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

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

杨才英[1]2003年在《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具有两大基本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中所获得的诸种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作用;人际功能是指在人们借助言语行为所进行的社会交往中,语言对主体内在及主体间的态度、情感和角色关系的表现能力。二者分别指向语言外的自然现实和主体间现实。同时,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现实,人们借助它在将主体对语言外客观现实的认识组织成人们可以理解的语篇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通过主客间或主体间的现实关系,把主体间的情态、角色关系等人际要素展现出来,而这一功能即为谋篇功能。 连贯作为判断一段文字能否构成语篇的标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范畴,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从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角度,把语篇连贯分为概念意义的连贯和人际意义的连贯。过去,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对概念功能的研究,特别是在语义逻辑方面。当然,在语篇连贯方面,概念意义的连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众多的学术成果。相比之下,人际意义的连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人际意义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又在语篇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角度探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对人际意义的连贯进行界定,并着重论述英语语篇内人际意义的衔接和语篇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 下面是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提出本文的研究领域及其价值。通过回顾前人对语篇连贯和人际意义的研究,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把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际意义领域,并阐明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论述人际连贯的理论依据。从以前学者对连贯的定义和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无论把连贯定义为语篇内的线性关系,还是界定为借助语境进行认知推理的产物,或作为篇内衔接和语域一致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连贯属于语义范畴。根据韩礼德对连贯概念的定义,本文提出:人际连贯是篇内人际衔接与语域中话语基调的一致性。 第叁章阐述了人际连贯的衔接机制。基于对人际连贯性质的理论认识,本文从言语功能、说者的角度、交际者的权位关系、评价和态度五个层面分别深入地揭示语篇内人际连贯的衔接机制:即交流结构(相邻对和语气平行)、主语链、情态重复、态度词衔接和语调模式。并指出衔接是语篇内诸种语言要素在语义关系上的同列、同指、同延、同向、同现,而平行、链条、同义、反义、反复和搭配等衔接模式把语气、主语与限定词、情态与情态词以及语调等表现人际意义的语言要素组织成人际衔接。 第四章着重探讨语域的一致性在人际连贯中的作用。韩礼德提出了与语言的叁大元功能分别对应的叁个变项(话语范围一概念意义、话语基调一人际意义、话语方式一谋篇意义)以构建不同类型的情景语境。而语域作为界于叁大变项与叁大元功能之间的临界点,综合体现了功能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单纯从语篇内人际连贯的角度上说,一方面,语域与功能层面的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又与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相关联,因此,语域的一致性在功能与语境的衔接点上表现了人际连贯。 第五章主要构建了人际连贯的理论模式及其应用价值。由于前人对语篇内人际连贯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本文对人际连贯的性质及其相关要素进行了系统地论述,提出了具有整合性和原创性的人际连贯理论模式,这不仅对语篇分析,而且对语言教学、文体学、翻译学等相关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六章通过对一篇法庭辩论的具体分析,验证了人际连贯理论模式的有效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赵忆玄[2]2017年在《英语语篇的人际衔接和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衔接和谐是韩礼德与哈桑提出的借以衡量语篇连贯程度的理论。衔接和谐理论以语篇中若干词汇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基础充当衡量英语语篇连贯性程度的一种衔接手段。该理论试图从经验意义角度为目标语篇的定向分析提供一种科学的手段。为获得衡量语篇连贯性的客观分析结果,该理论采取分析语篇中各相关词汇项所占的比率的定向分析方法,提出了衔接纽带、衔接链条以及衔接链互动等语义概念。这些语义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给语篇中衔接和谐现象和语篇连贯性的衡量提供叁种可供参考的参数。韩礼德与哈桑(1985)以叁种参数来衡量语篇的连贯性:边缘词项与相关词项的比率越低,语篇会越连贯;中心词项与非中心词项的比率越高,语篇会越连贯;互动中断越少,语篇会越连贯。经验意义上的衔接和谐理论可概括为:语篇的连贯程度是衔接和谐程度的函数。它是一种衡量语篇连贯性的新方法新思路,为语篇的连贯性分析做出了贡献。然而,仅靠经验意义上的衔接和谐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该理论缺乏对人际意义方面的考量。语境、语气、情态、语调以及评价等人际意义方面的概念对语篇连贯具有重要贡献。语境是语篇发生的场所,它是人际意义衔接和谐与语篇连贯性的文化和情景背景;语气种类和由语气所实现的言语功能通过表明通常情况下特定的语气种类表达特定的言语功能,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语篇中衔接和谐现象的认识,从而发展衔接和谐理论;语调丰富了言语功能与语气的实现;情态作为一种人际因素,它通过说话者或作者较委婉表达判断或意见等以缓和交际者之间的交流气氛,从而促进对语篇的连贯性的衡量;评价关注语篇中说话者或作者对人及物的态度的有意或无意的表达,这可以促进我们对语篇中衔接和谐现象的认识。语境、语气、情态、语调以及评价作为几种主要的表达语言人际意义的因素,突出了语篇中衔接和谐现象,促进了语篇连贯性的衡量,丰富了衔接和谐理论。人际衔接和谐能弥补目前只着重于经验意义方面的衔接和谐理论对于语篇语境、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语调系统、评价系统等方面的欠缺。尽管人际意义衔接和谐研究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但是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篇在语言交际者内心的连贯性的实现。本文在简要讨论韩礼德与哈桑的链接和谐理论的基础上,说明经验衔接和谐在分析多重语篇连贯性上的欠缺,从语境、语气、情态、语调以及评价等方面补充说明了衔接和谐理论在人际意义方面的讨论对语篇连贯性研究的重要贡献。

