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1]2013年在《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湿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但着眼于当今世界的湿地现状,我们不得不为湿地资源的发展前景而担忧。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在反思自己行为给湿地资源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如何进行有效的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建设湿地保护区、完善湿地保护立法、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等等。各种湿地保护的方法都在实践中发挥着其特殊的效用。本文以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切入点,探讨运用环境影响制度如何对湿地资源予以保护,分析我国湿地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意见。之所以在湿地保护的各项手段中选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讨论角度,是因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属于事前预防类的环境保护制度,能够科学地预测拟议活动带给环境的影响,从而判断该拟议活动是否能够开展。而针对湿地这种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到其最初状态的生态资源,提前预防危害的产生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手段。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湿地和湿地保护的概述。从湿地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国外和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分析了湿地保护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在本章结尾处引出作为平衡湿地保护中利益冲突的杠杆,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在湿地保护中的重要性。本文第二章将湿地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结合,讨论为什么要在湿地资源的保护中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湿地保护中的具体运用。文章的第叁章分析了我国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以及当前在湿地保护中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上的不足。本文的第四章对我国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提出完善意见,并试图构建湿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期对湿地资源的保护起到更为显着的作用。
钟姗姗[2]2013年在《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作用机制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是由流域上若干单项水电工程组成的项目群体,此类项目群的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其对流域的环境影响尤其复杂,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关于流域梯级开发活动环境累积影响机理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该领域的理论及方法体系也很不完善。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梯级开发环境影响特点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原理、水利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为指导,对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环境影响机理及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尝试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与一般单项水电工程项目相比在环境影响方面独特的性质:群体性、系统性、累积性、波及性及潜在性,且上述特性最终都会以累积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需进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流域各梯级间及各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效果。2、分析了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环境影响叁要素:累积影响源为梯级开发活动;累积影响效应表现为若干效应的并存,且受到加和及交互作用两种途径的共同影响。揭示了梯级开发活动与流域环境间的耦合机制、自催化机制以及反馈调节机制。3、分析了水电梯级开发活动对流域环境的胁迫约束效应,建立了流域梯级开发活动与流域环境之间非线性的演化关系模型,定义了系统耦合度函数“Y”,并依据“Y”的大小总结了该演化进程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运用耗散结构原理描述了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环境系统的自催化作用机制,绘制了自催化作用机制流程图,并用熵值法定量确定了流域梯级开发环境系统耗散结构“总熵”;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绘制了流域梯级开发与环境系统反馈调节机制的因果关系图,并采用顶点赋权反馈因果关系图分析法计算了图中各顶点的指标值。4、研究了水电梯级开发对累积环境效应的驱动作用,提出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PSR框架,建立了“双环”结构的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环境效应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进而分解得到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指标体系。运用幕景分析法、交互矩阵法及熵值法,构建了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交互作用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衡量了指标体系中各环境影响因子的累积效果;定义了累积影响程度系数以综合反映流域环境影响的累积程度。5、基于综合评价结论,探讨了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环境影响因子的技术诊断及分析方法;从非技术层面分析了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产生的原因:市场层面(市场配置失灵)、企业层面(开发企业具有理性行为)、政府层面(环境管理中存在寻租行为)及社会层面(公众环保意识淡薄);并分别从技术、市场、企业、政府、社会方面提出了流域环境的治理对策。全文探讨了水电梯级开发项目对流域环境作用的累积过程,研究了累积作用的机理及规律,建立了多理论支撑下的累积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模型,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新的环境影响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全俊树[3]2016年在《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推动国家发展和保证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基数大,能源需求较高,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清洁、高效、优质等特点,且在我国储量巨大,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因此页岩气资源开发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开发领域一项重要的工程。但是,从美国开发页岩气的经历上开看,页岩气的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一定影响,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对页岩气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类似的评价也更偏重于页岩气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对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急需要对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发生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错误,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文在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研究了近几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文献,对国内外页岩气的开发进展和最新动向进行了了解,对比优点及不足,梳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第2章研究了页岩气资源开发的各项技术及开发难度大、开发时间长、对环境影响大的特点,以各项法规及标准为评价依据,确定本文研究中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第3章对页岩气开发各阶段及对应产生的各项环境影响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确立了以自然环境影响为主,以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地质环境五个方面为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并确定重点环境评价因素;第4章研究了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选取及建立原则,建立本文研究的指标体系,并对各主要因素的评价范围及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第5章研究了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方法,对比各类方法后,选取了层次分析法作为本文研究和评价的主要方法,建立了页岩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叁层递阶结构体系分析模型,其中包括1个综合环境评价总指数、5个环境评价分指数、34个具体评价指标,并对计算分析过程进行解释和说明;第6章以我国四川开展的FY页岩气资源开发项目为实例进行研究和分析,验证本文的科学性,并得出相关研究成果。
