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容量,材料,氟化,氧化银,负极。
比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玲,叶超,王英,唐仁衡,肖方明[1](2019)在《高比容量正极材料LiNi_(0.80)Co_(0.15)Al_(0.05)O_2的结构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偏铝酸钠为铝源,采用共沉淀法在自主设计的反应釜中合成类球形Ni_(0.80)Co_(0.15)Al_(0.05)(OH)_2前驱体,再氧化煅烧得到LiNi_(0.80)Co_(0.15)Al_(0.05)O_2(NCA)叁元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 EM)、电子探针(EP MA)、能量色散X射线(EDS)和电池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中Ni、Co和Al元素分布均匀;煅烧得到的Li Ni0.80Co0.15Al0.05O2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该材料在0.2 C充放电过程中,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4.1 mAh/g,充放电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8.3%,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周洋洋[2](2019)在《高比容量过氧化银电极制备和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涂膏法制备过氧化银(AgO)电极,采用化学滴定和SEM对电极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探索了最佳的膏料配比和电极制备工艺。对电极进行单片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涂膏AgO电极放电利用率(91.2%)高于单化成银电极(88%),放电电压平台(1.45 V)低于单化成银电极(1.50 V)。(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彭思侃,王晨,王楠,燕绍九[3](2019)在《锂氟化碳电池用新型高比容量复合正极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提高正极材料比容量以改善大电流放电性能的思路,设计新型高比容量复合正极材料,并通过研磨分散结合融化扩散热处理方法制备氟化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电化学测试分析表明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同步改善容量和大电流放电性能,同时具有二次可逆循环充放电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氟化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性能具有突出优势,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均可实现显着的提升,相比纯氟化碳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最高可分别提升433%和10.7%。(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杉杉[4](2019)在《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硅、锂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很难满足其需求。因此,研发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十分迫切。硅和锂金属负极由于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有望用于未来高容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然而,它们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都较大,使得SEI膜不稳定。此外,锂金属负极还有枝晶的生长问题。本文利用了碳材料对二者进行改性,设计了不同纳米结构的材料,使得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简单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低含量硅(5 wt%)的Si/石墨/石墨烯复合材料。首先将硅纳米颗粒与商业化石墨球磨,得到Si/G复合材料。然后分散在石墨烯溶液中,通过还原剂的加入,石墨烯片自组装成叁维框架结构,将Si/G材料包裹在其中。由于材料中硅含量较低,叁维石墨烯和石墨有效维持了电极结构的稳定,增强了导电性,与石墨和Si/G材料相比,Si/G/GF-5(Si:5 wt%)电极在实现比容量提升的同时,能够进行稳定的循环。在372 mA/g下,可逆容量有548 mA h/g,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了90%,即使在2232 mA/g下,可逆容量仍有310 mA h/g。2.通过模板法,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ZIF-8)修饰的叁维碳布复合材料(HZS@CC)。首先在碳布上制备一层聚苯乙烯模板,然后在表面生长一层ZIF-8材料,最后移除模板,得到ZIF-8空心球修饰的碳布。ZIF-8能够诱导锂金属的沉积,降低成核过电位。同时,碳布能够起到宿主材料的作用,缓解电极的体积变化,维持表面SEI膜的稳定。由于二者的协同效应,相比于碳布和铜箔,该材料的展示了更长的循环时间。在1 mA h/cm2,1mA/cm2的条件下,对称电池能够稳定循环700小时,循环后的电极表面光滑,没有任何锂枝晶的生成。此外,在6 mA h/cm2,2 mA/cm2的条件下,循环200圈后,库伦效率仍达99%。(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江浩[5](2019)在《高比容量储能材料介尺度结构调控机制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多级结构材料又称为多尺度结构材料,(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4-20)
