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短命,植物,对策,果实,异形,云贵高原,生态。
生态适应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1](2013)在《伊犁郁金香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荒漠早春环境严酷多变,开花的植物种类少,而传粉昆虫的种类较少且其数量和质量在时空上的变化较大。生长在早春环境的植物,通过其花部结构、交配系统及传粉者间关系以及繁殖对策来适应恶劣的不良环境。因此,研究早春开花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对于揭示植物与传粉者的关系及其对早春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ensis Regel.)是中亚地区及我国新疆北部分布的早春植物。该物种的花存在暂时性闭合现象,在自然居群的个体大小以及居群不同时期的开放花密度和传粉者数量间存在差异。本论文通过野外和室内的控制性试验,对伊犁郁金香的花部综合征及传粉特性与交配系统的关系、花暂时性闭合对繁殖成功的贡献、传粉者和花粉传递效率的时间性变化对结籽率的影响、花期依赖的花粉限制和近交衰退指数以及花大小依赖的性分配特点与传粉特性和交配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该物种的繁殖特性及其对早春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花部综合征和传粉特性对交配方式的影响及其在早春环境的适应进行了研究。该物种花具有温度变化导致的花暂时性闭合特性、花不完全雌雄异位、花内雌雄同熟及花开放持续时间的花龄依赖的变化等花部综合征;花瓣、雄蕊及雌蕊均能分泌香味。花蜜体积及传粉者访花频率随着花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其访花频率与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蜜体积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花均结实,属于混合交配系统;存在自主自交及意蜂(Apis mellifera)在花上的运动模式引起的协助自交。不同处理的花所产生的种子萌发率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异花授粉种子的适合度比自然授粉和自花授粉种子高。花雌雄功能分离的时空特点、花报酬及花暂时性闭合等花部综合征有关的自主自交及传粉者行为导致的协助自交是该物种在长期适应传粉者限制的早春环境中,为保障繁殖成功而形成的环境适应对策。2.花暂时性闭合对繁殖成功的贡献进行了野外和室内的控制性试验。在花完全开放和完全闭合期间的柱头和花药空间位置间存在差异;花暂时性闭合能促进自主自交。花暂时性闭合能保持花内微环境温度,提供较稳定的花微环境温度来影响花粉萌发率及柱头可授性。在下雨前伊犁郁金香通过花暂时性闭合来避免雨水对花药上花粉的冲刷以及对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影响。在大风前的花暂时性通过保护花粉聚集水平来影响传粉者的传粉效率或促进自主自交率。伊犁郁金香花的暂时性闭合是该物种在长期适应早春环境中,为了促进自主自交、延长雌雄器官的功能及提高繁殖成功而进化出的非花部结构机制。3.在自然居群中,传粉者及花粉传递效率的时间性变化对结籽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犁郁金香在居群不同时期的开放花密度、花蜜体积、花蜜有效性、访花频率、访问持续时间、传粉者数量及环境温度间均存在差异,其中温度及花蜜有效性是影响传粉者活动的主要因素。主要传粉者意蜂在居群不同时期的寻食行为和访花频率及传粉者效率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始花期和盛花期的传粉者效率属于低移出高沉积类型,而在末花期的传粉者效率属于高移出低沉积类型。传粉者效率和花粉传递效率与花结籽率间存在负相关性;其中在不同时期开放花的花粉传递效率从始花期到末花期逐渐下降,而结籽率从始花期到末花期逐渐提高。总之,伊犁郁金香在末花期的高移出-低沉积的传粉者效率和低效率的花粉传递效率对雌性繁殖成功的影响比始花期和盛花期的高移出-低沉积传粉者效率和高效率的花粉传递更具优势。4.在自然居群中,比较研究其花期依赖的传粉者活动对花粉限制和近交衰退的影响进行了控制性试验。在花期不同时期的传粉者种类及访花频率间存在差异,传粉者活动从始花期到末花期,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而逐渐旺盛。在花期不同时期的自交不亲和指数、果实和种子水平的花粉数量和质量限制间存在差异。从始花期到末花期,质量和数量水平的花粉限制随着传粉者访花频率的提高而逐渐下降。不同授粉处理花所产生的种子的萌发率及雌性适合度间也存在差异,其中增补花粉的花雌性适合度比自然授粉花高;近交衰退指数从始花期到末花期逐渐下降,其中扩散前近交衰退比扩散后近交衰退更具优势;花粉质量限制与近交衰退指数间呈正相关性,而花粉数量限制与近交衰退指数间存在负相关性。早春环境的传粉者活动不仅影响伊犁郁金香花粉数量和/或质量限制水平及近交衰退,而且还能影响其后代适合度。早期激活的近交衰退是伊犁郁金香为适应早春环境而进化出的繁殖对策。5.本研究对花大小依赖的自然选择特点与传粉特性及交配系统的关系进行了野外和室内的控制性试验。伊犁郁金香花的雌雄蕊长度与花瓣长大小间存在正相关性,而雌雄蕊空间接近程度与花瓣大小间呈负相关性。花雌雄器官获得资源比例随着花的增大更偏向于雌性方向,存在着大小依赖的性分配特点。传粉者在不同大小花上的访问行为间存在差异;花报酬和传粉者访花频率与花大小间呈正相关性。在自然授粉和去雄自然授粉花柱头上沉积的花粉数及结籽率与花大小间存在正相关性,而自主自花授粉花柱头上沉积的花粉及结籽率与花大小间存在负相关性。自交不亲和及近交衰退指数与花大小间存在彼此间的权衡关系;种子来表现扩散前近交衰退与花大小间呈正相关性。因此,整个居群的交配方式随着植株上花的变大倾向异交方向进化。