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重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同位素,双核,截面,动力学,多核,两步。
超重核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红,徐瑚珊[1](2019)在《合成和发现超铀化学元素、探索超重核稳定岛》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新元素拓展元素周期表、探索原子核存在极限是核物理前沿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工作涉及的重大物理问题有:存在多少种化学元素?超重元素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超重元素化学性质是否符合元素周期律的外推预期?最大的核幻数是什么?是否存在稳定的或长寿命的超重核素?在极强库仑场中原子核具有哪些奇特的结构和性质?等等。经过逾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元素合成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将周期表从92号扩展至118号元素,完成了周期表上第七周期元素填充。文章回顾了在自然界寻找超重元素的历程,评述了利用人工核反应合成超铀元素和探索理论预言的超重核稳定岛的进展、成果、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简介了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开展超重研究的计划。(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9年10期)
张彦立[2](2019)在《超重核结构与衰变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重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理论研究发现,大部分超重核都具有形变,甚至超形变。尽管人们对变形超重核结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是考虑叁轴形变以及核力中张量项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首先利用含张量力的Skyrme-Hartree-Fock+BCS方法,对Z=118和Z=120同位素链核的形变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Z=118和Z=120缺中子核具有弱叁轴形变而丰中子核具有明显的叁轴形变。通过研究Z=118和Z=120同位素链核的形变规律,发现N<184的缺中子核的基态或激发态具有弱叁轴形变,而丰中子核的激发态具有明显的叁轴形变,甚至叁轴超形变,因此丰中子核形变研究中有必要考虑叁轴自由度。(2)张量力对核基态形状影响不明显,但对缺中子核的超形变位阱、裂变位垒高度及丰中子核的激发态形状有明显影响。另外,张量力对结合能、双中子分离能、半径以及α衰变能的演化规律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超重核大形变性质以及结构的研究中,张量力效应不应忽视。其次,超重核的衰变性质也是核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利用推广的液滴模型和一些唯象模型系统研究了超重核的α衰变、自发裂变以及结团放射性质,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超重核Z=104-120的α衰变和自发裂变竞争的计算结果,发现258,260104,268-276110,270-280112,272-286114,274-294116,278302118和284-308120最主要的衰变模式为α衰变,可以为将来鉴别这些新核素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研究表明在N=162,178,184和196处存在壳效应。(2)通过分析超重核Z=104-124的结团放射规律,发现超重核的结团放射具有很强的模型依赖性。具有预形成机制的UD,UNIV和Horoi模型只能预测Z<28的轻结团放射,而包含预形成和类裂变机制的UDL模型可以预测Z<28的轻结团和Z≥28的重结团放射,因此UDL模型更具有普适性。另外,208Pb附近的壳效应对超重核的结团放射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UDL模型预测292-296308-318118,284-304,308-3241 20和316-322122是具有结团放射性的母核。最后采用唯象方法对强激光场中原子核的α衰变与质子放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强激光场对放射离子穿透概率的修正主要取决于隧穿长度,并且质子放射更容易受激光场影响。另外,激光对穿透概率的影响与激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激光场强度每增大100倍,穿透概率的相对变化量增大约10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天亮,包小军[3](2018)在《理论预测超重核~(274-291)Cn和~(266-287)Ds的衰变模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裂变和α衰变是影响超重核稳定性的两个主要因素。为了探索270Ds附近的长寿命的超重核,系统地计算了电荷数在104Z112范围内的α衰变与自发裂变之间的竞争。采用推广的液滴模型和唯象的解析公式计算了α衰变半衰期。基于包括壳效应和同位旋效应的WKB近似方法估算了相同超重核的自发裂变半衰期,进而预测了未知超重核~(274-276,279)Cn与~(267-269)Ds的衰变模式。(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李嘉荣[4](2018)在《双核模型框架下生成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核物理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双核模型的理论框架对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进行了计算与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双核模型,首先给出了若干反应道的俘获截面。其次,计算了若干反应道的驱动势,计算结果表明,弹、靶两核发生熔合的前提为必须克服内熔合势垒。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求解主方程,给出了复合核的熔合概率。此外,给出了若干反应道的存活概率和蒸发剩余截面。第二部分:在双核模型的理论框架中,我们研究了重离子核反应中生成超重核的反应机制,并分别在弹核为同位素链、靶核不变及靶核为同位素链、弹核不变的情况下给出了若干结论:内熔合势垒对于熔合概率具有重要影响。