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分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水缩尺模型,大空间,分层空调,下送中回
温度分层论文文献综述
黄晨,杨通,吴丹,王昕,秦俊[1](2019)在《基于盐水缩尺模型实验的大空间下送中回分层空调竖向温度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大空间实型建筑下送中回气流组织为原型,利用相似理论搭建盐水缩尺模型实验台。通过改进实验系统,使盐水实验台具有屋顶和墙体的传热模拟功能。通过测量竖直方向盐水浓度分布,转换得到原型中的竖向温度分布。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盐水模型实验所得竖向温度分布与原型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不同工况的盐水缩尺模型实验,获得下送中回分层空调竖向温度分布随分层高度、送风量、送风温度、回风口形式的变化特性。(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11期)
蒋勇,于天佑,杨青山,金省华,杨玫[2](2019)在《二次分层浇筑工艺及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框架桥涵温度及应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波市某下穿铁路框架桥涵项目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二次分层浇筑对框架桥温度及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分层浇筑的框架桥涵最高温度比一次整体浇筑法施工小5℃左右,温差小约2~3℃;一次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外表面拉应力会在浇筑后第10 d出现2.0 MPa左右的应力峰值,而二次分层浇筑箱涵侧板外表面拉应力则一直呈增长趋势,侧板内侧在浇筑后2~3 d时出现0.6~1.0 MPa的压应力。(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秀丽,铁生年,张芬娟[3](2019)在《纸浆纤维对不同相变温度芒硝基相变材料相分层及热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速溶高粘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稠剂的基础上,选取4种类型纸浆作为不同相变温度芒硝基相变储能材料辅助粘稠剂,利用FT-IR、亲水性、耐腐蚀性以及冻-融循环实验,筛选自制纸浆作为3种温度梯度相变材料辅助粘稠剂。同时探究了自制纸浆对相变材料相分层效果、潜热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14℃、22℃相变材料中自制纸浆添加量分别为1.4%、1.6%、1.2%,材料实际相变温度分别8.1℃、16.7℃、22.1℃,对应的潜热值分别为201.8 J/g、114.1 J/g及179.5 J/g,极大提高芒硝基相变材料储热性能,有效延长相变材料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燕娜,马丽强,严瀚[4](2019)在《基于CFD技术的空气处理机组温度分层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空气处理机组(AHU)温度分层的危害,并分析了温度分层产生的原因。应用CFD技术对AHU的混风模式进行了流动与传热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分层现象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混风模式气流组织设计的要点。通过在混风腔增加异形挡板的办法,减小了送风温差,且系统阻力的增幅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混合效果,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对冷热混风腔的设计提出了3种优化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混风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08期)
高琳[5](2019)在《温度分层型蓄冷水罐斜温层厚度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蓄冷技术日趋发展,不但在移峰填谷能力与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且随着新兴技术产业的能源需求不断提高,水蓄冷设备同样可作为备用冷源,消除意外停电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从更为贴近工程实际的角度,探讨蓄冷水罐斜温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运行策略对其容积利用率的影响。本文希望探讨的不仅是在理想条件下追求更优越的蓄冷性能,更着墨的是结合操作模式,对蓄冷水罐的性能进行更为综合的评价。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实际工程常用的蓄冷水罐高径比、充冷过程结束控制水温,充冷与释冷流速以及反复充冷对蓄冷水罐蓄冷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蓄冷水罐运行方案对斜温层厚度与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参考一实际工程中蓄冷水罐的外形尺寸、水温与流量等参数,建立了温度分层型蓄冷水罐的物理模型,完成了充冷与释冷过程的模拟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斜温层厚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在高径比0.53到1.8的范围内,蓄冷水罐高径比越大,蓄冷效果越好。充冷过程结束控制水温越接近充入的冷水温度,蓄冷效果越好。适当减小流速可提高水罐蓄冷能力。反复充冷会降低水罐后续运行中的蓄冷能力。参考已建成的水蓄冷工程的运行策略,设置几组不同的对照方案,模拟分析不同运行策略对斜温层厚度以及水蓄冷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分析不同运行策略的适用性。充分利用低谷电价时段进行缓慢均匀的充冷,斜温层厚度更小。对于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城市,将全部冷量用在高峰电价时段可节约更多运行费用。对于峰电价保持恒定的城市,缓慢均匀的释冷斜温层厚度更小,经济效益更好。水蓄冷系统的运行策略并不唯一,合理控制提升水罐的蓄冷能力并充分利用城市峰谷电价差,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马未宇,康春丽,刘军,岳冲,卢显[6](2018)在《昆仑山Ms8.1地震前后大气温度垂直分层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引潮力的相位变化周期与发震的关系,进而确定地震大气温度增强异常识别的背景指示时间,采用大气分层技术,处理美国国家环境中心的NCEP大气温度数据,分析了昆仑山MS8.1地震前后不同高度层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动态演化,结果显示:地震发生时引潮力值所处最大振幅相位附近,反映引潮力对本次地震的发生具有触、诱发的作用;孕震区地表及其上附多层大气热变化经历震前起始增温,震后消亡的连续时间演变过程,增温区集中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呈现出与构造紧密关联的非均匀加热,与岩石受力,由形变—破裂过程中向外热辐射变化过程相吻合,表明大气增温与昆仑山地震活动相关;热增强表现出自下而上的从地表开始增温,并随大气运动抬升扩散,在一定高度的高空逐渐消亡的过程,符合地面对大气加热导致大气升温、抬升、扩散、消亡的大气热动力学特性,表明下垫面构造运动是本次温度异常变化的主控原因;大气增温过程与引潮力(低值—高值)的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显示引潮力为地震大气温度异常识别过程中,背景温度选择提供具有力学含义、可预先计算获得的时间指示,而通过引潮力周期获得的大气温度变化反映了临震构造应力的变化,将引潮力变化与大气温度垂直分层分析结合,将有助于区分地震热异常与非震热异常。