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丘陵,土壤,植被,入渗,玉米,胸径,物理性质。
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程秋博,金容,杜伦静,李小龙[1](2019)在《种子大小与播种深度对川中丘陵区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川中丘陵区机播质量差、季节性干旱频发危害玉米生长现象,本试验以该地区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通过田间及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种子大小及播种深度对玉米苗期、穗期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本区域玉米的机械化精量播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种子越大发芽率越高;适当浅播(2~6 cm)能显着提高发芽率, 2 cm较10 cm播深发芽率提高6.5%。2)大粒种子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极显着大于小粒种,虽然随生育进程推进,大、小粒种间根系生长的差异逐渐缩小,但至吐丝期,大粒种子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仍较小粒种分别高28.6%、25.0%、22.4%和11.4%。3)叁叶期2 cm与6 cm播深的根系较10 cm播深下根长、表面积、体积及干重显着更高,但之后10 cm播深的根系生长更快,五叶期—七叶期后,超过2 cm播深的玉米;至吐丝期, 10 cm播深玉米根长、表面积、体积和干重较2 cm浅播处理分别提高17.1%、11.9%、14.0%和10.4%,差异均达显着水平。4)种子大小对根系的分布影响较小,但播种深度对根系分布影响显着。10 cm深播较2 cm浅播处理可显着提高10 cm以下土层玉米根系的分布。5)种子越大,产量越高,大、中粒种子较小粒种子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1%和7.3%(P<0.05);适当深播(6~10 cm)能有效增加产量,6 cm、10 cm播深玉米产量较2 cm播深产量分别提高11.8%、26.3%。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粒种子有利于建成发达的根系,适当深播有利于中、后期根系的生长和增加深层土壤的分布,从而提高玉米水肥吸收能力,提高其抗旱性,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川中丘陵区应选大中粒种并适当深播。(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2期)
肖婧,王兵[2](2019)在《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撂荒草地入渗特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特征和坡度是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其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选取黄土丘陵区6个坡度(5°,10°,15°,20°,25°和30°)的撂荒草地(2年)径流小区(5 m×20 m),观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共计34场降雨,产流11场)植被生长旺期(7—9月)土壤入渗特征,研究降雨过程参数(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I_(30))、坡度和植被盖度对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1场产流降雨不同坡度土壤入渗量总体变化范围为6.58~70.91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83~1.00,入渗率为0.22~19.35 mm/h;(2)土壤入渗量随降雨量呈线性增加(R~2=0.99,p<0.01),入渗补给系数随I_(30)呈指数降低(R~2=0.91,p<0.01),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呈线性增加(R~2=0.71,p<0.01),随降雨历时呈幂函数降低(R~2=0.99,p<0.05);(3)坡度增大使得径流位移增长,导致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整体随坡度增大而呈幂函数增加,但当坡度>25°时,因径流势能沿坡面方向分量增加,径流流速加快,上述入渗特征参数略有降低;(4)由于降雨量在植被生长周期内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导致植被对入渗特征的影响受控于降雨量,土壤入渗量表现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幂函数显着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降雨特征和坡度是影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且土壤入渗特征参数可表示为降雨过程参数和坡度的综合幂函数方程;在入渗补给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减弱。研究结果对于坡面尺度降雨径流调控机制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3](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着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4](2019)在《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明生物炭对丘陵区农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长期作用效果。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生物炭用量为0(C0),20(C20),40(C40)t/hm~2 3个处理,研究生物炭施用5年后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施加20,40 t/hm~2生物炭可提高0—20,20—40 cm土层的机械性>0.5 mm以上粒级和水稳性>0.053 mm以上粒级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土层中,C20和C40处理下>0.25 mm的机械性团聚体(D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78%和6.8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R_(0.25))分别较对照增加31.0%和49.45%,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分别较对照降低4.30%和6.85%,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较对照降低9.71%和14.77%,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较对照增加28.44%和45.34%,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对照增加32.04%和54.92%。各粒级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以0.25~0.053 mm粒级最高,且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2,2~0.25,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增加,而<0.053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随之降低。总体来说,生物炭能够改善豫西丘陵地区农田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有利于豫西地区农田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申明海,余亚平,肖曙光,李楠,吕顺端[5](2019)在《豫南黄土丘陵区丹红杨引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豫南黄土丘陵区杨树引种试验中,丹红杨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为3.9 cm、3.3 m。虽然与其他丹红杨引种栽培区相比生长速度偏小,但是其胸径和树高生长均显着大于当地主栽杨树品种,丹红杨仍是当地培育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杨树品种之一。土壤条件是豫南黄土丘陵区中丹红杨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需要加大造林整地力度,提高土壤养分,为培育速生丰产林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李海华,刘建英,刘昭阳[6](2019)在《冀西低山丘陵区甜樱桃丰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甜樱桃被誉为"水果中的钻石",在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甜樱桃丰产栽培技术,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提高冀西低山丘陵区果农的经济收益。