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羽藻论文_毛玉峰,刘玉娇,张真,董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藓羽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体,细胞,假根,海水,基因,叶绿体,细胞壁。

藓羽藻论文文献综述

毛玉峰,刘玉娇,张真,董文[1](2014)在《微丝解聚剂及微管阻断剂对藓羽藻细胞重建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某些种类的海洋多核绿藻的原生质被挤出后,其细胞器在人工海水中可立即发生聚集,随后其细胞组分发生重建,形成新的细胞膜与细胞壁,这些重建的细胞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最多有40%能够发育成成熟藻体。细胞骨架系统是细胞内有序性的维系者,也是细胞及细胞器运动的动力源,这些过程都涉及细胞骨架的解聚与重聚合的动态过程。本文利用微丝解聚剂细胞松弛素B及微管阻断剂秋水仙素对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细胞重建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器聚集及聚集体变圆的动力不来自于细胞骨架系统,而原始微丝体系的解聚是细胞器高效聚集的基本条件;细胞松弛素B及秋水仙素都显着抑制细胞膜的形成及细胞内组分有序性重建等后继发育过程,表明细胞骨架系统在这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徐美玲[2](2012)在《农杆菌质粒Ti介导的藓羽藻基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羽藻是一种多核单细胞海洋绿藻,其原生质体可在海水中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因此,如果将表达质粒与其原生质体共团聚,则有可能获得携带外源基因的藓羽藻植株。若外源基因整合到藓羽藻染色体就可能很容易地得到转基因藻体。本研究利用藓羽藻原生质体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和表达系统,以农业转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农杆菌Ti质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转入海藻,试图建立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藻类基因重组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筛选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活跃表达的基因区段,作为外源基因插入的潜在位点。我们发现藓羽藻中一种凝集素基因在其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转录水平,免疫印迹法在蛋白水平上进行了检测,证明其在原生质团聚及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免疫胶体金定位试验结果说明此凝集素在藓羽藻细胞内含量丰富,它既存在于胞质中,也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内。推测凝集素能促进原生质体中细胞器的团聚与再生2.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凝集素基因的侧翼序列,并在5’非翻译区发现了一段强启动子序列。以凝集素基因、GFP检测基因、凝集素基因3’与5’端各一段非翻译区段作为元件,按照不同的排列次序,将这几种元件组装入pCAMBIA3301质粒,分别构建了四种Ti质粒p3301SLec5'G3'UTR,p3301SGFP, p3301SGFP5'-3'UTR, p3301SGFP5'S3'UTR,经大肠杆菌扩增后,分别回收质粒转入农杆菌。3.培养包含Ti质粒的农杆菌菌株EHA105和LBA4404至OD600=0.3,左右,加入乙酰丁香酮诱导,参考上述藓羽藻原生质团聚体形成及发育过程中凝集素表达变化的结果,在原生质团聚时,加入乙酰丁香酮诱导处理的农杆菌,待团聚体形成6小时至12小时内,每隔1小时,用乙酰丁香酮诱导15分钟的农杆菌处理团聚球10分钟,之后换海水培养原生质团聚球。待原生质体发育成小苗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长出的植株,但未监测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后提取DNA,以GFP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分子鉴定,可惜的是也没有监测到GFP的基因片断,说明GFP基因没有整合到藓羽藻基因组,并不是整合以后的表达沉默。(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2-02-01)

