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假说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洛伦兹假说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一、洛仑兹假定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游群[1](2019)在《载流圆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薄板薄壳的磁弹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考虑温度影响的薄板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问题。对薄板的挠度、应力、温度、洛伦兹力、电场强度以及径向位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出了对现实工业生产具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和结论。在现如今有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磁弹性问题的研究,对热磁弹性问题的研究并不多,热磁弹性问题本身就是磁弹性问题的拓展和延伸。根据薄板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推算验证了载流圆板的磁弹性基本方程,运用传热学知识,最终给出了载流圆板的热磁弹性基本方程。用纽马克稳定有限等差式和迭代法得到载流圆板热磁弹性基本方程的迭代方程。通过近似变换消除圆板中心的奇异性。分析了梯形载荷作用下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问题,用差分法计算得到圆环变量的数值解,讨论了圆环挠度、应力、温度、洛伦兹力以及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出变量曲线图,通过不同变量曲线图对比得出圆环变形规律。分析了变厚度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问题,用差分法计算得到圆环变量的数值解,讨论了圆环挠度、应力、温度、洛伦兹力以及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出变量曲线图,通过不同变量曲线图对比得出圆环变形规律。分析了滑动支承圆形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问题,用差分法计算得到圆形薄板变量的数值解,讨论了圆形薄板挠度、应力、温度、洛伦兹力、电场强度以及径向位移的变化情况,绘制出变量曲线图,通过不同变量曲线图对比得出圆形薄板变形规律。

袁帅伟[2](2019)在《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新型磨料射流发生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许多行业中,磨料射流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磨料切割、磨料抛光等。如今,磨料射流技术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前混合磨料射流磨料罐内一次性装的磨料有限,必须在停机后加入磨料方能继续工作;第二,后混合磨料虽能连续工作,但系统能量利用率较低。本文将电磁发射技术应用于磨料射流研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建立了磨料射流发生装置;磨料的材质为金属,受力来自于电磁力;磨料颗粒不同于以往的磨料,因为磨料直径大小与受到的电磁力大小有很大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电磁发射技术基本理论中电磁炮的原理、主要结构及分类,重点对本文采用的同步感应线圈炮,对其结构、原理及影响系统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分析了液固两相流中固相颗粒的基本特征,固相颗粒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加速力及不均匀力,并针对单磨料颗粒在管道内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运动过程进行了方程的建立。设计并建立了电磁磨料射流发生装置平台,对实验装置运用Ansys Electro-magnetics suits电磁仿真软件对磨料加速的最佳发射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圆柱形磨料的最佳发射位置是磨料尾部距加速线圈入口处-9mm,球形磨料的最佳发射位置是磨料末端距加速线圈入口处的距离为-6mm;分析了装置产生磁场的分布图,揭示了磨料最佳发射位置与磁场的关系。分别对不同参数的球形磨料与圆柱形磨料在不同电压下进行了实验,通过分析速度数据得到直径8mm、质量为2g的球形磨料和长15mm、直径8mm质量为5g的圆柱形磨料的最终速度最大,并对不同参数的球形、圆柱形磨料在不同电压下利用单级加速装置模拟软件模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采用Ansys Electromagnetics suits电磁仿真软件分别对不同参数的球形磨料和圆柱形磨料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分析模拟仿真得到的速度曲线图和位置曲线图,得出直径8mm、质量1.5g的球形磨料和直径8mm、长10mm、质量2.5g的圆柱形磨料的最终速度最大。采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磨料在推动介质水运动时的速度、压力变化及管内介质水的速度分布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得到磨料的速度在水中衰减地非常快,管内介质水的速度分布均匀,距磨料运动方向300mm远处的速度已经特别小,因此,加速管的长度不宜过长。图[48]表[3]参[53]

程守华[3](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认为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耿伟伟[4](2018)在《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消除了定子铁心,从而使其具有效率高、无齿槽转矩、电枢反应小、转子损耗小、过载能力强、轴向结构紧凑、适合高速运行等显着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驱动与发电系统、航空飞行器电推进系统、航天伺服或作动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基本电磁拓扑结构,探索研究了该类型电机本体的设计理论与优化方法、定子浸油冷却方法、损耗计算与效率最优设计、基于Halbach永磁阵列的高速高强度转子结构、高效高正弦波电流控制等关键技术,从理论与仿真分析到实验测试各环节研究了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基本特性和关键技术。并结合无轴承电机理论创新提出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及控制方法。阐述了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从有铁心永磁电机到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逐步衍化的过程及其转矩产生原理。并且,从磁路形成原理将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分为径向磁场型、直线运动型与轴向磁场型三大类,结合研究现状讨论了三类不同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特点。针对定子无铁心永磁的低电感特性驱动控制电流脉动大的问题,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多种控制方法。