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运用Meta分析评价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初步探讨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的临床常用量,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手工及电子检索2021年1月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应用黄连温胆汤及其加减方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重复文献,经筛选后,将符合纳入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的提取,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4.1软件对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共9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最后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对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的用量进行统计。结果:1、共检索到556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均来源于电子检索,为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研究,受试者总数为2307例,其中试验组1157例,对照组1150例。共包含7个亚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降低空腹血糖(MD=-0.54,95%CI=[-0.62,-0.46],P<0.00001)、餐后2小时血糖(MD=-1.09,95%CI=[-1.27,-0.90],P<0.0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81,95%CI=[-1.53,-0.10],P=0.03)、总胆固醇(MD=-0.74,95%CI=[-0.91,-0.57],P<0.00001)、甘油三酯(MD=-0.56,95%CI=[-0.74,-0.38],P<0.00001)、舒张压(MD=-3.70,95%CI=[-6.88,-0.51],P=0.02)效果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MD=-0.42,95%CI=[-0.90,0.06],P=0.09)、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43)、降低收缩压(MD=-8.81,95%CI=[-18.12,0.50],P=0.06)效果相同;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对比同种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降低空腹血糖(MD=-1.13,95%CI=[-1.67,-0.59],P<0.0001)、餐后2小时血糖(MD=-1.67,95%CI=[-2.55,-0.78],P=0.0002)、糖化血红蛋白(MD=-0.75,95%CI=[-0.96,-0.54],P<0.00001)、总胆固醇(MD=-0.40,95%CI=[-0.79,-0.01],P=0.04)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降低甘油三酯(MD=-0.23,95%CI=[-0.51,0.05],P=0.11)、低密度脂蛋白(MD=-0.12,95%CI=[-0.43,0.18],P=0.4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0,95%CI=[-0.14,0.14],P=1.00)的效果与单纯应用同种降糖药相同;黄连温胆汤对比降糖药:黄连温胆汤降低空腹血糖(MD=-0.13,95%CI=[-0.30,0.05],P=0.15)、餐后2小时血糖(MD=-0.13,95%CI=[-0.43,0.18],P=0.42)、糖化血红蛋白(P=0.60)、总胆固醇(P=0.25)、甘油三酯(MD=-0.16,95%CI=[-0.67,0.35],P=0.53)、低密度脂蛋白(MD=-0.27,95%CI=[-0.63,0.08],P=0.13)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2,95%CI=[-0.16,0.11],P=0.73)的效果与降糖药相同;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对比同种降脂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在降低总胆固醇(4周P=0.02,8周P=0.04)、甘油三酯(4周P<0.00001,8周P=0.005)方面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脂药;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当用药疗程为4周时,单纯应用降脂药的效果优于同种降脂药联合黄连温胆汤(P<0.00001),当用药疗程为8周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脂药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脂药(P<0.00001);二者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效果相同(4周P=1.00,8周P=0.55);黄连温胆汤对比降脂药:黄连温胆汤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优于单纯降脂药(P<0.00001);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对比同种降压药: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降低收缩压(MD=-10.99,95%CI=[-14.50,-7.49],P<0.00001)、舒张压(MD=-7.41,95%CI=[-9.87,-4.95],P<0.00001)、总胆固醇(MD=-0.61,95%CI=[-0.73,-0.49],P<0.00001)、甘油三酯(MD=-0.43,95%CI=[-0.65,-0.20],P=0.0002)、低密度脂蛋白(MD=-0.39,95%CI=[-0.51,-0.26],P<0.00001)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28,95%CI=[0.13,0.43],P=0.0003)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同种降压药;黄连温胆汤对比降压药:黄连温胆汤降低收缩压(MD=-13.64,95%CI=[-23.12,-4.15],P=0.005)及舒张压(MD=-11.85,95%CI=[-20.61,-3.09],P=0.008)效果均优于降压药。2、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少,不良反应类型复杂,未能评估黄连温胆汤的安全性。3、黄连温胆汤原方中各药物临床常用量为黄连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5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结论:1、在治疗T2DM及糖尿病前期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糖药的降糖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降糖药,黄连温胆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降糖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2、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黄连温胆汤联合降压药的降压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降压药;3、黄连温胆汤方中各药物临床常用量为黄连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5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