徐玮[3](2011)在《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生后小鼠大脑发育的转录组研究及藓羽藻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和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但迄今为止,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理尚未被完全阐明。本研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SOLiD)对小鼠大脑发育的叁个代表性时期(幼年期,1周龄;青春期,4周龄;成年期,10周龄)进行转录组学研究,以全面了解在这叁个关键时期大脑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本课题对小鼠叁个时期大脑的转录组文库利用第二代测序仪SOLiD进行RNA水平上的Shot-gun测序(RNA-seq),并将所得序列比对到小鼠基因组上,然后利用NCBI的Genbank数据库对序列进行注释。在叁个样本中,分别得到11,929,828、16,614,876和15,111,661条序列专一比对到小鼠基因组上,其中33-47%的序列位于外显子区域,28-34%的序列位于内含子区域,1.2%-2.3%的序列位于可变剪切,其它序列则分布在基因间区。分别鉴定出15,344、16,048和15,775个基因在幼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小鼠大脑中表达。采用RPKM值衡量基因表达丰度,对叁个不同时期大脑基因表达谱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幼年期和青春期的小鼠大脑基因表达谱聚为一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表明,5,768个基因在幼年期小鼠大脑与青春期小鼠大脑中存在显着差异表达,其中有4,106个基因表现为在青春期小鼠中表达丰度的上调;青春期小鼠和成年期小鼠大脑之间差异表达基因个数为6,787个,其中有5,623个基因表现为在成年期小鼠中表达丰度的下调。这表明在生后小鼠的大脑发育过程中,大脑组织中的基因总体上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青春期小鼠的大脑基因表达相对于其它两个时期最为活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涉及能量代谢、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还包括了大量癌症和神经性疾病的相关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参与了生后小鼠大脑发育的调控过程。我们共发现1,493个转录因子在叁个时期小鼠卵巢中表达,其中既有已报道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如:E2f家族、Pax6、Six3、Rax、ISL-1等,也有大量的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功能未知的转录因子。另外,在叁个时期小鼠大脑组织中分别发现了254、304、382个低表达的转录因子(RPKM<1),其中一些转录因子如Neurog2、Pax6、Six3等在小鼠大脑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低表达的转录因子较难被芯片方法检测到,它们的发现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小鼠大脑的发育模式。通过研究内含子区域与外显子的表达相关性发现,在幼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小鼠大脑组织中,分别有2,079、2,520和4,061个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异常活跃的表达。而在叁个时期的大脑发育过程中,共发现有9,145个基因具有可变剪切形式。另外,在基因间区中一共鉴定出23,266个具有转录活性的位点,70.8%的位点(16,477个)注释在基因的UTR区域,20.7%的位点(4,806个)有转录本(EST)支持,另外有大约0.9%的位点(216个)注释为已知的ncRNA,而剩下7.6%的转录活性位点(1,767个)以前没有被定义过。绿藻门植物被普遍认为是高等陆生植物的祖先,研究它的进化路线对于整个植物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藻类植物的基因序列保守性较差,所以有必要通过对叶绿体整个基因组的比较来确定其进化过程。本课题选取中国海区最常见的羽藻——藓羽藻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绿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比较基因组与系统发育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藓羽藻的叶绿体基因组(cpDNA)是一个全长为153,429bp的环形双链DNA,不含反向重复序列,GC含量平均为33.1%且无明显的偏向性。藓羽藻cpDNA共编码111个基因,包括69个蛋白编码基因,5个rRNA基因以及37个tRNA基因,此外还预测到29个长度在300bp以上的ORF。与大多数绿藻的基因组成相同,藓羽藻cpDNA所有的编码基因都是单拷贝。在基因排列方面,藓羽藻cpDNA具有一些保守的基因簇和基因对。在藓羽藻cpDNA的编码基因中,发现有10个基因含有内含子,其中除rrn16基因含有两个内含子外,其余9个基因各含有一个内含子。与其它已测序的绿藻cpDNA相比,藓羽藻cpDNA具有10个特殊的tRNA,其中5个存在于一些有胚植物中,另外5个则仅发现于一些细菌的基因组中。此外,在其它绿藻的cpDNA中,rrn3和rrn7通常缺失,而藓羽藻cpDNA含有完整的5个rRNA基因:rrn23,rrn16,rrn7,rrn5和rrn3,目前仅在C. reinhardtii cpDNA中发现过这套完整的rRNA基因,并且与藓羽藻cpDNA中rRNA基因的排列顺序一致。本课题选取了包括藓羽藻及其近缘藻种、其它藻类和陆生植物在内的31种植物,用这些植物cpDNA基因编码的42个较为保守的蛋白质串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研究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界明显分为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两大类群,而绿色植物又进一步分成绿藻门(chlorophyta)和treptophyta两大类。MP和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藓羽藻与绿藻纲的4种藻聚成一支,系统发育树所显示的支持率较高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已发表的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关系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期刊2011-05-01)

靳皓琛[4](2010)在《藓羽藻原生质团聚及其细胞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藻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有分布的,并且拥有独特生物学特点的海洋绿藻。从羽藻中挤出的原生质体可以在海水中团聚并重新长出新的藻株。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壁会从这些原生质体表面重新形成。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对藓羽藻原生质的团聚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细胞骨架参与调控了整个团聚过程,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也探索了藓羽藻细胞壁蛋白的提取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证明我们提取出的细胞壁蛋白完全没有来自细胞质的污染。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这些蛋白质样品的分析,我们得到了300个蛋白质点,并从中选取了47个进行质谱检测,全部得到质谱信号,其中8个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上有对比结果。该实验的结果表明蛋白质在藻类细胞壁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与硫氧还蛋白相关的一系列蛋白质表明羽藻细胞壁中存在较为复杂的脂类代谢机制,这些蛋白质在的信号传递以及防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羽藻是研究细胞壁的理想材料。由于在团聚过程中细胞壁是从头合成,对于我们分析细胞壁蛋白质组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0-12-01)