李洁[3]1995年在《从英语语篇的连贯性去追踪作者思维运转的轨迹》文中指出英语语篇是一个逻辑合理、前后连贯的语义单位。这种语义上的关联贯穿整个语篇,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正是语篇的这个最重要的特征──连贯性,使得我们有可能在分析语篇的逻辑结构和句子、句组、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时,找到作者思维运转的轨迹。一、发现和追踪关键实词,研究其间

叶枫[4]2011年在《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意义是语篇交际的主要内容,语义是语篇的本质属性。语篇语义学是对超越句子的语言复合体的意义的研究。但是,语篇语义学理论不充分、不完善,是当前制约自然语言处理的瓶颈之一。语篇意义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语篇语义学”是在1980年代才正式被提出,而且目前的几种学派各有侧重,研究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体系。甚至语篇语义的实体概念都没有清晰地提出过,基本都是把语篇意义作为心理学或话语分析的一个话题展开,偏重把语篇的意义看作是心理的属性,而语篇语义的语言学范畴的系统研究不多。本文以语言项的形式-意义制约关系为主线,把制约的视角拓展到语篇的层次,探索语篇的语义内容和结构的来源、成因,以及处理的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语义分析和处理的体系。本文的目的是在小句之下、句子层、句际关系、语篇层等四个层次上,讨论知识整合、信息操作、形成推理、语义表征等方面语义操作,构建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语篇语义分析和处理的模型,对语篇意义的来源或基础、语篇整体的语义信息的处理过程、语义内容的组织方式、语篇语义结构的形式化表征等方面做出解释和说明。国外语篇语义研究主要有四大学派。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侧重于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篇的意义内容。van Dijk(1980)讨论了语篇语义的宏观结构,分析如何通过宏观规则的操作形成宏观命题;后来又在话语分析的框架下提出了话语的语义分析的七大特征或原则(Van Dijk, 1985a)。Seuren(1985)的《语篇语义学》是第一本以此为题的专着。它以模型-理论范式,整合了简化的命题(reduced propositions)之间的语篇计算和真值条件计算,从而展现了句子的意义是如何受到连贯语篇中的条件制约的。但是,他的着眼点最终还是以句子为主,对语篇的语用功能、语篇整体的特征等都没有涉及。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符号的语篇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或功能,主要是结合系统理论和功能理论,研究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并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评价理论和语篇格律理论。语篇语义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分支。美国的形式语义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叫做动态语义学,代表理论是话语表征理论。语篇语义的基础是句子的真值条件,依靠符号和公式做严格的演算和表征,来计算、推导小句之间的意义关系。美国的功能主义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主要是在功能语法和话语分析领域,在信息结构、话题结构、指示关系等课题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语篇语义的认识。在语篇结构方面,修辞结构理论可以说明语篇段之间功能上的关系和整个语篇的层级性结构。在心理学的语篇理解的研究中,Kintsch(1988)的构造-整合模型,解释语篇中的语言知识是如何操作和整合,以形成语篇的心理表征的。Gernsbacher(1990)的结构建造框架,认为语篇理解是通过对语篇提供的信息的心理表征的强化或抑制,实现语篇的心理表征的构建。国内的语篇语义学研究刚起步,只有少数几篇论文,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语篇意义的研究。心理语言学的语篇语义研究侧重依照语言理解的心理学机制解释语篇语义的处理过程,但是在语言学上的观察和实验却是离散的,缺乏对语言现象的全面的把握和处理。形式语义学通过真值条件的逻辑公式来描写语篇语义关系,虽然准确、简洁、无歧义,但是对真值条件不确定的句子,如涉及语境和语用因素的,则无法处理。功能主义的语篇语义研究,较好地分析和掌握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形成对这个分析过程的形式化的即表征,需要一个形式化的体系来全面而系统地记录语义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本文有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核心问题是:语篇语义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落实到语言的实体上?