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平判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平,框架,敏感性,情绪,损失,距离,优势。
公平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徐富明,黄龙,沈友田,张凤华,向玲[1](2019)在《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任务角色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任务角色对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方法: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探究被试在2(过程公平:有发言权/无发言权)×2(结果公平:奖金平分/奖金不平分)×2(任务角色:分配者/接收者)叁因素被试间设计中的公平判断情况。结果:(1)过程公平和任务角色对公平判断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着。(2)结果公平显着影响公平判断,个体在奖金平分情景下的公平判断高于奖金不平分情景下。(3)结果公平与任务角色影响个体公平判断的交互作用显着,在奖金平分情景下奖金分配者的公平判断低于奖金接收者,在奖金不平分情景下分配者与接收者的公平判断差异不显着。结论:过程公平对个体的公平判断作用较小,个体更看重结果是否公平;在奖金平均分配时,接收者比分配者的公平感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富明,黄龙,沈友田,张凤华,向玲[2](2019)在《得失框架与参照点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得失框架与单双参照点对公平判断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群体为被试,采用经典决策范式比较被试在得失框架和单双参照点条件下的公平判断差异。结果:实验1发现相比于未得框架,处于损失框架下被试有更大比例感受不公平;相比于未失框架,获得框架下被试公平感更高。实验2发现与损失框架相比,获得框架下被试的公平感更高;相比于双参照点,单参照点的被试公平感更高;得失框架和单双参照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在获得框架下,单参照点比双参照点的被试有更高的公平感;而单双参照点在损失框架下对被试公平感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结论:获得框架让个体产生更高的公平感;而在获得框架下,与单参照点相比,双参照点降低了个体公平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燕君,张慧[3](2016)在《数字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自我预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不公平反应对个体及其所在组织的消极影响,探讨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个体的公平判断尤为重要,这样就可以从认知源上直接采取措施来降低不公平感知。公平理论以社会比较的观点对公平判断过程进行解释,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与他人的相比较后形成公平感知,这表明公平感是一个依赖于他人信息的主观判断过程。预期理论认为,客观上相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消息框架会使得人们形成不同的知觉和判断。已有研究证明,公平判断中存在数字框架效应,即相同的信息在小数字框架下个体公平感更强(Kwong&Wong,2006)。随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优势框架和他人优势框架对个体公平判断的影响,前者指优势部分被小数字框架放大,而劣势部分被大数字框架缩小;后者指优势部分被大数字框架缩小,而劣势部分被小数字框架放大,结果发现优势框架调节个体的公平感知,即自我优势框架下个体的不公平感高(Kwong&Wong,2012)。公平判断不仅受到他人参照的影响,还会受到自我预期的影响,个体以现状或预期作为参照点来做出判断,因此,本研究推测自我预期在数字框架和公平判断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相比于他人优势框架,在自我优势框架下个体对自我的预期更高,不公平感更高。本研究情境材料改编自Kwong和Wong(2012)实验材料,采用2(优势框架:自我vs.他人)×2(分配:公平vs.不公平)的被试间设计,测量个体的自我预期和公平感,选取湖北某学校60名教师参加实验。结果显示,在自我优势框架下,个体自我预期更高(β=.49,p<.01),公平感更低(β=-.27,p<.05),而将优势框架和自我预期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后,优势框架作用不显着,自我预期的回归系数显着(β=-.54,p<.01),这说明自我预期在数字框架和公平判断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得到验证。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现实组织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利用他人优势框架可以降低个体的自我预期,来降低不公平感知,进而能降低不公平给员工和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李燕[4](2016)在《分配公平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基于客观事实而确定的公平与否而言,公平感更多的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及主观判断,是个体对根据现实条件而产生的关于公平感知的判断。在判断与决策领域,Kahneman等人较早的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对预期理论的核心概念参照依赖与公平判断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在此之后学者们基于他们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分配公平判断领域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探讨,所以需要进行更细化的专门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自编情景模拟故事对分配公平判断的影响因素进行尝试性研究。研究一以行为决策领域中预期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为切入点,采用自编情景模拟故事着重探讨参照点和参照结果对分配公平判断的影响。