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他者论文_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的他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洛夫,胡适,大卫,羞耻感,符号学,新文学,文化。

大的他者论文文献综述

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1](2019)在《大叙事和他者(图像)的构建:第叁帝国的反犹太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文化中,本我(或自我)与他者的集体认同不仅通过话语来传递,也依靠图像来构建。这种文化构建经常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建立和巩固;简而言之,事件或场景是临时安排的。对建立和巩固文化姿态,以及构架行为而言,图画和视觉艺术作品也许是强有力的叙事资源。在本文中,我将聚焦于自中世纪以来的"犹太人"被作为他者的划分方式,包括在第叁帝国的肖像图画中出现的激进方式的反犹太人图像。在首要的主导故事中,在不同主人公及犹太反派之间上演了一场伪造的历史性斗争,为了把自我从他者中划分开,人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创作图像叙事或主旨故事。本文将从一个叙事学和文化符号学的角度介绍一些具体的图像实例。(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唐娒嘉[2](2019)在《胡适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叙述——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利平[3](2018)在《大他者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电影《无法触碰》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无法触碰》改编自法国富豪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体小说《第二次呼吸》。小说试图于矛盾日益尖锐的多视角下,旨在将波澜壮阔的法国社会全景中的种种世相尽皆纳入其中。而改编自原着的影片则提纲契领地截取了人性为主题的关键线索,将两个阶层、两段人生、两种文化进行了基于观众大他者视角下的阶层沟通、人生交汇、文化认同的艺术化映现。一、基于表象化的初级文化认同(一)落差之下的异文化趣味性(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14期)

陈月汀[4](2018)在《拉冈精神分析中的他者与大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冈精神分析中的大他者,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早在1936年Marienbad的国际会议上,拉冈初次讲述镜像理论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他者"一词。起初,他并没有区分小他者和大他者。当时的他者非常接近他人(Autrui)的概念。而这里的他人作用相当于小孩子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中介镜子。在拉冈50年代转向语言学之后,从1955年的第二期研讨班开始,他逐步开始区分出大、小他者(Autre/Other与autre/other,并分别以A和a表示)。小他者指镜像阶段中作为自认同对象的非我介体,而大他者则表征象征性语言中的能指链。拉冈原创性地将他者实质性地一分为二。外在的人文环境对主体人格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自我之外的人、事物这些他者对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自我"不是一种生物存在,而是一种自我的意识,产生于他人的认同中,他者在自我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人间相互的认同,才构成了一个个自我。本文分析了他者与大他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认为种种迹象显示,拉冈的大他者拥有神秘的绝对的主体力量,或指宗教里的神,也指宇宙的潜在规律。(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8年10期)

李明欢[5](2016)在《《他者中的华人》:海外华人的大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是屈指可数的在中国学界享有盛名的国际大学者。他经年耕耘于中国近代史领域,先后出版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等专着,都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译成中文而广泛传习。20世纪90年代中期,孔飞力出人意料地从业已驾轻就熟的清(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5-10)

吴冠军[6](2016)在《“大他者”的喉中之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欧洲激进政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陆激进政治哲学在晚近叁十年的发展,受益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良多,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本论文通过对"大他者"、"精神错乱"、"症状"等拉康学说诸核心概念的一个深入分析,尝试揭开拉康主义精神分析本身所内含的一种激进政治哲学路向,并进一步将其同从柏拉图到利奥·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做一个并置性分析,从而厘清政治哲学内部保守与激进这两个路向以及彼此转化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6年06期)

