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581、510”是不够的

光靠“581、510”是不够的

一、仅指望“581、510”是不够的(论文文献综述)

崔雅琼[1](2019)在《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研究》文中指出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成立于1931年8月1日,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法租界内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法院。法院司法人员的选任,以及院内的建制均按照国民政府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是一个具有现代法制模式的法院。然而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法院现代化司法的开端,可追溯至法租界会审公廨时期。法公廨时期所使用的法律用语,以及法律制度已经呈现出现代法制的特征。比如案件当事人原告与被告的称谓、答辩书、传票,以及庭审程序、公诉制度、律师制度等。其现代化司法的开端要比其他地区早50年左右。但是那时公廨的司法权完全掌握在法国人手中,例如:法公廨会审办法中规定:“民刑诉讼均按中律办理”,然而在实践中,法国人以“民事案之情态百出,或为我国民法所未规定者,亦有民法所定与此案之情态不能相宜者”为由,适用法国法律解决。又有法公廨的律师必须是精通法语的人来担任,即使是原被告双方均为中国人,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定,且刑事案件不得延请律师。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法公廨内的律师除了法国和意大利人充当外,没有出现其他国家的公民。此外,还适用歧视华人的规定,如制定严禁中国人、酒醉者,和衣衫不洁者入内的《公园章程》。这样的司法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加速了西方先进法制,以及其思想在租界内的传播,使租界法制的现代化开端早于华界地区;二是国家司法主权的丧失,所带来的屈辱和不公,也加速了中国人民收回司法主权意识的觉醒。法租界会审公廨的撤销,是我国人民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收回法国人会同审理法租界内民刑案件的斗争之后,取得的胜利。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不仅是斗争胜利的成果,而且是外来法制与传统法制整合的标志。法院中现代法制的运行与地区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对接,同时相比与其他地区的法院来说现代法制的特征体现的更加充分。例如法院司法人员的任用、法院内的部门设置、司法程序的运行,以及法院的审判情况,和在审判过程中所展现的司法理念,都无不在显示法院现代化的一面。然而处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以及外国殖民势力和国民党军政势力的夹缝中,法院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无耐。通过对法院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展现法院全息图景的方式,了解法院配置以及司法的情况。全文共分导论和七章正文。第一章是对整个上海法租界审判机构的历史背景做的介绍,通过对违警裁判所,会审公廨法制情况的描述,了解第二特区法院之前法租界法制的发展概况。可以说没有这些发展经历,就没有第二特区法院。通过对法租界法制历史的梳理,为第二特区法院的研究做好铺垫。这一章中共有两节内容,第一节概述法租界审判的发展历史,先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法租界从建立到华洋杂居格局的形成,再到发展后的法租界对我国司法权的逐步侵占,以及国人法权意识的增强,和废撤法租界会审公廨的过程。第二节是对法租界内领事法庭,违警裁判所和会审公廨的介绍,涉及领事法庭的审判程序、管辖范围,以及违警裁判所的审判组成、诉讼程序、判决的执行等方面,会审公廨在司法运作中所展现的接近现代司法的程序,为第二特区法院法制运行打下基础。第二章是对第二特区法院的成立过程以及法院部门设置、司法官的选任和司法运行方面的研究,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记述法院设立之前,国民政府外交部门与法领事之间的谈判过程,以及最终签订的废撤法会审公廨的协定,和对协定内容的分析。第二节是描述了法院民、刑分离的部门设置,和为民、刑审判工作服务的行政部门设置,以及法院司法人员的学识、资历、薪酬等。充分展现出法院配置现代化的一面,以及国民政府对法律人才的优待。回归至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大环境中,体现了政府对司法改革的重视,以及法官队伍专业化、精英化的落实。第三节是对法院中司法运行过程的描述,它与现代运行方式十分近似,但是由于检察权大部分归巡捕房所有,因此又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地方法院的运作模式。在审检合一的司法体制下,第二特区法院则有着自身独特的审检分离制度。第三章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的统计和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共分为四节进行论述。第一节是对法院中适用的法律进行阐述,由于法院地处法租界内,以及国民政府在签订协定时的妥协,法院中除适用国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外,还适用法租界当局颁行的地方性法规。对于国民政府颁布的其他规章、法令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则不予承认,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当这些法规对法国人有利时,也仍然被适用。第二节是选取了法院处于稳定时期的审判工作统计为研究对象,从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数量上、类别上进行研究,同时从案件金额和犯罪种类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状况。并从案件的上诉情况中分析法院审判质量,以及审级制度的变化带给法院的改变。最后分别作年度之间的比较和同时期上海其他法院的比较,得出第二特区法院自身的特点。第三节是选取杀人案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杀人案的案情、审限、审判结果、审理次数,以及上诉情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法院对重刑案件的态度可以代表这一时期法制和司法理念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第二特区法院的法制。第四节是对本章审判工作分析的一个总结,通过对审判工作的了解,得出法院文书制作工整、案件审结率高、慎用死刑等具有现代法制特征的法制理念。第四章反映了法院的另一面,即当法院面对“公权力”时,其所展现的良好的治理功能基本失灵。通过对法院其他事例的挖掘,发现法院的司法并不像其所展现的那样独立、公正,它内部仍存在贪腐现象,以及在面对法国人殖民势力和国民政府党政权力时,任其操控的事实。本章节的内容共分为两节来论述,第一节是对司法的黑暗面的具体描述,第二节是对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的分析,即与国民政府司法改革方针的极端化、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传统的法制观念有莫大的关系。第五章是对与法院有关的其他机构的研究,共三节。第一节是对法租界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巡捕房的论述,巡捕房承担法院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和监督职能。但是由于政治因素,它的管辖权在驻沪法总领事的手中,它参与法院的司法,却不在国家行政系统的范围内,使法院以及相关行政机构缺少对巡捕房的约束力。以致巡捕房虽然是辅助法院司法工作,但是凭借法国人的势力,出现干预甚至牵制法院的司法的情况。第二节是对法院刑事判决的执行机构监狱的介绍,首先也是对监狱的历史和设置做简单的描述,其次是对监狱中实行的感化、教育方式做专门的论述,最后阐述法院与监狱两者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第三节是对律师的介绍,律师作为司法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法院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律师作为自由职业人员,在国民政府的政策下,在司法党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受到法院的牵制。同时因律师也是高素养的法律人才,他们的判决和建议对法院推事也有不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监督和协助法院审判工作的作用。第六章是关于法院被汪伪政府劫夺之后的状况,全章共有两节,第一节是对法院被汪伪政府劫夺前后,院内环境以及司法人员情况的描写。第二节是对法院被劫夺之后,伪法院的人员、部门及法院适用法律的介绍。此时的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明显减退,成为日本人以及日伪政府惩治爱国人士的罪恶的工具。第七章是最后一章,也是总结章,是通过对第二特区法院的研究得出的对当下法制建设的一些启示。民国时期对司法改革的重视,对法官素养的要求,高薪对待租界司法人员都是实现司法独立、公正的保障,然而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需求。法院法官虽然实现了精英化,但是因人数有限,租界法院受理案件量多,以致每位法官都有繁重的审判任务。法官在进行审判工作时,多处于疲惫的状态。因此,审判质量很难得到保障。此外,通过与其他地方法院的对比,第二特区法院在正常运转时期,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显然较高,在当时的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再一次证实,建立法制国家,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也需要民众意识层面的配合。总之,第二特区法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当下司法改革提供了借鉴。我们应以史为鉴,推动我们的司法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刘倬君[2](2019)在《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益慈善作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可以通过捐赠来救济弱势群体,对减小贫富差距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近几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给慈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并且使得信息的传递成本大大减少。