当内熔合势垒为0时,复合核的熔合概率逼近1;在弹核为同位素链、靶核不变的条件下,驱动势是决定超重核的最大蒸发剩余截面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而退激发的影响排在其次;在靶核为同位素链、弹核不变的条件下,退激发是决定超重核的最大蒸发剩余截面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而驱动势对最大蒸发剩余截面的大小差异影响较小。第叁部分:我们对对称核反应与近对称核反应组合~(154)Sm+~(154)Sm、~(150)Nd+~(154)Sm及~(154)Sm+~(160)Gd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双核模型预言了这叁个反应道的驱动势及蒸发剩余截面,同时也给出了~(50)Ti+~(249)Cf→120的蒸发剩余截面。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入射道质量不对称度的差异将会导致蒸发剩余截面存在巨大差别。此外,我们还计算了~(96)Sr+~(209)Po→122和~(132)Sn+~(178)Hf→122的蒸发剩余截面。(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郭树青[5](2018)在《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重核合成机制研究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目前合成超重核的主要途径为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本文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即通过输运模型(主方程)解得双核系统状态的时间演化来描述熔合与准裂变过程,用经验耦合道方法得到的俘获截面以及用统计模型方法得到的复合核存活几率,最后得到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熔合几率的描述是目前最不清楚的,存活几率的计算也十分敏感地依赖于一些核结构信息。为了更合理地描述整个熔合过程,俘获截面的准确计算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入射能在近垒或垒下时相应俘获截面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验值有些差异,而超重核合成的最佳入射能一般都在近垒附近,故本文将讨论影响近垒俘获截面的因素。对于球形弹、靶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内禀运动与相对运动的耦合使得两核发生动态形变,导致弹、靶之间存在一个势垒分布,借助高斯分布函数描述这个势垒分布,能很好地再现近垒与垒下的俘获截面;对于有较大形变的弹、靶核,取向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考虑这种取向效应后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另外对影响存活几率的因素做了简单讨论。通过对俘获截面与存活几率的可靠性检验,为更合理、系统地计算蒸发剩余截面作铺垫。由于重离子熔合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验信号来“记录”与合成机制相关的信息,目前人们对熔合机制的认识仍不够清楚。幸运的是,准裂变是熔合过程中唯一的直接信号,可以间接地反映熔合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基于此目的,本文在双核模型基础上利用已发展了的包含质量不对称度η以及两核形变β1、β2的三变量主方程,在相对更“真实”的势能曲面上数值求解主方程来描述双核系统状态的分布几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首次在同一框架下将能量耗散、核子转移以及动力学形变关联在一起以描述准裂变性质。双核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动力学形变影响着系统的势能曲面,考虑这样的动力学形变后能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产额分布的实验结果。动力学形变的引入必然要处理两核之间的相对取向问题,不同的取向对应不同的势垒高度。基于此,本文简单地引入了一个势垒分布函数来等效地描述这种取向效应,进而对准裂变碎片总动能分布进行修正,最后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的平均总动能及其涨落宽度的实验结果,进而检验了熔合过程中系统存在“双核”组态的合理性,帮助进一步理解重离子熔合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潭[6](2018)在《利用核子转移反应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对于超重核实验合成方法及理论研究依然是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合成超重元素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验室中合成超重元素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今超重核的实验技术通用做法是将质量数大的靶核进行融合蒸发反应,通过测余核的衰变链来判断是否是超重核。实验室中已合成质子数从110到118的超重元素,这些合成的超重核寿命都非常短。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现有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瓶颈,因而从理论上探求超重核合成的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重核系统中,熔合截面并不能单纯通过考虑库伦位垒来描述。因为在重核系统中存在熔合阻止,两核碰撞后减小了形成复合核的概率,更多的发生准裂变。因此在重离子碰撞中的核子转移过程为超重核的合成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论文首先简略回顾核反应理论,其次系统阐述了两步模型的基本含义以及各个阶段在模型的具体形式。接着将两步模型进行适当修改,让其适用于对多核子转移反应的研究,通过修改后的两步模型和HIVAP蒸发模型对反应~(136)Xe(10)~(208)Pb发生多核子转移后核子质量分布进行研究。与实验室中测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证明了两步模型在多核子转移反应后质量分布问题上的合理性。进而通过计算反应~(136)Xe(10)~(208)Pb在不同能量下发生多核子转移反应后质量分布情况与其蒸发粒子生成稳定核分布情况的对比,以及构成稳定核的核素质量数随能量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能量增加,利用核子转移反应形成超重核的可能性越小。在利用核子转移反应生成核的质子数为偶数时,偶偶核同位素比奇偶核同位素的截面要大。且随着能量的增加质量数大的偶偶核越不稳定,需要蒸发更多粒子,因此随着能量增加形成的偶偶核质量数越小,相应曲线峰值对应的截面也逐渐减小。在利用核子转移反应生成稳定核的质子数为奇数时,奇奇核同位素和奇偶核同位素并无明显区别。只是随着能量的增加生成稳定核的同位素质量数越小,且曲线峰值对应截面也逐渐减小。