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1]200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市成为许多公司寻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发行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经营发展优势。但是,受股市容量的限制,企业申请上市有很大的难度。这样,上市企业就拥有了一种具有收益性和稀缺性的资源——“壳”资源。充分利用壳资源,进行力度较大的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进一步规范壳资源利用行为,改善资本市场现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对促进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确定的研究对象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利用行为。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并购行为,它在动因、被并购对象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壳资源利用主要通过借壳或买壳实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占70%以上,所以非上市公司买壳很少直接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实现,而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完成间接上市。在壳资源利用过程中,买壳方和卖壳方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壳公司的定价问题,本文通过评价国内外对壳公司定价的方法之后,利用成本收益法对买壳上市行为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壳资源交易的边际价格,并且根据边际价格公式发现价格受到壳公司资产流动性、筹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还分析了2002年我国买壳市场呈现的特点,对买壳者和卖壳者为什么会买壳和卖壳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对2002年买壳上市行为的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政策监管有所加强,但投机获利仍然是现阶段我国买壳行为的主要动因。利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对绩优壳公司和绩差壳公司分析了买壳者和卖壳者的行为选择,并分析了影响卖壳者耐性的因素。另外,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发生的重要经济基础就是要提高资本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通过对社会福利、股东财富的分析,认识了壳资源利用行为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效应。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从政策、市场、企业叁个层面对规范壳资源利用行为提出了建议。
舒子仪[2]2014年在《境内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证券市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企业通过上市进入证券市场可以获取持续的低成本融资渠道,享受一系列潜在收益。然而无论是国内外成熟或是处于发展阶段的证券市场,受新股发行条件约束和上市成本的影响,上市资格实质上是一种兼具稀缺性和收益性的壳资源。并购浪潮的兴起使得许多渴望进入证券市场的非上市公司能够通过买壳实现间接上市,与一般的并购行为相比,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还存在获取壳价值的动机。本文着眼于当前境内证券市场的壳资源现状和并购浪潮兴起的大环境,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控制权市场理论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非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利用行为以及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因素。本文分别从壳资源并购交易双方的视角分析了壳资源价值的构成从而得出了壳资源的价值区间,并根据壳资源利用的成本和收益具体分析了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并购交易特征和内在特征,进一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2006年至2012年期间的180起非上市公司收购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检验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交易中的目标上市公司大多为股本、资产规模较小且盈利能力不佳的壳公司,同时战略联盟的同业并购交易很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境内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动机的存在,研究结果还显示壳资源的股本规模、股权转让比例与壳资源价值负相关,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对壳资源价值有正的影响,壳资源的盈利能力对壳资源价值没有显着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存在壳资源利用动机,且影响壳资源价值的因素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和资产状况。最后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企业角度对非上市公司的买壳行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针对壳资源的利用行为从并购管理体系的建立、行政干预和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虞华君[3]2004年在《上市公司壳资源重组利用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壳资源(Shell Resource)是资本市场上一种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资源,通过对壳资源重组利用,许多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对自身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也使许多非上市公司迅速地实现了借壳上市。 本文以壳资源的重组利用为立足点,对壳资源重组利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参与者——壳资源的拥有方、参与重组的壳资源非拥有方和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参与壳资源重组各方的动机等相关要素。并进一步对壳资源两种不同类型的重组模式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即研究重组后壳资源的控制权发生变更和未发生变更的两组上市公司在重组前后5年的绩效变动情况,期望通过研究这两组公司的不同绩效状况,为现实中的壳资源的重组利用活动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林朝南, 刘星, 郝颖[4]2005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的财富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3年深、沪两市124起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利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壳资源利用行为能给壳公司股东带来显着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壳资源利用行为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CAR)与壳公司的业绩显着相关。