刘骥飞[6](2019)在《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储能器件应当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轻薄、低成本化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为克服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的低离子/电子扩散迁移速率,提升循环稳定性。设计具有优化纳米通道、低维度及交联网状的一维纳米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离子/电子输运路径,以及对材料体积变化较强的耐受性,是一种实现离子和电子高质量传输,循环高度可逆,从根本上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维纳米结构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主线,依次设计并制备了比容量递增的碳纳米纤维(Carbon Nanofibers,CNFs)、镍/钴氧化物纳米颗粒镶嵌CNFs、空心纳米管(Nanotubes,NTs)、串珠状纳米线(Nanowires,NWs)和硅纳米颗粒镶嵌CNFs等一维结构材料。基于嵌入式反应、转换反应以及合金化反应等储能机制,系统研究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取得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1)采用静电纺丝结合控制热解制备出直径均匀且超长连续的CNFs,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热解过程中特殊的样品夹装工艺能够优化CNFs的表面平整度,提升材料易加工性,大幅缩减电极片制备成本和时间。CNFs电极在4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910次后可逆比容量仍保持在205 mAh g~(-1),对应每次循环容量衰减率仅为0.02%。研究表明:一维纳米结构的CNFs能够提供定向电子输运路径和良好的应力耐受性,增强Li~+嵌入/脱嵌时的结构稳定。(2)采用静电纺丝结合控制热解制备出多种可控一维纳米结构,包括氧化镍纳米管(NiO NTs)、氧化镍纳米线(NiO NWs)、镶嵌氧化镍的碳纳米纤维(NiO CNFs),后者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柔性电极。NiO CNFs在0.5 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剩余比容量(481 mAh g~(-1))超过NiO NTs和NiO NWs的1倍。研究表明:NiO纳米颗粒均匀形核在高导电性CNFs交联构筑的叁维网络中,增强了NiO的电子导电性,同时,有效缓解了高比容量NiO纳米颗粒的团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循环稳定性。(3)将静电纺丝前驱体分别在空气和氩气气氛中热解,制备了超长且连续的Co_3O_4纳米管(Co_3O_4 NTs)和镶嵌Co_3O_4的碳纳米纤维(Co_3O_4 CNFs)。阐述了两种不同一维结构的生长机理,发现优化热解升温速率能有效控制一维结构的微观形态及孔隙率。Co_3O_4 CNFs电极以0.5 C倍率循环500次后,可逆比容量(426 mAh g~(-1))是Co_3O_4 NTs的2倍。研究表明:通过CNFs提升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够有效降低电极内阻,从而提升其可逆容量及倍率性能,一维纳米结构电极与Li~+反应后的结构稳定性对其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4)采用水热法和静电纺丝法分别制备了碳包覆硅纳米颗粒(SiCNPs)和镶嵌硅纳米颗粒的碳纳米纤维(Si CNFs)。Si CNFs经150次循环后(电流密度200 mA g~(-1))的可逆比容量(951 mAh g~(-1))远高于Si CNPs的592 mAh g~(-1)。进一步的将水热法合成的Si CNPs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新颖一维结构的Si CNPs/CNFs电极材料,Si CNPs/CNFs的交流阻抗结果表明其电荷转移阻抗(70.7Ω)低于Si CNFs(100Ω)和Si CNPs(175Ω)。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优势明显,相同电流密度循环200次后可逆比容量达到1370mAh g~(-1)。研究表明:碳包覆和碳纳米纤维协同强化了高比容量Si纳米颗粒的导电性;同时,CNFs交联形成的叁维多孔结构和良好的机械强度可以有效抑制Si纳米颗粒的团聚和体积膨胀,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种种结果都展现出CNFs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6)
张泽,吴迪华,周震,李国然,刘胜[7](2019)在《锂-硫电池用高体积比容量硫/铁酸镍复合正极材料(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因其较高的理论质量能量密度而广为人知.然而,与以重质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较低的体积能量密度是其实际应用的瓶颈.此外,硫单质通常与轻质导电碳基底材料复合,以实现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这使得锂-硫电池实际体积能量密度更低.本文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铁酸镍纳米纤维,并将其用作新型载体材料.铁酸镍不仅可以化学固定多硫化锂,提高硫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而且有利于硫/铁酸镍的高体积比容量.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硫/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硫/铁酸镍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振实密度;在0.1 C倍率充放电时,以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计算,该复合材料的初始体积比容量为1281.7 mA h cm~(-3),是硫/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容量的1.9倍.本工作提出以高振实密度的金属铁氧体材料来实现硫正极的高稳定性和高体积比容量,这一新策略有助于实现锂-硫电池的高体积能量密度.(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1期)