通过对两步模型和HIVAP蒸发模型进行修改后,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利用多核子转移反应合成超重核。(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晓蕾[7](2018)在《超重核研究中锕系靶的分子镀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重核的合成和鉴别及其化学性质研究一直是放射化学及原子核物理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随着超重核合成向更重的方向发展,合成超重核素的实验也更加困难。提高重离子束流利用率成为解决方法之一,为此需要制备可承受大强度重离子束流轰击、适用于充气反冲谱仪高速转靶系统的重核靶。超重核研究对所制靶的热稳定性、牢固性和厚度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锕系靶的制备成为超重核合成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没有开展适用于充气反冲谱仪的锕系靶的制备研究,为了制备满足国内超重核素研究的需要,因此,本论文开展了超重核研究中锕系靶的分子镀制备,主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大面积扇形~(232)Th靶的制备研究。根据充气反冲谱仪转靶系统的特点设计加工了扇形分子镀槽。通过电流密度等制备条件的研究,完成了扇形~(232)Th靶的分子镀制备。制得的钍靶已成功应用于充气反冲谱仪上重离子核反应实验中。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及能量色散X射线谱分析法(ED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RF)对束流轰击前后的钍靶靶膜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检验了所制靶的稳定性及牢固性。3)在钛箔上制备~(243)Am靶的研究。利用离子半径和化学行为相似的钕元素来模拟镅,完成了钛箔上~(243)Am靶的制备研究,并掌握了在高熔点靶衬上制备镅靶的技术。实验表明,利用分子镀技术制备的大面积扇形~(232)Th靶化学纯度高、表面均匀,镀层附着力强、牢固性好,达到了转靶系统的要求,制备的扇形钍靶耐强流重离子辐射性能和热稳定性均能够满足超重核素合成研究要求。利用分子镀技术也在钛箔上制备了均匀、平整、牢固度较好的~(243)Am靶。通过研究发展了适用于充气反冲谱仪所需的在高速转动及强束流轰击下的大面积的重核靶的制备技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阳双[8](2017)在《重离子核反应中超重核生成截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重核合成的研究已经成为核物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对超重核的生成截面进行了理论计算和研究,可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计算了若干反应道的俘获截面。其次,我们采用求解主方程而不对驱动势做任何近似来描述弹靶核之间的核子转移过程,计算了形成超重复合核的熔合几率,结果显示熔合几率随入射能量增加而增大。此外,采用统计模型计算了超重复合核的存活几率。最后,给出了若干反应道的蒸发剩余截面。第二部分:在双核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超重核生成截面分别对弹核同位素链与靶核同位素链的同位素依赖性。结果显示超重核的生成截面对弹核同位素链与靶核同位素链都有强烈的同位素依赖性,且弹核越丰中子、生成截面越小,而靶核越丰中子、生成截面越大。造成超重核生成截面同位素依赖性的重要因素包含内熔合位垒、裂变位垒、及中子分离能等。第叁部分:在双核模型的框架内,对大质量转移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反应体系~(238)U+248Cm与~(238)U+~(238)U的驱动势。此外,我们计算了这两个反应体系的类靶核碎块分别在角动量L=0与L=40时不同时刻的质量产物分布。(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郁琳[9](2016)在《基于动力学形变的双核模型对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核物理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超重核合成的研究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GSI、RIKEN以及JINR等实验室成功合成了Z<119的所有超重元素。与此同时,包括双核模型在内的许多描述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理论模型也陆续被建立和发展起来。虽然理论计算的超重核产生截面与已知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但是在预言未知超重核时,不同理论模型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本论文从动力学形变效应的角度对现有的双核模型进行了改进。早先的双核模型理论研究假设,在超重核的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类弹和类靶碎片总是保持基态形变不变。但是我们认为,在描述超重核的形成过程时,除了需要考虑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两碎片核心间距等多个物理量外,还应考虑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效应以及动力学形变效应与其他物理量间的耦合。在重离子熔合反应中,强库仑作用和核相互作用使得类弹、类靶碎片的形变总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需要对其进行动力学处理。由于在重离子的熔合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能量弛豫耗散过程,处于高激发态的两碎片中的核子重新布居到不同的能级上,进而引起较大的且不可逆的形变。另一方面,考虑到两碎片的形变参量的改变使得它们的质量、碎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驱动势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影响了其他物理量(如能量、角动量)的弛豫耗散过程、核子的转移过程以及系统的内部激发能,从而继续使得两碎片的形变发生改变。对包含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两碎片核心间距以及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主方程的数值求解非常复杂,因此本文暂时将动力学形变自由度与其他自由度退耦合,并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看成是弛豫耗散过程,通过求解含有两碎片动力学形变参量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规律。