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游子回家》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游子回家》为例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桥头小学

在面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学问题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品德教育的问题。有的是普通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问题,更重要的是有的存在与社会脱节的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尤其是与社会脱节茫然的问题,大多与恰当模式的课堂教育的欠缺有关。而很多学生自己、老师甚至家长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使有部分老师或家长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但很多也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孩子的品德教育茫然性问题依旧存在。众所周知,合适方向前提下的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前提。下面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设计做出详细阐述。

一、着眼社会核心素养,促进小学品德教育

提起小学品德教育,我们往往会把目光放在以往的固式教育框架上,但是对于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各方教育事业而言,旧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我们应该着眼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品德教育,小学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而此价值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生动而富于意义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以使课程变得有意义。如,在教学《游子回家》一课时,多种导入方式的应用和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由"游子"联系到现实中曾经被割让的香港澳门等地区,由"游子回家"联系到实际中香港澳门的回归,再由教学内容上升到生活实际,这是一个素养教育的性质,基于文化素养的教学是深刻的,也是易于被消化吸收的。由此一来,学生的文化积淀将是基于核心素养之上的,是深厚的,是长久的。

因此,基于教材恰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素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常听的,无论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所处环境的熏陶渲染,很多的品德素养都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都是紧贴社会的。但是,要让小学生们真正理解这些内容并将其深深印在心里,是需要适当的教学设计做配合的。

二、从教学案例出发,升华核心素养内涵

构建良好的核心素养基于《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是可行又高效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在现在的品德课堂是不可行的,真正践行教学设计需要踏踏实实的做案例,这里还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游子回家》为例来借本课的教学设计来表明文章主旨。

(一)、定位正确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既然是品德教育的教学设计,那么,首先,教学设计中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方向是万事之基础,对于《游子回家》这一主题的教学目标是有三方面: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2.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3.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关于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精神,大家一定是从小就深知的,但是能否将这几个字上升到自信感、自豪感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注意的。还有民族精神,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国来说是十分紧要的,一旦出现民族问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上面要十分强调。例如本班级里有少数民族同学或者老师来自少数民族,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加以运用。"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对于知晓历史知识的同学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对于历史素养不那么高的同学来说就是一个大难题了,尤其是由此而生的对于祖国的责任感,需要通过一定的教案来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这是一个重点。除此之外,"一国两制"也是我们一直挂在嘴边或者回荡在耳边的政策,对于小学生来说,追根溯源是极有必要的,他们需要通过具体事件来理解政策诞生的背景意义及其衍生意义,这里是一个难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必要的学习基矗

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准备工作,定位好正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好整个主题的教学方向,后续教学工作才能够顺利且高效地进行下去。

(二)、采取多种方式,引入教学主题

引入一个主题有很多不错的方式方法,对于教学主题来说,多种方式的借助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游子回家》一课时,老师可以用歌曲来导入,借用歌曲《东方之珠》来引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香港,让学生自由说说对香港的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是活泼的互动模式,形成师生问答的互动氛围。老师可以先提出"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然后从名字着手"咱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啊?"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最后就可以自然地引出"香港"。

这是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的。其实,除了歌曲导入,也可以师生谈话来导入教学主题。老师可以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政区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等对学生作以简介,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知道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是我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港口,同时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海运和航空运输都十分便利。根据这一实际,教师接着提问"对于香港、澳门国际化的大都市你想知道什么呢?"从而调动学生求知欲引入课程。当然,相关的影像、录音等资料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例如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出示香港过去曾被列强侵占等事件的视频,引用这些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香港会被列强侵占?"通过视频,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当时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落后。这样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就容易多了,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容易对历史的理解。

(三)、探究主题文化,理解教学内涵

每一个教学主题都是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教材总结归纳性的知识,更要理解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教学意义的重点体现。

本节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历史、重温回归。回顾历史是和学生们借助相关资料共同观看香港被侵占的历史画面等的集体活动。老师可以先让大家进行课前预习收集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出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在班级上做个人汇报,和老师进行讨论,老师借助此机会向学生答疑解惑。老师可以向学生简要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委"香港被割让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那时有很多人都在吸食鸦片,导致很多中国人就这样白白死去。"紧接着讲解当时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正是这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才让香港远离祖国妈妈的怀抱"。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观看香港被英军侵占的影像资料,并提出"中国是泱泱大国,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地大物博,为什么却遭受如此欺凌呢",让学生谈观后感受,最后老师讲述感悟总结,通过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反衬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分析现今祖国的强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中国人,我们要铭记这段屈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重温回归阶段,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回归视频。看到祖国迎回自己的孩子,老师可鼓励学生畅谈感受并做以总结"100多年的屈辱在今天被洗涮干净,香港这块镌刻着中华民族耻辱的土地,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呢?"并提问"为什么会还给我们呢?那个时候说占就给占了,现在又能回来了,掉进嘴里的肉又给吐出来了,这是为什么?"这里要着重强调是祖国的强大助我们得以圆梦,是"一国两制"的政策带来的结果。通过相关课件来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诞生缘由和其中的道理并了解实现"一国两制"的时代伟人邓小平,让大家牢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祖国统一,众望所归。

三、把握中心思想内涵,延伸课堂教学实践

既然是探讨教学理念,那么,中心思想必然是最高层面的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教学主题的教学成功往往离不开对中心思想的延伸实践,换句话说,以上文这一例子来看,这里的教学目标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在教学《游子回家》一课时,老师可以对此次教学作出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资料,对香港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这只是少部分的同学,希望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查找资料探究澳门、台湾。最后让咱们共同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然而,话说到此,但更多的、更深入的学习任务就交给学生自己了,要促使学生课后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和知识。像澳门回归的相关资料、歌曲《七子之歌》都可以让学生们的课后探索,以至以后都能够把主题精神或中心思想实践到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深化教学意义。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是采纳以上方式来教学,进而达到教育的高度,我们更应该在思想理解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促进,让学生们能够在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深刻感悟《品德与社会》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宏珍.谈教师设计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三种意识--以三年级上册《家庭树》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80.

[2]于晓莹.角色演绎的教学设计需拓宽视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12):63.

[3]程科博.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4]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游子回家》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