在本实验中,采用4(参照点:平均工资vs最低工资vs最高工资vs无参照工资)×2(参照结果:多得vs少得)的被试间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参照点的主效应显着,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无参照工资情景中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要显着高于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参照情景中;参照结果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在多得情景中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显着高于少得情景中;参照点与参照结果的交互作用显着,在少得情景中,被试的分配公平判断在不同参照点条件下存在显着性差异,总的来说,被试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从高到低为:无参照工资、最高参照工资、最低参照工资、平均参照工资;在平均、最低和最高工资参照情景中,被试在多得情景中的公平判断评分要要显着高于少得情景。研究二采用2(项目角色:项目负责人vs项目成员)×2(程序信息:有发言权vs无发言权)×2(结果信息:奖金平分vs奖金不平分)被试问设计,着重考察项目角色、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对分配公平判断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结果信息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在奖金平分条件下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要更高于奖金不平分条件下;项目角色和结果信息的交互效应显着,在奖金平分条件下,被试在项目成员情景中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要更高于项目负责人情景;无论是在项目负责人情景还是在项目成员情景中,被试在奖金平分条件下的分配公平判断评分都要显着高于不平分条件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史燕伟[5](2016)在《公平判断中对“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感知的不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公平判断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公平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表明,“框架”影响人们的公平判断。但是前人的研究只考虑了“损失”框架和“非得”框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并没有涉及“获得”和“非失”框架。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纳入了“结果效价”和“调节定向”两个变量,通过叁个情景模拟实验探讨了公平判断中对“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感知的不对称性——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预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验证框架(非得VS损失)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非得”情景,“损失”情景下的被试认为更不公平。实验一采用2(结果效价:积极VS消极)×2(框架类型:与获得相关VS与损失相关)实验设计,探讨了“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对公平判断及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果效价和框架类型影响人们的公平判断和情绪感受。而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公平判断上不显着。但有计划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比“非失”使人产生更加强烈的公平感、情绪更加积极;“损失”比“非得”使人感到更加强烈的不公平感、情绪更加消极。实验二采用2(调节定向:预防定向VS促进定向)×2(结果效价:积极VS消极)×2(框架类型:与获得相关VS与损失相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了特质性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框架类型和结果效价在公平判断及情绪上的主效应显着。且特质性调节定向中的促进定向在“获得/非失”及“损失/非得”对公平判断及情绪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实验叁采用2(调节定向:预防定向VS促进定向)×2(结果效价:积极VS消极)×2(框架类型:与获得相关VS与损失相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了情境性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框架类型和结果效价在公平判断及情绪上的主效应显着。且情境性调节定向在“获得/非失”及“损失/非得”对公平判断及情绪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黄俊[6](2016)在《解释水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公平敏感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心理距离变化所引导的解释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判断、评估等认知活动,以往就有研究发现解释水平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包含着公平判断,并且公平判断也属于个体的认知活动。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以心理距离变化所引导的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的影响,并考察公平敏感性对于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1探讨的是假设一,即高解释水平操纵下的被试,对于不公平事件的判断会更不公平,而公平事件的判断会更公平。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单因素两水平设计,其中解释水平操纵为时间距离。由于假设一中包含公平事件和不公平事件的探讨,因此在研究1中设置两种事件情境(公平事件和不公平事件情境),其中实验1a和lb在不公平情境下进行判断(a和b的场景不同),实验lc和1d在公平情境下进行判断(c和d的场景不同)。实验la被试114人,实验lb被试93人,结果均发现,高解释水平组被试对于不公平事件的公平判断指数(由低到高表示被试的判断从不公平到公平)显着低于低解释水平组。实验1c被试107人,实验1d被试91人,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组对于公平事件的公平判断指数,显着高于低解释水平组。这4个实验共同表明,高解释水平组的公平判断更为严格,公平事件判断为更公平,不公平事件判断为更不公平。