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_张梦诗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剂,正极,薄膜,材料,技术,锂离子电池,超临界。

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诗[1](2019)在《溶剂热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富锂叁元正极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便携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商业化材料LiCoO_2价格昂贵,安全性能差,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LiFePO_4能量密度低下,倍率性能差,使得其难以满足现今对大功率电池的需求。富锂叁元正极材料因其远高于其他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具备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但其首圈库伦效率低、循环性能差和倍率性能不佳的问题制约了其投入实际应用。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Li_(1.45)Ni_(0.15)Co_(0.15)Mn_(0.7)O_2材料,结合XRD、SEM、TG和XPS技术对材料表征,利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等测试对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分析,研究了体系组成、合成工艺和Al~(3+)掺杂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利用溶剂热技术合成前驱体,考察了溶剂的组成、反应的pH值、溶液中金属盐的浓度、锂源的选择和锂的添加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佳反应体系是在V_(乙二醇):V_(去离子水)=6:4的溶剂、pH=8.0、金属盐浓度为0.08 M、LiOH作为锂源和Li/M=1.45的加锂量下进行的反应。最佳体系下合成的材料在0.5 C下,第四圈放电比容量达到301.4mAh g~(-1);1 C下,最高放电比容量为271.4 mAh g~(-1)。(2)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对溶剂热反应温度、混锂步骤、煅烧温度和电化学活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佳工艺是在160°C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将前驱体和锂盐混合,在450°C下煅烧6小时-750°C下煅烧12小时,在2~4.5 V、2~4.6 V、2~4.7 V下各自充放电2圈对电池进行活化后再于2~4.8 V间充放电。相较于大多文献里出现的850°C煅烧条件,在750°C下进行煅烧可以提高材料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和库伦效率。同时,电池测试程序的设置会对电池性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仅仅进行6圈活化就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表现。(3)在上述溶剂热反应中,加入硝酸铝试剂,成功合成了Li_(1.45)Ni_(0.15)Co_(0.15-x)Al_xMn_(0.7)O_2富锂四元材料。铝离子的掺杂可以加强材料的层状特性,降低阳离子的混排程度。同时,在循环中可以遏制材料从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相的转变和电压衰减现象。在0.5 C下,Li_(1.45)Ni_(0.15)Co_(0.125)Al_(0.025)Mn_(0.7)O_2最高放电比容量为278.4 mAh g~(-1),100圈后放电比容为235.1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84.4%。(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Zulqarnain[2](2019)在《溶剂工程辅助技术制备低温钙钛矿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由于其易于生产、材料成本低和理想的光电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2%,这一点在其作为光伏领域新兴竞争者的重要性方面显而易见.它在能量转换材料科学领域的兴起可以归因于最近在成分工程、溶剂工程、化学计量校准和新的制备方法等方面的进步。尽管近年来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钙钛矿在高温下的退火时间较长且稳定性较差,因此很难制备出商业上可行的钙钛矿薄膜,这也是钙钛矿太阳电池商业化的瓶颈.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一种溶剂工程辅助的低温退火工艺。这是以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二甲基亚硫醚(DMSO)为基础的叁元溶剂体系混合成前体溶液通过在50℃退火30分钟的退火制备出优质的钙钛矿薄膜。通过调整各自的体积,药水调整溶剂与非极性反溶剂的亲和力及其组成中间相的配位强度.NMP和DMAC以其对非极性反溶剂的亲和力而闻名,而DMSO具有弹性特性,使其能够产生稳定的加合物。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NMP和DMAC被用作主要和共溶剂,在这种溶液中,DMSO作为溶剂添加剂,而不是传统上的共溶剂。研究表明,混合溶剂前驱体溶液中30%的DMSO可制备出均匀、无针孔、致密的薄膜。高质量的膜具有较强的吸收光谱,较低的陷阱态和增强的光谱响应.从制备的器件中获得的最佳器件性能显示出18.19%的最高效率,与传统的高温退火实现的18.58%效率相当.该器件还表现出稳定性,在40%湿度的环境中放置两周仍保持超过85%的初始效率.这些新的结果可能为制造低温退火、高质量的钙钛矿层提供一种方法,从而简化了经济高效的器件的制备方式.(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曾贵玉,谯志强,曾曦[3](2018)在《溶剂/非溶剂结晶技术制备纳米含能材料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含能材料具有诸多优异性能而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发展了多种制备技术和方法;针对国内外溶剂/非溶剂结晶技术制备纳米含能材料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纳米含能材料粒径和形貌的各种因素;溶剂/非溶剂技术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已成为纳米含能材料制备的主流方法,同时指出了该方法还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黄铓[4](2018)在《溶剂热合成技术制备Cu_2ZnSn(S_x,Se_(1-x))_4和Cu_2ZnSnSe_4半导体薄膜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I_(2-)II-IV-VI_4族四元化合物Cu_2ZnSnS_4(CZTS),Cu_2ZnSnSe_4(CZTSe),Cu_2ZnSn(S_x,Se_(1-x))_4,(CZTSSe)薄膜被认为是一种有望替代CIGS薄膜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通过调节CZTSSe薄膜中S/Se比值可以使薄膜的禁带宽度在1.0 