借由慈善与互联网的结合,公益慈善的形式也由一开始以传统公益慈善组织与基金会为主,向网络公益慈善发生转变。而慈善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使得人人公益成为可能并逐步得到发展。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网络信息传播低成本的特点,网络慈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慈善较传统公益慈善来讲,信息更公开透明,支付捐赠的方式也更便捷,这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网络慈善的热情。网络慈善的快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传统公益慈善的短板,但同时网络慈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诈捐、骗捐和慈善炒作随之涌现,虚假网络慈善层出不穷,导致公信力下降,给社会信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慈善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本文在文献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慈善的问题、发展以及对社会信任的影响,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对《网络慈善与社会信任度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测、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发现:虚假网络慈善信息会对网络慈善满意度和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信任对网络慈善满意度是正面影响。并针对政府、网络慈善信息平台、企业以及公众自身这四个不同主体,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方法。政府可针对网络慈善完善行政监管并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网络慈善信息平台应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平台规范化管理并应用相关法律规范自媒体平台;相关企业也应提高企业的自我管理水平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我们公众更应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观念并积极行使个人监督权。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会对网络慈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信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鹏[3](2017)在《光伏电站融资租赁项目租金定价研究 ——以东方日升为例》文中提出融资租赁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其主要特点在于将融集资金和融集实物资产结合在了一起。近些年,融资租赁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同时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除了电价补贴迟迟不能到位之外,其融资渠道也十分单一,银行贷款虽然在理论上能解决光伏发电企业的资金问题,但是由于审批过程十分繁琐其贷款的额度较为有限,因此并不能有效解决光伏企业的困境。正是由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才促使了融资租赁和光伏发电行业的结合。不过,就当前来讲,融资租赁也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相关法律政策不够完善,这导致融资租赁业务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成果,对其当前主要的两种融资模式进行了对比,论证融资租赁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论文通过对影响租金定价的因素及定价方法进行论述,结合东方日升融资租赁项目的相关数据,通过对租金的计算和推导,对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业务模式下的租金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针对优化租金定价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保证租赁公司和承租人的利益。通过对整篇文章的论述,可以提高对光伏发电市场和融资租赁行业的认知,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不但缓解了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的资金难题,也为融资租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更多融资租赁公司资本的投入,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必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必将得以稳步推进。

肖志勇[4](2017)在《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法理解释与解禁历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7月及2015年9月,日本相继解禁了集体自卫权和通过了新安保法案。集体自卫权的解禁,标志着日本“专守防卫”政策的质变,其军事行动力将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而新安保法案的颁布实施,则为这一扩大化趋势提供了稳固的法律保障。对于国内政治由否认侵略历史的保守势力来主导的日本来说,这些动向无疑是会引起周边邻国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及警惕的。本文立足于法理与实情,全面地就集体自卫权在国际法与(日本)国内法上的法律性质,以及在日本战后历史上的展开与推进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这既具有分析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法律特点、行使目的、实施方式等理论上的意义,又具有从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来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性意义。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与分析了集体自卫权的法理问题。本章首先从国际法和日本宪法的角度分别对集体自卫权进行了解读,并在最后证明了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日本宪法与承认国家享有集体自卫权的国际法,在本质上是不冲突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视角下日本集体自卫权的发展情况。本章首先探讨了日本充实集体自卫权行使基础的五个阶段,随后就对这以上发展阶段起推动作用的内、外部两股力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该章从三个层次对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目标指向进行了解读,并驳斥了安倍内阁以“限定容忍”的观点来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手法,最后就集体自卫权在新安保法案中的呈现特点以及集体自卫权在实施中的灵活性进行了解读。第四章分析了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影响。该章从法律层次上批判了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方式以及其在解禁过程中采取的某些行为对法律秩序造成的破坏,并从现实层面上认为集体自卫权的解禁既会为日本开启“发展盟友模式”,推动日本军工产业发展,也会不利于维护东北亚以及南海区域的安全与稳定。面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可能引发的担忧,一方面我们期待日本能持续地珍视和平,另一方面我们在通过对话与合作的方式争取日本在和平的道路上持续前行的同时,也应保持着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薛梦婷[5](2016)在《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研究 ——以苏皖两省上市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企业要想持续成长,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和融资难问题无疑都是个头号难题,而利用应收账款来募集资金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工作。不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不成熟且信用水平偏低,再加上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诸多限制,使得应收账款融资的资金获取和配置效率一直不理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反思,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效率,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和融资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非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模式不透明,外界很难准确获悉所需的研究数据,而证监会规定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等必须在指定的网站上披露,因此,本文以2012-2014年苏皖两省中小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两种实证分析方法同时对应收账款融资效率进行研究,进而推断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效率。文章首先采用DEA模型分别从整体分析、规模报酬分析和地区分析角度对应收账款融资效率进行评价,得出苏皖两省中小上市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效率偏低,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影响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除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外,其余影响因子基本显着通过。