最后总结了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基本特点及其技术难点,并说明本文研究工作内容及意义。简要归纳了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基本拓扑结构,基于现有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难题,从定子绕组线圈绕制成型及散热和产生高正弦度气隙磁场的永磁转子设计两个关键技术角度出发提出新型轴向场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基本结构。论述了新型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的绕组设计、高正弦度Halbach永磁阵列盘式转子设计,推导了考虑结构强度的尺寸方程。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详细分析了新型轴向磁场永磁电机的电磁特性,包括磁场分布特性、端部漏磁特性、转矩-电流特性等,研制了9槽8极和12槽10极的原理样机,实验测试验证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为该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详细分析了高速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绕组高频交流损耗产生机理,得出了高频交流损耗和直流损耗权重对绕组总损耗的影响规律,并从降低损耗的角度对绕组线圈利兹线的导体线径线规的选取提出建议。利用简化等效绕组模型在复杂的三维磁场分布条件下通过有限元分析准确计算得到利兹线导体涡流损耗,为电机效率最优设计提供参考。并且,对浸油冷却条件下的定子绕组进行了流体场与温度场的耦合仿真分析,完成了不同工况下的热平衡绕组温升测试。给出了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基本结构设计,分析了定子绕组、转子永磁体及转子导磁背轭的受力特性,提出合理的定子无铁心绕组支撑与密封、高强度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的新型结构,建立三维电磁-温度-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定子绕组支撑部件的热应力分布、转子永磁体的应力及转子支撑部件的应力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盘式转子的永磁体护套及过盈量进行分析与优化,解释了9槽8极原理样机在高速运行下转子失效的结构设计缺陷,完成了12槽10极结构原理样机9000r/min冷态和热态下的高速转子强度测试。针对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低电感特性,研究PWM斩波控制下的电流波动机理,基于带输出LC滤波器的三相全桥逆变器的电力电子变换器理论,提出了低电感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方法,建立了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控制系统MATLAB数学模型,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电动运行控制策略,研制了控制器原理样机,实验初步验证了该驱动系统电流闭环控制的效果,为低电感特性的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从无轴承永磁电机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的特性,提出一种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研究了该新型无轴承永磁电机的定子悬浮力绕组和转矩绕组的设计方法与集成理论,推导了洛伦兹型悬浮力和转矩产生的计算公式。建立了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验证了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理论的正确性。并且,提出了该新型无轴承永磁电机的转矩和悬浮力控制方法,通过Maxwell+Simploer场路耦合模型的仿真,验证了悬浮力电流和转矩电流高度耦合的集成控制方法。

王令隽[5](2017)在《致中国物理学界建议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指出了理论物理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已经走入死胡同,并从其理论,哲学和方法论上分析了根源。文章指出,国际理论物理学陷入不可克服的困境,正是中国跳出泥潭,在科学上赶超西方,实现科学强国的历史机遇。作者建议中国物理学界立即断然冲破粒子物理和大爆炸宇宙学标准模型的理论框架,探索新的道路,建立中华学派,引领世界理论物理潮流,并提出了策略选择。作者认为,理论物理的出路在实验核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必须立即大力展开核同位素稳定性的普查和实验数据的原始积累,以求解开微观理论之谜并寻求能源危机的彻底解决。

刘觉平[6](2015)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文中提出麦克斯韦提出了描述经典电磁场运动及其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规律的完备方程组,将电学、磁学和光学统一为电磁场动力学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洛仑兹协变性和U(1)局域规范不变性,成为构造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经典模板,在物理理论和实验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任晓敏[7](2015)在《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文中指出基于笔者提出的弥聚子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中对于主要反映超高速领域物质运动与时空之间关系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或称"高速狭义相对论")的尝试性拓展——预言了有可能显着存在于超低速领域的低速狭义相对论效应乃至有可能显着存在于超高速和超低速领域、同时涉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常速领域的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效应,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前提进行了评述、质疑与修正,其要点包括:第一,指出了爱因斯坦在"以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前提"的名义下所做推导的前提超出了纯粹意义上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它实际上隐含了独立且具有潜在局限性的"伽利略极限契合原理"和"线性时空变换假设";第二,指出了依据对电磁波运动的考察和狭义相对性原理而得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在其意义和作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对实物体运动的考察则有可能获得等价于光速不变原理或较之更具普遍意义的能够作为狭义相对论前提的原理,从而有可能更深刻、更充分地反映狭义相对论效应的物理本质乃至引发狭义相对论的变革;第三,区分了光速不变原理与"固有常数光速个例性原理",指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不仅寓于相关时空变换表达式的高度对称性之中,还必寓于其他与物理过程相关的原理之中;第四,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对狭义相对论的前提进行了更新,即扬弃了光速不变原理并代之以先前提出的实物体运动存在速度上限和下限的"双极限速原理"及与之孪生的"双极限速质量-速度关联原理",并指出了在笔者所期待的狭义相对论的变革中恰当运用"伽利略极限契合原理"或将其推广为"洛仑兹极限契合原理"乃至推广为扬弃具体极限情形的"一般性极限契合原理"以及放弃"线性时空变换假设"转而依循"时空变换数学形式的开放性原则"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上限速单极近似下引入质量-速度关联原理,重新推导出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洛仑兹变换关系式,明确了以质量-速度关联原理取代光速不变原理的推演步骤,并使得"光速不变"(或"上限速度不变")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由前提蜕变为推论.