eV-1.5 eV之间调节,且吸收系数大、组成元素储量丰富、成本低且环境友好,是最有潜力的新型绿色光伏材料,适合发展高效、绿色、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本文采用溶剂热法作为合成技术,以乙醇为溶剂,氯化锌、氯化亚锡、氯化铜为金属离子源,以硫脲为硫源,以硒代亚硫酸钠(Na_2SeSO_3)溶液或硒脲为硒源,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直接在透明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CZTSSe和CZTSe半导体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谱(EDS)、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CZTSSe和CZTSe半导体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可以直接在掺F-Sn O_2(FTO)透明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Cu_2ZnSn(S_x,Se_(1-x))_4薄膜,并能有效控制Cu_2ZnSn(S_x,Se_(1-x))_4薄膜的微结构和薄膜中S和Se的比例,从而调控Cu_2ZnSn(S_x,Se_(1-x))_4薄膜的禁带宽度。随着前驱液中硫脲/硒脲摩尔比的逐渐减小,其禁带宽度可以从1.53 eV-1.33 eV之间调节。CZTSSe薄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长范围内有强的光吸收,因此它是很适合做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的。2.CZTSSe薄膜是有球形离子组成的,晶格结构为锌黄锡矿结构。随着前驱液中硫脲/硒脲摩尔比的逐渐减小,XRD衍射峰的位置相对于CZTS衍射峰的位置朝着低衍射角方向移动,表明有更多的硒原子进入到锌黄锡矿结构的晶格中取代S原子,因为Se~(2-)离子的半径(0.198 nm)比S~(2-)离子的半径(0.184 nm)大,Se逐渐取代S原子形成CZTSSe之后,晶格常数增加,导致衍射峰向低衍射角方向移动。同时随着前驱液中硫脲/硒脲摩尔比的逐渐减小,与CZTS相关的位于334 cm~(-1)附近的拉曼特征峰的强度逐渐减弱,而与CZTSe相关的位于190 cm~(-1)和230 cm~(-1)附近的拉曼特征峰的强度逐渐增强。3.在CZTSSe薄膜中Cu:Zn:Sn:(S+Se)的比值是偏离Cu_2ZnSn(S_xSe_(1-x))_4理论值2:1:1:4的,薄膜中实际的S/(S+Se)原子比率比前驱溶液中硫脲和硒脲的比率低的多,另外,SEM-EDS元素分布图表明,薄膜中元素Cu,Sn和S分布是均匀的,但是Zn和Se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何有效控制中薄膜中各成分的元素比对5元化合物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直接在FTO玻璃衬底上制备CZTSe半导体薄膜。前驱液中硒脲浓度对CZTSe薄膜的表面形貌有明显影响。当硒脲浓度低于0.2 M时,制备的CZTSe薄膜是由大量的大小均匀的球形颗粒组成,球形颗粒的直径随硒脲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当硒脲浓度继续增加到0.25 M时薄膜是由纳米片组成的,这些纳米片垂直或准垂直地均匀分布在FTO衬底上。CZTSe半导体薄膜具有锌黄锡矿结构,其禁带宽度在1.17 eV-1.38 eV之间。(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邵奕嘉[5](2018)在《溶剂热技术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锂离子电池叁元正极材料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凭借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占据了广阔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在医用、军工、航天、等领域也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近年来,能源危机和全球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因此受到极大的关注。锂离子电池组成中,正极材料的比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的瓶颈。镍钴锰叁元正极材料Li(Ni_(0.33)Co_(0.33)Mn_(0.33))O_2,比容量高于磷酸铁锂,价格低、性能优于钴酸锂,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此材料仍存一些缺陷,如Li~+(0.76?)与Ni~(2+)(0.69?)原子半径相近,晶体结构中3a位置的Li~+易与3b位置的Ni~(2+)发生位置互换,发生Li~+/Ni~(2+)阳离子混排,从而导致充放电过程中Li~+离子扩散阻力增加;材料在高截止电压下结构稳定不足等。众多研究表明,不同制备方法对材料形貌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叁元材料的结晶程度、比表面积、阳离子混排程度、结构稳定性,因此形貌控制成为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高温溶剂热法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叁元过渡金属前驱体,研究了溶剂热过程中水和乙二醇溶剂比对叁元碳酸盐前驱体形貌的影响,对煅烧温度进行优化,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松果状叁元正极材料。后续研究中,通过改变溶剂类型和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出其他形貌的叁元镍钴锰正极材料前驱体。研究发现:在乙二醇和水溶剂体系中,将V_(乙二醇):V_水=1:1时所得(Ni_(0.33)Co_(0.33)Mn_(0.33))CO_3前驱体经过混锂后,在850℃下程序煅烧后可以得到长和宽分别为3~4μm和1~2μm的松果状叁元Li(Ni_(0.33)Co_(0.33)Mn_(0.33))O_2正极材料。此条件下所得正极材料,锂镍阳离子混排程度低,材料结晶程度良好,具有最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充放电截止电压为3.0~4.3V时,0.2C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61.3 mAh g~(-1),循环8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5%左右。在不同倍率电流0.2 C,0.5 C,1 C,2 C和0.2 C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61.6,154.7,149.8,142.4,和159.4 mAh g~(–1)。提高充放电截止电压至4.6V时,0.2C首圈放电比容量提高至199.0mAh g~(–1);此外通过改变溶剂热反应过程中溶剂种类,最终实现对材料前驱体相貌的调控。本工作还采用XRD、SEM、ICP-AES、TEM、CV、EIS等表征技术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揭示了材料形貌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4)

