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论文_席雨言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佛教,艺术,文殊,菩萨,飞天,摩崖,造像。

佛教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席雨言[1](2019)在《贺兰山地区佛教塔寺建筑艺术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贺兰山地区佛教有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东麓的宁夏地区主要是汉传佛教,西麓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主要流传藏传佛教。佛教塔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贺兰山东西两麓佛教派别的差异导致了其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刘思捷[2](2019)在《审美文化视域下《营造法式》中的佛教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段堪煌[3](2019)在《湟中堆绣 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一文中研究指出湟中堆绣具有独特的表现力,由于制作堆绣的纺织物具有特殊的"肌理感",更增加了作品的浅浮雕式艺术效果,静中有动、生动传神,堆绣作品也被称为"丝质的彩色浮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湟中堆绣是制作唐卡的一种民间工艺,又称为"剪贴""补花",主要流传于青海湟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11期)

王诗晓[4](2019)在《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是佛教艺术发展的初创阶段。在实践层面的艺术表达,经历了从象征佛陀教诲的宗教符号,到人形化创造的宗教偶像发展阶段。具体到飞天图像,中国佛教飞天图像与早期印度飞天图像在图像形制、制作范式、艺术特征方面存在前后继承关系。由艺术发生学看,中国墓葬中的早期佛教艺术与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的早期佛教艺术具有相关性,艺术表达方面既有对于犍陀罗地区早期艺术母题的完整继承,也有基于自身文化土壤的不断丰富和创造。在南传佛教路线的考察上,现已发现的考古成果并不支持印度佛教由缅甸传入中国的结论,根据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早期佛教艺术形制关联,我们判断,四川地区佛教可能由中亚而非缅甸传入中国。(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9年06期)

姚杨帆,朱天阳[5](2019)在《谈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彩塑的艺术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是中国历代佛教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其中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南禅寺是遐陬僻壤的乡村小寺,非官家庙宇,限于财力,规模甚小。大佛殿之"大",是对本寺其他建筑而言,实际只是一座很小的殿堂。其面宽3间,15.6米;进深3间,13.9米,基本呈方形。但就是这样一座小殿,却处处显示了中唐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佛教雕塑更是精美绝伦,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重要实物。(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11期)

刘璐[6](2019)在《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文化与茶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且因二者都讲究一种静心凝神,超脱自然的和谐状态而存在一些共鸣。紫砂壶的出现为这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种载体,紫砂壶艺术本身也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而充满传统韵味和一种神秘自然的东方美。本文将通过对此件名为"禅韵"的紫砂壶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此来揭示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陶瓷科学与艺术》期刊2019年10期)

林静静[7](2019)在《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特质——以法隆寺佛教艺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版图各区域民众的彼此互动和佛教文献的传播由来已久,随之影响到具体的物质文化遗存诸如建筑、造像、绘画等艺术门类。本文日本法隆寺佛教艺术为例,考察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特质,探索中国对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为学术界在中日佛教艺术的研究领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5期)

董国强[8](2019)在《诸法空相——李唐与他的佛教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变化,而佛教艺术也在千年的发展当中逐渐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信众开始将佛陀以人像造型呈现并供奉,之后佛造像延及菩萨、罗汉和各类高僧大德,这一形式一直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9年10期)

王通玲[9](2019)在《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积山石窟35、48窟造像,均为元代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特征。现初步考证造像均为藏传佛教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考古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产生的原因及风格特点,说明麦积山石窟元代佛教发展的延续性。(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朱猛[10](2019)在《山东北朝洪顶山佛教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特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中,为数众多的隶楷书作品,是有别于其他各类书法作品的一个独特类型。洪顶山摩崖石刻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洪顶山摩崖石刻,有刻经、佛名、铭赞、题名、题记共22处,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群落之一,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十分珍贵的资料。同时,在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9-09-24)

佛教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席雨言.贺兰山地区佛教塔寺建筑艺术略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2].刘思捷.审美文化视域下《营造法式》中的佛教艺术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9

[3].段堪煌.湟中堆绣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J].中国宗教.2019

[4].王诗晓.从早期墓葬佛教图像看飞天艺术母题兴起与佛教初传中国路线[J].民族艺术.2019

[5].姚杨帆,朱天阳.谈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彩塑的艺术赏析[J].艺术家.2019

[6].刘璐.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

[7].林静静.日本早期佛教艺术特质——以法隆寺佛教艺术为例[J].艺术工作.2019

[8].董国强.诸法空相——李唐与他的佛教艺术[J].收藏家.2019

[9].王通玲.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10].朱猛.山东北朝洪顶山佛教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特色探究[N].中国书法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显教寺外檐教汉式建筑所特有,可谓藏...吴哥窟平面图七步走,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No.PM_...调伏醉象,现藏于印度昌迪加尔博物馆...卷图2一29=元>墓本5观音图6(局部)僧侣组像([德]勒柯克着,管平、巫新华...

标签:;  ;  ;  ;  ;  ;  ;  

佛教艺术论文_席雨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