最后,分别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三个角度探讨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杨丹妮[6](2015)在《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的增速甚至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人民享有的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并没有同步增长,那么政府收入到底用在了哪里?本文就是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本文发现政府筹资方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首先,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从受益原则出发,通过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分类,研究政府提供的不同的物品或服务所要求的不同的政府筹资方式。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政府税费筹资方式选择时,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方式,特惠型物品要采用收费筹资方式。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过多或过少,缺乏公平与效率。在政府税债筹资方式选择时,当代纳税人与后代纳税人都受益的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与举债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承担他们相应的成本;只惠及当代纳税人的特惠型物品不应该采用举债筹资方式,否则不仅引发代际之间的不公平,而且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政府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引发政府债务风险。其次,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问题。在政府的“利维坦”模型中,政府像一个垄断者那样最大化政府收入,很可能伸出“掠夺之手”,政府筹资方式很可能被滥用。但是,政府筹资权的不断扩张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反抗,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行动者,公共行动必须通过个人的行为而“被解释”和“被理解”。因此,政府“善治”必定是建立在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必要条件是人民能够约束政府的筹资方式。政府天然地具有扩张政府筹资方式的倾向,不断地增加政府开支以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只有人民才能约束政府权力,只有宪政才能约束利维坦政府合理地筹资和使用资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开始关注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制度约束问题,并对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政分权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并与区域异质性相关。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高,财政分权提升能够抵制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低,极大地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财政分权提升就会迫使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以使收入能够应付支出。最后,文章提出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要连接政府收支必须对政府筹资方式进行制度约束,制度约束的关键是政府筹资方式必须是“经过同意的”。为此,本文指出可以从财政宪政约束、公共预算约束和参与式财政约束等方面来约束政府筹资权力与政府筹资方式。

林炜铃[7](2015)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岛屿旅游地因特殊的区位、环境和旅游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喜爱,但岛屿旅游地的台风、飓风等自然灾害时现报端,盗窃、犯罪、购物欺诈等社会治安问题也频频发生。因此,岛屿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岛屿旅游地安全事件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引发了游客们的广泛讨论。然而,为何还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依然选择出游岛屿旅游地?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能否对游客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对游客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研究,期望寻找理论上的解释。本研究通过搜集人民网、第一旅游网、中国旅游新闻网这三大网站的旅游安全事故信息,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搜集资料的分析、归纳、提取,发现“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系统安全理论、态度三元论和刺激反应理论,提出了由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的概念维度构成的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依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论,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为了验证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借鉴成熟量表设计问卷,并通过对厦门鼓浪屿与海南三亚这两个岛屿旅游地的景区景点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经过小样本测试和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得本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本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发现和结论:第一,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在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游客安全认知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游客安全情感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游客安全意向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第二,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等研究方法,分别使用游客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学变量特征对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的各维度变量进行了差异分析。从厦门鼓浪屿和海南三亚的样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部分人口学变量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对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的各维度变量具有显着性影响。例如,不同年龄游客在安全态度方面存在非常显着差异,46岁以上年龄越大的群体,安全认知和安全情感普遍比45岁以下年龄群体要高。第三,对于研究结论,本研究在理论上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除了游客安全态度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外,网络舆情、游客的旅游需求或旅游目的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作用中起重要影响。本研究还认为游客的安全需求与岛屿旅游地的安全氛围营造供给之间实现基本均衡确有必要。第四,基于本研究结论和讨论,提出对于游客安全的岛屿旅游地旅游安全管理建议。首先,完善旅游地安全公共服务,营造安全的旅游地人员、环境、设施和管理氛围。其次,增加游客安全意识,强化游客安全态度。具体包括:通过安全宣传活动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游客安全防范与自救技能,普及安全知识,端正游客安全态度。最后,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引导游客安全行为,如借助传统媒体发布安全信息、网络新媒体传递安全信息以及现场人员管理,引导游客安全行为等。本研究理论贡献可能在于:(1)建构了旅游地安全氛围、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操作性概念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一方面,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对各维度构成进行了理论演绎;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数据测试,验证了这三个操作性概念的结构模型。(2)本研究测量量表是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修正,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因此,问卷设计比较合理,可以应用于与本研究相关的其他研究。