伊犁郁金香在花性分配、传粉特性、交配方式及后代适合度上表现出的花大小依赖的自然选择特点是该物种为适应传粉者极少早春环境的繁殖成功而进化出的自然选择对策。(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马国君,杨乔文[2](2011)在《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兼论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很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灾变。入清前,这一地区的各族居民都能精心做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兼容,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对各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也较为尊重,因而石漠化灾变并不明显。清雍正年间,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由于开发管理无序,加之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最终诱发了石漠化灾变的扩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副作用,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也蒙受了一定影响。因此揭示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究石漠化灾变形成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可以为该地区的生态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芦娟娟[3](2010)在《短命植物异果芥异形果实与种子的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 (Fisch. ex. M. Bieb.) Trautv.隶属于十字花科异果芥属。在我国,该物种仅分布于新疆北部,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短命植物。该物种的植株分别具有紫红色和白色两种不同花色的花,且两种花色植株总状花序上能产生两种在形态、开裂方式和扩散特性上完全不同的果实与种子。本论文综合运用种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该物种果实和种子形态结构、扩散特征、萌发特性及其异形种子所形成的植株在异形果实和种子生产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该物种对准噶尔荒漠环境的适应对策。由于两种花色植株异形果实和种子所表现出的所有特性都基本相同,因此,本文仅以紫红色花植株为研究材料,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1)花序上部果背腹压扁,果皮薄,成熟后立即开裂,以种子为单元扩散;下部果近圆柱形,果皮木质化程度高,不开裂,以果实为单元扩散。上部果种子具宽翅,果实开裂后可在重力和风力作用下扩散到较远的距离;其较多的粘液物质不仅有利于种子从土壤中吸取更多水分,并增加其随地表径流的漂浮和扩散能力,还可延长其失水时间,使种子粘附地表土壤颗粒而大粒化,有利于其在地表的沉降并防止被蚂蚁等再次扩散到不利环境中。而下部果种子的翅较窄,粘液物质较少,与不开裂的果实一起扩散到母株附近。(2)刚采收的异形种子均具生理性休眠特性;随室内干藏和野外埋藏时间的延长,异形种子逐渐完成后熟。光照和黑暗条件对室内干藏和野外埋藏的异形种子萌发率均无显着影响。在室内和野外贮藏3-4个月后,异形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均具较高的萌发率,但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低。在室内干藏12个月后,异形种子在各温变周期下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在野外埋藏10个月后,异形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高,但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低,说明异果芥的异形种子在冬季不会再次进入休眠(二次休眠),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异形种子粘液的多少对其最终萌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其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速率具显着影响,而果皮对下部果的种子萌发具机械抑制作用。(3)在荒漠环境中,扩散后的上部果种子萌发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制约。在夏季和秋季降水较多时,其种子可在当年萌发,降水稀少时可推迟到翌年春季融雪和降水时萌发。下部果果皮抑制其种子萌发,使其在土壤中形成一持续种子库。异形种子相同时间萌发形成的植株(秋萌株或春萌株)间在生活史特征上无显着差异,且均具较高的存活率和繁殖率,但同形种子所形成的秋萌株和春萌株间在生活周期和植株大小等特性上均表现出显着差异,秋萌株的生活周期和植株大小分别比春萌株的长和大,且其分枝数与分枝长及果实和种子产量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秋萌株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根和茎,而春萌株则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叶和繁殖器官。说明异果芥异形果实和种子对其土壤种子库的贡献不同,且其同形种子通过萌发时间的差异对其生活史特征产生重要影响。