牛建峰,王广策,周百成[5](2007)在《藓羽藻凝集素的纯化、部分定性及在细胞器团聚中功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羽藻中一种与其细胞器团聚密切相关的凝集素被纯化,其部分性质得到了鉴定. 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粗提液中大约38%的凝集素可以得到回收,纯化倍数达到了17。此凝集素对未经处理的人 O 型血细胞、胰蛋白酶处理的鸡和人 O 型血红细胞具有较高的凝血活性。凝集素分子中检测不到糖残基的存在,说明是一种不含糖的蛋白质,其凝血活性不依赖于金属离子,能够被 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和糖蛋白牛下颚粘液素所抑制, 说明此凝集素的特异性与 NeuAc 残基相关。该凝集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凝聚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无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李德茂,王广策,吕芳,周百成[6](2007)在《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和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Na~+或 Ca+浓度分别为0.5M 和0.2M 时形成的藓羽藻亚原生质体数量最多。在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细胞核发生了形变;2)藓羽藻未成熟叶绿体原生质能够在海水中团聚,并形成未成熟叶绿体的亚原生质体,该亚原生质体有细胞膜形成,但无细胞壁形成,72hs 后会死亡,分离纯化的线粒体在海水中不能团聚,分离纯化的叶绿体在海水中的团聚也不是很明显,只是由2-3个叶绿体形成团聚体,而且数量较少:3)在藓羽藻团聚过程中外源壳孢子和藓羽藻原生质体会很快分开,这样壳孢子就不会被包围到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体中, 即使有的壳孢子被团聚到藓羽藻亚原生质体中,最后也是以藓羽藻原生质体的破裂而壳孢子发育而告终,同时加入壳孢子后还导致藓雨藻亚原生质体的发育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前的单极萌发变成二极萌发:4)在实验室条件下继代培养了藓羽藻原生质体叁代,而且在团聚数量、大小和发育能力方面能够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吕芳,王广策[7](2007)在《藓羽藻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在海区中生物量大,分布范围较广,因而在海洋光合作用和海洋碳循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的重点材料。同时,藓羽藻属于海洋绿藻,在系统进化上与陆地高等植物相近,其叶绿体特征也与高等陆地植物相似,体积较大,分离纯化较容易,可以借鉴陆地高等植物的成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叶乃好[8](2005)在《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再生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将藓羽藻原生质体培育成再生个体,记录原生质体团聚、细胞膜和细胞壁等形成与发育的过程,记录叶绿体和细胞核在团聚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检测原生质体团聚与发育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变化;通过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的办法研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与野生植株的差异;通过改变光质光强的办法,研究藓羽藻再生植株的叶状体片段再生的叶状体和假根的向光性与背光性;通过原生质体的团聚包裹外源基因,研究原生质体团聚体作为外源基因受体与表达载体的可行性。以上实验可以看出: 1.藓羽藻的原生质体在海水中就可以团聚再生。藓羽藻原生质体在3分钟内于海水中迅速团聚,并在20分钟内形成初始膜,6小时内形成细胞膜,12小时内形成细胞壁。只有部分藓羽藻的原生质体团聚体发育成再生个体,在无菌条件下的成活率为15%左右,而在天然海水中的成活率则非常低。 2.低温激发光谱显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特征峰都随着原生质体的发育而出现蓝移的现象。436nm激发下0,10分钟和6小时光谱中没有出现光系统Ⅰ的特征峰,而这个峰在12小时的激发光谱中出现;660nm激发光谱中一直都有光系统Ⅰ的特征峰,只是这个峰开始较弱,随原生质体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加强。以上结果说明,在藓羽藻原生质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细胞器和细胞内代谢系统,如光系统,重建或者修复的过程。 3.在原生质体的团聚初期,叶绿体有一个明显的变形现象,由长椭圆形变成近圆形;通常一个团聚体内包含几个细胞核,这些细胞核在团聚的初期处于无序的状态,而随着发育的进行,它们逐渐移至团聚体的内部并相互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 4.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有发生变异的可能,因为部分再生植株无论是在外型,生理指标,还是生化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不仅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将藓羽藻的原生质体以及叶状体片段培育成再生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发现二者的再生个体,因此,原生质体以及叶状体片段的再生是藓羽藻的繁殖方式。 5.作为一个细胞部分片段两端的再生部分,叶状体和假根分别具有向光性和背光性,它们都有一个很广的作用光谱,从紫光一直到绿光,其中蓝光的作用效果最强,而红光的作用效果明显降低。外施Ca~(2+)对叶状体和假根的弯曲并没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5-05-11)

