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道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严,般若,中道,澄观
中道观论文文献综述
德存[1](2019)在《刍议华严宗的般若中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道思想的源流入手,首先分析从原始佛教到大乘初期这一时间段内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之脉络。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可以说是印度佛教大乘初期发展的一个顶峰。本文在剖析大乘初期印度般若中道思想对中国华严宗的影响的过程中,将适当对比龙树菩萨的中道观与华严宗历代祖师着作中所涉及的般若中道思想。从华严宗历代祖师的着作中不难看出:虽然华严被判为别教一乘,从事事无碍的角度来看,华严有其独特的不共性与圆融性,并且无论是印度佛教的大乘空宗还是有宗,在华严宗看来都无法彰显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时又含涉主伴圆融这一绝对超越趣旨。但是,作为华严宗核心教义的无尽法界缘起观依然是以龙树菩萨的在中观学派中所开显的般若中道观为基础,甚至可以说,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是在无自性之般若中道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符合中国佛教思想的展开与阐释。(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9年02期)
马永红[2](2019)在《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禅师还是学者,对禅宗"不立文字"之说历来争议颇多。禅宗的语言观也大体经历了从"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再回到"不离文字"的阶段。究竟是两者兼顾还是绝对的"不立",取决于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禅者的修养境界。禅宗认为,对宇宙真相的认识,既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是禅宗对文字认识的中道原则,也是禅宗的语言特色。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融通无碍,互为一体。"不离文字"是认识禅理的前提条件,"不立文字"是在"不离文字"的基础上对文字的超越,是领悟文字以外禅理的终极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9期)
桑延海[3](2019)在《孔子“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中道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德行伦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庸(中道)原则。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接近,但仍有些微的区别。孔子的"中庸之道"体现出对个体行为的德行之和谐追求,主张一种在世而超越尘世的一种"时中"之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主张一种代表和实现德性、善的完满性的"空中"中道观。"中庸"("中道")思想经历历史大潮的冲刷和洗礼,至今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社会和谐仍有着广泛、深刻、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吕婷[4](2018)在《皎然的“中道”观与近体诗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僧皎然的《诗议》是在当时复古与革新的激烈争论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近体诗理论的系统阐述。皎然以大乘佛教"中道"观作为方法论,调和了追求天真天然的诗学理想与近体诗中强调人为技巧的倾向、提倡苦思的创作方式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更开阔通脱的诗学思维模式。(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永萍[5](2018)在《多重视域下中道观的现代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道",即中正之道,是伊斯兰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穆斯林在功修与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对伊斯兰中道观现代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学术界历来就有所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伊斯兰中道观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多个层面的阐释,对其消极意义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杨正位[6](2017)在《经济学的中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把这些重要论述落到实处,充分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当代实践灵活运用,是一个重大课题。十九大报告强调:“(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7-12-22)
程海霞[7](2017)在《中晚明思想家王塘南“儒门中道观”详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晚明叁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塘南借助于佛老中道观之表达,提出了作为"孔门之旨"的儒门中道观,并对之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儒门中道观之使用,既体现于"无"(寂、体)与"有"(感、用)、"虚"与"生"、"生生"与"无善无恶"(虚寂)等本体之特性层,又体现于本体所涉之理事关系层、与之相关的儒门工夫层、性内物外层、"太极"与"生灭之根"之关系层等。然其亦具有相应的理论边界,点显着儒佛之差异。此又凸显了王塘南叁教观的复杂面相及其现实缘由。(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郭永萍[8](2017)在《中道观、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构造中国人的思维品质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中道是伊斯兰教重要的观念之一,而中庸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价值原则。中道与中庸二者在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二者的哲学基础与产生的渊源上又有一定的差别。积极弘扬伊斯兰教中道观与儒家中庸思想之中有时代价值的成分,对引领民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邹啸宇[9](2016)在《胡寅中道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对儒家中道观念的贯彻与运用。在他看来,中道乃是究极圆满之道,具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大公至正、纯粹精一、赅摄万有、圆融一切的内涵特征,可以充分体现出儒家的根本精神;同时,中道融摄道、理、心、性诸本体性范畴之义涵,既是宇宙万有之本原,亦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理想和最高境界。这样一种中道观贯彻于胡寅的整个儒学,既是他批判佛、老等异端思想的有力武器,也是其救治时弊、经邦济世的根本理念,因而对于胡寅的儒学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班班多杰[10](2015)在《再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中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翔实丰富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提纲挈领地追溯了印度佛教般若中观的渊源流变,梳理宗喀巴中道观的主旨、特色,并将宗喀巴新中道观的创新之处总结为"以功能有破实体有,以实体无破根本无"。该文还将汉地受中道观影响的哲学家与宗喀巴作了比较研究,勾勒出了彼此的中道观、体用观的异同之处。(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9期)
中道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论是禅师还是学者,对禅宗"不立文字"之说历来争议颇多。禅宗的语言观也大体经历了从"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再回到"不离文字"的阶段。究竟是两者兼顾还是绝对的"不立",取决于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禅者的修养境界。禅宗认为,对宇宙真相的认识,既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是禅宗对文字认识的中道原则,也是禅宗的语言特色。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融通无碍,互为一体。"不离文字"是认识禅理的前提条件,"不立文字"是在"不离文字"的基础上对文字的超越,是领悟文字以外禅理的终极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道观论文参考文献
[1].德存.刍议华严宗的般若中道观[J].中国佛学.2019
[2].马永红.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桑延海.孔子“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中道观”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9
[4].吕婷.皎然的“中道”观与近体诗理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
[5].郭永萍.多重视域下中道观的现代意义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6].杨正位.经济学的中道观[N].中国经济时报.2017
[7].程海霞.中晚明思想家王塘南“儒门中道观”详释[J].浙江学刊.2017
[8].郭永萍.中道观、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7
[9].邹啸宇.胡寅中道观探析[J].船山学刊.2016
[10].班班多杰.再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中道观[J].哲学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