季健康[4]2010年在《小水电开发中的环境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总结了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含义,环境管理的内涵、目的、性质、类型、手段、职能、方法、制度以及环境战略、环境标准和环境规划管理等;全面分析总结了小水电工程的正面环境效益和负面环境影响;研究总结了小水电开发已有的管理办法;综述了国际小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经验措施;将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浙江农村水电开发,提出了小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特点,围绕环境管理的手段、职能、制度,提出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各环节中政府、业主、公众环境管理的方法措施建议;提出了环境管理的科研工作,包括流域调查、基础数据积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环境友好型小水电的优化设计和研究等等。研究表明,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解决大多数农村水电站的环境问题,可行的规划和实地的研究,加上有效的预防措施,环境问题不会成为小水电发展的障碍。本文对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充分发挥小水电的环境效益,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小水电站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工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梁若皓[5]2009年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高消耗,客观上加大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和加工,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低水平消耗,带来大量的“叁废”排放,对环境的干扰和污染严重超过生态环境本身的容量和承载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十七大报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但是长期以来,掠夺式开发方式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短视行为的普遍存在是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迭出的根源。因此,从理论层面寻求根治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与生态破坏问题的途径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与目标。本文以资源科学、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理论等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并提出建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和环境资源的市场评价,深入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及途径,探索生态系统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结合资源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利用罗吉斯蒂曲线描述区域PRED的系统演化,借鉴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区域与生态保护的有益经验,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将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资源约束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构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体系基本框架的建立。最后从实践层面选取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型经济区域山西省安泽县为例,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层面,进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加以验证,总结经验,最后提出山西省安泽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管理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启示。本文的研究拟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定量支持,为区域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促进区域矿产开发利用与生态协调系统机制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构建提供政策方向。
周正国[6]2004年在《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特别是资源开发项目造成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但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却非常薄弱,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管理模式、体制和应用技术,使资源开发项目疏于环境管理,造成生态破坏的现实。本文采用环境系统工程理论,结合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中的教训和有益经验进行讨论,对水利、水电、农业、林业、牧业、交通、旅游、矿业等行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严重生态灾难、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叁同时”、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资源开发项目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绿色能源项目、“无烟工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不当的资源开发项目将极大地影响生态的完整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和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为使资源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项目环评工作应从宏观性、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的完整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开展,贯彻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重视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提高环保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化施工期的环保措施论证,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增强环评单位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实施工程施工期的环保工程监理,强化项目竣工后的环保验收,督促建设单位对遗留问题采取整改措施;推进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提高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单位的环保意识,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明确划分环境保护部门对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职能,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通过以上切实可行的措施,可将资源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善宝[7]2014年在《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深海探测提取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除各国所熟知的矿产资源之外,国际海底区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因生活在深海极端的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代谢结构,这些特质在医疗开发、工业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作为国际社会晚近叁十年发现的新型海洋资源,现有国际法未对其商业利用规则做出规定,对其养护规则也局限于一般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则支持操作。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带来的管理问题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认识与开发海洋,已有多种人类活动危害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生存,如何保护这些位于各国主权管辖范围外的生物资源以及公正、平等的分享其所衍生利益成为亟待国际社会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写作即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除序言与结论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概述。本章重点论述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内涵、典型的生态系统、价值以及所遭受的损害,以期在交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阐述研究选题的重要性,为全文的写作做必要铺垫。第二章论述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及完善的途径。