把包含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的主方程与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演化规律相结合,发展了与动力学形变效应相关的双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主要由两碎片的本征结构和两碎片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2)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存在关联,二者相互制约从而使得反应系统的驱动势向更低的位置移动;(3)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弛豫耗散的快慢还受到反应过程中的激发能、扩散系数以及反应系统的同位旋的影响;(4)动力学形变效应影响了系统的内部熔合位垒,从而改变复合核的熔合几率以及蒸发余核的产生截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裴晓丹,刘玲,周园园,杜雨珊,郑婷婷[10](2016)在《以Ti为弹核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合成超重核已经成为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在实验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较大地进展。这里选择50 Ti作为弹核去轰击靶核,来合成更重的超重核[1],用到的模型为两步模型,第1步为弹靶的粘连阶段,第2步为弹靶形成复合核阶段,且都用朗之万方程来描述。首先,系统地计算出合成超重核的生成截面,包括粘连几率、形成几率、熔合几率;其次,进一步研究了以50 Ti作为弹核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给出各反应的剩余截面、分离能、激发能、壳修正能、反应能值与质量数的关系,说明以上物理因素对机制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合成超重核的同位素依赖性,研究表明,超重核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其形成几率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超重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重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理论研究发现,大部分超重核都具有形变,甚至超形变。尽管人们对变形超重核结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是考虑叁轴形变以及核力中张量项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首先利用含张量力的Skyrme-Hartree-Fock+BCS方法,对Z=118和Z=120同位素链核的形变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Z=118和Z=120缺中子核具有弱叁轴形变而丰中子核具有明显的叁轴形变。通过研究Z=118和Z=120同位素链核的形变规律,发现N<184的缺中子核的基态或激发态具有弱叁轴形变,而丰中子核的激发态具有明显的叁轴形变,甚至叁轴超形变,因此丰中子核形变研究中有必要考虑叁轴自由度。(2)张量力对核基态形状影响不明显,但对缺中子核的超形变位阱、裂变位垒高度及丰中子核的激发态形状有明显影响。另外,张量力对结合能、双中子分离能、半径以及α衰变能的演化规律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超重核大形变性质以及结构的研究中,张量力效应不应忽视。其次,超重核的衰变性质也是核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利用推广的液滴模型和一些唯象模型系统研究了超重核的α衰变、自发裂变以及结团放射性质,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超重核Z=104-120的α衰变和自发裂变竞争的计算结果,发现258,260104,268-276110,270-280112,272-286114,274-294116,278302118和284-308120最主要的衰变模式为α衰变,可以为将来鉴别这些新核素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研究表明在N=162,178,184和196处存在壳效应。(2)通过分析超重核Z=104-124的结团放射规律,发现超重核的结团放射具有很强的模型依赖性。具有预形成机制的UD,UNIV和Horoi模型只能预测Z<28的轻结团放射,而包含预形成和类裂变机制的UDL模型可以预测Z<28的轻结团和Z≥28的重结团放射,因此UDL模型更具有普适性。另外,208Pb附近的壳效应对超重核的结团放射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UDL模型预测292-296308-318118,284-304,308-3241 20和316-322122是具有结团放射性的母核。最后采用唯象方法对强激光场中原子核的α衰变与质子放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强激光场对放射离子穿透概率的修正主要取决于隧穿长度,并且质子放射更容易受激光场影响。另外,激光对穿透概率的影响与激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激光场强度每增大100倍,穿透概率的相对变化量增大约10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重核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红,徐瑚珊.合成和发现超铀化学元素、探索超重核稳定岛[J].物理.2019
[2].张彦立.超重核结构与衰变性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赵天亮,包小军.理论预测超重核~(274-291)Cn和~(266-287)Ds的衰变模式(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4].李嘉荣.双核模型框架下生成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8
[5].郭树青.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合成机制[D].兰州大学.2018
[6].张潭.利用核子转移反应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7].吴晓蕾.超重核研究中锕系靶的分子镀制备[D].兰州大学.2018
[8].阳双.重离子核反应中超重核生成截面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7
[9].郁琳.基于动力学形变的双核模型对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
[10].裴晓丹,刘玲,周园园,杜雨珊,郑婷婷.以Ti为弹核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