张昌[5]2016年在《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和企业均处于快速发展中,证券市场中制度安排的历史性和企业资金需求的现实性,造成我国企业对上市融资的强烈需求。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基数大、新企业诞生快,意味着市场融资主体转换快;而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容量有限,企业排队等候上市存在时间成本;加之短期内非道德企业的存在可能,使得政府现阶段全面放开IPO市场不大可能。因此,间接借壳上市成为待上市企业的另一种选择,这也造成上市资格的资源属性,形成了所谓的“壳资源”及“壳资源交易”。伴随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证券市场相应不断完善与发展,特别是自2013年起,国家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如退市制度正规化、借壳上市标准化、IPO暂停与重启、首次公开发行推行注册制等,使得直接IPO上市的门槛降低和间接借壳上市的标准提高,弱化上市资格的投机价值,这将使得壳交易愈发理性,壳资源价格也愈将趋于合理范围,逐步回归与其价值。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考量在新政策环境下如何对壳资源进行正确估值,以期为企业直接IPO上市和间接借壳上市两种方式提供选择参考,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概念阐述、方法对比、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最后得出结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诸论。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理论概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检索,着重分析了我国壳资源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交易的现实基础。第叁部分评估方法选择。在阐述传统方法在壳资源评估中存在缺陷的基础上,结合壳资源的期权特性,引入实物期权法。第四部分案例分析。运用上部分实物期权法具体评估一案例企业壳资源价值,并结合A股IPO平均上市费用,对案例企业借壳上市的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价。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壳资源的概念界定、期权特性和案例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完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将实物期权法引入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评估,并结合新环境下案例,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借鉴途径;二是在运用实物期权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国外研究较为丰富,而本文提供了国内方面的有效实例,丰富了实物期权法在我国的应用。
徐兵[6]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综合性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综合比较分析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DCF法、单因素评价模型、多因素评价模型和EVA&MVA模型系统等优劣的基础上,提出:需要研究和建立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特色的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并认为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方向。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既要涵盖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又要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特色选取其他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后者应处于主导地位,要着眼于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持续改善。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形成过程及其融资结构,将上市公司股东分为四种类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制度性缺陷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前者的“内部人控制”和后者的“大股东控制”的理论必然。根据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应将财务绩效评价和非财务绩效评价相结合进行。其中,财务绩效评价是充分分析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因素,建立基于现金流因素的关键财务绩效评价;非财务绩效评价主要从战略绩效评价、治理绩效评价、资源整合绩效评价、创新绩效评价四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现金流因素的关键财务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覆盖了现金流量分析、流动性分析、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收益质量分析、或有因素现金流影响分析五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覆盖了上市公司行业成长前景评价、核心竞争要素评价、主营业务经营绩效评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评价四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覆盖了七个方面的因素:股东权利与股东大会规范评价、大股东行为规范与上市公司独立性评价、董事与董事会评价、监事与监事会评价、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评价、利益相关者关系评价、信息披露与透明度评价。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源整合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覆盖叁大方面的因素:内部资源配置整合绩效评价、外部资源重组整合绩效评价、上市公司壳资源整合绩效评价。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创新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五个方面内容:技术性创新绩效评价、市场性创新绩效评价、结构性创新绩效评价、创新模式与市场周期匹配性评价和综合创新体系评价。其中,前叁个评价可针对处于不同市场生命周期的上市公司主体,而后两个评价适用于所有公司的创新绩效评价。综合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框架,其中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型中,应用基于现金流因素的关键财务绩效评价模型;非财务绩效评价模型包括四个子模型: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模型、上市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模型、上市公司资源整合绩效评价模型和上市公司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现金流因素的关键财务绩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评价模型。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综合值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五个方面的加权获得。将各个子模型和综合模型运用到中证亚商2005年度50强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程云川[7]2012年在《我国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买壳上市是民营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买壳上市成功以后,企业可以获取持续的低成本、大规模的融资便利,然而买壳上市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运作方式,买壳上市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因此,结合买壳上市的特点,构建适用于我国企业买壳上市风险的识别、测度和控制模型,为我国买壳上市企业控制风险、提高其成功率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已有的研究文献多为探讨企业并购的方式及效应,但很少有学者针对买壳上市这种并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一方面是市场上存在大量企业有买壳上市的动机,但另一方面学术界针对买壳上市的研究极为稀缺,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这就为本文的研究留出了空间。目前国外学者对买壳上市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西方主流并购及其理论基础上,然而由于我国体质转轨中特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主流理论在买壳上市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在对主流理论进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在中国买壳上市的特有环境,探讨我国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及其控制。本文沿着“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企业买壳上市风险识别——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测度——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综合运用并购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系统论等学科知识,对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企业买壳上市风险的识别与测度方法,提出了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的测度方法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阐述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章在对企业买壳上市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买壳上市的运作机理,并对买壳上市风险的内涵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3章从买壳上市风险识别对象和识别方法两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识别进行分析。第4章从定价风险测度、融资风险测度和重组风险测度叁个方面构建我国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测度模型。第5章从选壳、买壳和重组叁个阶段探讨了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策略。第6章为案例分析。