换句话说,语篇的语义在多大程度上是语言为中心的?因为语篇的是“使用中的话语”,必然涉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语篇语义学在多大程度是语言学的,多大程度上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为几个子问题。首先,语篇语义的基础来源是什么?是词语?句子?还是语篇?其次,语篇的语义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从词语、句子,以及句子和语篇的组织获得语篇整体的意义?第叁,语篇的语义具有怎样的结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语篇的语义如何描写或表征?即,如何把语篇的语义分析的结果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描写出来。本文的语义的基础是语言哲学上的整体论,即一个元素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语篇语义学既尊重语篇语义的组合性,从词、句的语义实体出发,进行语篇语义的构建;又重视语篇意义的整体性,充分考虑语篇整体的规约结构和意义。而且,整体论的语言学体系是非模块性,本研究中语篇语义分析的四个层次的区分是为分析的方便,它们并不是自然的、自治的,而是有内在的联系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语言学中的语义理论和构式语法中形式-意义对应的观点。在语义构建方面,本文认为语言项体现了形式-意义的制约关系,把语篇语言学中语义特征的分析和语篇语义构建中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都分析为形式-意义之间的制约条件。这些制约条件标记为属性-值矩阵,以盒装图的形式表征出来,实现对语篇语义的描写。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分析和比较语篇语义研究的理论,以制约条件为主导,构建起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语言实例来分析和论证,完善和改进该模型。在本研究的语篇语义学模型中,对语篇语义的处理包括叁个方面:(1)内容,(2)结构,(3)表征。首先是对语篇语义的基础来源和基本内容的分析,进而是对这些内容的组织结构的分析,最后是把前两者予以形式化的表征。语言项是意义与形式的结合体,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是语篇的语义信息处理的指向标,指导着语篇的信息单位以何种形式来操作:建立新信息,强化或者抑制已有信息。本文在四个层次上来分析语篇语义和结构方面的制约关系。1.小句之下的信息和特征,主要包括:(1)独立的程序语的语义信息和特征,(2)短语的可及性与信息处理的关系,(3)关键词对于语篇意义框架的激活作用叁个方面。2.句子层的信息和特征。小句是语篇语义的基本单位,语义分析包括叁个步骤:(1)先从小句的题元结构分析获得基本的概念意义或逻辑意义;(2)然后通过信息结构的分析,明确语义内容在小句内的分布所传递话题、焦点等意义;(3)最后,还要考虑句子整体所具有的构式意义。3.小句关系的信息和特征。明确句际关系的本质是语义关系,在表达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语言标识的句际关系,有联系语和语法结构两个类别;二是无语言标识的句际关系,这主要是推理。4.语篇整体的信息和特征。把语篇看作是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对应的规约化的构式,相对应地本文从体裁和语篇类型分析语篇的交际功能和形式结构,重视语篇整体结构所传达的信息。这四个层次中,1和2属于语篇语义内容的分析,3和4属于语义结构的分析。二者又可归为一个范畴,即对语篇语义的实体的分析。语篇语义的另一个范畴是表征,即对语篇语义的形式化描写。本文提出以嵌套的特征结构盒装图为主要手段,表征语篇段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实现对语篇语义内容分析和结构构建的过程的描写。本研究试图证明,以制约条件为主线,通过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分析和表征的体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实现自下而上的从词语到语篇的语义分析,也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语篇整体对其成分的意义和结构的制约因素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特征结构的盒装图实现对整个语篇语义分析和处理做全程的描写和表征。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依然属于内省法。理论的完整性和实践的可行性还需要在自然语篇的意义处理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在语料方面还不够丰富,中英文语料也没有区分,而且对语料的分析可以更详细和深入。语篇语义分析的盒状图的形式表征还要进一步细化。

