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湿耦合论文-黄京珂,杜婧鑫,刘文静

热湿耦合论文-黄京珂,杜婧鑫,刘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湿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热湿耦合传递,最小二乘法,偏微分方程

热湿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黄京珂,杜婧鑫,刘文静[1](2019)在《基于热湿耦合模型的高温专用服装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需要穿专用服装避免灼伤。文章首先利用斯蒂芬—波尔兹曼模型以及织物的密度、比热容等参数得到4层材料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其次,采用基于热湿耦合传递的模型列出偏微分方程,得到了第二层的厚度;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最终求解出防热服第二、四层的最优厚度。(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郝红,王睿嘉,刘莹,王美淇[2](2019)在《转轮热湿及VOC耦合吸附模型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和完善了只考虑沿流动方向固体侧热质扩散影响的热湿和VOC耦合吸附数学模型,编制了仿真程序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耦合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选取硅胶作为吸附剂,甲苯和叁氯乙烷两种VOC类污染物分别作为吸附质。研究结果表明:转轮可同时吸附水分和VOC,并且VOC出口浓度低于室内VOC规定的浓度限值。处理区风速的增大不利于水分吸附和甲苯的净化。再生区风速的增大能够有效促进水分的吸附和脱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甲苯的净化和脱附。甲苯的吸附和脱附较叁氯乙烷更充分,转轮净化效果与VOC本身特性关系很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6期)

张佳[3](2019)在《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叁者之中可持续发展是中心,能源和环境是保障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能耗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加剧,人们更加重视节能问题。保温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及采暖空调等方面的应用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能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已成为一项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的产业。但在保温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湿分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不仅会降低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还会缩短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建筑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湿分与热量在保温材料内的传递机理及提出相应的防潮措施,研究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保温材料粗宏观表征体元为研究对象,在多孔介质孔隙中含有湿分时,建立了不同含湿程度下的黑箱热湿耦合传递并联模型、黑箱热湿耦合传递串联模型、灰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和白箱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由粗略到精确地反映了传热传湿过程,导出了各个模型所对应的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的公式。根据多孔介质的结构特点,分析了湿分和热量在其中的传递机理,以温度梯度和水蒸气分压力梯度为驱动势,建立了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以岩棉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孔隙率和孔隙通道分布系数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含湿率、含水率和迂曲度越小,导热系数越小。以玻璃棉毡为例,通过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所得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四个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的导热系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说明本文给出的公式可以用于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简单分析含湿保温材料的传热和传湿过程,有效获得导热系数和导湿系数,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宏锐[4](2019)在《严寒地区典型墙体热湿耦合传递及冻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墙体及其保温材料由多孔材料组成,在不断变化的室内外热湿环境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部的动态热湿耦合传递、冻融、湿累积和散湿问题的研究复杂而又极具重要意义。基于Delphin软件,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北方严寒地区两种典型复合墙体动态热湿耦合传递的规律和特征。首先利用文献实验数据对数值模型予以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非稳态环境条件下,不同构造复合墙体达到湿稳定状态的时间及影响因素、内部含水量分布、含冰量分布、平均导热系数、平均传热系数等变化特征及规律。运用一维模型计算分析哈尔滨、嫩江、漠河这叁个严寒地区代表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动态热湿耦合传递状况,得到不同材料初始相对湿度、不同建筑竣工时间、不同墙体朝向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内部含水量分布、含冰量分布、内表面温度变化,以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达到湿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和分析其处于湿稳定状态时的含水量和导热系数值。利用二维模型模拟计算哈尔滨地区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的动态热湿耦合传递状况,分析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的内部含水量和含冰量,并且得到混凝土空心砌块墙达到湿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以及当其处于湿稳定状态时的含水量。研究以材料初始相对湿度、建筑竣工时间、EPS板厚度、墙体朝向、气候条件为变化参数的典型墙体平均传热系数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复合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因素,为建筑供暖能耗的计算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丁叶蔚,傅海燕,王正,曹瑜[5](2019)在《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特性及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木结构建筑外围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及热湿性能的研究现状总结,介绍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最新成果,以及木结构建筑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经验,提出通过理论计算墙体传热系数、热惰性、蓄热系数、衰减倍数、延迟时间,建筑窗墙比,有效传热系数等参数,测试建筑外墙构件材料的基本参数、热物性参数和湿物性参数,为模拟分析提供有效的材性数据支撑;通过开展现场测量木结构建筑墙体在不同时期的传热系数,探索其不同时间段传热系数测定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实时监测木结构建筑外墙温度、湿度及含水率的变化,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利用WUFI 6.0软件模拟不同时期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湿耦合情况,实现准确、可靠地预测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传热系数、温度、湿度和含水率等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戚禹康,王远成,鲁子枫,俞晓静[6](2019)在《稻谷自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的方法,以稻谷为研究对象,建立粮堆内部和粮粒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从粮堆和粮粒两种尺度,探究自然储藏过程中外界气象参数变化时粮堆内部的热湿变化以及稻谷颗粒内部热湿传递与周围空气的温湿度关系。研究发现自然储藏时粮堆内温度变化和水分迁移主要受外界环境与粮堆内自然对流的影响,且自然对流也会影响到粮堆和粮粒内部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但是粮粒内部温度变化不同于粮堆内部的温度的变化,因此,粮情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无法真实反应粮粒内部的情况。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储藏过程中粮堆局部发热和霉变的控制与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兴国,刘英,罗鸿韬,刘向伟,陈国杰[7](2019)在《热湿气候地区墙体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热湿物性参数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热湿气候地区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中的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液态水传递系数、水蒸气传递系数、导热系数、比热容作为输入参数,将温度和相对湿度作为输出参数,通过生成Sobol序列对热湿物性参数进行采样,并使用Sobol灵敏度分析法对采样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热湿物性参数的一阶灵敏度指数和总灵敏度指数,进而分析各热湿物性参数对墙体内温湿度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和液态水传递系数对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影响较大,而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对墙体内的温湿度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在进行墙体热湿耦合模拟时需将等温吸放湿曲线斜率和液态水传递系数视为温度和湿度的函数处理,而水蒸气传递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可视为常数处理。(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郭兴国,敖宇强,刘英,罗鸿韬,刘向伟[8](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对墙体内热湿耦合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根据多孔介质热质传递机理,建立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作为驱动势的多层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模型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对墙体内热湿分布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和冬季墙体内热湿传递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考虑太阳辐射时,墙体各处的平均温度均比不考虑时更高,相对湿度均比不考虑时更低。不同朝向墙体由于所受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布也有差异。在夏季,墙体各界面平均温度差和最大温度差从大到小分别为西>东>南>北,平均相对湿度差和最大相对湿度差则相反;冬季,墙体各界面平均温度差和最大温度差从大到小分别为南>东>西>北,平均相对湿度差和最大相对湿度差同样相反。(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周凤玺,高国耀[9](2019)在《非饱和土中热湿盐多场耦合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孔介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稳态条件下非饱和土中温度–水分–盐分多场耦合问题。考虑到非饱和土中孔隙被液态水、溶解的盐分、水蒸气和干燥气体等填充,在质量和能量守恒的基础上获得了非饱和土中水分、气体、盐分的质量守恒方程以及能量守恒方程。考虑一维非稳态问题,选取温度、孔隙气压、孔隙水压和含盐量以及其梯度作为状态变量,得到问题的状态方程组。利用Laplace变换将时域上的状态方程转换到频域上,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采用打靶法求解该强耦合的非线性变系数微分方程组。基于Hausdorff矩问题的稳定化算法将频域上的数值解转化到时域上,通过与已有的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数值算例与参数,分析了压力梯度、温度梯度、孔隙率等条件对非饱和中温度场、水分场和盐分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蔡姗姗,郭海金,房东旭,汪雪棚[10](2018)在《基于多功能热湿耦合特性实验台的制冷空调实验课程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套可进行多项教学实验的"多功能热湿耦合特性实验台",适用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课程。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包括空气温湿度采样系统与空气流量测量、焓差室的基本构成与运行原理、热湿耦合环境中的等效导热系数测量、电渗除湿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性分析。该实验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及本专业热点问题,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丰富能源动力类与制冷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验内容,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8年11期)

