍并有<WP=5>效控制风险,推出国债期货。笔者的分析从我国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开始。如前所述,只有一个发达的现货市场才能支撑期市的开展并有效防范风险。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现货市场的不发达。但是,分析我国国债市场这8年多的发展数据,无论发行量、发行品种、国债余额、市场流动性、期限结构来看,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国债发行量比1995年约提升了300%,余额则是1995年底的6倍左右,年均增长84%,已经初步克服了由于市场容量不足、流动性欠缺可能造成的“多逼空”的风险;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虽然可能不会继续保持下去,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近期内不可能淡出,这也使国债的发债规模继续保持这两年的高水平,这对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推出无疑具有保障作用。国债市场的期限结构日趋合理,短期品种正在逐渐增加,可以预见,基准利率体系将可以逐步走向完善,从而指导市场利率的形成。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也在加强,由于这2002年以来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大部分都是跨市场发行,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套利行为使得同种国债的收益率趋向统一,更好的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同时也为两个市场的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市场的统一无疑将大大

张凯[7]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迅速前进。同过去相比,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控制权被转移给了金融机构,他们可以依照自身的状况以及对市场情形的判断来确定利率水平,而不再是经过国家控制。金融机构在实现了不同利率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节约融资的成本,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实体经济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除了会使银行经营压力增加之外,利率将会出现较大较频繁的波动,如果没有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那么市场的发展将会受阻。国债利率作为利率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债期货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一工具。根据国外的经验,当利率市场化进行到相应阶段时国债期货就会产生,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率期货,对于国债现货以及基准利率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期货的价格代表着未来现货的价格,为国债现货提供了一个价格参照标准,而且还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制定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国债利率成为利率体系中的重要参照标准,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虽然理论上来说,国债期货是解决利率波动风险,确定基准利率的必备工具,而且理论界也对国债期货的上市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但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理论与现实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我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并不特别注意利率风险管理,缺少相关意识和工具。所以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展开研究分析,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的国债期货发展并不很顺利。中国的国债期货始于1992年,在经历了市场动荡、盲目投机之后,国债期货被迫叫停,直到2013年才重新回归市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初见成效,但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表现如何,有没有同现货市场形成互动,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能否发挥其应有功能,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上述问题,并试图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国债现货收益率是经由市场交易产生的,可以充分表明供求状况,而且它近于无风险利率,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债收益率作为资本定价的利率锚。这是利率同国债现货的直接关系,而依照理论,期货价格是现货将来的价格,对期货与现货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货的价格,即利率价格。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通过分析我国国债期货重新上市后的交易数据,对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国债现货和期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将期货、现货与利率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利率市场化与国债期货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梳理利率市场化和国债期货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两者的相关理论,遵循现状分析-构建模型-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国债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保持长期均衡;国债期货与国债现货之间存在价格引导,但现货表现不明显;国债期货很好的发挥了价格引导作用;我国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利率市场化与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完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形成多元的投资结构;增强期现市场互动关系,建立统一健全的监管体系;顺应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利率市场化协同发展。利率市场化可以说是当下最流行火热的话题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国内学者对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大多将两者分开作为单独研究对象,而研究两者相互关联的文章并不多。本文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

王媛[8]2013年在《重启国债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后,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暂停了近20年。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启国债期货市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国债期货交易有利于管理利率风险,发展我国国债市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并推动我国市场利率化进程,重启国债期货市场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利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债现货市场越来越壮大,并且期货交易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逐渐完善,为重启国债期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杨杨[9]2012年在《恢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债期货是金融期货中利率期货的一种,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产生之初,该品种就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并迅速成为金融市场上重要的避险工具。目前,它作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几个期货品种之一活跃的期货市场之中。我国曾在1992年12月至1995年5月开办过国债期货试点交易,但由于当时我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市场监督和管理不够完善,和过度投机的存在,最终导致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失败。现如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使得我国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化。经济环境方面,一方面,我国国债现货规模发展迅猛,2011年的国债发行额达到15446.5亿元,而1995年的发行量只有1549.8亿。十六年增长了10倍。此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这些内部条件都为我国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现已进入高通胀时期,央行对利率调整的频率也有所加快。这样一来,使得那些大量持有低票面利率国债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大量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不得不寻求利率避险工具,市场需求国债期货的声音也愈来愈强烈。再者,金融期货的完善是一国期货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完善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已经成功上市,填补了我国金融期货的空白,利率期货的推出,将是我国建设经济大国的重要一步。在各种条件之下,2012年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为我国国债期货的再次登台做准备,也为以后中国发展期权交易做好铺垫。本文借助我国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这个平台,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及国债期货交易做研究。一方面,回顾我国试点时期国债期货交易的情形,深刻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再结合当今的经济环境,探讨恢复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国外国债期货交易的管理经验,对我国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提出政策建议。

马丽[10]2006年在《利用衍生金融市场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文中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力的推动了双方的经贸往来,而构筑区域金融平台不仅可以提高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依存度、夯实双边合作基础,还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有效的金融合作以及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云南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应抓住机遇积极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云南经济发展。 鉴于昆明金融业发展现状对于构筑金融平台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金融体系商业化、国际化水平低,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差以及金融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衍生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平台的构筑。本文首先简介了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设想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提出了昆明构筑区域金融平台的的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昆明构筑区域金融平台的可行性,然后提出利用衍生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平台建设,最后对利用衍生金融市场来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总之,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需要衍生金融市场的推动。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增加,各种金融风险将逐渐凸现出来,而衍生金融工具恰好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因而只有加快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加快我省构筑区域金融平台设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债期货市场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D]. 石卫. 湖南大学. 2003

[2]. 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可行性研究[D]. 朱丽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3]. 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思考[D]. 汪蓉.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4].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研究[D]. 申焕民. 浙江大学. 2003

[5].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 杨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6]. 利率期货在我国推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D]. 林高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7].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D]. 张凯. 安徽大学. 2016

[8]. 重启国债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王媛. 东方企业文化. 2013

[9]. 恢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问题研究[D]. 杨杨.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利用衍生金融市场构筑面向东南亚以昆明为中心的金融平台[D]. 马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国债期货市场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