(3)验证了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模型,且游客的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以及安全意向在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其他类型旅游地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亓俊国[8](2010)在《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正如同美国联邦政府“奥克兰计划”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而引起了人们对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视一样,职业教育政策目标没有在现实中充分实现的现象,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问题。对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首先要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政策科学的理论为我们进行政策执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以及执行效果则为分析提供了现实基础。解决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是政策执行的本质所在。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阻滞问题,开始让我们从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的层面去审视职业教育的价值存在。职业教育在“求善”的传统文化观、封建“礼治”的思想束缚、人才选拔的科举制影响下不具备健康生存的土壤,而社会分层的现实也让技能型人才失去了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尊严。无论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还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个体,都有以经济人身份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都会基于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做出各自决定。在利益分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与中央政府展开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是双方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进行策略选择的一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利益博弈表明,在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求方面存在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导致了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的产生;政策执行阻滞问题源于社会“公平物品”供给制度的缺失。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促进公平的价值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政策执行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由此,构建立足于“公平物品”理论基础之上,以“政府主体”、“公平优先”、“以人为本”为指导原则的政策执行机制,成为本篇论文的落脚点。

李万一[9](2010)在《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回顾了海南1988年建省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重点回顾了海南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海南建省初期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和省直管市县体制的基本情况。论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理论、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三大模式及其影响、行政区划的依据、国内省管县的理论和实践等。论文提出了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改革方向,重点分析了海南市县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和支撑条件,给出了海南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在叙述行政分权的定义和分类、行政分权的意义、海南省下放权力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海南进一步做好权力下放工作的建议;指出了条块管理结合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顺省垂直管理部门与市县关系的途径;分析了行政区经济的弊端,建议增强省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有效克服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论文还提出,要用建立大部门体制的思路整合政府机构,探索在行政机关引入雇员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乡镇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海南行政体制机制创新。

刘炎姿[10](2010)在《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司的投资行为一直是公司投资理论研究的热点,近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内部现金流对投资支出具有重要影响,即存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学术界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存在的动因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导致投资不足的融资约束假说和导致过度投资的自由现金流假说。2005年4月29日,我国证券市场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到目前为止,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对于其成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表现出怎样的变化?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投资行为研究的先进经验,在综合已有文献并考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特殊制度背景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至2007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制造业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按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对样本总体及分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对股改前后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而后分组进行回归,最后分析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的结论:公司的投资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存在敏感性,且为正相关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减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减弱的幅度大;融资约束在股改前后均是导致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主要原因,但股权分置改革后,融资约束的程度有所降低。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来指导公司的投资行为,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二、仅指望“581、510”是不够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仅指望“581、510”是不够的(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上海法租界审判机构产生的背景与沿革
    第一节 上海法租界审判机构产生的背景
        一、上海法租界的建立
        二、上海法租界华洋分居格局的打破及后果
        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废撤以前的上海法租界
    第二节 上海法租界审判机关的沿革
        一、领事法庭
        二、违警裁判所
        三、法租界会审公廨
第二章 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之设立、内部组成及运行
    第一节 法院的设立过程及设立依据
        一、法院的设立过程
        二、法院设立的依据
    第二节 法院的内部组成
        一、部门设置
        二、司法人员
    第三节 法院的运行
        一、司法运行的程序
        二、第二特区法院与其他地方法院之间的协助与案件的移送
第三章 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的审判
    第一节 法律适用
        一、对“六法”以及其他法律、条约的适用
        二、对法租界内颁行的地方性法规的适用
    第二节 1933 年度—1935 年度审判工作的统计分析
        一、三个年度审判工作统计
        二、上海三所地方法院审判情况对比
    第三节 1933 年度—1935 年度杀人案件之审判分析
        一、29件杀人案概况
        二、犯罪主体及犯罪案由
        三、杀人案件的审判过程
    第四节 现代化审判风格
        一、极具现代法制特色的法律用语以及文书制作
        二、案件审判体现现代司法理念
        三、区分主犯、从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量刑
第四章 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审判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审判被权势左右
        二、存在盲目审判的情况
        三、审判职权的滥用
    第二节 审判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速”的过分追求
        二、时局动荡
        三、传统的法制理念