张若曈[2](2021)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在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一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患者纳入研究,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每组30例,共治疗14天(1个疗程)。以中医证候积分、动态血压水平、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作为观察指标,1个疗程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观察各组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对试验安全性进行判定。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积分下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降压疗效:通过对ABPM相关指标的分析,治疗组的各项血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优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昼夜节律:治疗组患者恢复正常昼夜节律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正常昼夜节律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降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2.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降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患者的血压,有助于恢复血压正常昼夜节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刘仕琦[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冀教授辨治眩晕(高血压病)用药特点》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李冀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李冀教授临床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及辨治思路,以传承、推广名老中医优势治疗经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 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李冀教授门诊诊断为眩晕(高血压病)的病例,将选取的符合研究标准的92例病例的就诊信息和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相关模块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李冀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频次,药物的性味、归经、药效,以及药物组合等,探讨李冀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及相关学术思想。结果:对筛出的92首临床方剂整理分析表明,眩晕(高血压病)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1.8 8,各证型中均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患。眩晕(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分布在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分别占27.2%、23.9%和23.9%。眩晕(高血压病)药物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有炙甘草、白术、天麻、黄芪、人参、牛膝、当归等;用药药性中以温性药物使用居多,达306次;药味中甘味药物使用居多,达494次。用药归经中归脾经居多,达410次;用药药效分类统计表明补虚类中药使用频次最高,为260次。药物组合频次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是白术-天麻、白术-炙甘草、炙甘草-天麻。其中肝阳上亢证型的常用对药为天麻-白术、天麻-牛膝、天麻-炙甘草;气血亏虚证的常用对药为黄芪-人参、人参-当归、黄芪-当归;肾精不足证的常用对药为白术-生龙骨等。结论:1.李冀教授认为清阳不升是眩晕(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升举清阳是其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黄芪为教授升清之要药。2.李冀教授治疗眩晕(高血压病)用药以温性,甘味为主,用药归经以入脾经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酸枣仁、柏子仁、天麻、牛膝、川芎等。3.李冀教授治疗眩晕的常用对药体现了辨治眩晕各证型五脏兼顾,多脏同调。4.从李冀教授治疗眩晕的用药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李冀教授治疗眩晕以“健脾升清,补气养血,平肝固肾”为主要治则。
董菲[4](2021)在《芪参六味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长期和持续的高血压导致心脏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使心肌顺应性下降,出现心肌纤维化,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演变中重要病理特征。如何在副作用最小化下防治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是目前乃至今后心血管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芪参六味方是根据气血理论及高血压的病机所创立的复方,具有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可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能够有效抑制心室重塑。而心肌纤维化是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重要过程之一。因此,本研究使用芪参六味方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导致的心肌纤维化大鼠,探讨其可能机制。目的:观察芪参六味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所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20周龄的雄性SHR大鼠及WKY大鼠分为模型组、芪参六味方低浓度组、高浓度组、西药组,同龄雄性WKY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各给药组灌胃给药12周,SHR和对照组分别给与等体积无菌蒸馏水。干预12周,测量大鼠血压、超声心动。后处死全部动物,取出其心脏并称重,计算大鼠心质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形态;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的含量;采用天狼猩红染色观察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Collagen Ⅰ、Collagen Ⅲ、MMP-9、TIMP-1、TGF-β1、Smad2、Smad3 以及 CD31、V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间质细胞标志 α-SMA、FSP1 和 β-catenin、Snail、Notch ICD蛋白的表达;Real-Time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Collagen Ⅰ、CollagenⅢ、MMP-9、TIMP-1、TGF-β1、Smad2、Smad3、β-catenin、Snail、Notch mRNA 的表达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VE-Cadherin mRNA表达、间质细胞标志α-SMA、FSP1 mRNA的表达。结果:1.血压:给药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32周龄模型组大鼠收缩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浓度组、西药组大鼠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低浓度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舒张压升高,中药低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西药组舒张压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2.超声心动:与对照组相比,32周龄SHR大鼠的射血分数和短轴收缩率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SHR大鼠相比,中药低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西药组射血分数及短轴收缩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E/E’明显升高(P<0.05);与SHR大鼠相比,中药高浓度组与西药组E/E’明显下降(P<0.05)。3.心脏质量指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心质量指数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高浓度组、西药组的比值明显降低(P<0.05)。4.HE染色可见:对照组大鼠内膜光滑,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模型组心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边界模糊。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大鼠给药后心肌细胞肥大增生较轻,血管内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血管细胞结构较清晰。