(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刘卫东[7](2019)在《川中丘陵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表现。本文以隆昌市为典型,在分析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川中丘陵区发展休闲农业策略,以期为该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振兴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周泽弘,梁琴,马雪清,莫坤,韩文斌[8](2019)在《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高产栽培措施组合分析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适合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南选山黧豆为材料,采用3种播种方式、4种播期和3种播量的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橘园间作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栽培措施组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播种方式、播期、播量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着影响(P<0.05)。浅旋耕浸种撒播(A_1)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着(P<0.05)高于浅旋耕干种撒播(A_2)及免耕干种撒播(A_3)。早播(B_1)时,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着(P<0.05)优于晚播(B_3、B_4)。播量在45 kg/hm~2(C_2)水平下山黧豆鲜草产量最高为30 986.4 kg/hm~2,显着(P<0.05)高于30 kg/hm~2(C_1)和60 kg/hm~2(C_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栽培措施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贡献率大小为播量>播期>播种方式。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并对比各组合实际产量可以得出,早播组合较晚播组合农艺性状好、鲜草产量高,浅旋耕浸种撒播或浅旋耕干种撒播下,播量控制在45 kg/hm~2或60 kg/hm~2都可以得到较高产量。综合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可知,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南选山黧豆宜采用浅旋耕浸种撒播,播期在9月20日,播量控制在45 kg/hm~2为最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刘景秀,郇志荣,张建军,洪钟,周旭春[9](2019)在《燕山丘陵区玉米半膜双垄沟播集雨抗旱增效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燕山丘陵地区干旱低温对玉米生长限制问题,在原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集成了减膜、沟播、集雨、抗旱、增温等诸多优点于一体的半膜双垄沟播技术集成,为山地丘陵区玉米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赵满兴,曹阳阳,白二磊,王文强,邢英英[10](2019)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坡向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乔木、灌木和草地这3种植被恢复类型是否能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以及坡向对SON的影响。【方法】以分别生长在阳坡和阴坡的沙棘和杏树、阳坡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地作为对照,采集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坡向、树种对土壤养分及SON的影响。【结果】植被恢复显着增加SON含量,在0~10 cm土层增加尤为明显。SON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平均为84%,草地的比例显着最高。不同植被间SON含量差异显着,与玉米地相比,沙棘林土壤SON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杏树林,草地在10~40 cm土层未达到提升水平。阳坡比阴坡土壤SON含量高,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现相反规律。土壤SON与可溶性总氮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没有达到显着相关水平。【结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显着增加了土壤SON含量,沙棘林在增加土壤SON含量方面优于杏树林及草地,阳坡环境对于土壤SON的积累效果优于阴坡环境。(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雨特征和坡度是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其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选取黄土丘陵区6个坡度(5°,10°,15°,20°,25°和30°)的撂荒草地(2年)径流小区(5 m×20 m),观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共计34场降雨,产流11场)植被生长旺期(7—9月)土壤入渗特征,研究降雨过程参数(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I_(30))、坡度和植被盖度对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1场产流降雨不同坡度土壤入渗量总体变化范围为6.58~70.91 mm,入渗补给系数为0.83~1.00,入渗率为0.22~19.35 mm/h;(2)土壤入渗量随降雨量呈线性增加(R~2=0.99,p<0.01),入渗补给系数随I_(30)呈指数降低(R~2=0.91,p<0.01),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呈线性增加(R~2=0.71,p<0.01),随降雨历时呈幂函数降低(R~2=0.99,p<0.05);(3)坡度增大使得径流位移增长,导致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整体随坡度增大而呈幂函数增加,但当坡度>25°时,因径流势能沿坡面方向分量增加,径流流速加快,上述入渗特征参数略有降低;(4)由于降雨量在植被生长周期内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导致植被对入渗特征的影响受控于降雨量,土壤入渗量表现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幂函数显着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降雨特征和坡度是影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且土壤入渗特征参数可表示为降雨过程参数和坡度的综合幂函数方程;在入渗补给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减弱。研究结果对于坡面尺度降雨径流调控机制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周芳,程秋博,金容,杜伦静,李小龙.种子大小与播种深度对川中丘陵区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肖婧,王兵.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撂荒草地入渗特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申明海,余亚平,肖曙光,李楠,吕顺端.豫南黄土丘陵区丹红杨引种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6].李海华,刘建英,刘昭阳.冀西低山丘陵区甜樱桃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
[7].刘卫东.川中丘陵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19
[8].周泽弘,梁琴,马雪清,莫坤,韩文斌.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高产栽培措施组合分析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刘景秀,郇志荣,张建军,洪钟,周旭春.燕山丘陵区玉米半膜双垄沟播集雨抗旱增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9
[10].赵满兴,曹阳阳,白二磊,王文强,邢英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坡向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