目前,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但二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考虑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蕴藏的独特价值,意识到该资源正在遭受多种人类活动的损害,众多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在多个国际论坛上,就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一资源展开商讨。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各方的努力仍为如何完善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多种路径。本章在阐述国际社会为管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做努力的基础上,总结完善该资源法律制度的四种路径,并逐一分析优缺点,指出制定一部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执行协定是完善该资源法律制度的最佳途径,而国际海底管理局则可以成为管理这一资源的国际组织。第叁章研究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直接原因在于该资源所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而公正、合理的分享这些价值有赖于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构建。本章首先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属性,该问题的明晰是构建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基础。本文从阐述国际社会就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的争议及各自理由出发,分析作为主要争议的公海自由原则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历史发展、内涵与特征,结合资源本身的特点,论证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属性。在确定法律属性之后,本章分析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制度,借鉴同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获取制度,文章指出联合企业安排可成为该资源的获取制度。惠益分享制度是确保世界各国公正、平等分享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所衍生利益的落脚点与核心。纵观现有国际法,资源开发的惠益分享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为代表的多边惠益分享机制;另一种是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代表的双边惠益分享机制。文章通过梳理、借鉴两种模式的惠益分享制度的规定,从原则与内容两个角度来阐述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惠益分享。第四章探讨了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本章针对叁种主要损害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人类活动分别研究。就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而言,文章在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的法律规则、执行机制、规制效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以勘探规章为核心的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可以有效的规制矿产资源勘探阶段对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损害。但随着矿产资源勘探范围的增加、采矿的可能实现,国际海底管理局应加强环境基线研究、建立新的环境管理计划、着手制定《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开采规章》。就底层捕捞而言,作为唯一规制该活动的全球性文书《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准则》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存在管辖范围无法覆盖所有国际海底区域生态系统、管制措施不合理、监管执法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有效规制底层捕捞活动,考虑到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将各国的管辖权统一赋予全球性渔业管理组织尚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最为有效、便捷的管理底层捕捞的方式是在加强船旗国管辖的前提下,强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作用,深入国际合作,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落实《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准则》的管制措施。就海洋科学研究而言,考虑到该活动对保护和利用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突出价值,意识到国际社会对该资源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就研究活动制定出内容具体、规定明确的法律规则。文章指出,对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的规制,应从短效的、以自律为特点的《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出发,向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效管理机制转变。本文的最后一章阐述中国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借助该资源的开发,可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动中国国内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的参与该资源的保护,可以体现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本章在回顾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分五个角度为中国如何弥补差距提供了详实的建议。
吴放[8]2017年在《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无法保障长期能源需求,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重视。我国自2009年12月在四川省威远县开钻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以来,在国家和行业的重视下,我国页岩气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页岩气开发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高、环境风险大、涉及行业及利益相关者众多等特点。在页岩气开发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投资者和政府往往更多关注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页岩气开发潜在的环境风险。随着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人们已逐渐开始关注页岩气开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存在一定滞后,不利于页岩气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项目综合效益的实现和评价。本文首先从理论研究层面对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相关概念进行了释义,针对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包括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涵义、特点、作用及原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确定了叁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源:核心来源、重要来源、参考来源,共同构建了指标来源集。利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系统理论分析、经验分析、频次定量分析四种方法从指标来源集中预选出43个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具体评价指标,再通过专家打分从中筛选出40个具体评价指标,经过归纳和演绎,构建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前者以描述分析为主,由1个综合评价指标、5个分领域评价指标、15个合成评价指标、40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四个层次评价指标构成。后者以定量分析为主,是在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包括1个综合评价指标、5个分领域评价指标、15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叁个层次评价指标构成。明确以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数型评价指标权重,经过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建立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威远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并利用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及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页岩气开发项目的实施,整体上对威远县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政治文明建设,完善了页岩气产业相关政策,也为自然人文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威胁,促进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环保观念的改变,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提高了居民素质及生活质量。