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临床分析

杨国龙(山西省太钢总医院尖山矿分院山西太原03030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呈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摆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移动或倾斜感,一般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若脑干或小脑受损时,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交叉性瘫等症状。少数患者有猝倒发作,常在迅速转头时突发双下肢无力倒地,意识清楚,能自行站立,数秒钟或数分钟后恢复,与脑干网状结构缺血使躯体肌张力突然降低有关。此外,尚可有偏头痛,记忆力减退及精神异常等表现。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自2003年7月至2011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根据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的分型标准,我们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患者182例(包括对照组82例),门诊100例,住院患者82例。

182例患者都有发作性眩晕,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伴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减退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9岁。病程1个月至15年,超声、多普勒或脑血流图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缺血,X线或CT扫描示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伴有高血压患者44例,血脂和血流粘稠度高者60例,动脉硬化者5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23例;对照组82例,男42例,女4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1个月至13年,超声多普勒或脑血流图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缺血。X线拍片或CT扫描示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伴有高血压者53例,血脂高者47例,动脉硬化者46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患者急性期时给予盐酸培他啶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服用西比灵10mg,每晚1次,眩晕停2片,每日3次,中药:丹参30g,葛根15g,半夏12g,茯苓15g,全蝎6g,川芎12g,菊花10g,水蛭10g,赤芍10g,天麻12g,生山楂30g,当归10g,制南星10g,石菖蒲10g,竹茹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2对照组

用盐酸培他啶500ml加入维脑路通1g,静脉点滴,每日1次,潘生丁50mg,每日3次口服,尼莫地平30mg,每日3次口服,晕复静2片,每日3次,血脂高者脂必妥2片,每日3次,血压高者加心痛定1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0天,为巩固疗效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中药原方隔日服1剂,西比灵5mg,每晚1次,连服1~2个月。

3结果与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疗程结束后,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阳性体征消失,超声多普勒或脑血流图示椎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疗程结束后,眩晕消失,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临床治愈标准已达到,不足半年内复发者;有效:眩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其他症状有所改善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善者。

3.2疗效分析

治愈时间,治疗组平均疗程为15.5天,最短者7天,对照组平均疗程为24天,最短者14.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分别为:①治愈:41例(41%),19例(23.2%);②显效分别为45例(45%),21例(25.6%);③有效分别为10例(10%),22例(26.8%);④无效分别为4例(4%),20例(24.4%),总有效率分别为96%,75.6%,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1年,治疗组29例复发,复发率为29%,对照组42例复发,复发率为51.2%,明显高于治疗组。

4讨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而致颈性眩晕,亦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病范畴,其病机是血淤阻滞脑络,血运不畅,或痰浊上扰于脑。通过临床观察,单用西药治疗,在发作期只可暂时缓解头晕症状,但其他症状改善不理想,我们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疗效好,病程短,复发率低,与同类杂志报道相比,较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疗效高。中药赤芍、当归、丹参、水蛭、川芎,有活血化淤、疏经通络的作用;石菖蒲、葛根、姜半夏、茯苓、南星、天麻有健脾化淤、开窍止呕的作用;全蝎能搜剔经络,祛风解痉;山楂、菊花明目降血脂。全方共起活血化淤,通络开窍,祛痰止呕的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全蝎有抗感染消肿、促进颈椎间孔周关节囊滑膜炎水肿的吸收和消退,能解除脑动脉痉挛,改善脑循环;丹参、川芎、赤芍、水蛭,有活血化淤,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并能溶栓,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尤其是水蛭有较强的抗凝血、降低血液粘稠度作用,研究表明:全方对活血化淤具有抗脑水肿,加速血肿吸收,保护脑组织,恢复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故本方有消炎、消肿、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配合西药能增强协调西药作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康永.中药药理学载.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