继之,分别给出了上限速单极近似和下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量-速度关系的唯象推导过程,并明确了低速狭义相对论和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时空变换关系式的构建原则.这一工作使得全速域狭义相对论完备理论模型的建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贺守波[8](2014)在《ADS强流质子加速器低β超导HWR腔结构稳定性分析与调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导半波长谐振腔(half-wave resonator, HW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首次研制成功。超导HWR腔具有结构紧凑,无横向束流偏转效应等优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低能直线加速器的主要加速结构之一。它是基于TEM电磁场模式的二分之一波长的同轴型加速结构。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ADS嬗变系统计划研制流强达到10mA,能量达到50MeV的超导直线质子加速器,其直线注入器II中2.110MeV加速器采用两种不同β的超导HWR腔。对于超导腔而言,Q值一般较高,论文研究的超导HWR腔工作在162.5MHz,有载品质因数较高,工作带宽窄,通常仅有几十赫兹,因此超导腔工作的稳定性是国际上的难点课题。本论文研究了用于直线注入器II中频率为162.5MHz,最优β为0.10的Squeezed型HWR腔的结构稳定性。基于有限元法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计算了HWR腔的各失谐因素,包括氦压敏感度系数计算,洛仑兹失谐效应分析,颤噪效应分析,以及腔体降温频漂等。论文引入弹性边界作为超导腔约束条件,提高了仿真计算与超导腔垂直测试、水平测试的结果的符合程度。此外,根据失谐分析结果,对Squeezed型HWR腔体进行了结构上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有效提高腔体结构稳定性的设计方案,确保超导HWR腔运行的稳定。直线注入器II510MeV超导段拟采用频率162.5MHz,最优β为0.151的Taper型HWR腔。论文分析腔体的电场和磁场分别对氦压敏感度系数K P的贡献量。鉴于HWR腔体的电磁场模式和Taper型腔结构的特殊性,提出一种氦压敏感度系数为零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提高腔体磁场区的结构稳定性和降低腔体电场区的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的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腔体氦压敏感度系数为零的设计方案。论文研究了低β超导HWR腔频率调谐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HWR腔体的调谐参数,包括腔体的调谐敏感度、调谐范围、调谐精度、幅值相位稳定度要求等。根据超导HWR腔对频率调谐的要求,结合HWR超导腔的结构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套由步进电机驱动的慢调谐装置,通过超导HWR腔常温测试和水平测试结果表明调谐器能够稳定运行。此外,论文提出常温运行下和低温运行下的piezo快调谐器两种设计方案,提高了调谐器的调谐性能,抑制回程滞后等现象,实现对氦压波动、洛仑兹失谐等因素引起超导HWR腔频漂漂移的快速响应与调整。

龚海军[9](2013)在《电磁—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三传”是凝固过程中重要的传输现象,“热-动-质”各场量彼此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其传输行为决定着铸件的结晶质量和性能,电磁场的引入会使这些传输现象更加复杂。因此,对合金的电磁铸造过程建立一个普适的电磁凝固传输统一数值模型并采用一种高效的算法来求解,对于研究不同合金在不同电磁铸造工艺中的凝固传输行为,实现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建立电磁场与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过程的统一数值模型,拓展并应用求解压力-速度(P-V)耦合过程的Direct-SIMPLE法(直接求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方法),着重解决电磁场与合金凝固传输间接耦合的宏观传输高效数值计算的相关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FEM)软件详尽的计算和分析了用于电磁连铸等电磁铸造加工中二维和三维数值计算的静磁场和行波/谐波磁场。发现物性参数假定为常数时其静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幅值(|B|max)随电流密度载荷线性增加;相同电流密度载荷下一对极行波磁场的|B|max和感应电流密度都较二对极行波磁场的大,但二对极行波比一对极行波变化均匀。通过电磁模型的计算和分析,为电磁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电磁载荷数据。建立了能综合考虑铸件与铸模存在相对运动并适用于纯液/固相情况和有/无电磁场的电磁凝固耦合统一数学模型,基于交错网格并通过有限容积法(FVM)导出了求解二维/三维P-V耦合的Direct-SIMPLE算法。该方法导出的压力和速度场的分解式与修正式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且只需对压力矩阵做迭代计算,而无需对速度和压力做反复迭代修正,因而可极大提高计算效率。提出和编写了一套将二维/三维电磁场FEM格式数据转换成FVM数据格式的有效方法和程序,它可实现不同FEM和FVM软件间格式的相互转化。在三维模型中,将各种形状FEM单元统一分解为四面体单元再与FVM网格中心点查找和对应,然后用四面体形函数线性插值;二维模型则直接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形函数插值。该方法简单可行,且精度高、耗时短。同时编写了用于二维和三维标/矢量场显示的通用后处理程序,该显示程序能实现坐标旋转和数据反馈等诸多功能。将ANSYS计算的静磁场和行波磁场结果耦合到连铸过程的凝固传输二维计算,实现了电磁场与连铸凝固传输的间接耦合计算。结果表明,适当的静磁场能够有效抑制板坯连铸过程中的环流;随着磁场的增加,射流冲击和液面波动幅度减小、流股变弱。本文计算中大小为|B|max=5.5×10-3T的静磁场能起到很好的制动和降低宏观偏析的效果;施加一对极或二对极的行波磁场后,熔池中上下两股环流在洛仑兹力影响下被明显改变,加强了弯月面处和凝固界面前沿熔体的流动,本文中二对极行波磁场的综合作用优于一对极行波磁场。将本文模型和算法扩展至三维开放系统的薄板坯水平连铸计算,模拟了在不同外形和强度的虚拟和真实静磁场作用下单带式连铸的流动和传热。结果表明,静磁制动使熔体均匀的输送到水冷带上。本文考察的两类三种外形静磁场中,竖直条形及L形磁场的效果较佳,真实静磁场值|B|=0.4T时能使出口处冲击变小、单带上凝壳均匀生长,且流动形态达到最优。基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和导出的数值算法,采用FEM-FVM结合的间接耦合计算方案,对Ti-50Al合金直接和间接感应加热区熔定向凝固工艺进行了模拟、设计和实验,获得了质量完好的定向凝固试棒。有电磁场条件下的钛铝合金定向凝固工艺设计和无电磁场条件下的Al-Cu-Si共晶合金的模拟和实验表明,本文电磁凝固传输统一数值模型、算法及间接耦合方法是简单、准确和高效的。