最后,从项目信息宣传、勘探开发技术及设备、自然环境保护、政府利益分配、对社会影响的理解、政策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威远县页岩气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开发建议,为页岩气开发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石晓波[9]2010年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煤炭建设项目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使煤炭生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给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隐患。但是,传统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因此,急需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指导煤炭建设项目的发展实施,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对煤炭建设项目评价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系统思想和理论之间的深刻联系,认为应当采用系统思想和理论来研究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综合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煤炭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理论框架。论文引入生态学理论,煤炭建设项目系统是由人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体系;利用耗散结构、协同学、分叉理论等复杂系统理论对煤炭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熵以及科学发展度的概念,用于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度量和评价;提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序参量是“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价值”,构建驱动煤炭建设项目系统有序发展的熵流模型,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演化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系统的影响反馈机理,分别分析了煤炭建设项目资源承载能力机理、环境容量机理、经济发展机理和社会发展机理,对煤炭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冲击效应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水平机理: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四个因子层的影响因素的耦合效应是导致煤炭项目科学发展水平不断变化的原因。系统研究了煤炭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煤炭建设项目拓展生命周期的概念和模型,将煤炭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前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关闭阶段、闭矿后生态恢复阶段(或称为寿命延展期阶段)。在煤炭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考虑科学发展成本,对煤炭建设项目造成的生态影响和人体健康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计算模型,提炼出基于PSR模型的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引入到煤炭建设项目评价,建议应将煤炭建设项目的负外部性影响尽可能内部化,提出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中加入环境生态平衡系数,煤炭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应当由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组成,改进了煤炭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建立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评价递阶层次结构体系模型和科学发展评价指标,详细说明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程度分为科学发展、初级科学发展、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过渡、传统发展四个等级,给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余振国[10]2005年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3年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为我国一个比较前沿、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国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最近十年才开展起来的,和我国目前一样,也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另外还应该看到国外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与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差别非常大,所以国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有限实例和理论方法不太适合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践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也亟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去加以解决。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以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指出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源主要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格局、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的有效性;进而以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布局变化及其规划控制内容、方向变化的土壤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环境、地质环境和炭—氧平衡效应为基础,研究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机理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的调控手段和规制机制。 在弄清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机理和规划规制的环境效应后,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内容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廓清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调查、影响因子识别与土地利用环境现状分析体系、土地利用指标与评价标准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与经济分析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体系的内容、理论和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的核心是综合运用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地理信息、生态足迹、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等理论与GIS技术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和经济学分析测度体系”,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由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分析及制定规划的环境指向性测度体系(制定规划的环境指向性分析测度体系)、规划方案决策分析的环境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与测度体系(规划方案决策分析测度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的监测与回顾分析测度体系(规划实施的环境监测分析与测度体系)叁种架构组成。 “制定规划的环境指向性分析测度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的环境敏感度,规划环境适宜度,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生态环境适宜量以及适宜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分区分析测度;
参考文献:
[1]. 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 刘佳. 广西大学. 2013
[2].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累积环境影响作用机制及评价研究[D]. 钟姗姗. 中南大学. 2013
[3]. 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全俊树.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4]. 小水电开发中的环境管理模式研究[D]. 季健康. 浙江大学. 2010
[5].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D]. 梁若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6]. 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的系统研究[D]. 周正国. 重庆大学. 2004
[7].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D]. 张善宝. 武汉大学. 2014
[8]. 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 吴放. 西南石油大学. 2017
[9].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 石晓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10].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 余振国.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生态科学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