赵紫怡[6](2018)在《超临界反溶剂技术制备扑热息痛新剂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扑热息痛(paracetamol,PCA)又称对乙酰氨基酚或醋氨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解热镇痛药。因其口服吸收快,一般剂量下对肝脏无伤害,成人及儿童均能使用。但因其目前儿童用药剂型缺乏,制剂规格不完整等原因,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共晶药物和药物包载可控制药品的粒径分布,提高药品的溶解度,提高抗压强度及实现控缓释,对提高扑热息痛的药用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超临界溶析(SAS)技术,分别以甜菜碱(TMG)为共晶物、以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载体材料,二氯甲烷/甲醇(DCM/MeOH)或二氯甲烷/乙醇(DCM/EtOH)为相应的溶剂体系,设计了L_(16)(4~5)正交实验以考察溶剂配比、操作温度、操作压力、药物浓度、溶液流量等操作参数对扑热息痛-甜菜碱共晶或扑热息痛肠溶缓控释药物包载微球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拉曼光谱(Raman)等考察了所制备共晶或包载微球的粒径、形貌、热力学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差异。以甜菜碱为共晶形成物、二氯甲烷/甲醇为溶剂的正交实验中,SAS技术过程参数对扑热息痛-甜菜碱共晶含药量影响的主次因素按顺序分别为:过程压力P>溶液流速F>溶剂配比VR>药物浓度C>过程温度T。最优操作条件是:VR(MeOH/DCM,v/v)=0.5,C=30 mg/m L,F=1.2 m L/min,P=100 bar,T=45 ~oC。SEM和粒径分析结果表明,SAS技术制备的扑热息痛-甜菜碱共晶微粒粒径为5um内,且具有多个晶习;XRD和DSC结果表明,扑热息痛与甜菜碱共晶的形成,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经SAS技术制备的共晶释放速率提高;稳定性结果显示,经SAS技术制备的共晶稳定性高。以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为载体、二氯甲烷/乙醇为溶剂的正交实验中,过程参数对扑热息痛微球包封率的影响的主次因素按顺序分别为:T>C>F>P>VR;最优操作条件是VR(EtOH/DCM,v/v)=3:10,C=7 mg/m L,F=0.5 mL/min,P=100 bar,T=50 ~oC。SEM和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扑热息痛包载微球表面光滑且分散性较好;XRD和DSC结果表明,扑热息痛以无定型形式被包载在载体材料内部;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经SAS技术制备的微球具有肠溶缓释效果;稳定性结果显示,经SAS包载药物稳定性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扑热息痛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6)