第五章 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之外部关系
    第一节 法租界巡捕房
        一、巡捕房的组成及它的“职能”
        二、巡捕的基本情况
        三、巡捕房与法院的关系
    第二节 上海第二特区监狱
        一、法租界监狱的历史沿革
        二、监狱情况概览
        三、对罪犯的改造
        四、监狱与法院的关系
    第三节 律师
        一、律师资格的取得以及派别
        二、律师与法院的关系
第六章 日伪时期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的境况与变异
    第一节 法院的境况
        一、法院的最后一年
        二、法院被汪伪政府劫夺之后
    第二节 法院的变异
        一、法院人员、机构及适用法律的变异
        二、法院的区域治理功能的变异
第七章 从第二特区法院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第一节 对推事“少而精制度”的思考
        一、“少而精制度”的落实
        二、对“少而精制度”的反思
    第二节 法制传承与法律意识普及的重要性
        一、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法制中的精华
        二、民众法律意识普及对法制社会的建设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汇总
后记

(2)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网络慈善
        1.3.2 虚假网络慈善
        1.3.3 社会信任
    1.4 研究综述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6 近十年公益慈善典型案例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实施
    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对象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流程
    2.4 研究框架与假设提出
    2.5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2.5.1 问卷的编制
        2.5.2 问卷实施
第3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3.1 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3.2 对虚假网络现状、网络慈善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描述分析
    3.3 探究内在关系并验证假设
第4章 深度访谈与语料分析
    4.1 深度访谈设计与实施
    4.2 关于网络慈善的想法
        4.2.1 愿意参与慈善行动,认为慈善是助人助己
        4.2.2 认为虚假网络慈善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4.3 对于虚假网络慈善的担忧
        4.3.1 目前虚假网络慈善的问题
        4.3.2 虚假网络慈善的危害
    4.4 关于监管制度的想法
        4.4.1 目前监管制度的状况
        4.4.2 关于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针对网络慈善完善行政监管
        5.1.2 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5.2 网络慈善信息平台层面
        5.2.1 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平台规范化管理
        5.2.2 相关法律规范自媒体平台
    5.3 企业层面
        5.3.1 提高企业危机应对能力
        5.3.2 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5.4 公众层面
        5.4.1 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观念
        5.4.2 积极行使个人监督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3)光伏电站融资租赁项目租金定价研究 ——以东方日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光伏电站产业投融资现状
        1.2.2 租金定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光伏电站产业发展与融资方式
    2.1 我国光伏电站产业发展现状
        2.1.1 发展现状
        2.1.2 发展前景
        2.1.3 面临的问题
    2.2 融资方式
        2.2.1 银行贷款
        2.2.2 融资租赁
    2.3 光伏电站融资方式的选择
3 光伏电站融资租赁项目租金影响因素及定价方法分析
    3.1 影响租金定价的主要因素
        3.1.1 本金
        3.1.2 利息率
        3.1.3 还租期数
        3.1.4 设备残值
        3.1.5 租金先付和后付
    3.2 租金定价方法
        3.2.1 等额年金法
        3.2.2 等额本金法
4 东方日升融资租赁项目租金定价分析
    4.1 公司概况及租赁项目介绍
        4.1.1 公司概况
        4.1.2 公司融资租赁项目介绍
    4.2 不同模式下的租金定价对比分析
        4.2.1 模式一:直接融资租赁
        4.2.2 模式二:售后回租
    4.3 对比与结论
5 优化光伏电站租金定价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租赁项目流程
    5.2 核实标的物资产价值
    5.3 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系统
    5.4 制定融资租赁行业税收政策,提升项目租金定价优势
    5.5 做好租金催收等后续工作
6 展望
7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4)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法理解释与解禁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集体自卫权的法理释析
    (一)集体自卫权与国际法
    (二)集体自卫权与《日本国宪法》
    (三)国际法与《日本国宪法》的兼容性
二、历史发展视角下的日本集体自卫权
    (一)日本集体自卫权行使基础的变化历程
    (二)推动解禁进程的外部力量
    (三)推动解禁进程的内部力量
三、对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分析
    (一)解禁的目标指向
    (二)“限定容忍”的实质
    (三)新安保法案与集体自卫权的实施
四、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影响
    (一)法律层面的影响
    (二)现实层面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研究 ——以苏皖两省上市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介绍及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应收账款融资
        2.1.3 融资效率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MM理论
        2.2.3 效率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3.1 应收账款融资综述
        2.3.2 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评价综述
        2.3.3 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综述
        2.3.4 研究文献评述
3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现状
    3.2 苏皖两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现状
    3.3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现状的成因分析
4 基于DEA方法的苏皖两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评价
    4.1 DEA方法介绍
    4.2 DEA基本模型介绍
        4.2.1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
        4.2.2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CC)
    4.3 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3.1 输入指标的选取
        4.3.2 输出指标的选取
        4.3.3 数据来源及原始数据处理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布
        4.4.2 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整体评价
        4.4.3 融资效率的规模报酬分析
        4.4.4 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地区分析
5 苏皖两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
        5.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5.1.2 解释变量的选取
    5.2 实证分析
        5.2.1 数据及样本选取
        5.2.2 模型构建及类型选取
        5.2.3 实证检验
        5.2.4 回归结果分析
6 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6.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资信状况
    6.2 建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6.3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看得见手的调控作用
7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2 政府筹资方式:基于广义征税权的视角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思想渊源:盎格鲁—萨克森传统