研究2、研究3和研究4探讨的是假设二,即公平敏感性在“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并且公平敏感性越高,解释水平的影响越小。这叁个研究都是两因素混合设计(解释水平是组间变量,公平敏感性是组内变量),并且都采用情境故事法和调查法。由于假设二关注的是公平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叁个研究中,只关注不公平事件情境,并且和研究1一样,在不公平事件情境下分别设置两个不同的实验场景。研究2中的解释水平操纵为时间距离,实验2a被试105个,实验2b被试94个,结果都发现公平敏感性调节了“解释水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并且实验2a发现公平敏感性越高,解释水平的影响越小。而实验2b的结果正好相反,公平敏感性越低,解释水平的作用越低。研究3中的解释水平操纵为空间距离,实验3a被试108个,实验3b被试93个。两个实验都发现,高解释水平组的公平判断指数显着低于低解释水平组。另外,公平敏感性调节了“解释水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而且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公平敏感性越高,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的影响越小。研究4中的解释水平操纵为社会距离,实验4a被试107个,4b被试96个。结果都发现,高解释水平组的个体,公平判断指数显着低于低解释水平组,并且公平敏感性越高,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的影响越小。由研究2、研究3和研究4的结果可知,公平敏感性会调节“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的影响”,公平敏感性越高,解释水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越小。(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哲[7](2016)在《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社会认同和公平信息的双重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增加了个体信息接收的广泛性,除现场围观外,媒体围观也成为个体关注公平话题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基于不确定管理理论(UMT),以媒体围观事件的发展为背景情境,分析了在提供公平信息前后,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和社会认同对个体公平判断的影响。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了个体感知到旁观者不同情绪时公平判断的差异;进一步指出社会认同在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影响公平判断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媒体围观事件发展过程中,公平信息的逐渐清晰,是否会影响社会认同在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预测公平判断时的调节作用,即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影响个体公平判断时,社会认同和公平信息的双重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两则内容不同的情境故事,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获得有效数据140份和78份。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与情绪控制组相比,感知到旁观者愤怒情绪时,个体认为事件更加不公平。观察者公平敏感性与公平判断之间存在显着相关:个体的观察者公平敏感性越高,越倾向于将事件判断为更不公平。研究二沿用情境故事法,引入社会认同变量。选取大学生和员工两类被试群体,使用大学生故事和职工故事两个情境施测,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分别获得139名和136名有效被试,结果表明,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和社会认同在公平判断上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社会认同的调节效应存在:只有个体认同传达情绪的旁观者群体时,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才能显着预测公平判断。研究叁引入公平信息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以277名大学生为被试,将公平信息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结果发现:公平信息在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和社会认同影响公平判断的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情境中提供公平信息时,社会认同能够调节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对公平判断的预测作用;无公平信息条件下,上述两因素对公平判断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一结论可为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方学梅[8](2016)在《公平敏感性、他人情绪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考察了在模糊情境下他人情绪、公平敏感性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他人情绪对公平判断和气愤情绪影响显着,当他人表现出愤怒情绪,被试的不公平判断较高,对权威者的愤怒情绪也较高;当他人表现出羞愧情绪时,被试的不公平判断较低,对权威者的愤怒情绪也较低。公平敏感性对公平感知以及气愤情绪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史燕伟,徐富明,王伟,罗寒冰[9](2015)在《大脑单侧化与框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效应自从被Kahneman与Tversky提出以来,一直是判断与决策领域的研究热点。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有不同反应的现象,传统的效价框架效应可以分为风险选择框架、目标框架和特征框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效价框架效应存在单侧化优势。当人们的左脑被激活时,框架效应会减弱甚至消失,而当右脑被激活时,框架效应则会正常表现。