叶乃好,王发左,王广策,曾呈奎[9](2005)在《藓羽藻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1植物名称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2材料类别叶状体片段。3培养条件培养基均为高压灭菌的天然海水,内含0.1mol·L-1NaNO3和0.1mol·L-1NH3H2PO4。诱导分化的条件为:温度18℃,光照度15μmol·m-2·s(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5年01期)

田超,张炎,王广策,曾呈奎[10](2004)在《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分离与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酸铵分部沉淀与凝胶过滤的方法 ,进行藓羽藻Rubisco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 ,分离的藓羽藻Rubisco经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呈两条清晰条带 ,分别为Rubisco大亚基与小亚基 ;与菠菜相比 ,藓羽藻Rubisco大亚基分子量与菠菜基本相同 ,而小亚基较之稍大一些。藓羽藻Rubisco活力测定结果表明 ,Rubisco分离过程中用硫酸铵分部沉淀后活力降低许多 ,分离后活力有所上升 ,但仍比粗提液活力弱 ;在Rubisco活力测定过程中 ,藓羽藻Rubisco的活化温度与其它物种Rubisco活化的温度不同 ,在低温下活化效果较好。这些结果说明Ru bisco的酶活力受硫酸铵的影响而且藓羽藻Rubisco相对陆地高等植物结构不稳定(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4年04期)

藓羽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藓羽藻是一种多核单细胞海洋绿藻,其原生质体可在海水中发育成为新的个体因此,如果将表达质粒与其原生质体共团聚,则有可能获得携带外源基因的藓羽藻植株。若外源基因整合到藓羽藻染色体就可能很容易地得到转基因藻体。本研究利用藓羽藻原生质体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和表达系统,以农业转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农杆菌Ti质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转入海藻,试图建立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藻类基因重组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筛选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活跃表达的基因区段,作为外源基因插入的潜在位点。我们发现藓羽藻中一种凝集素基因在其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转录水平,免疫印迹法在蛋白水平上进行了检测,证明其在原生质团聚及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免疫胶体金定位试验结果说明此凝集素在藓羽藻细胞内含量丰富,它既存在于胞质中,也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内。推测凝集素能促进原生质体中细胞器的团聚与再生2.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凝集素基因的侧翼序列,并在5’非翻译区发现了一段强启动子序列。以凝集素基因、GFP检测基因、凝集素基因3’与5’端各一段非翻译区段作为元件,按照不同的排列次序,将这几种元件组装入pCAMBIA3301质粒,分别构建了四种Ti质粒p3301SLec5'G3'UTR,p3301SGFP, p3301SGFP5'-3'UTR, p3301SGFP5'S3'UTR,经大肠杆菌扩增后,分别回收质粒转入农杆菌。3.培养包含Ti质粒的农杆菌菌株EHA105和LBA4404至OD600=0.3,左右,加入乙酰丁香酮诱导,参考上述藓羽藻原生质团聚体形成及发育过程中凝集素表达变化的结果,在原生质团聚时,加入乙酰丁香酮诱导处理的农杆菌,待团聚体形成6小时至12小时内,每隔1小时,用乙酰丁香酮诱导15分钟的农杆菌处理团聚球10分钟,之后换海水培养原生质团聚球。待原生质体发育成小苗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长出的植株,但未监测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后提取DNA,以GFP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分子鉴定,可惜的是也没有监测到GFP的基因片断,说明GFP基因没有整合到藓羽藻基因组,并不是整合以后的表达沉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藓羽藻论文参考文献

[1].毛玉峰,刘玉娇,张真,董文.微丝解聚剂及微管阻断剂对藓羽藻细胞重建过程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徐美玲.农杆菌质粒Ti介导的藓羽藻基因转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

[3].徐玮.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生后小鼠大脑发育的转录组研究及藓羽藻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和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1

[4].靳皓琛.藓羽藻原生质团聚及其细胞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0

[5].牛建峰,王广策,周百成.藓羽藻凝集素的纯化、部分定性及在细胞器团聚中功能的鉴定[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6].李德茂,王广策,吕芳,周百成.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的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7].吕芳,王广策.藓羽藻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8].叶乃好.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再生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9].叶乃好,王发左,王广策,曾呈奎.藓羽藻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

[10].田超,张炎,王广策,曾呈奎.藓羽藻(Bryopsishypnoide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分离与活性测定[J].海洋与湖沼.2004

论文知识图

一个紫菜小苗在藓羽藻原生质体...藓羽藻透射电镜图片藓羽藻凝集素对微生物的凝集试验藓羽藻的叶绿体基因组图谱一个壳孢子和藓羽藻原生质团聚...一个壳孢子被包裹到藓羽藻原生...

标签:;  ;  ;  ;  ;  ;  ;  

藓羽藻论文_毛玉峰,刘玉娇,张真,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