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凤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蓼兰中学266700
生物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领先学科,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它呢?根据初中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性因素,创设情境,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什么呢?下面我联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1.将课堂教学与谚语俗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谚语和俗语设计精彩而艺术的“开场白”,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以新异亲切的感受,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如生物的遗传可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入;条件反射可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引入。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谚语和俗语。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引出食物链等等。当然,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2.引经据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借善用诗词成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因此,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三、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菠菜,要求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拨进去越显黄白色?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四、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主要途径。在两栖动物的教学中,对青蛙的发育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周末,带领学生到校外池塘捕捞青蛙卵,然后把青蛙卵放在一个大鱼缸中观察。在鱼缸中放置一些石块、小木板,要求兴趣小组成员从蛙的受精卵发育开始,每天认真观察,记录青蛙个体发育中各阶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活动情况、食性和呼吸情况,特别注意观察蝌蚪鳃的先后顺序,尾的消失过程,前后肢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校还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动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经久不衰,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