钟海琴[10](2011)在《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玻耳兹曼是物理学研究处于从经典到微观转型期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统计力学的奠基者和原子实在论的坚定的辩护者。由于他的物理学研究涉及到对物理世界的存在性的根本理解,致使他不得不在从事物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同时,介入对关于概率、决定论、实在论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人把他自杀谢世的原因归结为他孤独的哲学思考。本文力图对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揭示他基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所阐述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二至六章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根据玻耳兹曼在不同时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的不同的科学哲学思想,分章探讨了他的统计决定论、实在论、对原子的辩护、图象论和语言哲学观五个方面的思想。其中,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观在内容上是他的前期哲学思想的综合。各章的要点归纳如下:第一章的阐述表明,玻耳兹曼是在研究麦克斯韦工作的基础上,登上了科学顶峰的,他从事统计物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牛顿力学研究纲领蕴含的哲学思想并行不悖。克劳修斯提出的熵概念和麦克斯韦的物理类比方法为玻耳兹曼统计物理研究奠定了概念前提和方法论基础,自身的科学素养为玻耳兹曼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进行的科学论战为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第二章考察了玻耳兹曼的统计决定论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玻耳兹曼是在不断地解构传统物理学研究方式的同时,逐渐地形成了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的思维方式,在重新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取得统计物理学研究成就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统计决定论思想。他对熵的概率解释是他的统计思想的实质内容,也对后来的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玻耳兹曼的实在论立场。玻耳兹曼的实在论思想是在他与当时的唯能论者、实证论者、工具主义者和现象主义者的争论中形成的。其中,他与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的争论最为激烈。在本体论意义上,他认为,作为统计力学基础的原子具有实在性;在认识论意义上,他认为,以原子假说为基础的物理学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描述;在方法论意义上,他认为,想象是理论的摇篮,理论是实践的工具,计算在理论物理中是必须的,是用来求解方程,联系不同表述有效工具,因此,数学方法是整理物理思想的真正有效的工具。第四章主要追溯了玻耳兹曼为原子辩护的心路历程。玻耳兹曼是一位笃信原子的人,他对原子的存在性的辩护不仅与他的实在论立场相一致,而且,他的辩护本身是内在于他的物理学成就(特别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玻耳兹曼方程和玻耳兹曼原理)的,或者说,他的原子实在论思想一方面是对19世纪的牛顿、博斯科维奇、克劳修斯和麦克斯韦等人的原子论思想的综合,另一方面,是他在为涉及到时间之矢和概率本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力学作出辩护的过程中,通过与洛希密特、策梅洛等物理学家的不断讨论与争辩,体现出来的。第五章主要论述了玻耳兹曼的图象论思想。玻耳兹曼图象论思想是在深受波尔查诺的学生齐默尔曼阐述的心理图象理论和伽利略与牛顿描述的力学图象观的影响之基础上,在研究电磁学、力学和统计力学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形成的。他试图通过图象论的观念来扞卫原子实在论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图象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说明了心理图象是对物理现象的内在本质的一种反映,偶然性说明即使是错误的心理图象也会对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此,心理图象既不是对实在的绝对客观的描述,也不是完全随意的主观构想,而是既包含了新的物理思想,因而具有可预言性,又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因而具有可错性。第六章考察了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玻耳兹曼晚年成为马赫哲学讲座的继任者,这个机会使他于1904和1905年间,从自然哲学讲座转向语言哲学讲座。他认为,从事哲学研究最简单和最经验的方法是语言分析和数学分析,解决语言问题最简单和最经验的东西是确定数学符号和表达的意义和指称,语言使用要与科学思想的表达相一致。

二、洛仑兹假定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仑兹假定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载流圆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热磁弹性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处理
    2.1 引言
    2.2 载流圆板热磁弹性基本方程的建立
        2.2.1 圆板的磁弹性基本方程
        2.2.2 圆板的电动力学方程
        2.2.3 圆板的几何方程
        2.2.4 圆板的物理方程
        2.2.5 载流圆板的热磁弹性基本方程
    2.3 基本方程中的洛伦兹力和温度场积分特征值
        2.3.1 洛伦兹力表达式
        2.3.2 温度场积分特征值表达式
    2.4 方程组的迭代处理
        2.4.1 建立迭代方程组
        2.4.2 消除圆板中心处奇异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载流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梯形载荷作用下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
        3.2.1 J_θ对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3.2.2 B_r对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3.3 变厚度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