(4)异果芥异形种子所形成的两种植株在对水分、营养、密度及植食作用的响应上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在土壤水分充足、营养丰富、植株密度小或植食作用弱的环境中,异形种子形成植株的花序上、下部果实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均显着增加,且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增加更显着;反之,其异形种子形成植株的花序上、下部果实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均显着下降,且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下降更明显。说明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异果芥更倾向于提高花序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产生更多具较强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的种子,通过占据新的生境和快速萌发以达到扩大种群的目的;不利的环境条件使异果芥更倾向于保障花序下部果及其种子的生产,通过原位扩散和延迟萌发在适宜生境中形成一持久种子库,以达到维持种群的目的。异果芥异形果实和种子在形态结构、扩散特征、萌发特性上的差异及其异形种子所形成植株在异形果实及种子生产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均表现出其对准噶尔荒漠异质环境适应的一种“两头下注”策略。其中,开裂的上部果所产生的种子具较强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有利于该物种快速占据新的生境并扩大种群,代表“高风险”的适应策略;而不开裂的下部果可使其种子在母株附近扩散并延迟萌发,在适宜生境中形成持久种子库,是一种“低风险”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芦娟娟,谭敦炎[4](2010)在《短命植物异果芥异形果实与种子的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Fisch.ex.M.Bieb.)Trautv.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短命植物。其植株分别具有紫红色和白色两种不同花色的花,且两种花色植株总状花序上能产生两种在形态、开裂方式和扩散特性上完全不同的果实与种子。本论文综合运用种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该物种果实和种子形态结构、扩散特征、萌发特性及其异形种子所形成的植株在异形果实和种子生产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该物种对准噶尔荒漠环境的适应对策。由于两种花色植株异形果实和种子所表现出的所有特性都基本相同,因此,本文仅以紫红色花植株为研究材料,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1)花序上部果背腹压扁,果皮薄,成熟后立即开裂,以种子为单元扩散;下部果近圆柱形,果皮木质化程度高,不开裂,以果实为单元扩散。上部果种子具宽翅,果实开裂后可在重力和风力作用下扩散到较远的距离;其较多的粘液物质不仅有利于种子从土壤中吸取更多水分,并增加其随地表径流的漂浮和扩散能力,还可延长其失水时间,使种子粘附地表土壤颗粒而大粒化,有利于其在地表的沉降并防止被蚂蚁等再次扩散到不利环境中。而下部果种子的翅较窄,粘液物质较少,与不开裂的果实一起扩散到母株附近。(2)刚采收的异形种子均具生理性休眠特性;随室内贮藏和野外埋藏时间的延长,异形种子逐渐完成后熟。光照和黑暗条件对室内贮藏和野外埋藏的异形种子萌发率均无显着影响。在室内和野外贮藏3-4个月后,异形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均具较高的萌发率,但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低。在室内贮藏12个月后,异形种子在各温变周期下均有较高的萌发率。在野外埋藏10个月后,异形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高,但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较低,说明异果芥的异形种子在冬季不会再次进入休眠(二次休眠),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异形种子粘液的多少对其最终萌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其萌发起始时间和萌发速率具显着影响,而果皮对下部果的种子萌发具机械抑制作用。(3)在荒漠环境中,扩散后的上部果种子萌发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制约。在夏季和秋季降水较多时,其种子可在当年萌发,降水稀少时可推迟到翌年春季融雪和降水时萌发。下部果果皮抑制其种子萌发,使其在土壤中形成一持续种子库。异形种子不同时间萌发形成的两种植株(秋萌株和春萌株)间在生活史特征上无显着差异,且均具较高的存活率和繁殖率,但同形种子所形成的秋萌株和春萌株间在生活周期和植株大小等特性上均表现出显着差异,秋萌株的生活周期和植株大小分别比春萌株的长和大,且其分枝数与分枝长及果实和种子产量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秋萌株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根和茎,而春萌株则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叶和繁殖器官。说明异果芥异形果实和种子对其土壤种子库的贡献不同,且其同形种子通过萌发时间的差异对其生活史特征产生重要影响。