心肌细胞直径结果显示:各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蓝色区域明显扩大,且心肌肌束间隙变大,在心肌细胞间质中可见明显的纤维化改变,且伴有严重的胶原沉积。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胶原含量减少。胶原纤维比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浓度组、西药组胶原纤维面积显着减小(p<0.01),低浓度组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6.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心肌胶原纤维分布正常,排列整齐,清晰均匀,而模型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排列紊乱,可见明显互相交错的网状胶原纤维。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浓度组、高浓度组、西药组心肌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其中高浓度组、西药组心肌纤维化程度最轻。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比值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高浓度组、西药组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浓度组无明显差异(P>0.05)。7.Western blot 结果:7.1 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模型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的Collagen Ⅰ及CollagenⅢ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西药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表达含量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2 MMP-9及TIMP-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MMP-9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1),同时TIMP-1蛋白的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中药高浓度组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中药高浓度组TIMP-1的表达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7.3大鼠左心室中内皮细胞标志CD31、VE-Cadherin蛋白表达及间质细胞标志α-SMA、FSP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FSP1、α-SMA mRNA表达增加(P<0.05),VE-Cadherin mRNA表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HR 大鼠相比,西药组 FSP1、α-SMA mRNA 降低(P<0.05),VE-Cadherin mRNA 表达显着增高(P<0.01)。高浓度芪参六味方组α-SMA mRNA显着降低(P<0.01),VE-Cadherin mRNA表达显着增高(P<0.01),高浓度芪参六味方FSP1 mRN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组间CD31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7.4大鼠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的SHR大鼠左心室组织中TGF-β1、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西药组的SHR大鼠心肌组织中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含量均下降(P<0.05),西药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TGF-β 1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7.5大鼠左心室中β-catenin蛋白、Snail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β-catenin蛋白、Snail蛋白含量均下降(P<0.05),西药组SHR大鼠心肌组织中的β-catenin蛋白、Snail蛋白均无明显差异(P>0.05)。7.6大鼠左心室中Notch ICD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tch ICD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otch ICD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西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含量降低(P<0.05)。8.Real-Time RT-PCR 结果:8.1 Collagen Ⅰ、CollagenⅢ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Collagen Ⅰ、CollagenⅢ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左心室Collagen Ⅰ mRNA水平下调(P<0.05),各干预组Collagen Ⅲ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8.2左心室MMP-9、TIMP-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组织中MMP-9 mRNA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浓度组、西药组MMP-9mRNA表达均降低(P<0.05)。各组间TIMP-1 mRN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8.3大鼠左心室中内皮细胞标志CD31、VE-Cadherin mRNA表达及间质细胞标志α-SMA、FSP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FSP1、α-SMA mRNA表达增加(P<0.05),VE-Cadherin mRNA表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HR大鼠相比,西药组FSP1、α-SMA mRNA降低(P<0.05),VE-Cadherin mRNA表达显着增高(P<0.01)。高浓度芪参六味方组α-SMA mRNA显着降低(P<0.01),VE-Cadherin mRNA表达显着增高(P<0.01),高浓度芪参六味方FSPlmRNA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CD31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8.4大鼠左心室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HR大鼠左心室TGF-β1、Smad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SHR大鼠左心室TGF-β1、Smad2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西药组SHR大鼠左心室Smad2 mRNA降低(P<0.05);各组大鼠间Smad3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8.5大鼠左心室中内β-catenin蛋白、Snail蛋白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组织中β-catenin、Snail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β-catenin、Snail mRNA均下降(P<0.05)。8.6大鼠左心室组织中Notch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HR大鼠左心室Notch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SHR大鼠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SHR大鼠左心室Notch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芪参六味方能够降低SHR大鼠血压,改善心肌纤维化,从而改善SHR大鼠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信号通路,抑制TGF-β 1/Smads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EndMT过程,进而改善MMPs/TIMPs比例,抑制胶原纤维的沉积有关。
