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治国
[摘要]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精神力成为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关键、核心和目标的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调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探索“体验式”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产力的路径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力。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力精神生产力路径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空境遇下,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展呈现如下趋势: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发展;现实价值向超越价值发展;社会价值向个体价值发展,“以人为本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1],精神力作为大学生个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精神力成为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所谓精神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神力又称文化力,是相对物质力而言的,属于综合国力范畴,集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国家战略、贯彻战略的意志和能力等。狭义的精神力是人的理想、信念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化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思想观念、文化、科学和一切智力的总和,具体包括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能力。精神动力具体包括生物性精神动力、物质性精神动力和精神性精神动力。精神能力包括对先进思想和理论的学习能力;对先进思想、精神、理论的践行能力即精神生活能力;对现存思想和理论批判创新能力即精神生产力。“大学生的精神力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积极主动的亢奋精神状态、坚定地信仰、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2]反映人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理论和思维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其本质是对认识的深化和对思维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关键、核心和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精神力的开发与提升是建立在对精神力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
(一)发掘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理论知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一般来说,人的潜能包括人的生理潜能、智力潜能和精神潜能,而精神潜能指人潜在的精神力,包括人潜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能力(或者说精神生活能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4],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来看,其重点是开发人的精神性精神动力,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追求等。以发掘大学生的精神性精神动力为重点,坚持生物性精神动力、物质性精神动力和精神性精神动力的协调发展,发掘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成为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关键和激发大学生潜能的着力点。
(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核心
关于个人能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的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5]其中,与人的物质生活能力相对应,人的精神生活能力是指人们对先进思想、理论、精神的践行能力。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主体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而且更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坚定的毅力、良好的心态和审美能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用高尚道德、崇高理想、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理论提升个人精神境界能力的重要指标。培养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转向个体价值的价值发展趋势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核心。
(三)培育具有较强精神生产力的“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目标
笔者认为,生产力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所谓精神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和再生产思想、理论、知识、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形式的能力,是对现存思想和精神的批判超越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实现。当前,人类正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强大精神力的人才做支撑,未来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程度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当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淡水紧张、能源危机以及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都可能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从根本上讲,无论物质生产力本身如何发展,都无法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协调发展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特别是发展人的精神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些世界难题。培育具有较强精神生产力的“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路径
(一)调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作为精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力的前提和基础,而个体需要是激发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源泉。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和精神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包括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体内在需要激发成才动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重点讲解高尚道德、崇高理想、真善美的意义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亟需的社会现实,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理想和真善美的需求,在理想教育和典型教育的作用下进而转化成强大的的成才精神动力。
1、突出理想教育的层次性,加强理想教育
精神动力直接来源于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超过已有的而需要进一步付出才能达到的标准,理想的确立本身对人就是一种诱导,容易调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首先,突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层次性,激发大学生各层次的需要。理想教育的内容具有层次性,与大学生的需要的层次性相联系,大学生也会产生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等不同层次的理想。理想教育要因人施教,既要避免“一刀切”,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思想觉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追求,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各有侧重,各有所得。例如,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职业道德方面的理想教育,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和明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而对还在学习之中,成长之中的研一、研二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学习方面的理想教育,即要爱国、爱党、爱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突出大学生理想教育层次性,才能加强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加全面地激发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调动大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次,理想教育要注重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发展,而相对忽视社会、国家利益与发展。所以,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要结合思想实际,立足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谋利益。引导大学生认清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积极着眼于未来和前途,适时地把他们的个人理想引导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的目标上来,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强调只有社会和国家发展了,学生个人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让大学生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思想,坚定信念,减少接受理想教育时的逆反心理。
2、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典型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典型教育,善于发现榜样、树立榜样、学习榜样,发挥榜样的精神动力调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成大有利于人民的人。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高尚精神引导人、塑造人。在大学校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塑造榜样,如通过校园论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塑造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贫困大学生、大赛的冠军等先进典型。在校园典型教育过程中重点发挥优秀党员的榜样力量。例如每一学期或季度通过开展党的知识竞赛、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参加专题辅导报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党员的良好情操,通过各院系普遍推荐、认真筛选的方式挖掘出“思想先进、学习努力、工作负责、老师满意、学生认可”的优秀学生党员,并在网络、宣传栏、广播等广泛宣传他们的典范实例。广大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可以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发现个人与榜样的差距,从而激发为争当先进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
1、鼓励校园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坚韧的意志品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而这些是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能力的重要条件。学校要在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社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社团诸如实践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武术协会、辩论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舞蹈协会等等,校园社团能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有机地融入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中,发挥社团文化的引导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社团活动中,教育主体要经常指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优化校园网络
江泽民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成为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校园网络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个人微博、空间等成为大学生参与群体活动、表达个人想法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成为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的崭新平台。同时,校园网络载体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和优化正成为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高校要主动抢占校园网络阵地,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中心内容,以网络为载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第二课堂”。首先,把校园主流文化渗透到校园网站、校园博客中,发挥校园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其次,在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网络文化的政治导向性、理论思想性、丰富多样性,增强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其次,发挥《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监督规范作用,构建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防止网络文化对校园教育效果的消解。最后,不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力。
三、探索“体验式”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产力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开发人潜能的学科,在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精神生产力方面有多重传统方法,如疏与导相结合的方法、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等。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侧重于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发展趋向,探索“体验式”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产力。“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注重通过即时感觉、直接接触,从而达到体认和悟领。“体验式”教学注重正确观念、态度的培养,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倡导的构建主义。
(一)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教育者的身教创设教育情境,对教育者进行熏陶和感染,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想象力,情境教育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是开发大学生精神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故事、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艺术手段创设大学生感兴趣的道德情景、价值选择情景和真善美情景,如“虚拟市场”、“人在迷途”,“同在蓝天下”等教学情境。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例如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在情景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奠定提升精神力的基础。
(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产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体验式教学使知识来源由一源到多源,传统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课本,在时间、空间和人际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让大学生在更广阔、更自由、多维度、多接触面和更大量的信息流间进行自主性和应用性学习活动,在多样性的活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精神力的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义务支教、社区服务活动等,在活动中检验理论的客观真理性,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在丰富课外活动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形成自己的思想成果,在持续开展的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
(三)注重生活教育,善于总结生活经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教育重要性,大学生要善于总结生活经验,在持续性的生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产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出来的知识。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精神力的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把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相互融通,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经验世界相互对接,从而促进学生用现实生活体验去感悟生活,感受精神力的意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矛盾,善于总结生活经验,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精神生产力。
注:
[1]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2]沈廷川.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开发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1.
[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6]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03-12-08(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2002:41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邮编: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