        2.1.1 斯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2.1.2 李嘉图:税收邪恶论与等价定理
        2.1.3 穆勒:“公共性”事务
        2.1.4 瓦格纳:财政的“经济观”
    2.2 思想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2.2.1 奥意学派:引入“边际效用”分析
        2.2.2 维克塞尔—林达尔:一致同意原则
    2.3 公共物品理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
        2.3.1 萨缪尔森: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
        2.3.2 布坎南:税收分担的受益原则
        2.3.3 马斯格雷夫:优值品与财政联邦制
    2.4 公共物品与政府筹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2.5 简要评论
3. 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依据
    3.1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
        3.1.1 政府干预: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
        3.1.2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
    3.2 政府支出:公共物品与优值品
        3.2.1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3.2.2 政府提供优值品
        3.2.3 中国的现实矛盾
    3.3 受益原则:政府筹资方式选择
        3.3.1 受益原则: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
        3.3.2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费筹资方式选择
        3.3.3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债筹资方式选择
4. 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机制
    4.1 利维坦政府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1.1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与政府“掠夺之手”
        4.1.2 政府“掠夺之手”:不受约束的利维坦模型
    4.2 财政国家转型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2.1 现代国家:税收国家
        4.2.2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同意的还是强制的
    4.3 利维坦之维: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
        4.3.2 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4.3.3 财政竞争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5.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约束的现状分析
    5.1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现状
        5.1.1 我国政府征税方式约束
        5.1.2 我国政府收费方式约束
        5.1.3 我国政府举债方式约束
    5.2 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
        5.2.1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
6. 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
    6.1 财政宪政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
        6.1.1 财政宪政:同意原则
        6.1.2 嵌入财政宪政的财政规则
    6.2 公共预算与政府筹资试约束
        6.2.1 公共预算公开透明
        6.2.2 全口径预算下的复式预算
    6.3 参与式财政与政府筹资权约束
        6.3.1 参与式财政:公民呼吁和参与
        6.3.2 参与式预算实施的制度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隐忧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主要科研成果

(7)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安全氛围相关研究
        2.1.1 安全氛围的概念
        2.1.2 安全氛围的维度
        2.1.3 旅游地安全氛围
    2.2 安全态度相关研究
        2.2.1 安全态度的概念
        2.2.2 安全态度的维度
    2.3 安全行为相关研究
        2.3.1 安全行为的维度
        2.3.2 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2.3.4 游客安全行为的概念
        2.3.5 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2.4 文献综述小结
        2.4.1 以往研究述评
        2.4.2 本研究的方向
第3章 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建构
    3.1 扎根理论方法应用设计
        3.1.1 应用扎根理论的原因与目的
        3.1.2 研究设计与数据搜集
        3.1.3 资料分析策略
    3.2 开放性编码分析
        3.2.1 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原始资料开放性编码的概念化分析
        3.2.2 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原始资料开放性编码的范畴化分析
    3.3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
        3.3.1 主轴编码分析
        3.3.2 选择性编码分析
        3.3.3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发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的概念阐释和假设建构
    4.1 旅游地安全氛围概念的逻辑演绎和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1.1 旅游地安全氛围概念的理论逻辑演绎
        4.1.2 旅游地安全氛围的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2 游客安全态度概念的逻辑演绎和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2.1 游客安全态度概念的理论逻辑演绎
        4.2.2 游客安全态度的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3 游客安全行为概念的逻辑演绎和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3.1 游客安全行为概念的理论逻辑演绎
        4.3.2 游客安全行为的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
    4.4 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4.4.1 游客安全认知的中介作用
        4.4.2 游客安全情感的中介作用
        4.4.3 游客安全意向的中介作用
        4.4.4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5.1.1 实证研究程序
        5.1.2 研究变量的测量工具
        5.1.3 概念的操作化设计及问卷开发原则
        5.1.4 样本地选择
        5.1.5 样本数量和数据分析策略
    5.2 小样本测试
        5.2.1 测量题项选择与编写初始问卷
        5.2.2 小样本测试与问卷修正
        5.2.3 小样本测试数据的检验方法
        5.2.4 小样本测试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测量题项净化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
        5.3.1 数据收集
        5.3.2 样本描述
    5.4 大样本实证检验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结果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6.1.1 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6.1.2 游客安全态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6.1.3 游客安全行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6.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1 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2.2 游客安全态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游客安全行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3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6.3.1 游客安全认知的中介作用分析
        6.3.2 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影响机制模型拟合检验
        6.3.3 样本游客属性特征对游客安全态度和游客安全行为影响的差异117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研究结论
        7.1.2 实证结果讨论
        7.1.3 理论上的进一步讨论
    7.2 管理建议
        7.2.1 完善旅游地安全公共服务,营造安全的旅游地氛围
        7.2.2 增加游客安全意识,端正游客安全态度