(4)水分、营养、密度及植食作用对异果芥异形种子所形成的两种植株花序上、下部果实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均具有显着影响,且彼此间的影响是相同的。在土壤水分充足、营养丰富、植株密度小或植食作用弱的环境中,异形种子形成植株的花序上、下部果实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均显着增加,且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增加更显着;反之,其异形种子形成植株的花序上、下部果实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均显着下降,且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种子产量下降更明显。说明适宜环境条件使异果芥更倾向于提高花序上部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产生更多具较强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的种子,通过占据新的生境和快速萌发以达到扩大种群的目的;不利环境条件使异果芥更倾向于保障花序下部果及其种子的生产,通过原位扩散和延迟萌发在适宜生境中形成一持久种子库,以达到维持种群的目的。异果芥异形果实和种子在形态结构、扩散特征、萌发特性上的差异及其异形种子所形成植株在异形果实及种子生产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均为其对准噶尔荒漠异质环境适应的一种"两头下注"策略。其中,开裂的上部果所产生的种子具较强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有利于该物种快速占据新的生境并扩大种群,代表"高风险"的适应策略;而不开裂的下部果可使其种子母株附近扩散并延迟萌发,在适宜生境中形成持久种子库,是一种"低风险"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5-15)
张治来,拓飞,尚华,张永满[5](2009)在《不同立地类型大果沙棘生长及生态适应对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公路阳向边坡、阴向边坡和平整带引种大果沙棘,对其生长和生态适应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以平整带最好,阴坡居中,阳坡最差;克隆繁殖能力以阳坡最高,阴坡居中,平整带最小。在阳坡种群以合轴型分株为主,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垂直根系,子株数量多但植株矮小;在平整带种群以单轴型分株为主,水平根较发达,子株数量少但植株高大。(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靳瑰丽[6](2009)在《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属于中亚气候型荒漠,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该类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却仍然担负着极大的放牧压力,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及保护意识低下,成为退化较为普遍、严重的地段。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畜牧业生产和绿洲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探讨伊犁绢蒿荒漠草地退化演替序列划分方法,研究在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营养物质、生理机能方面的组织调节能力,明确其生态适应对策,评价生态系统的风险性。为全面理解草地退化机理,适时制定生态系统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方案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演替序列划分方法运用TWINSPAN分类,结合DCA和DCCA排序,将研究区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划分为5个演替阶段,即未退化阶段(Ⅰ)、中度退化阶段(Ⅱ)、重度退化阶段(Ⅲ)、极度退化阶段(Ⅳ)和系统崩溃阶段(Ⅴ)。DCA排序对退化演替序列从受害程度和抵御胁迫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DCCA排序对退化演替序列从土壤理化性质方面进行了环境解释。(2)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生态适应对策随着退化演替的增强,在个体水平上,主要物种伊犁绢蒿、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弯果胡卢巴(Trigonella arcuata)、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ensis)、腋球顶冰花(Gagea bulbifera)和串珠老鹳草(Geranium transversale)的株体形态均趋于小型化,形成避食性的生态适应对策;在种群水平上,主要通过调整繁殖策略来适应逆境胁迫,形成不同种群在不同退化阶段的生态适应对策;在群落水平上,通过增加物种数提高植物竞争性,筛选繁殖能力强、耐牧性和避牧性高的植物作为优势种来适应放牧胁迫,这一适应对策导致群落主要植物种发生消长变化,原生植被丧失,群落经历量变、量变与质变交互、质变的生态适应过程。(3)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生态适应对策土壤种子库表现出应用良好雨水条件迅速萌发的生态适应对策,并且具有留存部分种子以应对外界干扰的生态保险机制。