付雪涛,关瑞,高坚[8](2018)在《两项磷酸铁锂比容量测试方法标准比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半电池制备的工艺条件、实验材料种类、正极材料配比叁个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并分别按照GB/T30835-2014《锂离子电池用炭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的附录F和YS/T 1027-2015《磷酸铁锂》中的5.6.1对磷酸铁锂的比容量进行测量,评价GB/T 30835-2014和YS/T 1027-2015在测量磷酸铁锂比容量上的可靠性,并对方法标准中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标准化》期刊2018年12期)
张卫新[9](2018)在《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自上世纪90年代商品化以来,在小型便携设备上的应用己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重大应用需求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在满足安全、环保、成本、寿命等基本条件下,要求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能力。目前己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包括层状的钴酸锂(LiCoO_2)、锰酸锂(Li_2MnO_4)、橄榄石型结构磷酸铁锂(LiFePO_4),比容量均在170mAh/g以下,相对于稳定在350mAh/g以上的碳负极来说,正极材料的低能量密度己成为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瓶颈,亟需开发更高容量的新型正极材料。美国能源部对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达到300 Wh/kg,几乎是目前实际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2倍以上。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成本。本报告将新型非经典结晶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正极材料制备和组装过程。基于温度场、压力场、溶剂场等改变金属离子溶剂化效应,建立面向应用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设计方法与规模化制备新技术。本报告着重从提升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工作电压两方面介绍高镍叁元材料、富锂锰基材料和高电位镍锰酸锂等高比能量正极材料的介尺度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研发进展,为将它们应用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8-10-27)
徐丽敏,王婧洁[10](2018)在《水性钛酸锂锂离子电池比容量和倍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性制浆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且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利用水性制浆工艺研究了钛酸锂结构、水性黏结剂、导电剂、面密度对钛酸锂电池比容量和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钛酸锂活性材料的球形二次造粒结构有利于提高其放电倍率性能;电导率大的黏结剂可提高钛酸锂的比容量与大倍率充放电性能,且黏结剂添加量为3%时的钛酸锂性能可达到较优状态;支链状结构的导电剂能提高钛酸锂的比容量与放电倍率性能,且增加导电剂添加量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放电倍率性能;面密度越小,钛酸锂电池倍率性能越好。(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比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涂膏法制备过氧化银(AgO)电极,采用化学滴定和SEM对电极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探索了最佳的膏料配比和电极制备工艺。对电极进行单片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涂膏AgO电极放电利用率(91.2%)高于单化成银电极(88%),放电电压平台(1.45 V)低于单化成银电极(1.50 V)。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黄玲,叶超,王英,唐仁衡,肖方明.高比容量正极材料LiNi_(0.80)Co_(0.15)Al_(0.05)O_2的结构和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19
[2].周洋洋.高比容量过氧化银电极制备和电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19
[3].彭思侃,王晨,王楠,燕绍九.锂氟化碳电池用新型高比容量复合正极材料[J].航空材料学报.2019
[4].朱杉杉.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硅、锂金属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江浩.高比容量储能材料介尺度结构调控机制及性能[C].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6].刘骥飞.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7].张泽,吴迪华,周震,李国然,刘胜.锂-硫电池用高体积比容量硫/铁酸镍复合正极材料(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8].付雪涛,关瑞,高坚.两项磷酸铁锂比容量测试方法标准比对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8
[9].张卫新.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调控[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2018
[10].徐丽敏,王婧洁.水性钛酸锂锂离子电池比容量和倍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宝钢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