热湿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构建和完善了只考虑沿流动方向固体侧热质扩散影响的热湿和VOC耦合吸附数学模型,编制了仿真程序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耦合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选取硅胶作为吸附剂,甲苯和叁氯乙烷两种VOC类污染物分别作为吸附质。研究结果表明:转轮可同时吸附水分和VOC,并且VOC出口浓度低于室内VOC规定的浓度限值。处理区风速的增大不利于水分吸附和甲苯的净化。再生区风速的增大能够有效促进水分的吸附和脱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甲苯的净化和脱附。甲苯的吸附和脱附较叁氯乙烷更充分,转轮净化效果与VOC本身特性关系很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湿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京珂,杜婧鑫,刘文静.基于热湿耦合模型的高温专用服装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9

[2].郝红,王睿嘉,刘莹,王美淇.转轮热湿及VOC耦合吸附模型及性能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3].张佳.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4].郑宏锐.严寒地区典型墙体热湿耦合传递及冻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丁叶蔚,傅海燕,王正,曹瑜.木结构建筑外墙保温特性及热湿耦合传递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6].戚禹康,王远成,鲁子枫,俞晓静.稻谷自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7].郭兴国,刘英,罗鸿韬,刘向伟,陈国杰.热湿气候地区墙体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热湿物性参数灵敏度分析[J].建筑科学.2019

[8].郭兴国,敖宇强,刘英,罗鸿韬,刘向伟.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对墙体内热湿耦合迁移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9].周凤玺,高国耀.非饱和土中热湿盐多场耦合过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9

[10].蔡姗姗,郭海金,房东旭,汪雪棚.基于多功能热湿耦合特性实验台的制冷空调实验课程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

标签:;  ;  ;  ;  

热湿耦合论文-黄京珂,杜婧鑫,刘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