何雪娇[5](2021)在《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观察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取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航天风华医院门诊及哈尔滨世一堂中医门诊符合阴虚阳亢夹饮证高血压患者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给予口服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四周,比较治疗前后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初步观察加味黄精四草汤对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入组患者54例,脱落4例,最终有效病例为50例。2.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与证候总积分每周均有下降,第0周与第4周进行比较症状改善明显,其中眩晕、头痛、下肢水肿症状前后对照(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他症状前后对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诊室血压第0周与治疗4周后对比降低明显(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治疗第0周与治疗4周后对比降低明显(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加味黄精四草汤可以降低阴虚阳亢夹饮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受试者生活质量。2.试验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型安全性良好。
张旭东[6](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王伟[7](2021)在《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数据,挖掘导师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规律,分析出处方中的药物频次、用药类别、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对等;总结其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收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心血管病科张学新教授门诊的高血压病性眩晕患者100例,详细记录导师的诊治经过,观察疗程为4周,治疗后评定血压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将病案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以频次表、网络化展示图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示数据分析取得的结果;结合导师辨证思想和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结果:100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为9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00%,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所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纳入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60~69岁年龄阶段人数最多,共26人,其次是50~59岁年龄阶段人数,共24人;纳入患者所常见的症状中,除了眩晕主症外,伴随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不寐、多梦、胸闷、乏力、口苦、食少纳呆、耳鸣、头痛、便溏等;导师将高血压病性眩晕证型一共分为9种,依次是痰湿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热内盛证、气血亏虚证、肾阳虚衰证、少阳病证、肝郁脾虚证、瘀血内阻证;导师对于高血压病性眩晕的常用治法有13种,分别为滋补肝肾法、健脾化湿法、平肝息风法、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健脾益气法、和解少阳法、温补肾阳法、补血养心法、通阳舒筋法、散寒解肌法、疏肝健脾法、活血化瘀法。在用药规律统计结果中,导师共使用中药157味,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川芎、天麻、泽泻、茯苓、黄芩、炒白术、党参、钩藤、枳椇子、牛膝;将频次≥10次的常用中药进行药物类别统计,药物类别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化湿药;导师常用的中药药性为温性、寒性、平性,共占90.23%;常用中药的药味为甘味、苦味、辛味,共占88.08%;常用中药的归经为肝经、脾经、肾经、胃经、肺经,共占70.63%;对中药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次≥20次的中药组合25组,其中以天麻、川芎出现频次最高,共45次,其次为天麻、钩藤,共31次;聚类分析后得出新处方3组。结论: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辨证以痰湿内盛、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热内盛、气血亏虚为主,共占86.00%,肾阳虚衰、少阳病证、肝郁脾虚、瘀血内阻相对较少,共占14.00%;治法以滋补肝肾、健脾化湿、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健脾益气为主,共占83.00%,和解少阳、温补肾阳、补血养心、通阳舒筋、散寒解肌、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相对较少,共占17.00%。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所用中药药性以温性药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药;中药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中药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肾经。
孙心蕊[8](2021)在《清灵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灵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科门诊2019年09月至2020年09月间确诊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清灵汤。疗程3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SAS标准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血压: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压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6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焦虑:治疗后,两组患者SAS标准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焦虑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清灵汤能降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血压。2.清灵汤能改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3.清灵汤能缓解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
王柏慧[9](2021)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理论,对比针刺联合西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和对比两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中医总证候积分、中医各症状积分及临床降压有效率等指标,对本次试验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提供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本次课题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悦禾医院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诊断标准的60例门诊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予以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观察: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两组症状积分对比、临床降压达标率情况。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50.00%,治疗组症状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两组身重倦怠、手足麻木刺痛症状均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头痛、胸闷、痞满纳呆、唇甲紫绀这五个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降低血压均有明显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后,两组间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舒张压下降较收缩压更为明显(P<0.01);6.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达标率73.33%,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达标率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具有显着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诊疗方案。