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在人们进行公平判断时也存在框架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模拟情境实验对这种公平判断下框架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一采用2(卷入度:高卷入Vs.低卷入)×2(框架:提高定价Vs.恢复原价)组间设计,对在不同情境下的公平判断和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卷入度在公平判断上的主效应显着。当模拟情境与被试的相关程度较高(高卷入)时,被试的公平判断要显着高于当模拟情境与被试的关联较少或无关联(低卷入)时对模拟情境的公平判断。另外,被试对于提高定价情境的公平判断要显着低于对恢复原价情境的公平判断,说明在公平判断中存在框架效应。实验二采用2(单侧化:左脑Vs.右脑)×2(框架:提高定价Vs.恢复原价)组间设计,对公平框架效应与单侧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与原有对效价框架进行的研究一致,左脑激活的被试对两种情境框架的公平判断差异不显着,但右脑激活的被试则对恢复原价框架给予了更高的公平分数评价,在公平判断中大脑单侧化与框架交互作用显着。这表明大脑两个半球在公平判断问题上对于框架的敏感性不同,这可能与两个半球所擅长的思维方式有关。研究最后根据两个实验的结果,对公平框架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本研究的不足及相关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黄俊,李晔,李哲[10](2015)在《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和公平行为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释水平是指个体对于事件或事物的抽象表征程度,抽象程度高即高解释水平,抽象程度低即低解释水平。解释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的判断、评估、决策等认知活动。本研究意在探讨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公平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即高解释水平被试,在公平判断和抉择时是否会更遵循公平原则和价值观,进而做出更为严格的公平判断,表现出更多的公平行为。研究一有两个子研究,分别探究在公平情境和不公平情境下,高低解释水平被试的公平判断差异。两个子研究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操纵下的被试在公平和不公平两种情境下,判断都较为严格,即公平事件判断为更公平(F(1,106)=5.696,p=0.019(27)0.05),不公平事件判断为更不公平(F(1,113)=17.395,p(27)0.001);而低解释水平操纵下的被试则较为宽松。研究二探究的是高低解释水平下的公平抉择差异,采用的是情境故事法,有效被试104人,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组的被试,公平行为意愿显着高于低解释水平组(F(1,103)=7.336,p=0.008(27)0.01),同时,女性的公平行为意愿要高于男性(F(1,103)=11.267,p=0.001(27)0.01)。在此基础上,研究叁探讨当解释水平作为一种特质时,对于公平行为意愿的影响,采用的是问卷法,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解释水平程度测量,采用的是Vallacher和Wegner(1989)的行为识别量表(Behavior Identification Form),第二部分则沿用研究二的情境故事,被试为200人,结果发现女性的解释水平要高于男性(F(1,199)=4.438,p=0.036(27)0.01),并且,高解释水平被试的公平行为意愿高于低解释水平被试(F(1,199)=6.673,p=0.011(27)0.05)。经过中介效应分析,选择时被试所关注的要素(公平原则或具体的情境)在解释水平与公平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公平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得失框架与单双参照点对公平判断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群体为被试,采用经典决策范式比较被试在得失框架和单双参照点条件下的公平判断差异。结果:实验1发现相比于未得框架,处于损失框架下被试有更大比例感受不公平;相比于未失框架,获得框架下被试公平感更高。实验2发现与损失框架相比,获得框架下被试的公平感更高;相比于双参照点,单参照点的被试公平感更高;得失框架和单双参照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在获得框架下,单参照点比双参照点的被试有更高的公平感;而单双参照点在损失框架下对被试公平感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结论:获得框架让个体产生更高的公平感;而在获得框架下,与单参照点相比,双参照点降低了个体公平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平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1].徐富明,黄龙,沈友田,张凤华,向玲.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任务角色对公平判断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徐富明,黄龙,沈友田,张凤华,向玲.得失框架与参照点对公平判断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3].刘燕君,张慧.数字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自我预期的中介作用[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李燕.分配公平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史燕伟.公平判断中对“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感知的不对称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黄俊.解释水平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公平敏感性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7].李哲.感知到的旁观者情绪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社会认同和公平信息的双重调节[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方学梅.公平敏感性、他人情绪对公平判断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6
[9].史燕伟,徐富明,王伟,罗寒冰.大脑单侧化与框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10].黄俊,李晔,李哲.解释水平对于公平判断和公平行为意愿的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