        7.2.3 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引导游客安全行为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旅游安全事故案例资料开放性编码的概念化分析
附录B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调查
附录C:调研点回访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问题:政策执行的事实维度反思
        1.1.2 利益问题:政策执行的价值维度反思
        1.1.3 制度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制度反思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假设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假设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职业教育
        1.3.2 政策
        1.3.3 教育政策
        1.3.4 政策执行
        1.3.5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1.5.2 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1.5.3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1.6 结束语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视角选择: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逻辑前提
    2.1 职业教育政策的内涵
    2.2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事实性本质
        2.2.1 基本内涵
        2.2.2 基本特征
    2.3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价值性本质
        2.3.1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价值选择的再确认过程
        2.3.2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价值规范是以人为核心的
        2.3.3 基于公共理念的利益整合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2.4 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2.4.1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
        2.4.2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途径
        2.4.3 整合型政策执行途径
    2.5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2.5.1 过程模式
        2.5.2 互动理论模式
        2.5.3 博弈模式
        2.5.4 循环模式
        2.5.5 系统模式
        2.5.6 综合模式
    2.6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选择
        2.6.1 影响因素分析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基础
        2.6.2 人的因素分析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出发点
        2.6.3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须同时重视三重途径
        2.6.4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须以利益分析作为研究视角
第三章 政策与执行:历史进程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发展演变
        3.1.1 职业教育政策发展阶段
        3.1.2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3.1.3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主要目标分析
    3.2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历史变迁
        3.2.1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变化
        3.2.2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模式逐步确立
        3.2.3 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变化:政策执行历史变迁的反映
    3.3 基础能力建设: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3.3.1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3.3.2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3.3.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分析
        3.3.4 小结
    3.4 政策执行阻滞: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有效性反思
        3.4.1 政策执行敷衍
        3.4.2 政策执行缺损
        3.4.3 政策执行歪曲
        3.4.4 政策执行抵制
    3.5 结束语
第四章 人的发展与价值定位:追问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的根源
    4.1 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价值观
        4.1.1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1.2 “求善”与“求真”: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4.1.3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4.1.4 礼治与精英人才:传统文化的等级性特征
        4.1.5 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
    4.2 职业教育的价值存在:政策执行目标共识的基础
        4.2.1 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
        4.2.2 职业教育的价值存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关系
        4.2.3 小结
    4.3 复制还是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现实思考
        4.3.1 社会分层的内涵与划分标准
        4.3.2 职业教育对社会分层影响的理论分歧
        4.3.3 社会分层:我国职业教育现实功能的考量
    4.4 结束语
第五章 利益: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博弈的根源分析
    5.1 理论基础:公共选择与博弈论
        5.1.1 公共选择理论与人性假设
        5.1.2 博弈论
    5.2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执行者作为利益主体的产生
        5.2.1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
        5.2.2 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发生转变
    5.3 利益冲突: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元利益诉求
        5.3.1 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5.3.2 利益冲突:政府、企业、社会个体博弈的根源
    5.4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博弈要素分析
        5.4.1 博弈标的
        5.4.2 博弈主体
        5.4.3 博弈规范
        5.4.4 博弈策略
    5.5 结束语
第六章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博弈的建模分析
    6.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6.1.1 模型设置
        6.1.2 模型求解
        6.1.3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6.2.1 模型设置
        6.2.2 模型求解
        6.2.3 结论
    6.3 学校与企业间的协调博弈
        6.3.1 校企合作双方基本关系分析
        6.3.2 校企合作协调博弈模型分析
        6.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6.4 “强者主导”——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智猪博弈”分析
        6.4.1 “智猪博弈”
        6.4.2 “强者”的主导作用
    6.5 制度缺陷——政策执行阻滞问题根源的探讨性答复
        6.5.1 完善制度视角:弥补收益损失
        6.5.2 强化制度主体: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6.5.3 创新制度理念:政策执行机制建立的基础
    6.6 结束语
第七章 公平物品:观念创新与机制选择
    7.1 不公平定位:职业教育价值存在的反思
        7.1.1 发展主义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不公平
        7.1.2 利益分配:政策执行现实制度环境的不公平
        7.1.3 邻里效应:职业教育地位收益不公平
    7.2 公平物品:概念界定与利益整合的价值诉求
        7.2.1 公平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重新定位的要求
        7.2.2 “公平物品”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7.3 弥补“公平物品”的供给缺陷:政策执行机制的考虑
        7.3.1 公平物品:公益与私益的统一