张茜[10](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可能性最大的干预措施排序,为临床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方法: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根据Cochrane手册5.1.0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研究采用频率学进行网状Meta分析,统计分析软件运用STATA 16.0,选用network程序包。结果:最终纳入45篇RCTs文献,共计4044例高血压病患者。涉及到六种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高血压病,分别是耳穴贴压、耳尖放血、穴位贴敷、针刺、中药浴足、艾灸。(1)共有39篇研究报道了降压疗效,涉及14种干预措施。SUCRA排序依次为:艾灸+耳穴贴压+常规(85.9%)>艾灸+耳穴贴压(77.7%)>耳穴贴压+针刺+常规(76.4%)>中药浴足+常规(66.7%)>耳穴贴压+常规(59.9%)>穴位贴敷+耳尖放血+常规(54.3%)>艾灸+常规(52.1%)>针灸+常规(51.5%)>穴位贴敷+常规(46.1%)>中药浴足+耳穴贴压+常规(45.9%)>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常规(34.9%)>耳尖放血+常规(24.0%)>耳穴贴压+耳尖放血+常规(17.2%)>常规(7.5%)。(2)共有12篇研究报道了中医证候疗效,涉及8种干预措施。SUCRA排序依次为:耳尖放血+常规(98.1%)>艾灸+耳穴贴压+常规(85.5%)>艾灸+常规(60.1%)>穴位贴敷+常规(48.3%)>耳穴贴压+常规(41.4%)>中药浴足+耳穴贴压+常规(38.1%)>针灸+常规(28.1%)>常规(0.4%)。(3)共有33篇研究报道了舒张压值,涉及13种干预措施。SUCRA排序依次为:中药浴足+常规(89.1%)>艾灸+耳穴贴压+常规(83.1%)>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常规(74.7%)>耳穴贴压+常规(63.4%)>耳穴贴压+针刺+常规(62.5%)>艾灸+常规(61.7%)>穴位贴敷+常规(49.3%)>针灸+常规(46.1%)>中药浴足+耳穴贴压+常规(43.1%)>穴位贴敷+耳尖放血+常规(34.8%)>耳穴贴压+耳尖放血+常规(22.2%)>常规(20.0%)>耳尖放血+常规(0.0%)。(4)共有33篇研究报道了收缩压值,涉及13种干预措施。SUCRA排序依次为:艾灸+耳穴贴压+常规(95.2%)>耳穴贴压+常规(79.9%)>耳穴贴压+针刺+常规(76.6%)>中药浴足+常规(68.9%)>穴位贴敷+常规(65.6%)>艾灸+常规(48.5%)>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常规(46.7%)>针灸+常规(45.4%)>中药浴足+耳穴贴压+常规(36.4%)>耳穴贴压+耳尖放血+常规(34.9%)>穴位贴敷+耳尖放血+常规(30.9%)>常规(20.9%)>耳尖放血+常规(0.0%)。结论:1.本次研究得出在高血压病的治疗后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舒张压值、收缩压值方面,中医外治干预措施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2.SUCRA排序示,艾灸+耳穴贴压+常规联合方案可以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中降压疗效、收缩压值方面的较好选择,耳尖放血+常规、中药浴足+常规联合方案,分别可以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疗效和舒张压值方面的较好选择。
二、中西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 血糖” “ 血脂” “ 血压”及相应代谢类疾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
2.1 黄连温胆汤在代谢类疾病的应用 |
2.2 黄连温胆汤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 |
2.3 黄连温胆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
2.4 黄连温胆汤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 |
2.5 黄连温胆汤在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
3 黄连温胆汤的实验研究 |
3.1 黄连温胆汤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
3.2 黄连温胆汤抗炎的作用 |
3.3 黄连温胆汤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
3.4 黄连温胆汤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
3.5 黄连温胆汤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
3.6 黄连温胆汤改善肾损伤的作用 |
4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数据分析 |
1.7 结果的解释及结论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
1.2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1.3 分消走泄法在“痰湿郁/瘀热”之病机的应用 |
2 中医证型评价 |
3 黄连用量探讨及应用黄连温胆汤复方的必要性 |
4 本研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1 黄连温胆汤降糖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2 黄连温胆汤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4.3 黄连温胆汤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1.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 |
1.3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
1.4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1.5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
2.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辨证分型 |
2.5 中医治疗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用药 |
3.3 治疗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
3.6 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方法 |
3.7 疗效判定标准 |
3.8 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结果比较 |
4.4 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情况 |
4.5 两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 |
4.6 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
4.7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8 血压疗效分析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分析 |
2.1 配伍意义 |
2.2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现代药理作用 |
3.疗效分析 |
3.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3.2 血压疗效分析 |
3.3 夜间血压下降率分析 |
4.安全性分析 |
5.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
6 中医调护 |
6.1 生活方式 |
6.2 情志调摄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冀教授辨治眩晕(高血压病)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眩晕的病因病机 |
