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寅月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寅》月刊,文学观念,变革
甲寅月刊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宏[1](2016)在《《甲寅》月刊的文学变革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各种新文学史着述中,《甲寅》月刊对中国新文学发生所起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甲寅》月刊在民初社会从政治观念的更新引领了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从个人与国家关系转变、对"人权论"的捍卫以及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观念的强调,到创刊宗旨、文学栏目设置等精英办刊指向,以及文学作品在题材、文体、类型、叙述模式等,对情爱生死主题、以个人体验为本位、对新文学的倡导等观念方面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鸣者与探求者,自然成为架接晚清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宋声泉[2](2015)在《《青年杂志》与《甲寅》月刊相异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者对《甲寅》月刊越来越重视,一般认为其与《青年杂志》之间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目前,至少有十多篇论文从相承相继的角度来谈二者的关联,对撰稿人队伍、发刊宗旨、栏目设置、刊物风格、编辑思路、广告倾向等诸多方面展开过讨论。然而,对于理解新文学的发生而言,二者的相异性其实更值得探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新文学何以由《青年杂志》揭开序幕。值得重视的是,有学者曾从读者群定位(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郭双林[3](2015)在《章士钊与《甲寅月刊》》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寅月刊》俗称《甲寅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由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刊,到1915年10月10日停刊,共发行10号。其办刊宗旨,“以条陈时弊,朴实说理为主旨……一面为社会写实,一面为社会陈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该刊开辟有“论说”、“时评”、“评论之(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5-03-26)
王桂妹,林栋[4](2014)在《论《甲寅》月刊中的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在论及《甲寅》月刊对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之功时,往往以《甲寅》月刊中的小说做为有力的证据之一,但实际上,《甲寅》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新"是比照近代"小说界革命"之后的情形而言,如果以五四新文学为参照系,那么《甲寅》月刊中的小说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叙事模式,或者文字形式,所显示的则是"守旧"大于"开新"的状态。(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4年03期)
章永林,葛胜君[5](2012)在《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读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有着一个较为复杂的酝酿期,在各种新文学史的着述中,在酝酿期为新文学的发生起到一定推波助澜作用的史实往往被忽略,《甲寅》月刊就是这样一个被忽略的存在。赵亚宏博士的论着《〈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的出版有着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赵亚宏[6](2010)在《《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基础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地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深具精英文化品味与风格,引领时代发展潮流。若说《甲寅》月刊是联接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和新文学倡导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实践者。该文旨在探讨《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从宏观上进行梳理与剖析,进而彰显出新文学运动形成内因的多元性与《甲寅》月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孟庆澍[7](2010)在《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青年》与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虽有深厚渊源,却是和而不同,前者从创刊伊始就将读者群定位为知识青年,文章导向、栏目设置乃至刊物定价皆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同时,较之《甲寅》,《新青年》减少了政论的比重,转而寻求从思想文化角度发表议论、影响社会。《甲寅》的边缘作者胡适在《新青年》一跃成为主角,则推动《新青年》逐渐摆脱了《甲寅》的论政风格,打出"文学革命"的崭新旗号,完成了从青年励志刊物向新文化舆论载体的转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赵亚宏[8](2010)在《《甲寅》月刊文学指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寅》月刊由章士钊1914年5月10日创办于日本东京,共出版10期,后因袁世凯政府查封而于1915年10月10日停刊。《甲寅》创刊之日,正值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之时。其时共和与帝制之间反复较量,新旧思想也在激烈地交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甲寅》正是在此特定历史语境中成为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留学日本的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出路与表达(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丛刊》期刊2010年02期)
赵亚宏[9](2010)在《《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士钊在《甲寅》月刊设置"通信"栏具有开创性。《新青年》的"通信"栏以及从形式到编辑策略等方面都沿袭了《甲寅》月刊,且又发扬光大。"通信"栏开启了编读互动和质证解疑等风气,实践了刊物开放自由的宗旨与风格,扩展了刊物的自由舆论空间和媒介影响力。通过对此栏目的探究,不仅考察和梳理两刊物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时对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0年02期)
赵亚宏,郝福华[10](2009)在《同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章士钊和陈独秀主办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风格基础之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而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的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具有精英倾向的文化品味和风格,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说《甲寅》月刊是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甲寅月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研究者对《甲寅》月刊越来越重视,一般认为其与《青年杂志》之间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目前,至少有十多篇论文从相承相继的角度来谈二者的关联,对撰稿人队伍、发刊宗旨、栏目设置、刊物风格、编辑思路、广告倾向等诸多方面展开过讨论。然而,对于理解新文学的发生而言,二者的相异性其实更值得探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新文学何以由《青年杂志》揭开序幕。值得重视的是,有学者曾从读者群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寅月刊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宏.《甲寅》月刊的文学变革观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
[2].宋声泉.《青年杂志》与《甲寅》月刊相异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
[3].郭双林.章士钊与《甲寅月刊》[N].团结报.2015
[4].王桂妹,林栋.论《甲寅》月刊中的小说[J].长江学术.2014
[5].章永林,葛胜君.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读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赵亚宏.《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关系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7].孟庆澍.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赵亚宏.《甲寅》月刊文学指向探究[J].文学评论丛刊.2010
[9].赵亚宏.《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J].求索.2010
[10].赵亚宏,郝福华.同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