[7](2018)在《“环保涂料用酯类单体与绿色溶剂高效制备技术”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国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环保涂料用酯类单体与绿色溶剂高效制备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在南京召开。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专项办有关人员、专项总体组相关专家、项目咨询组专家、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及各参加单位科研管理负责人共同参加了会议。会上,专项办人员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专项特点,对项目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项目负责人姚元根研究员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和具体实施方案。专项总体组专家和项目咨询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质询并提(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8年01期)

汪金,张红明,王献红,王佛松[8](2017)在《二氧化碳基水性聚氨酯:基于高温分散技术的无溶剂制备方法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温分散技术的无溶剂制备工艺(ETD)是一种最近开发的二氧化碳基水性聚氨酯(CO2-WPU)制备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聚氨酯预聚物在较高温度下(大于60℃)分散于水中且保证足够的异氰酸酯基团保留率(>90%),且体系粘度在高温下较低的优点保证了预聚物能够顺利分散于水中,过程无需溶剂,具有环保特征。然而,其相对于传统制备方法的对比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的预聚体分散法,ETD技术表现出明显的成本及环保优势,且以该技术制备得到的CO2-WPU乳液及涂膜相比于传统技术表现出相似的性能。值得关注的是,以ETD技术制备得到的CO2-WPU乳液具有较高固含量的优点,这得益于其制备过程完全未曾引入有机溶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Q:高分子工业》期刊2017-10-10)

何宏伟[9](2016)在《新型无溶剂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功能超细纤维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回顾并简要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超细纤维方法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以及应用此法制备的微纳米纤维的形貌及其广泛的应用。同时对静电纺丝及其过程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主要的静电纺丝手段——溶液电纺的主要问题:大量使用易燃易爆且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超过80wt%),电纺液转化率低于20%;大量溶剂的挥发严重危害操作人员的健康并且造成环境污染,挥发的溶剂回收困难。熔体电纺是一种无溶剂的电纺方式,但其装置复杂,且高温限制了纤维的功能化。在此常规的两种电纺流程中,射流凝固成固体纤维分别依赖于溶剂的挥发和环境低温,两者均为物理变化过程。本文提出了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使射流发生化学变化而凝固成纤维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此方案的新型静电纺丝装置、电纺液配置及其电纺过程,应用此改进的电纺方案成功制备出了超细纤维,并可方便地通过调整电纺前驱液的配方而得到功能性的微纳米纤维。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简述如下:一、UV辅助固化无溶剂静电纺丝制备微纳米纤维及其应用。UV固化材料是由活性低聚物、单体稀释剂和引发剂组成的一类光敏混合物体系。由于其固化快、无溶剂挥发、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涂料、油墨、粘合剂等领域。但UV固化材料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空气中固化时的氧阻聚现象。我们通过对传统溶液电纺装置进行设计、改进,以UV可固化的液体作为电纺液,将电纺喷嘴及接收极装置置于透明箱体中,N2气保护,箱体外辅以UV光辐照,电纺射流在“飞行”过程中受UV辐照而固化并沉积于接收极。此装置克服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电纺射流由于强烈的氧阻聚效应而导致射流不固化的难题。电纺过程并无任何“溶剂”损失,电纺液几乎100%转化为纤维;由于电纺液为常规的UV固化体系,具有方便的配方可调整性,因而通过掺杂颜料制备了色牢度更高的微纳米彩色纤维。同时尝试掺杂导电微粒、磁性微粒制备了相应的导电纤维和磁性纤维。二、热辅助固化无溶剂静电纺丝制备微纳米纤维及其应用。工业上的热固化体系较多,如环氧系、聚氨酯(PU)系胶粘剂等。其中,PU的原料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反应速度较快,且温度较明显地影响其扩链反应速度,因此利用无溶剂的双组份PU体系作为电纺液,并对电纺装置进行改进,以适应热辅助固化的静电纺丝制备PU微纳米纤维。基于聚氨酯的合成方法和无溶剂电纺的设计要求,对PU电纺前驱液的合成进行了优化,用低分子量多元醇(PTMG-500)制备预聚物及另一低分子量多元醇(PEG-400)用作扩链剂。扩链反应进行的同时进行电纺,并通过热辐射(~50℃)的协助下,制备出了平均直径在25-60μm的超细聚氨酯纤维。此电纺前体溶液的配方亦可方便的调整,通过引入2,2-二(羟甲基)丙酸(DMPA),部分地代替扩链剂PEG-400,则所电纺制备的纤维其表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亲水性。以此纤维为载体,进行苯胺的原位氧化聚合反应,与未引入DMPA的纤维相比,此纤维表面易于沉积更多的PANi,进而得到了导电性PU/PANi复合纤维,电导率达10-2S·cm-1。与UV辅助电纺相似,热辅助电纺亦是一种无溶剂的环保型制备超细纤维的方法,便于制造各种基于PU功能的复合纤维,可用于抗静电织物、抗腐蚀性涂层、传感器等。本文提供了两种无溶剂静电纺丝制备超细纤维的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射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快速固化(化学反应)成纤维,区别于常用的溶液电纺和熔体电纺中的射流成纤方式——物理变化。此两种无溶剂电纺方案均具有环境友好、材料广泛易得且易掺杂功能材料制备功能纤维等优点,其为未来规模化电纺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来亦在3D静电纺丝(直写/3D打印)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12-01)