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种子库植物多样性变化符合中度干扰理论,但短暂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大于持久土壤种子库,且波动性较大;物种替代速度一般在退化初期和后期较大,从而形成了未退化向退化,退化向系统崩溃阶段的跃迁;各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较小,相似性系数在0.22~0.34之间,表现出种子库因地上植被的退化而形成不稳定性。持久土壤种子库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规律是Ⅰ>Ⅳ=Ⅴ>Ⅱ>Ⅲ;而短暂土壤种子库密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其规律是Ⅳ>Ⅴ>Ⅲ>Ⅱ>Ⅰ。在垂直分布上,土壤种子库随退化演替的增强呈现浅层化,0~5cm土层的种子比例逐渐增大。两种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上均不相似,而短暂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密度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其关系可以用二次曲线来描述。(4)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营养生态适应对策草地退化过程中,主要草地植物及群落各营养成分随植株个体构件、种群特征及群落组成的变化而波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草地营养价值得出,随退化演替的增强,优势种伊犁绢蒿营养价值逐渐提高;次优势种叉毛蓬在各退化阶段的营养价值均低于未退化阶段,但在极度和系统崩溃阶段则有小幅度的提高;而植物群落的营养价值逐渐降低;表现出草地营养价值逐渐变劣。(5)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生理生态适应对策草地退化过程中,主要植物生理抗性指标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中度退化与未退化阶段之间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相异系数较大,因此,植物生理变化先于个体、种群和群落外貌特征变化表现出来,中度退化阶段是植物生理受害的转折点。随草地退化演替的增强,植物表现出适应放牧胁迫的不同生理响应机制,伊犁绢蒿生理调节能力由强变弱,终因胁迫超过了调节限度而消亡,为忍耐型;叉毛蓬多数生理指标差异不显着,受损不突出,表现为适应放牧胁迫,为迟钝型;伊犁郁金香生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随演替的加强而逐渐受损,为敏感型。(6)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生态风险评价随着退化演替的增强,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生态风险值逐渐变大,并且变化速率依次增加。将其划分为4个生态风险级,生态风险值>0.8030为一级风险,生态风险值0.0059~0.8030为二级风险,生态风险值0.0034~0.0059为叁级风险,生态风险值<0.0034为四级风险,可针对风险阈值具体制定相应的草地恢复措施。(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成小军[7](2009)在《短命植物异喙菊的繁育系统及异形果实的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喙菊(Heteracia szovitsii Fisch. et Mey.)隶属于菊科异喙菊属,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早春短命植物,其同一果序中可产生叁种不同形态的果实,具明显的果实异形现象。本论文将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对异喙菊的繁育系统、异形瘦果的形态结构与扩散特征及其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头状花序中形成异形果实的花在数量和舌片长与宽、柱头裂片长、子房大小、喙长、冠毛有无以及单花花粉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头状花序开花持续时间约为2.5~3h,呈爆发式开花式样,其中,外围花开花持续时间最长,过渡花的次之,中央花最短。3类小花开花过程中均存在自主自花传粉以及花粉次级展现现象,其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高度同步。异喙菊属于兼性自交繁育系统,其自交主要通过自主自花传粉来实现,而异交则通过次级花粉展现和昆虫传粉来实现。六显甜花蜂是异喙菊的主要传粉昆虫,每天访花时间约为2h。异喙菊以自交为主,保障繁殖成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交,增强了其子代适合度。(2) 3种果实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其扩散特性明显不同,避免了同胞子代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其中,中央果具冠毛,成熟后以果实为散布单元借风力扩散到较大范围;外围果与过渡果均无冠毛,分别以果序和果实为单元扩散至母株附近。3种果实胚大小的差异导致其幼苗大小和竞争能力不同。外围果与过渡果胚比中央果的大,萌发后可产生较大和竞争力较强的幼苗。与中央果相比,外围果和过渡果果皮颜色较深,所含酚类物质较多,厚度较大且厚壁组织较多,对胚的保护能力强且种子休眠程度深。异形痩果在数量上的差异分摊了扩散和定居中的风险。数量较多的中央果增加了随机散布的机会,可为其扩大种群开拓更大的范围,而数量较少的外围果和过渡果可有效地减少近距离扩散所造成的同胞子代间竞争。