赵朝锐[8]2016年在《借壳上市中壳公司的价值增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市场规律的不断理解和对资本市场的驾驭能力的不断增强,壳资源的利用也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这一重要的资产并购重组方式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即使像美国这样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壳资源的使用也在持续。在中国,壳资源的使用不会因新叁板的推出而退出,相反,新叁板的推出将进一步促进壳资源的利用。本文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是对本文的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借壳上市的有关理论。包括公司并购的相关理论和壳公司与借壳上市的含义;借壳上市的主要特征;借壳上市的原因和壳公司的选择原则。第叁章是壳资源价值的理论分析,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第一是对壳资源与相关范畴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是对我国近年来借壳上市市场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然后介绍了借壳上市中存在的相关风险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对策,第五部分介绍了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的作用。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章节。主要是介绍了壳公司价值的构成,然后介绍了各个构成部分,最后介绍了壳资源价值的估算方法。第五章是案例分析与壳资源增值分析。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艾迪西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次借壳上市交易的具体方案,然后,通过对借壳上市前后壳资源价值的测算,分析案例中壳资源的价值是否发生了增值,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与启示。本文在对借壳上市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得出了壳资源价值的计算公式,然后结合真实的案例,通过比较借壳上市交易前后的壳资源价值,得出壳资源价值发生了增值的结论,接着对增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借壳上市的交易做一点有意义的探索。
宋炜[9]2003年在《我国证券市场壳资源利用的绩效分析》文中指出壳资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资源。从广义上说,只要存在上市公司就会有壳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当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企业资本经营战略的热点。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基本上是一个新领域,仍处于探索和规范阶段。我们有必要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壳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定及壳资源利用绩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为了考察我国证券市场壳资源利用的状况,本文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壳资源进行了解释,并指出研究壳资源利用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壳资源利用的现状,包括买壳的动机、方式、收益和成本;再次,以国内买壳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壳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壳资源利用不佳的原因,并从完善买壳的法律环境、增强风险防范措施等5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史浩梁[10]2012年在《借壳上市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通过上市可以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融资渠道,并借此可以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品牌效应,积聚无形资产;还可以享有政策支持,提高公司行业竞争力。这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渴望通过上市敲开证券市场的大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条件和政策限制,很多企业无法通过首次公开募股进行上市,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壳公司就成了证券市场中的稀缺性资源,很多条件有限的企业,只能选择借壳方式实现上市,从而能够较快的引入金融资本补充企业原本规模有限的产业资本。借壳上市第一步要选择一个好的“壳”,即净壳公司,然后通过实施收购和资产重组后,发行新股,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壳公司和拟注入资产的价值估值。借壳上市中定价问题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壳资源的定价,另一个是拟注入资产的定价。目前,由于借壳的界定在学界还不统一,加之市场中借壳上市行为的千差万别,壳资源的定价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的课题。拟注入资产的定价方法也很难得到统一,传统方法有它的局限性,新方法的可操作性又不强。因此,借壳上市中定价问题成了证券市场上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借壳上市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界定了壳资源、壳公司、借壳上市等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壳资源的价值走向,描述了借壳上市所涉及到的一些常用的定价方法,并简要描述了一种新的定价方法——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以供参考,通过国海证券和新太科技借壳上市方案进一步探讨了定价方法。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目前借壳上市的定价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能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业内人士和从事借壳上市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研究[D]. 范宇. 重庆大学. 2003
[2]. 境内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研究[D]. 舒子仪.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 上市公司壳资源重组利用行为与绩效研究[D]. 虞华君.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4]. 中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行为的财富效应分析[J]. 林朝南, 刘星, 郝颖. 生产力研究. 2005
[5].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张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6].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徐兵. 中南大学. 2007
[7]. 我国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研究[D]. 程云川.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8]. 借壳上市中壳公司的价值增值研究[D]. 赵朝锐. 云南大学. 2016
[9]. 我国证券市场壳资源利用的绩效分析[D]. 宋炜. 河北大学. 2003
[10]. 借壳上市定价问题研究[D]. 史浩梁.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买壳上市论文; 壳资源论文; 非上市公司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借壳上市论文; 壳公司论文; ip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