2 辨证要点 |
2.1 辨眩晕的相关脏腑 |
2.2 辨眩晕的标本虚实 |
2.3 与年龄结合辨证 |
3 治疗要点 |
3.1 中医论治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规范 |
2.3 完善系统本底数据库 |
2.4 数据录入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性别与证候统计 |
3.2 中药分析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3.4 基于聚类分析的核心组合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发病性别与证候统计 |
1.2 证候分析 |
1.3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
1.4 药物归经特点 |
1.5 用药功效特点 |
1.6 组方特点分析 |
1.7 药物组合分析 |
1.8 典型案例分析 |
2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4)芪参六味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机的认识 |
1.4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
1.5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1.6 中医治疗阴虚阳亢及兼夹其他病理因素高血压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病的诊断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发病机制 |
2.4 高血压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及试验中止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疗效性指标 |
2.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3 讨论 |
3.1 临床疗效性分析 |
3.2 关于阴虚阳亢夹饮证的探讨 |
3.3 组方中药物的探讨 |
3.4 导师在临床中诊治思想及随证加减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病例收集与整理 |
5.2 病例数据规范化 |
5.3 病例资料录入与核对 |
5.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疗效判定 |
2 总体情况统计 |
2.1 性别统计 |
2.2 年龄统计 |
3 临床资料统计 |
3.1 症状统计 |
3.2 舌脉统计 |
3.3 证型统计 |
3.4 治法统计 |
4 用药规律统计 |
4.1 用药频次统计 |
4.2 用药类别统计 |
4.3 用药四气统计 |
4.4 用药五味统计 |
4.5 用药归经统计 |
4.6 组方规律统计 |
4.7 新处方统计 |
讨论 |
1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讨论 |
1.1 用药频次讨论 |
1.2 用药类别讨论 |
1.3 用药四气讨论 |
1.4 用药五味讨论 |
1.5 用药归经讨论 |
1.6 组方规律讨论 |
1.7 新处方讨论 |
2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
2.1 病因病机 |
2.2 标本主次 |
2.3 证型和节气的相关性 |
2.4 病案举偶 |
3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西医对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清灵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及焦虑的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1.2 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原则 |
1.3 现代医学对焦虑的认识 |
1.4 焦虑的评估量化及选择 |
1.5 高血压伴焦虑的流行现状 |
1.6 高血压伴焦虑的发病机制 |
2.祖国医学对高血压及焦虑的研究 |
2.1 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
2.2 焦虑的中医认识 |
2.3 高血压伴焦虑的辨证论治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测项目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治疗前观测项目比较 |
4.3 疗效性观测项目比较 |
4.4 安全性观测项目比较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疗效性分析 |
2.1 血压分析 |
2.2 中医证候分析 |
2.3 焦虑分析 |
3.安全性分析 |
4.清灵汤组方分析 |
4.1 组成用量 |
4.2 治疗原则 |
4.3 功效配伍 |
4.4 现代药理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观察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血压病近五年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
1.2 中医中药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1.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2.中医外治法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中医外治法的最新临床应用 |
2.2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2.3 针灸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2.4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取穴用药规律 |
2.5 耳穴及艾灸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3.Meta分析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1 Meta分析的定义及起源 |
3.2 Meta分析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3.3 网状Meta分析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资料检索 |
2.1 检索数据库 |
2.2 检索策略 |
3.文献筛选 |
4.资料提取 |
5.方法学质量评估 |
6.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2.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4.证据网状图 |
5.节点拆分法一致性检测 |
6.网状Meta分析结果 |
6.1 降压疗效网状Meta分析 |
6.2 中医证候疗效网状Meta分析 |
6.3 舒张压值网状Meta分析 |
6.4 收缩压值网状Meta分析 |
7.小样本效应 |
8.小结 |
讨论 |
1.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机制 |
2.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分析 |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2.2 纳入文献治疗方法分析 |
2.3 研究结果分析 |
3.研究与现有同类研究的比较 |
4.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5.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6.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温胆汤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若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冀教授辨治眩晕(高血压病)用药特点[D]. 刘仕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芪参六味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机制的探讨[D]. 董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加味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夹饮证的临床观察[D]. 何雪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D]. 王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清灵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D]. 孙心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观察[D]. 王柏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网状Meta分析[D]. 张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