(3) 3种形态果实刚成熟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仅中央果萌发,外围果与过渡果均不萌发。在不同变温条件下,光照对中央果的影响不同。室温贮藏0~5个月的过程中,中央果和过渡果的休眠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但未见外围果萌发。外围果和过渡果的胚均存在较强的内在性休眠,其萌发率与完整果实存在显着差异,说明果皮对其萌发有机械抑制作用,而中央果的果皮对其萌发无抑制作用。在赤霉素作用下,除完整外围果外,不同形态果实和去除果皮的胚均能打破休眠,但打破休眠的速度不同。因此,3种形态果实的胚休眠程度不同,且果皮对胚萌发的抑制程度也不同,表现为外围果>过渡果>中央果。(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振春[8](2009)在《两种伞形科植物雄全同株性系统的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地阿魏(Ferula syreitschikowii K.-Pol.)和簇花芹(Soranthus meyeri Ledeb.)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常见的早春沙生类短命植物,其植株上同时产生雄花和两性花,为典型的雄全同株植物。本论文对两种植物的性比与资源分配以及荒地阿魏的传粉特性和繁育系统等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探讨沙生类短命植物对沙漠环境的适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簇花芹雄花和两性花在花冠直径、花瓣、花丝和花药等花部特征上都存在显着差异(P<0.01),荒地阿魏两种类型花除了花丝长度无显着差异(P>0.05)外,其他花部特征也都存在显着差异(P<0.01)。两种植物两性花的生物量与花粉量明显大于雄花的。2.两种植物随着花序级别的增加,雄花比例逐渐增大;伞形花序中两性花多位于花序外围,雄花多位于中央。植株中复伞形花序按级别序次开放,复伞形花序间开花持续时间有1 d左右的重迭;伞形花序内花由外到内顺序开放,所有花都先呈现雄性功能,经过一段静止期后才同时呈现雌性功能,因此,花序和单花水平均表现为雄性先熟,从而避免花序内自交。但两物种花药散粉和柱头可授期持续时间不同。3.两种植物植株的性比都与其资源分配相关,个体大的植株对雌性功能投资较大,性比偏向雌性,而个体小的植株对雄性功能投资较大,性比就偏向雄性。环境因子对荒地阿魏的影响要比对簇花芹的大。4.荒地阿魏两性花不同性阶段对传粉昆虫的报酬不同,雄性阶段为花粉和花蜜,雌性阶段为花蜜。雄性阶段和雌性阶段泌蜜的趋势相同,每天中花蜜的积累量也无显着差异(P>0.05)。传粉昆虫对不同性阶段花序的偏爱和拜访频率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性阶段昆虫一次访问的花序数目也无显着差异(P>0.05)。5.荒地阿魏的P/O值为11151±337,雄花与两性花的花粉活力趋势相同,花粉寿命为50-52 h,两性花雌蕊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为36-48 h。两性花授同株异花粉和异株异花粉均可结实,为混合交配系统,但是授异株花粉的结实率高于授同株花粉的,授雄花花粉的结实率高于授两性花花粉的。两种植物通过性比的调整,使繁殖成功达到最大化;荒地阿魏通过自交亲和及不同级别花序花期的重迭来弥补传粉昆虫少及传粉效率低的不足,保障了其在荒漠环境中的繁殖成功。两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物种的延续及种群的扩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世友,马长乐,袁俊杰,马爱丽,张桥蓉[9](2008)在《昆明地区18种乡土树种对火的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繁殖特性和借外力4个方面论述了植物对火的各种生态适应对策,分析了昆明地区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等18种乡土树种对火的适应对策,根据树种的火生态对策提出了开展营林用火和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森林消防对策.(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08年05期)
孙华之[10](2008)在《短命植物小疮菊的果实异形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疮菊(Garhadiolus papposus Boiss. et Buhse)隶属于菊科小疮菊属(Garhadiolus Jaub. et Spach),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早春短命植物,具典型的果实异形现象,其同一果序中由外到内分别产生外围果、过渡果和中央果叁种不同类型的果实。本论文将野外与室内观测相结合,对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结构与扩散特征、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叁种类型的瘦果在数量、形态结构及微形态、颜色、大小、冠毛的有无及数量以及胚生物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在每果序中,外围果5.24±0.05个,柱状弧形曲,深黄、黄至黄白色,果体长6.67±0.10mm,无冠毛,成熟时被宿存苞片所包被,果体背面下部与苞片合生,果皮厚约156.7μm,表面较光滑,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118.10±1.30mg和46.70±0.50mg;过渡果5.39±0.14个,柱状弧形曲,灰白色,果体长7.60±0.11mm,具少量短冠毛,果皮厚约82.1μm,表面有两条纵向的细棱,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88.30±1.30mg和36.80±0.30mg;中央果5.77±0.13个,柱形近直立,深褐色,果体长9.74±0.14mm,具发育完全的冠毛,果皮厚约69.7μm,表面有多条纵向的细棱,瘦果及胚的百粒重分别为69.00±0.60mg和36.90±0.30mg;(2)叁种类型的瘦果具有不同的散布特征,扩散能力表现为中央果>过渡果>外围果,且扩散特点与其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中央果成熟后容易从母株上脱落,发育完全的冠毛能借风力进行远距离扩散,外围果与宿存苞片紧密相连,成熟后不易脱落,散布距离很近,过渡果的散布特征介于两者之间。