徐瑞卿[7](2016)在《宇文所安对《诗大序》的“他者”阐释——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大序》是中国早期文本,宇文所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阐释。宇文氏以"之"字入手,阐释了一个由内向外的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由审美创作动机的形成,到审美创作的心理过程,再到审美创作的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创作过程。注重从文本出发,进而深入讨论审美创作动机,文宇所安的"他者"眼光,可以说是对本土学者起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作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晟台[8](2016)在《论日本“社会性”的伦理意涵——从“大东亚共荣圈”到《罗生门》中的他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反思源于西方的"现代"并试图克服其弊端的研究中,日本文化被当作一种富有魅力的可替代性选择。作为在亚洲诸国中最早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日本也曾经以亚洲文化的代言人和守护者自居,并以"大东亚共荣圈"来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其中所表现的"日本文化"的自我解释及其对亚洲邻国的立场,作为西方现代的替代性选择显然值得质疑,而电影《罗生门》中折射出的羞耻感与责任的关系,则存在着重建与内外他者关系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吴冠军[9](2015)在《有人说过“大他者”吗?——论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多年欧陆思想的最大亮色之一,就是一种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之兴起,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文章尝试探讨如下后设性问题:聚焦个体心智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向政治哲学的跨界性应用,在何种意义上可被视作是正当的?通过对拉康主义精神分析之核心概念"大他者"的深入分析,文章尝试揭开精神分析本身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向度,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回应如下问题:何以受拉康精神分析影响的这批当代政治哲学家,皆成为欧陆政治思想激进一脉的领军人物?(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岳莉[10](2015)在《“自我”与“他者”的角力:解读大卫·马洛夫的小说《一种想象的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卫·马洛夫(1934一)是当代澳大利亚极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蜚声欧洲乃至世界文坛,成为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马洛夫肩负着澳大利亚本土作家所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小说中多探寻历史、文化及身份认同等话题。小说《一种想象的生活》中,马洛夫另辟蹊径,选择被放逐到黑海的罗马诗人奥维德最后几年的生活为主要题材,重新定位并再次构建奥维德曾在复杂且城市化的罗马失去的自我。借助“他者”理论,本着理论与文本的结合要建立在多维度解读的基础之上,本论文旨在揭示的是,在“流亡”这一有多元可能性的状态面前,自我的救赎与解脱是可行的,但只有在自我与“他者”相互转化的语境下才得以实现。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本论文逐层梳理“我”“他”关系,分析两者角力的表现和原因,主要划分为以下叁个互为关联的层次:“非我即他”的对抗冲突、“我他交融”的重构适应和“亦我亦他”的超越升华。经过分析后发现,自我和“他者”在碰撞、交流、融合这些不同阶段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现出相应的感召力,继而产生两者角力的现象,而实际上“我”“他”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参照,而不是孰优孰劣的割裂与划分。论文进一步指出《一种想象的生活》中的“我”“他”关系恰恰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移民及其后代在定位自我的进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困惑遥相呼应。奥维德自我的消失、与自然的融合也可以看成是他对流亡地的完全认同,从而也表达了马洛夫对澳大利亚人完全认同澳大利亚所持的乐观态度。对于澳大利亚这个被不确定性和困惑感充斥的所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乐观态度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起到推进社会进化发展和增强民众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对于澳大利亚人理解所处的环境、自己的文化,以及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5-05-01)

大的他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的他者论文参考文献

[1].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大叙事和他者(图像)的构建:第叁帝国的反犹太人形象[J].文化研究.2019

[2].唐娒嘉.胡适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叙述——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J].滨州学院学报.2019

[3].李利平.大他者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电影《无法触碰》解析[J].电影评介.2018

[4].陈月汀.拉冈精神分析中的他者与大他者[J].芒种.2018

[5].李明欢.《他者中的华人》:海外华人的大历史[N].光明日报.2016

[6].吴冠军.“大他者”的喉中之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欧洲激进政治哲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

[7].徐瑞卿.宇文所安对《诗大序》的“他者”阐释——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8].李晟台.论日本“社会性”的伦理意涵——从“大东亚共荣圈”到《罗生门》中的他者[J].社会科学.2016

[9].吴冠军.有人说过“大他者”吗?——论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岳莉.“自我”与“他者”的角力:解读大卫·马洛夫的小说《一种想象的生活》[D].安徽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南社简斋公祠内的石碑(局部)文化遗产旅游景观体验模式各题目上评分的标准差随时间的变化图二人塔图9圣家堂高耸的塔楼图10加泰罗尼...1 上谏的过程框架水晶大教堂

标签:;  ;  ;  ;  ;  ;  ;  

大的他者论文_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