        3.3.1 J_θ对变厚度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3.3.2 B_r对变厚度圆环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载流圆形薄板的热磁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滑动支承圆形薄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
        4.2.1 J_q对圆形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4.2.2 B_r对圆形薄板的热磁弹性效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和论文研究
致谢

(2)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新型磨料射流发生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4 本章小结
2 电磁发射技术基本理论
    2.1 电磁炮
        2.1.1 电磁炮的原理
        2.1.2 电磁炮的主要结构与分类
    2.2 同步感应线圈炮的受力分析及加速原理
    2.3 影响同步感应线圈炮效率的因素
    2.4 电磁发射技术的应用
        2.4.1 军事应用
        2.4.2 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电磁磨料射流加速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方法
        3.1.3 最佳初始位置
        3.1.4 装置的磁场分布
    3.2 加速装置性能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案和结果
        3.2.2 数据分析对比
    3.3 磨料参数对速度的影响
        3.3.1 球形磨料参数对速度的影响
        3.3.2 圆柱形磨料参数对速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磨料在流体中运动规律研究
    4.1 液固两相流基本概念
        4.1.1 固相颗粒的基本特征
        4.1.2 液固两相混合物的分类
        4.1.3 液固两相流的基本参数
    4.2 固相颗粒的受力分析
        4.2.1 阻力
        4.2.2 颗粒的加速力
        4.2.3 流体不均匀力
    4.3 磨料在管道内的运动研究
        4.3.1 单磨料颗粒受力分析
        4.3.2 磨料颗粒运动方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电磁磨料颗粒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5.1 Fluent软件简介
    5.2 数值模拟理论
        5.2.1 两相流的模型和基本方程
    5.3 ICEM CFD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5.4 Fluent参数设置
    5.5 管道内部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论文思路
    5.应用价值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1.1.4 结语
    1.2 三种数学形式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1.3.1 “场粒二象性”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1.3.3 重整化
        1.3.4 真空或基态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1.4.1 实体实在论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1.4.5 结语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2.2.5 小结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2.3.5 小结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3.2.3 联合概率解释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3.3.4 小结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4.2.1 语境模型
        4.2.2 模态逻辑
        4.2.3 总结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5.2.1 余代数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6.2.2 大脑和意识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基本概念
        1.1.1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基本原理与特点
        1.1.2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分类
    1.2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1.2.1 径向磁场型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
        1.2.2 直线运动型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
        1.2.3 轴向磁场型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
        1.2.4 电机本体设计关键技术与特点
        1.2.5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应用现状与前景
    1.3 低电感永磁电机驱动控制研究现状
        1.3.1 电流源型逆变器控制
        1.3.2 电机与逆变器之间串谐波滤波器控制
        1.3.3 多电平逆变器控制
        1.3.4 基于宽禁带功率器件高开关频率逆变器控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集中绕组永磁电机结构原理与设计方法
    2.1 基本原理与结构拓扑
        2.1.1 典型结构与磁路原理
        2.1.2 新型集中绕组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的提出
        2.1.3 新型无铁心集中绕组设计与特点
    2.2 转矩产生与尺寸方程
        2.2.1 转矩产生基本原理
        2.2.2 考虑定子机械强度的尺寸方程
        2.2.3 影响功率/转矩密度的关键参数分析
    2.3 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参数设计
        2.3.1 应用背景与设计依据
        2.3.2 Halbach阵列永磁盘式转子设计
        2.3.3 初步设计与理论计算
    2.4 三维有限元磁场计算分析与优化设计
        2.4.1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磁场分析
        2.4.2 端部磁场效应
