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冰心[1]2003年在《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自1851年到2000年近150年的贸易发展史进行一定的叙述和研究。全文由五章及一个附录组成。 第一章,回顾新中国成立前,霍尔果斯口岸100年的贸易史进程。重点论述了民国时期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统治新疆期间,霍尔果斯口岸贸易、管理等问题。第二章,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兴盛期(1950~1962)。认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促进口岸迅猛发展的前提条件;中苏友好关系是口岸发展的政治基础;新疆与苏联、东欧各国在商品需求上的互补性是推动口岸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叁章,霍尔果斯口岸贸易的停滞、萧条期(1962~1983)。分析20世纪60、70年代中苏贸易急剧下降的历史原因。总结造成霍尔果斯口岸贸易下降及至口岸完全关闭的因素。认为:它是中苏贸易严重下降的直接结果。本章对霍尔果斯此段时期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一定的分析。描绘出该口岸1962年至1970年贸易下降、停滞的轨迹。第四章,霍尔果斯口岸贸易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1)。分析霍尔果斯口岸恢复贸易通商的历史背景;叙述口岸恢复通商后进出口货物状况及分析这段时期口岸贸易快速发展的各种原因。第五章,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起伏期(1992~2000年)。分析总结90年代,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认为:90年代,该口岸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波浪起伏形。对苏联解体影响霍尔果斯贸易发展的程度也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霍尔果斯边民互市贸易的创建、发展、作用等。分析霍尔果斯口岸96年后贸易下降的诸因素。最后分析霍尔果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张义[2]2013年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霍尔果斯口岸凭借其口岸特有的地缘优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并带动了出口加工、金融、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整体呈快速发展趋势。但也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脆弱、发展粗放等问题。贸易方式单一、结构不合理,进口以资源能源型原材料为主、出口以满足一般消费的低端产品为主;加工、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足问题明显,转型升级困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2011年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财政、税收、项目、功能等方面给予霍尔果斯新的扶持政策,使得霍尔果斯口岸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33号)明确提出,要把霍尔果斯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特别是霍尔果斯口岸位于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及中亚地理中心位置,是新亚欧大陆桥国内部分的西桥头堡,具备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成熟市场和中亚国家建立链接的便捷条件,有利于促进国内、国外经济要素的流入和聚集。这些都为霍尔果斯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霍尔果斯口岸既有自身链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国家、自治区给予的特殊扶持政策,又有来自国际、国内以及自身远离国内发达地区、交通物流成本高、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霍尔果斯口岸需立足于全局和长远来进行科学定位,高起点规划口岸未来布局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口岸通关这一基础功能,通过跨区域通关合作、规范市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步伐,营造良好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拓展中亚高端市场,改变贸易方式和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层次。加快与国内发达市场链接,增加口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产业转移,培育壮大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形成霍尔果斯新的配套产业体系。
李忠顺[3]2013年在《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发展演变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口岸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纽带,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国家都特别重视口岸建设,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推进,离不开口岸的建设和口岸作用的发挥。霍尔果斯口岸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自近代以来在对外贸易方面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沿革,根据霍尔果斯口岸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时间段落的划分,并对各个时期霍尔果斯口岸出现不同态势的原因、贸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在俄白哈关税同盟、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及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立的大背景下,霍尔果斯口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第一章对文章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重点阐述了霍尔果斯口岸自有历史以来的沿革以及从宏观的角度对霍尔果斯口岸在边疆口岸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第叁章介绍了建国后到苏联解体前霍尔果斯口岸的贸易状况及原因分析;第四章阐述了苏联解体后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态势以及苏联解体对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的影响;第五章侧重于通过阐述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及国家的扶持政策,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对口岸经济的影响;第六章是阐述俄白哈关税同盟的相关事宜,以及霍尔果斯口岸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宏观方面对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任冰心[4]2013年在《建国初期霍尔果斯叁道河子码头之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历史档案显示,建国初期,位于今天霍城县叁道河乡境内,作为迪化海关霍尔果斯分关下属工作组的叁道河子,是伊犁区乃至新疆在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窗口。季节性明显、条件简陋、地位重要是叁道河子码头的主要特点。
张延龙[5]2012年在《喀什巨变》文中提出核心提示区位特殊的喀什,正成为中国最"特"的特区,用喀什官员的话说,"中央给了我们其他地方比不了的政策支持",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给予喀什金融、财税、投资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当年,喀什市创造出GDP增19.4%的惊人增幅。
刘明[6]2013年在《新疆社会转型中维吾尔族劳工生产交往探研——以喀什棉纺织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往劳工研究有将年龄、社会性别、关系视角等带入到劳动过程研究之中的,如何更好地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提炼出新的研究议题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项研究试图通过新疆社会转型过程中维吾尔族劳工生产交往的研究发掘两个新视角:将民族(族群)视角带入到劳工研究中和将劳动过程转变为生产交往过程,研究场景得以更为丰富。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劳工研究、交往界定和田野调查四个基本问题的提出锚定所要研究的主题和思路,并通过对工厂历史(创建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振兴时期、承包时期、转轨时期、鲁新公司、新兴公司、新棉集团、雅戈尔集团)的追溯和挖掘,试图从生产交往过程中劳资间的交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往以及同部门内师徒之间的交往,客观地描绘出喀什棉纺织厂维吾尔族劳工的真实生活和历时变迁。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史研究[D]. 任冰心. 新疆大学. 2003
[2].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研究[D]. 张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 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发展演变及前景展望[D]. 李忠顺.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4]. 建国初期霍尔果斯叁道河子码头之历史考察[J]. 任冰心.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3
[5]. 喀什巨变[J]. 张延龙. 大陆桥视野. 2012
[6]. 新疆社会转型中维吾尔族劳工生产交往探研——以喀什棉纺织厂为例[J]. 刘明.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