程星,孙宇峰[10](2016)在《气体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PLA/Fe_3O_4复合磁性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氯甲烷为溶剂、CO_2为抗溶剂,在温度45℃、压力10MPa、溶液流速0.8mL/min的条件下,使用美国Applied Separations公司提供的超临界结晶设备制备得到复合微球.对其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振动试样磁场计等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粒子结构稳定、性能佳、分散性良好,制备得到的颗粒粒径为2.239μm,磁化强度为11.824emu/g.(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由于其易于生产、材料成本低和理想的光电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2%,这一点在其作为光伏领域新兴竞争者的重要性方面显而易见.它在能量转换材料科学领域的兴起可以归因于最近在成分工程、溶剂工程、化学计量校准和新的制备方法等方面的进步。尽管近年来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钙钛矿在高温下的退火时间较长且稳定性较差,因此很难制备出商业上可行的钙钛矿薄膜,这也是钙钛矿太阳电池商业化的瓶颈.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一种溶剂工程辅助的低温退火工艺。这是以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二甲基亚硫醚(DMSO)为基础的叁元溶剂体系混合成前体溶液通过在50℃退火30分钟的退火制备出优质的钙钛矿薄膜。通过调整各自的体积,药水调整溶剂与非极性反溶剂的亲和力及其组成中间相的配位强度.NMP和DMAC以其对非极性反溶剂的亲和力而闻名,而DMSO具有弹性特性,使其能够产生稳定的加合物。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NMP和DMAC被用作主要和共溶剂,在这种溶液中,DMSO作为溶剂添加剂,而不是传统上的共溶剂。研究表明,混合溶剂前驱体溶液中30%的DMSO可制备出均匀、无针孔、致密的薄膜。高质量的膜具有较强的吸收光谱,较低的陷阱态和增强的光谱响应.从制备的器件中获得的最佳器件性能显示出18.19%的最高效率,与传统的高温退火实现的18.58%效率相当.该器件还表现出稳定性,在40%湿度的环境中放置两周仍保持超过85%的初始效率.这些新的结果可能为制造低温退火、高质量的钙钛矿层提供一种方法,从而简化了经济高效的器件的制备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梦诗.溶剂热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富锂叁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Zulqarnain.溶剂工程辅助技术制备低温钙钛矿薄膜[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3].曾贵玉,谯志强,曾曦.溶剂/非溶剂结晶技术制备纳米含能材料综述[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

[4].黄铓.溶剂热合成技术制备Cu_2ZnSn(S_x,Se_(1-x))_4和Cu_2ZnSnSe_4半导体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5].邵奕嘉.溶剂热技术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锂离子电池叁元正极材料及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赵紫怡.超临界反溶剂技术制备扑热息痛新剂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岐.“环保涂料用酯类单体与绿色溶剂高效制备技术”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J].新型建筑材料.2018

[8].汪金,张红明,王献红,王佛松.二氧化碳基水性聚氨酯:基于高温分散技术的无溶剂制备方法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Q:高分子工业.2017

[9].何宏伟.新型无溶剂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功能超细纤维及其应用[D].青岛大学.2016

[10].程星,孙宇峰.气体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PLA/Fe_3O_4复合磁性微球[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的发射强度与S空位的发射强度的比...

标签:;  ;  ;  ;  ;  ;  ;  

溶剂热制备技术论文_张梦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