(3)叁种类型的瘦果具有不同的休眠与萌发特性:刚收获的中央果在15/2℃和20/10℃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可达10-21%,而过渡果和外围果的萌发率均<5%。将胚取出可提高外围果种子的萌发率,而对过渡果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外围果和过渡果而言,果皮和/或苞片对离体胚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构中不存在水溶性的萌发抑制物质。对于中央果和过渡果而言,贮藏时间的延长可以提高其种子的萌发率。黑暗对过渡果和中央果的萌发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外围果有较严格的萌发需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种子萌发。这些萌发差异可能是由于胚的生长势较低以及厚果皮和/或苞片对胚的机械抑制作用所引起的。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特点及休眠与萌发对策对于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与生长发育以及物种的延续和种群的扩大、减少同胞果实之间的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适应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生态适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很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灾变。入清前,这一地区的各族居民都能精心做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兼容,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对各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也较为尊重,因而石漠化灾变并不明显。清雍正年间,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由于开发管理无序,加之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最终诱发了石漠化灾变的扩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副作用,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也蒙受了一定影响。因此揭示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究石漠化灾变形成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可以为该地区的生态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1].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伊犁郁金香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2013
[2].马国君,杨乔文.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兼论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的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
[3].芦娟娟.短命植物异果芥异形果实与种子的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2010
[4].芦娟娟,谭敦炎.短命植物异果芥异形果实与种子的生态适应对策[C].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5].张治来,拓飞,尚华,张永满.不同立地类型大果沙棘生长及生态适应对策差异[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
[6].靳瑰丽.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
[7].成小军.短命植物异喙菊的繁育系统及异形果实的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2009
[8].张振春.两种伞形科植物雄全同株性系统的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2009
[9].李世友,马长乐,袁俊杰,马爱丽,张桥蓉.昆明地区18种乡土树种对火的生态适应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
[10].孙华之.短命植物小疮菊的果实异形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