        7.3.2 内化“正外部性”,弥补利益损失
        7.3.3 公平物品:需要、价值与利益的整合
    7.3 结束语
第八章 超越现实: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的建立(上)
    8.1 “公平物品”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的构成
        8.1.1 行政机制
        8.1.2 市场机制
        8.1.3 法律机制
        8.1.4 教育教学机制
        8.1.5 利益整合机制
    8.2 “公平物品”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的执行原则
        8.2.1 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基础
        8.2.2 公平优先,注重效率
        8.2.3 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物品”机制建构的必然选择
    8.3 结束语
第九章 超越现实: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的建立(下)
    9.1 建立公平性为导向的行政执行机制
        9.1.1 中央政府承担“强者”的职责
        9.1.2 提高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
    9.2 建立有效率的、公平导向的市场机制
        9.2.1 建立由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的机制
        9.2.2 建立规范而公平的市场体系
        9.2.3 建立市场为基础的人才流动体系
        9.2.4 建立责、权、利清晰、明确的运行机制
        9.2.5 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等值交换的制度
    9.3 构建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
        9.3.1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制度
        9.3.2 改革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9.3.3 建立以公平为理念的人才发展机制
    9.4 公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整合机制
        9.4.1 建立有效的多方参与的公共利益共建、共享、平衡机制
        9.4.2 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9.4.3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约束力——以校企合作为例
    9.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海南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
        1.1.2 海南建省初期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
        1.1.3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基本情况
        1.1.4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理论综述和研究现状
    2.1 行政组织理论
        2.1.1 行政组织的定义
        2.1.2 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2.1.3 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
    2.2 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
        2.2.1 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情况
        2.2.2 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理论
    2.3 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三大模式及其影响
        2.3.1 英美模式
        2.3.2 法德模式
        2.3.3 (前)苏联模式
    2.4 行政区划的依据
        2.4.1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2.4.2 行政区划的决定因素
        2.4.3 行政区划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悖论
    2.5 国内省管县的理论和实践
        2.5.1 市管县的由来与争议
        2.5.2 关于省管县的研究综述
        2.5.3 省管县的海南模式和浙江模式
第三章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改革的方向
    3.1 海南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点和不足
        3.1.1 优点
        3.1.2 不足
    3.2 完善海南省管市县体制的思路
    3.3 调整行政区划
        3.3.1 海南市县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
        3.3.2 海南市县行政区划调整的支撑条件
        3.3.3 海南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
    3.4 正确下放权力
        3.4.1 行政分权的定义和分类
        3.4.2 行政分权的意义
        3.4.3 海南省下放权力的基本情况
        3.4.4 对海南进一步做好权力下放工作的建议
    3.5 进一步理顺条块管理关系
    3.6 克服行政区经济导致的弊端
        3.6.1 行政区经济
        3.6.2 增强省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3.6.3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海南行政体制机制创新
    4.1 用建立大部门体制的思路整合政府机构
    4.2 探索在行政机关引入雇员制
    4.3 提高行政效能
    4.4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4.5 进一步推进乡镇改革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创新点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文献回顾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2.1 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2.2 投资与内部现金流的概念界定
        2.2.1 投资的概念界定
        2.2.2 内部现金流的概念界定
    2.3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4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理论解释
        2.4.1 融资约束假说
        2.4.2 自由现金流假说
        2.4.3 融资约束假说与自由现金流假说的比较分析
第3章 研究假设、研究模型与样本选择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的选取
        3.2.1 被解释变量投资的设定
        3.2.2 解释变量内部现金流的设定
        3.2.3 控制变量的设定
    3.3 研究模型的设计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4章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研究样本的特征描述与分析
        4.1.1 描述性统计
        4.1.2 配对样本 T 检验
        4.1.3 Pearson 相关性检验
    4.2 回归分析
        4.2.1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存在的回归分析
        4.2.2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的回归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各年度研究样本代码
致谢

四、仅指望“581、510”是不够的(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法租界第二特区法院研究[D]. 崔雅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2]虚假网络慈善信息对社会信任度影响研究[D]. 刘倬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3]光伏电站融资租赁项目租金定价研究 ——以东方日升为例[D]. 王鹏.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4]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法理解释与解禁历程[D]. 肖志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5]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研究 ——以苏皖两省上市企业为例[D]. 薛梦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6]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D]. 杨丹妮. 浙江大学, 2015(11)
  • [7]岛屿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林炜铃. 华侨大学, 2015(03)
  • [8]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D]. 亓俊国. 天津大学, 2010(07)
  • [9]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李万一. 天津大学, 2010(02)
  • [10]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炎姿. 湖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光靠“581、510”是不够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