(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施建锋,高明敏,杨庆湘[7](2018)在《机械补偿运行对AP1000核电机组的流体温度分层及堆外探测器阴影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P1000核电机组采用机械补偿(MSHIM)运行,但关于MSHIM运行对堆外运行参数的研究较少。本文模拟了控制棒插入堆芯以及冷段温度降低的过程,分析了MSHIM运行对AP1000核电机组的流体温度分层及堆外探测器阴影效应。结果表明,M棒组对流体温度分层效应和堆外探测器阴影效应有较明显的影响,AO棒组的影响可忽略;冷段温度降低会导致较明显的堆外探测器阴影效应,该效应对控制棒棒位不敏感。建议相关的启动试验应包含130、14、-66、-116、-296、-436步;在满功率运行时,为避免出现低的功率裕量,棒位-436步可移至棒位130步进行试验。(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S2期)
程姌,康育龙,梁勤欧[8](2018)在《利用分层多尺度方法研究地表温度与高程及NDVI之间的相关性——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2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金华市为例,采用分层多尺度方法对本研究区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高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华市本级范围内进行相关性分析,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及高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4种分辨率(30,100,300,1 000 m)下,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而地表温度与高程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在较小研究区域内,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会随着粒度的增加和研究区域的减小而扩大.因此,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大小与研究尺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志超,林宇震,韩啸,吕丽君[9](2018)在《进口温度对分层旋流火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进口温度对分层旋流火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在单头部燃烧室上测量了不同进口温度下的动态压力,并采用理论分析了进口温度对压力振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该燃烧室出现的燃烧不稳定性呈现的是Helmholtz模态,并且随着进口温度从530K增加至650K时,压力脉动主频增加,幅值减小。分析表明:进口温度的增加会增强燃油的雾化和蒸发,进而加强其与空气的掺混均匀性,减小了当量比脉动,从而抑制了燃烧不稳定性,压力振荡幅值减小。(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陈俐均,杜尚丰,何耀枫,梁美惠[10](2018)在《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生长周期为小时级,温室温度变化为分钟级,两者响应时间尺度相差较大.针对这种双时间尺度特性,提出了一种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具体分为作物层和环境层.在作物层,根据奇异摄动理论获取解耦的低阶模型,设计优化控制器以求取温室温度设定值,使生产净成本达到最小,并将设定值传递给环境层;在环境层,设计模糊控制器以有效跟踪设定值.最后,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各层控制器均可有效发挥作用,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温度分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宁波市某下穿铁路框架桥涵项目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二次分层浇筑对框架桥温度及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分层浇筑的框架桥涵最高温度比一次整体浇筑法施工小5℃左右,温差小约2~3℃;一次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外表面拉应力会在浇筑后第10 d出现2.0 MPa左右的应力峰值,而二次分层浇筑箱涵侧板外表面拉应力则一直呈增长趋势,侧板内侧在浇筑后2~3 d时出现0.6~1.0 MPa的压应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分层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晨,杨通,吴丹,王昕,秦俊.基于盐水缩尺模型实验的大空间下送中回分层空调竖向温度分布特性研究[J].暖通空调.2019
[2].蒋勇,于天佑,杨青山,金省华,杨玫.二次分层浇筑工艺及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框架桥涵温度及应力影响[J].交通科技.2019
[3].李秀丽,铁生年,张芬娟.纸浆纤维对不同相变温度芒硝基相变材料相分层及热性能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9
[4].燕娜,马丽强,严瀚.基于CFD技术的空气处理机组温度分层优化设计[J].暖通空调.2019
[5].高琳.温度分层型蓄冷水罐斜温层厚度的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马未宇,康春丽,刘军,岳冲,卢显.昆仑山Ms8.1地震前后大气温度垂直分层变化特征研究[J].遥感学报.2018
[7].施建锋,高明敏,杨庆湘.机械补偿运行对AP1000核电机组的流体温度分层及堆外探测器阴影效应分析[J].核动力工程.2018
[8].程姌,康育龙,梁勤欧.利用分层多尺度方法研究地表温度与高程及NDVI之间的相关性——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王志超,林宇震,韩啸,吕丽君.进口温度对分层旋流火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8
[10].陈俐均,杜尚丰,何耀枫,梁美惠.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