        2.4.3 转子背轭对定子区域磁场强度的影响及永磁体利用率分析
    2.5 输出特性与实验验证
        2.5.1 静态电磁特性与实验结果
        2.5.2 电感特性与电枢反应
        2.5.3 转矩特性与过载能力分析
        2.5.4 12/10结构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交流发电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子无铁心绕组铜损和浸油冷却研究
    3.1 定子绕组损耗产生机理
        3.1.1 直流损耗分析
        3.1.2 交流损耗分析及其影响因子
    3.2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定子绕组损耗计算与分析
        3.2.1 三维有限元涡流损耗瞬态场建模与计算方法
        3.2.2 绕组损耗最优设计与利兹线规格选取原则
        3.2.3 绕组导体线径对全转速全功率工况下绕组损耗分布规律影响
        3.2.4 损耗与效率特性实验验证
    3.3 定子浸油冷却设计、温度场分析与温升试验验证
        3.3.1 定子无铁心绕组封闭浸油冷却设计
        3.3.2 定子绕组温度场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3.3.3 绕组温升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机结构设计与高速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强度分析
    4.1 电机总体结构设计
        4.1.1 概述
        4.1.2 轴系设计与分析
    4.2 定子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4.2.1 新型定子结构
        4.2.2 定子绕组受力分析
        4.2.3 定子部件的机械强度分析
    4.3 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强度分析与试验验证
        4.3.1 转子内部电磁力的分析与计算
        4.3.2 电磁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机械强度解析计算与有限元分析
        4.3.4 高强度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结构优化
        4.3.5 转轴的机械强度分析
        4.3.6 转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4 高速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动力学分析
        4.4.1 转子动力学分析基础
        4.4.2 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分析
        4.4.3 轴承刚度对转子系统的影响
    4.5 试验验证
        4.5.1 样机冷态运行试验
        4.5.2 样机热态运行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驱动控制技术研究
    5.1 低电感电机驱动控制概述
        5.1.1 低电感电机驱动控制电流波动
        5.1.2 低电感电机驱动控制方法研究
    5.2 带有输出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控制基本理论
        5.2.1 电力电子拓扑理论分析
        5.2.2 滤波器有源阻尼与谐振抑制方法
    5.3 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驱动控制技术
        5.3.1 驱动电路拓扑与运行原理
        5.3.2 逆变器输出LC滤波器设计
        5.3.3 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5.4 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电机控制器研制与实验验证
        5.4.1 驱动控制器基本架构
        5.4.2 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5.4.3 驱动控制实验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分析
    6.1 无轴承永磁电机概述
        6.1.1 无轴承电机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6.1.2 无轴承永磁电机基本原理
    6.2 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的提出
        6.2.1 集成绕组无轴承永磁电机的思路
        6.2.2 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结构与运行原理
        6.2.3 电磁转矩与悬浮力有限元仿真验证
    6.3 电磁转矩与悬浮力控制方法
        6.3.1 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无轴承永磁电机控制系统
        6.3.2 悬浮力与转矩电流控制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致中国物理学界建议书(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考绩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评估
二、根据理论假设和结论的合理性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评估
三、宏观理论物理的现状与未来
四、20世纪理论物理走入死胡同的理论根源
五、20世纪理论物理走入死胡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根源
六、策略选择
七、树立民族自信, 独立自主地决定国家科学发展战略

(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19世纪50年代前的电磁学状况
3法拉第的电紧张态和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
4麦克斯韦的分子涡旋和位移电流
5麦克斯韦的电磁场
6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和关于光的理论
7第一个相对论性规范场论
8结束语

(7)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狭义相对论前提的探讨
2 上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联原理的引入与洛仑兹变换的重建
3 上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系的唯象推导
4 下限速单极近似下质速关系的唯象推导
5 双极限速情况下质速关系的综合表达式
6 全速域狭义相对论时空变换关系式的构建原则
7 结束语

(8)ADS强流质子加速器低β超导HWR腔结构稳定性分析与调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ADS 系统及直线注入器 II 介绍
        1.1.1 ADS 系统简介及发展
        1.1.2 中国 ADS 系统及直线加速器注入器 II 概况
    1.2 低β超导 HWR 腔体发展历程和国际现状
        1.2.1 超导 HWR 腔体的发展及应用