娄宝翠[5]2013年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库,考察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的使用特点,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生整体缺乏使用外壳名词的意识,具体表现是使用的类符缺乏多样性、标准化频数明显少于本族语者;他们能够低频使用部分所属学科本族语者频繁使用的外壳名词,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不重复地使用不同的外壳名词;学习者学术语篇中表达认知立场的外壳名词占绝大多数,对外壳名词的使用存在误用和缺省两种现象。本研究对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有借鉴意义。

胡金晓[6]2013年在《汉英语篇衔接方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衔接理论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提出,开创了英语语篇的分析和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随着汉英对比语言学的发展,汉英语篇对比研究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按照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分类,列举汉英衔接方式,分析汉语语篇和英语语篇在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衔接方式上的差异,总结规律,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二语习得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汉英语篇的隐性衔接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情景语境、语用知识、心理机制和隐性语法四个方面对汉英语篇的隐性衔接机制进行分析,以图丰富和发展语篇理论。

丰玉芳[7]2008年在《论英语语篇的显性与隐性衔接》文中认为显性衔接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构成语篇的有形网络;隐性衔接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上的连接,形成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连贯既可以通过显性衔接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语义关联即隐性衔接机制来完成。深刻认识语篇衔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特征及其实现机制,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德容[8]2005年在《英语语篇的词汇模式与中学层面语篇教学——兼谈语篇的词汇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语篇常见的两种词汇模式为依据,分析了词汇的连结模式和明示模式与语篇读写的关系,由此得出对语篇教学和以语篇教学为背景的词汇教学的启示:精选语篇材料,培养学生对词汇连结性的识别,学会找到并创造语句间的语义联系,训练学生辨别和使用明示语句关系的词汇,让他们通过了解英语语篇的结构特点,更好地理解并写好语篇,打破教材中词汇表的局限,传授在语篇中活用的词汇,突出词汇短语教学。

张淑婷[9]2007年在《汉英语篇标记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言学家们也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四个层面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们才将视角移向语篇研究。随着语篇研究的深入,国外的一些学者开始进行语篇对比研究。这股语篇对比研究的浪潮也影响了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呈现出从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从音位、形态、句法、语义研究到篇章、话语分析、修辞、文体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语言对比研究中忽视了语言差异的深层原因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汉语和英语的语篇标记是语篇布局谋篇的手段,对语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互译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语法形式、语义、语篇功能、逻辑类别四个方面对汉语和英语的语篇标记进行了对比,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实证法,以汉语为出发点,找出了汉语和英语语篇标记的一些异同,并且从语言类型、形合和意合、文化思维观叁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和英语语篇标记异同的原因。

韩清民[10]2004年在《英语语篇中的粘合手段》文中研究指明语篇中粘合作用(cohesion)的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关系。这种语义关系的确立是保证语篇在意义上达到连贯(coherence)的必备条件。具体来说,语篇中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粘合关系)需依靠粘合手段来确立和完成。分析语篇中粘合手段的形式和运用,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D]. 杨才英.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英语语篇的人际衔接和谐研究[D]. 赵忆玄. 西南大学. 2017

[3]. 从英语语篇的连贯性去追踪作者思维运转的轨迹[J]. 李洁. 浙江经专学报. 1995

[4]. 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 叶枫.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5].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J]. 娄宝翠. 外语教学. 2013

[6]. 汉英语篇衔接方式对比研究[D]. 胡金晓. 湖北师范学院. 2013

[7]. 论英语语篇的显性与隐性衔接[J]. 丰玉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8]. 英语语篇的词汇模式与中学层面语篇教学——兼谈语篇的词汇教学[J]. 马德容. 国外外语教学. 2005

[9]. 汉英语篇标记对比研究[D]. 张淑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 英语语篇中的粘合手段[J]. 韩清民.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标签:;  ;  ;  ;  ;  

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