        1.2.2 影响超导腔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3.1 论文的选题意义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超导腔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超导腔基本高频参数简介
    2.2 超导腔失谐因素的物理机制
        2.2.1 液氦波动效应(Pressure Sensitivity)
        2.2.2 洛仑兹失谐效应的产生过程
        2.2.3 颤噪效应的动态特征模型
    2.3 有限元分析方法
        2.3.1 泛函与变分
        2.3.2 基于等效积分形式的近似方法——加权余量法
        2.3.3 瑞利-里兹方法
        2.3.4 求解场的奇异性问题
        2.3.5 有限元程序的分析简介
第三章 超导 HWR 腔耦合分析与失谐研究
    3.1 超导 HWR 腔高频设计
    3.2 超导腔稳定性和带宽
    3.3 超导 HWR 腔多物理场间耦合分析
        3.3.1 耦合分析的主要流程
        3.3.2 失谐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3.3.3 HWR 腔失谐讨论-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
    3.4 实验测试与分析
        3.4.1 降温过程实验
        3.4.2 氦压敏感度测试
        3.4.3 洛仑兹失谐系数测试
        3.4.4 其他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WR 腔结构稳定性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
    4.1 结构稳定性的物理基础
        4.1.1 结构拉伸力学特性
        4.1.2 提高强度及刚度的措施
    4.2 HWR 腔体结构优化设计
        4.2.1 结构加强筋优化过程
        4.2.2 其他失谐因素的分析
    4.3 HWR 腔体加筋方案进展
        4.3.1 结构加强筋初期加工方案
        4.3.2 结构加强筋最终加工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0.15 HWR 腔 0-K_P结构设计研究
    5.1 超导 Taper-HWR 腔的背景
        5.1.1 Taper-HWR 腔的提出
        5.1.2 Taper-HWR 腔的计算模型
    5.2 氦压敏感度系数为零的提出
        5.2.1 Taper-HWR 腔氦压敏感度初步分析
        5.2.2 磁场和电场对的贡献率
    5.3 氦压敏感度优化过程
        5.3.1 提高腔体磁场区稳定性
        5.3.2 降低腔体电场区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β超导 HWR 腔调谐分析和调谐器设计
    6.1 腔体调谐控制的理论依据
    6.2 超导 HWR 腔调谐分析和调谐参数的确定
    6.3 调谐装置的设计及测试
        6.3.1 调谐器的设计
        6.3.1.1 超导腔调谐器的分类
        6.3.1.2 IMP 超导 HWR 腔体调谐器的设计
        6.3.2 调谐实验研究
        6.3.2.1 常温调谐实验
        6.3.2.2 液氮调谐实验
        6.3.2.3 水平测试调谐实验
        6.3.3 调谐器的改进
        6.3.3.1 改变调谐执行机构截面
        6.3.3.2 增加快调谐方式-Piezo
        6.3.3.3 其他调谐机构-Pneumatic-tuner
        6.3.3.4 低温 Piezo-tuner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电磁—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磁场在铸造成形中的应用与研究
        1.2.1 电磁场在连铸结晶器中的应用与研究
        1.2.2 电磁场在定向凝固成形中的应用与研究
        1.2.3 电磁场在其他铸造成形中的应用与研究
    1.3 电磁场下宏/微观传输研究进展
        1.3.1 宏/微观传输现象的实验研究
        1.3.2 宏/微观传输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求解流动问题的数值算法
        1.4.1 原始变量法的提出及改进
        1.4.2 原始变量法的后续发展
    1.5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1.5.1 求解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商用软件
        1.5.2 不同方法的联合求解
    1.6 电磁铸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凝固模型的电磁场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2.1 引言
    2.2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理论、步骤及方法比较
        2.2.1 电磁场计算的基本理论
        2.2.2 有限元分析的主要步骤
        2.2.3 ANSYS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的方法比较
    2.3 二维电磁凝固传输模型中的电磁场计算与分析
        2.3.1 板坯连铸模型中的静磁场
        2.3.2 电磁定向凝固模型中的谐波电磁场
        2.3.3 板坯连铸模型中的行波电磁场
    2.4 三维电磁凝固传输模型中的电磁场计算与分析
        2.4.1 三维板坯连铸中的静磁场
        2.4.2 三维谐波电磁场的计算
        2.4.3 电磁场的叠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凝固传输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电磁场下凝固传输宏/微观数学模型
    3.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处理
        3.3.1 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
        3.3.2 结晶潜热的处理
    3.4 压力-速度耦合过程求解
    3.5 电磁凝固传输耦合计算方案的确立
        3.5.1 多物理场耦合传输计算方案
        3.5.2 非线性物理问题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案
    3.6 简单二维模型试算
        3.6.1 经典对流问题计算
        3.6.2 理想模型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场间接耦合过程中的数据格式处理与显示
    4.1 引言
    4.2 ANSYS 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存储形式
    4.3 ANSYS 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有限体积/有限差转换过程
        4.3.1 FVM/FDM 中心点与 FEM 单元的位置对应
        4.3.2 FVM/FDM 网格的剖分
        4.3.3 FEM 单元的形函数
        4.3.4 电磁场 FEM 到 FDM/FVM 格式的插值转换
    4.4 FVM/FDM FEM 数据的双向转换
    4.5 二维/三维物理场的后处理显示
        4.5.1 后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4.5.2 场量的后处理效果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维/三维电磁连铸过程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二维板坯连铸数值模拟
        5.2.1 二维连铸数值模型
        5.2.2 电磁制动和搅拌所用的电磁载荷
        5.2.3 未加磁场时的流动行为
        5.2.4 静磁场对凝固传输行为的影响
        5.2.5 行波磁场对凝固传输行为的影响
    5.3 三维单带式水平电磁连铸数值模拟
        5.3.1 模型及方法
        5.3.2 静磁场数据的准备
        5.3.3 水平单带连铸带速的确定
        5.3.4 虚拟静磁场对熔体流动的影响
        5.3.5 真实磁场对结晶器内流动的影响
        5.3.6 磁感应强度对熔体速度的影响
        5.3.7 水平单带式薄板坯连铸的凝固
    5.4 电磁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计算的效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定向凝固实验与电磁凝固传输模型的验证
    6.1 引言
    6.2 铝铜硅合金的定向凝固实验与数值模拟
        6.2.1 铝铜硅合金定向凝固实验
        6.2.2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6.3 钛铝合金棒的定向凝固模拟与实验
        6.3.1 实验合金及方法
        6.3.2 直接电磁感应加热定向凝固方案
        6.3.3 直接感应加热过程电磁场分析
        6.3.4 直接感应加热过程的 EM-STP 数值模拟
        6.3.5 直接感应加热定向凝固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钛铝合金棒定向凝固实验方案的改进
        6.4.1 石墨套间接加热方案的初步电磁场分析
        6.4.2 间接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6.4.3 间接加热定向凝固实验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采用体积守恒法对动量方程的离散过程
    附录Ⅱ 控制容积上的速度、温度及成分计算式
    附录 Ⅲ 线性矩阵的求解与特征值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玻耳兹曼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1.1 玻耳兹曼简介
        1.1.1 学习与工作经历
        1.1.2 科学争论经历
        1.1.3 简短结语
    1.2 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1.2.1 牛顿力学纲领
        1.2.2 克劳修斯熵概念的提出
        1.2.3 麦克斯韦"物理类比"的研究方法
        1.2.4 简短结语
    1.3 结语
第二章 玻耳兹曼的统计决定论
    2.1 统计物理研究工作的背景
    2.2 主要的统计物理成就
        2.2.1 玻耳兹曼分布
        2.2.2 玻耳兹曼方程和H定理
        2.2.3 熵与几率
        2.2.4 理论物理学的一个珍品
    2.3 统计决定论的内容
    2.4 统计决定论的影响
    2.5 结语
第三章 玻耳兹曼的实在论
    3.1 实在论形成的背景
    3.2 原子本体论的实在论
    3.3 科学认识论的实在论
    3.4 科学方法论的实在论
    3.5 与科学方法论的实在论相关的范例考察
        3.5.1 玻耳兹曼与分子混沌假设
        3.5.2 玻耳兹曼与各态历经假说
        3.5.3 简短结语
    3.6 实在论的影响
    3.7 结论
第四章 玻耳兹曼对原子的辩护
    4.1 原子辩护的历史背景
    4.2 与原子相关的H定理质疑者的辩护
        4.2.1 玻耳兹曼与洛希密脱
        4.2.2 玻耳兹曼与英国物理学家们
        4.2.3 玻耳兹曼与策梅洛
    4.3 与反原子实在论者的辩护
        4.3.1 玻耳兹曼与马赫
        4.3.2 玻耳兹曼与奥斯特瓦尔德
    4.4 与原子辩护的相关实例分析
        4.4.1 玻耳兹曼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的辩护
        4.4.2 玻耳兹曼为统计力学的辩护
    4.5 原子辩护的影响
    4.6 结论
第五章 玻耳兹曼的图象论
    5.1 图象论的背景
    5.2 图象论的基本内容
    5.3 玻耳兹曼图象论与赫兹图象论的比较
    5.4 与图象论相关的三个范例的考察
        5.4.1 力线是构建电磁学的心理图象
        5.4.2 质点是力学的心理图象
        5.4.3 力学原子单元是统计力学的图象
        5.4.4 简要评论
    5.5 图象论的影响
    5.6 结语
第六章 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观
    6.1 语言哲学观形成的背景
    6.2 语言哲学观的内容
    6.3 与语言哲学观相关的范例考察
    6.4 语言哲学观的影响
    6.5 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洛仑兹假定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载流圆板的热磁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D]. 游群. 燕山大学, 2019(06)
  • [2]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新型磨料射流发生装置研究[D]. 袁帅伟.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3]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4]新型轴向磁场定子无铁心永磁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 耿伟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致中国物理学界建议书[J]. 王令隽. 前沿科学, 2017(02)
  • [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J]. 刘觉平. 物理, 2015(12)
  • [7]狭义相对论的前提与全速域狭义相对论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J]. 任晓敏.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5(03)
  • [8]ADS强流质子加速器低β超导HWR腔结构稳定性分析与调谐研究[D]. 贺守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4(10)
  • [9]电磁—凝固传输间接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D]. 龚海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10]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钟海琴. 山西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洛伦兹假说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